Print this page

昌都地區簡介

Published in 昌都縣

1地理環境

昌都地區位於西藏自治區東部、瀾滄江上游,是西藏自治區的東大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昌都地處三河一江地區(昂曲、紮曲、色曲、瀾滄江),藏語意為水匯合口處

昌都地區總地勢西北部高,東南部低,最高海拔為5460米,最低海拔約3100米,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不少山峰聳立於雪線以上,其中邊壩縣邊界的念青唐古喇山峰高達6956米,萬丈冰峰,銀裝素裹。

昌都地區屬藏東南高原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區。夏季氣候溫和濕潤,冬季氣候乾冷,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年平均日照數為2100-2700小時,年無霜期46162天,年降水量為477.7毫米,集中在5-9月。常見的自然災害有霜凍、雪災、冰雹。

由於三江水系的切割作用,昌都地區形成了多層次高原特徵,有著複雜的地貌結構和不同的地形、氣候類型及植物生長層次,在這裏有水草肥美的遼闊牧場,麥浪起伏的千頃良田,一望無際的翠峰林海,豐富的礦藏、水利和光能資源,種類繁多的野生動植物,也有桔柑滿枝的亞熱帶風光。在這裏,山、水、林、鳥、獸、蟲、魚、花、草同生共榮,繪織了昌都高原雄偉綺麗,多姿多彩,幽靜原始而又瑰麗無比的自然景觀。

西藏東部重鎮——昌都。唐代,昌都地區為吐蕃王國的一部分,明清以後統稱此地為康藏地區,原西藏政府稱它為朵康木地區,現為西藏自治區所屬一個專區。昌都是西藏東部橫斷山脈中的一個鎮,恰好是川藏公路的中心點。從川藏公路的西端拉薩或它的東端成都乘客車,都是五天左右便可抵達這裏。

昌都舊名察木多,在西藏自治區東部瀾滄江谷地中。昌都地區行署所在地,川藏公路經此。瀾滄江上游支流雜曲、昂曲穿越其中,將縣城分割成加惹壩、四川壩、雲南壩、馬草壩四個壩子(即臺地)。加惹壩是老城區,四川壩設有醫院,雲南壩為行政機關駐地,馬草壩是新建文化區。登馬草壩東北坡,鳥瞰全城,古城猶如一個寶瓶,紮曲、昂曲、有如雄鷹展翅,景色壯麗。城鎮發展迅速,現有煤炭、水泥、制革、縫紉、農機、電力、印刷、建材等小型工業近30個,加之鄰近四川,商業活動繁忙,物資供應充裕。附近有卡若遺址、絳巴林寺等文化遺址。

昌都作為康巴地區的腹心,有著亞洲第二大銅礦——玉龍銅礦和豐富的水能、森林資源;有著被人稱為香格里拉的多民族、多宗教以及人與自然相處和諧的人文勝景,有著毗鄰川、滇、青三省的獨特區位優勢和開發條件,青藏高原發育的大江大河如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流經此地,經過橫斷山良好的生態環境的孕育、不僅哺育了長江文明和東南亞文明,為未來的南水北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造就了三江並流的奇絕風景。

2人口

昌都地區共轄11個縣,包括24個鎮,118個鄉,1622個自然村。昌都縣城關鎮是地區行署所在地。

全地區總人口58.36萬人,占西藏自治區總人口的12%,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4.8人。人口和城鎮主要沿瀾滄江和其支流分佈。

全地區城鎮人日8.08萬人,城鎮化水準14.2%,其中昌都城關鎮常駐人口和流動人口之和約6萬人,是城鎮人口的主要分佈區。一般建制鎮規模很小,人口僅為1000-6000人。

在人口的民族構成上,藏族占總人口的95%以上,是主體民族。此外還有漢族、納西族等民族。其中位於南部與雲南省交界地區的鹽井鄉是西藏唯一的納西族民族自治鄉。

昌都地區在人口的民族構成上,藏族占總人口的95%以上,是主體民族。此外還有漢族、納西族、侗族、苗族、黎族、白族、土家族、瑤族、布依族等民族。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昌都地區總人口586152人。其中:昌都縣 94419人、江達縣 68993人、貢覺縣 43160人、類烏齊縣 40895人、丁青縣 60586人、察雅縣 53009人、八宿縣 38170人、左貢縣 41803人、芒康縣 73155人、洛隆縣 41144人、邊壩縣 30818人。

2010年,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昌都地區總人口約為60萬人。

3行政區劃

截至20051231日,昌都地區轄11個縣。

昌都縣面積10652平方千米,人口9萬。

江達縣面積13200平方千米,人口7萬。

貢覺縣面積 6256平方千米,人口4萬。

類烏齊縣面積 5879平方千米,人口4萬。

丁青縣面積12955平方千米,人口6萬。

察雅縣面積 8413平方千米,人口5萬。

八宿縣面積12564平方千米,人口4萬。

左貢縣面積11726平方千米,人口4萬。

芒康縣面積11431平方千米,人口7萬。

洛隆縣面積 8184平方千米,人口4萬。

邊壩縣面積 8894平方千米,人口3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