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繪畫藝術是西藏文化的奇葩,千餘年來影響深遠。

05

唐卡(藏文:ཐང་ཀ་,威利:thang-ka)在藏語意為松樹,原意有平面、平坦的意思,和畫沒有直接關係。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譯,指用彩緞裝裱後懸掛供奉的宗教卷軸畫。是一種畫在布幔或紙上的畫像。唐卡興起於吐蕃時期,可隨意移動,便於收藏。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題材內容涉及藏族的歷史、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諸多領域。傳世唐卡大都是藏傳佛教和教作品。

唐卡的幅面大小懸殊,小這邊長不到一尺,寺廟曬佛用的一般幅面很大,如布達拉宮的無量壽佛國唐,長55.8米,46.8 米。一般唐卡長約75釐米,50釐米。唐卡的題材廣泛,有佛教內容的佛本尊像、護法神像、祖師像等,也有歷史、民俗的內容,幾乎包羅了西藏生活的所有內容,有西藏的百科全書之稱。

唐卡是在松贊乾布時期興起的一種新穎繪畫藝術,即用彩緞裝裱而成的卷軸畫,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濃鬱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歷來被藏族人民視為珍寶。

唐卡類似於藏族地區的卷軸畫,多畫於布或紙上,然後用綢緞縫製裝裱,上端橫軸有細繩便於懸掛,下軸兩端飾有精美軸頭。畫面上覆有薄絲絹及雙條彩帶。涉及佛教的唐卡畫成裝裱後,一般還要請喇嘛念經加持,並在背面蓋上喇嘛的金汁或朱砂手印。也有極少量的絲、刺繡和珍珠唐卡。唐卡的繪制極為複雜,用料極其考究,顏料全為天然礦植物原料,色澤艷麗,經久不退,具有濃鬱的雪域風格。唐卡在內容上多為西藏宗教、歷史、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等,凝聚著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記載著西藏的文明、歷史和發展,寄託著藏族人民對佛祖的無可比擬的情感和對雪域家的無限熱愛。

唐卡的品種和質地多種多樣,但多數是在布面和紙面上繪制的。另外也有刺繡、織錦、絲和貼花等織物唐卡,有的還在紛的花紋上,將珠玉寶石用金絲綴於其間,珠聯璧合。唐卡繪畫藝術是西藏文化的奇葩,千餘年來影響深遠。唐卡藝術是中華民族民間藝術中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

唐卡的起源歷史悠久,從公元7世紀有文字記載唐卡至今已經有1300年多的歷史,唐卡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經歷了盛衰,融合,傳承後,從地域上形成了三大主流畫派。即:衛藏地區(西藏自治區)的勉唐畫派,康巴地區(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為中心、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的噶瑪噶孜畫派,安多地區(青海地區)的熱貢畫派。 

據《大昭寺志》記載:吐蕃贊普松贊乾布在一次神示後,用自己的鼻血繪制了《白拉姆》像,由文成公主親手裝幀。這就是藏民族的第一幅唐卡。五世達賴喇嘛在其《釋迦佛像記.水晶寶鏡》中也明確的記載了此事。在公元7世紀到8世紀,唐卡開始了緩慢的發展。由於9世紀,是藏區比較動蕩的年代,期間經歷了:公元815年,藏王赤德松贊駕崩;第五個兒子赤祖德贊繼位贊普;公元841年赤祖德贊為貴族所弒,其兄達磨達瑪烏都贊(朗達瑪)繼位贊普,讓整個西藏經歷了"朗達瑪滅佛"的重創。使整個藏區的唐卡所剩無幾。由於朗達瑪滅佛致使吐蕃諸將和部屬叛離了朗達瑪,奴隸以及屬民先後在各地紛紛起義。公元877年,奴隸起義軍佔據吐蕃雅隆河谷等地之後,吐蕃王朝滅亡。公元895年,吉德尼瑪袞的後代在阿里建立古格王朝,以後日巴袞據芒域建立拉達克王朝。公元978年,魯麥.喜饒楚臣等人在桑耶寺,噶迥寺授徒傳法,佛教在西藏地區再度傳播,歷史上稱為佛教後弘期元年。公元10世紀唐卡藝術迎來了第二個春天,開始了有序發展。11~12世紀是唐卡藝術形成系統時期。同時也是藏傳佛教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三大教派以及噶當、希解、覺宇、覺囊、郭扎、夏魯等小派形成時期。13~14世紀,唐卡藝術風格凸顯,穩步發展,形成唐卡三大畫派:勉唐,噶孜,熱貢畫派,明清時期是唐卡繪畫藝術發展的繁榮時期,還形成了三大畫派旗下很多畫派。

吐蕃早期的唐卡能保留至今的極其稀少,現代能見到的較早的唐卡,是11世紀以後的作品:在薩跡寺保存有一幅叫做桑結東廈的唐卡,上畫三十五尊佛像,其古樸典雅的風格與敦煌石窟中同時期的壁畫極為相似,據說是吐蕃時期的作品,是極為罕見的一件珍貴文物。

13

還有一副四壁觀音,則是古格王朝時期的作品最為古老。宋代的唐卡,在布達拉宮見到三幅,其中兩幅是在內地訂做的繹絲唐卡。帕瑪頓月珠巴像的下方有藏文題款,意思是說江村扎訂做這幅唐卡贈送其師扎巴堅贊。扎巴堅贊是薩迦五祖的第三祖師,公元 1182年繼任薩迦達欽。另有一幅貢塘喇嘛肖像,貢塘喇嘛相生於公元1123年,死於1194年,他的這幅近乎寫生畫的繹絲唐卡,也屬宋末的作品。還有一幅米拉日巴的傳記唐卡,主要描繪米拉日巴苦修的情節,樸實而簡括的構圖,據有關行家鑒定,系宋代的一幅繪畫唐卡。蓮花網目觀音像,畫面不求工細富麗,而以清秀的色彩染主題,堪稱元代的代表作。  

明清兩代,中央政府為了加強對西藏地方的統治,採取敕封西藏佛教各派首領的辦法,明封八王,清封達賴、班禪及呼圖克圖即是這種管理的具體實施。這些措施對西藏社會的安定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都是有利的。西藏的唐卡藝術也隨著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峰。這個時期的唐卡,一是數量明顯增多;二是形成了不同風格的畫派,這是西藏繪畫長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西藏繪畫藝術更趨成熟的表現。大體說來,前藏的唐卡構圖嚴謹,筆力精細,尤擅肖像,善於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後藏的唐卡用筆細膩,風格華麗,構圖講究飽滿,線條精細,著色濃艷,屬工筆彩的畫法。
 
唐卡繪畫的流派

西藏因為政治背景,佛教可分前弘期(89世紀)和後弘期(11世紀以後),前者因為滅佛,當時的作品幾乎很少流傳下來(據學人考據目前已經發現幾處壁畫遺址),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當時作品風格應該完全是印度式的。目前一般所說的唐卡都是指後弘期以後的作品。

根據歷史背景與時代風格,可將後弘期以後到現下的唐卡風格略分為外來影響期1115世紀)、本土畫派興盛期1618世紀早期)、畫派混淆與地方風格期18世紀中期-20世紀初)等三個時期。


09
外來影響期

1115世紀的畫風主要受到外來影響,可以稱之為外來影響期。後弘期是從藏西阿里地區的古格王朝開始,其興建寺廟的工匠大多來自東北印度(帕拉)或喀什米爾地區,目前在阿里地區發現的唐卡作品明顯具有帕拉或中亞風味。 1314世紀後藏地區的薩迦派因為得到元朝皇帝的支持,寺廟委託創作了許多精美的唐卡和銅像,這些作品大多出自尼瓦人之手,這類作品可以統稱為尼瓦作品或尼泊爾風格作品。15世紀噶舉派得到明朝皇室的支持,噶舉派的大寶法王以及幾個比較重要的領袖都得到皇室的冊封。元末明初,帕竹噶舉在藏中地區建立帕竹政權,由於與漢地往來密切,漢地畫風也傳入西藏,並造成唐卡風格革命性的變化。

本土畫派興盛期

 16世紀早期,西藏發展出屬於西藏特有的本土畫派,因此1618世紀早期可以稱之為本土畫派興盛期。

尼泊爾畫派:
       
尼泊爾畫派主要流行於11世紀至13世紀。在松贊乾布時期隨同尼泊爾公主進藏的一些傑出的尼泊爾藝術家,把尼泊爾的藝術風格融入於西藏藝術之中,形成了唐卡中的尼泊爾流派。這個流派的繪畫以暖色調為主,畫面中央的主尊佔有很突出的地位,護法諸尊安排在四周整齊的小方格內,造像較為簡單,身段僵硬,著衣少而單薄,飾物沈重感強。

齊崗畫派:
       
齊崗畫派主要流行於13世紀的衛藏地區,由雅堆·齊烏崗巴活佛創立。雅堆·齊烏崗巴活佛是西藏歷史上最著名的畫家之一,自幼酷愛繪畫,不辭艱辛,雲遊各地,臨壁畫,後來形成獨特的畫風,創立了齊崗畫派。這個畫派的特點是它繼承吐蕃時期和分治時期的繪畫神韻,吸收了尼泊爾畫風的某些特色,把忿怒神像畫得身體矮小,頭部碩大,腹部隆起,而人物描繪則趨於自然流暢,裝飾圖案密,筆觸細膩,服飾富於變化。

噶赤畫派:
       
噶赤畫派的創始人是公元16世紀出生在雅堆地區的南喀扎西活佛。南喀扎西活佛從小就拜許多繪畫高手為師,其中勉唐派繪畫大帥嘎丹夏覺巴·頁覺彭德對他的影響尤其顯著。南喀扎西活佛的繪畫在形體結構上以印度銅佛和勉唐畫派為準則,而繪填風景和色彩運用則積極吸收明代工筆畫中的某些規律及技法,從而創立了著名的"噶赤派"。其特點是人物造型強調表現個性,線條剛勁流暢,設色偏重青綠,雅逸清麗;畫面風景吸取明代重彩工筆畫山石瀑布、花烏樹木的表現方法,營造出美妙神奇的藝術境界。總而言之,西藏唐卡藝術,在藏族固有的繪畫藝術基礎上,通過吸收、借鑒印度、尼泊爾和內地中原等地的藝術營養而逐漸形成獨具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藝術形式。著名的《佛畫三百幅》、《造像度量如意寶》等繪畫經典完全體現了藏族畫師們的繪畫學與美學觀。他們塑造形象時,主要採用藏族傳統的裝飾手法,把一些繪畫顏料加以配增或減弱,刪除不必要的細節以強調整體效果,充分發揮了線條的色彩美和運動感。所以,藏族畫師們通過奇特的想像,用象徵、比等藝術手法,繪出喜怒哀樂的神色,有的作品令人心驚目眩:有的令人肅然起敬,有的則情趣然。這些作品,以其畫風獨特、筆調細膩、上色絢麗而名揚中外,它是祖國繪畫藝術花苑中的一束奇葩。
 
直孔唐卡:

        直孔唐卡又名(直孔刺繡唐卡)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悠久的歷史、獨特的繡技傳統古老的製作方法.考究的用料、著稱。始於直孔噶舉派創始人覺巴.吉天.松吉公時期,至今1000多年,一直由直孔平措康桑家族以家族的形式傳承至今,即揚名於整個西藏的一代大師直孔康桑.赤列多吉至現今的第五代傳承人次拉卓瑪也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直孔唐卡藝術作品以西藏名片唐卡代表性文化遠播至世界各國,也有(康桑唐卡.康桑西藏)即(你好唐卡.你好西藏),這種明間流傳傳誦著它特殊的文化含義。參加過世博會西藏地區唯一的果唐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西藏唐卡止唐與果唐兩類中的果唐的代表性派別,在唐卡文化藝術領域成名已久。

噶知派:噶知是藏族繪畫雕塑的一個流派,據說該流派沿襲噶瑪牟覺多傑撰著的《圖像度量經》之畫風,以繪制寧靜善良的人物畫像出名。

欽澤派:欽澤派的創始人是西藏貢嘎爾地方的欽澤欠茂。該派脫胎於曼唐巴畫派,所以較多地保留了曼唐巴的畫風。

噶爾熱:噶爾熱是南木卡扎西活佛把藏畫的度量和漢族畫(國畫)的上色、景物局結合起來的一種畫派。其特點是畫面大,容量多,人物面部清秀,笑容藏而不露。

傑居畢畫派:傑居畢畫派是由噶瑪曲央多傑在藏畫基基礎上吸收了克什米爾畫風而創立的一門畫派。

旦魯派:學者智嘉和曼唐·察卡等人的畫風稱旦魯派,該派著有《神像度量如意寶珠》等美術典籍。

代熱派:代熱派是噶爾熱派和曼唐派畫風相融合的一個畫派,其主要特點是注重人物的造型、人物的神態和人物的內涵。該派較著名的畫師有旦增諾爾卜、榮巴·索南傑保、智拉普日吾才讓、唐拉才旺等。

希崗巴:希崗巴活佛的畫風以及保持這種畫風的畫派稱為希崗巴。由於此派受尼泊爾繪畫風格的影響較大,所以也稱尼泊爾畫派。

曼娘派:曼娘派是藏區最早的一個畫派,創始人是十四世紀的曼拉東珠,該派的特點是憤怒像怒中含笑,體態輕盈,衣著華麗,上色淡雅,神態逼真,身體各部位的尺度適中等

曼魯派:曼魯派是曼娘和曼薩爾畫派的總稱。

曼薩爾派:曼薩爾派的創始人是藏巴·曲洋嘉措,該派與曼娘派的畫風相近,特點是線條粗獷,面相威猛,上色較重,身量略高,畫工精細等。

 
勉塘畫派:

15世紀中葉以後,西藏畫家在印度、尼泊爾以及中國畫風的基礎上,開始發展出屬於西藏特有的本土畫派。第一個被公認而且影響後世巨大的畫派是由活躍15世紀下半的勉塘巴·勉拉頓珠所開啓的勉塘畫派(menbris,或稱門塘畫派)。勉拉頓珠是非常有才華的畫師,他學過印度、尼泊爾和中國等當時流行的各種繪畫技法,並且都能按照該畫派的特點畫出精美絕倫的作品。他的兒子、子以及後繼的門徒在1617世紀將勉派發揚光大,使該派成為西藏流傳最廣的畫派。勉拉頓珠本人的作品現下已經很難辨識,根據一些文獻的描述,該派早期作品的特色是在尼泊爾構圖的架構下加上較簡略的漢式山水背景,17世紀以後該派產生許多分支,並衍生許多新派,保持其道統的畫家被稱為舊勉派,但其風格並不是那麼明確。
 
欽則畫派:

與勉拉頓珠同時代還有另外一位繪畫大師欽則欽莫(mkhyen rtse chen mo),他和勉拉曾師事同一位畫師,所處的時代環境也差不多,當時正是多種外來畫風薰染下正要冒出本土畫風的時期。他和勉拉一樣都技法高超,而且也開始開創自己的風格。和勉拉相比,他的局和用色都較保守,但色彩濃鬱,富有濃濃的宗教感,特別是忿怒相特別威猛有力,而勉派的善相比較優美,構圖比較有層次。繼承欽則畫風的畫家稱為欽則畫派(mkhyen bris),此派在17世紀時盛極一時,18世紀中葉以後沒落,但其忿怒相的畫法被後來的大多數畫派所吸收,流傳至今。
 
新勉派:

17世紀中葉,後藏的秋英嘉措將舊勉派進行改革,創立新勉派(menbris sama,簡稱勉薩men sa)。此畫派將舊勉派的背景加入少許透視概念,色彩調得更加清亮,並且運用更多的描金線法,使畫面看起來更華麗、活潑。此派原本只流行於後藏地區,後來普及到整個藏區,成為1819世紀藏中及後藏地區的新主流,該區格魯派的大寺廟目前都保存大量此派的作品。
 
噶瑪嘎畫派:

16世紀下半葉到17世紀初,藏東和康區興起稱為噶瑪嘎的新畫派(karma gar bris),此畫派由於早期的畫師與噶舉派的寺廟往來較密切,所以經常被誤認為噶瑪噶舉畫派(噶舉是四大教派中的白教)。此畫派的創建者一般公推是活躍於 1617世紀間的南喀札西,此畫派在舊勉派的基礎上,更強調漢式風格中的留白與淡雅,畫風流露一種非常有魅力的文人氣質,受到當時較重視文學藝術的活佛們的喜愛,於是形成時尚,成為1718世紀間的新主流。該畫派在18世紀以後發展出許多新支派,18世紀以前的風格被稱為古典噶瑪嘎畫派。
 
司徒畫派:

位於康區德格縣的八邦寺寺廟創建者司徒班欽·卻吉迥乃(17001774)是噶瑪噶舉派三大轉世活佛中的一位重要活佛(其他2位是噶瑪巴和夏瑪巴),他是當時最有學問的活佛之一,本身也是一位大畫家,他的轉世系統即當今的泰錫度仁波切(泰錫度即大司徒的諧音他的技法承襲自噶瑪嘎畫派,但他的畫風比起之前的噶瑪嘎作品更加淡雅,人物花鳥更加細緻,並且非常重視主尊頭光與背光的透明感。
 
噶雪畫派:

18世紀中葉有幾位出自昌都噶雪(gahe)地區的優秀畫家,如卻札西和噶瑪札西等,他們和八邦寺有著密切關係,他們的畫風可以說是在勉派的上色法上,加入司徒畫派的構圖與氣質。此畫派一直流行於川、藏邊界地區至今。
 
覺囊畫派:

通常畫派和教派之間並沒有直接關係,但覺囊派是個特殊案例。覺囊派原本是個大教派,但因主張他空見而為達賴五世所排斥。17世紀的佛學大師多羅那他乃覺囊派的住持,他為後藏的主寺畫了許多精美的壁畫,這些壁畫獨樹一格,後來多羅那他被達賴派遣到外蒙古傳法,其轉世札那巴匝改信格魯派,覺囊派在後藏的地位跟著式微,其畫風在藏區也跟著式微。青海、四川邊區至今仍然保存了幾個覺囊派小寺廟,此地區的唐卡作品至今仍保存了該派的獨特風格。覺囊畫風用色比較善用大色塊,線條較粗曠,具有濃烈的宗教感染力。

10111214

畫派混淆與地方風格期

由於交通逐漸發達,加上寺廟興建時會同時聘請多種不同畫派的畫家,不同畫派間相互交流,造成18世紀中葉以後就很難見到屬於純正畫派的作品,特別是 19世紀以後。19世紀以後到現下,每位畫家都自稱是學習某某畫派,但實際上其作品多少都摻和了其他畫派的技法或特色。雖然如此,百年期間的多作品還是隱約形成各自的風格,這些作品的風格很難以道統畫派來判定,但卻有明顯可以分辨的地方色彩,因此稱18中期-20世紀為畫派混淆與地方風格期。

下面介紹幾種地方風格較為明顯的作品:
 
昌都風格:藏東昌都地區自古人文會粹,畫家輩出,古典噶瑪嘎畫派大多數畫家都是出自此地區。18世紀末該地區流行一種地方風格,其技法主要是承襲新勉派,人物及花草用大量的金線勾勒,但背景顏色為墨綠色,水平較高的作品會有一種蒼勁而莊嚴的感覺,但較差的作品會給人沈悶感。
 
德格風格: 18世紀康區德格土司的權勢盛極一時,他資助興建著名的德格印經院,以及多座隸屬不同教派的大寺廟,如寧瑪派的佐欽寺、噶舉派的八邦寺和薩迦派的更慶寺等。當時德格的文化水平相當高,在貴族的資助下,當地畫師也畫出相當多高水平的作品,其畫風構圖採噶瑪嘎畫派、主尊採司徒畫法,背景和雲的上彩模式則採勉派,作品高貴之中帶點文人氣。

 06阿壩畫風:四川西北部的阿壩地區自古偏窮,佛教非常普及,但較少鼎盛的大寺廟,其藝術創作自古也不怎麼出色。但正因為窮,該地區寺廟請不起大畫師畫卡,大多數的作品都是由僧人親手繪制,其技法明顯比專業畫師拙劣,但因為對宗教內容的嫻熟,其主尊的表現經常有出人意表之處。總體來說,該地區作品顏料較差,藍綠色都喜歡帶灰色,技法摻和舊勉派和欽則畫派,具有強烈的民俗畫風格。

理塘(香格理拉)畫風:四川西南方向從理塘、稻城一路到雲南麗江,從16世紀以後就非常篤信藏傳佛教,此一地區景色優美,被認為是古代所稱的香格理拉。該區主要信仰格魯派和噶瑪噶舉派,因此所見到的唐卡題材多數和此二教派有關。格魯派唐卡技法主要承襲新勉派,而噶舉派唐卡則多承襲噶瑪嘎畫派,不過作品都會混雜其他技法,線條較粗曠,人物或主尊的神態較為憨濃。
 
白玉畫風:四川省甘孜州白玉縣境內有許多著名寺廟,其中以寧瑪派的白玉寺與噶陀寺最為出名,此二寺分別是寧瑪派六大傳承主寺中的二寺。由於此二寺都非常重視伏藏傳承,因此畫有許多非常罕見的無上瑜伽續本尊和護法。其風格是常用淺綠色丘陵和淡藍色的天空作背景,林木岩石的畫法簡略,上色筆觸較粗,但最大特點是忿怒相主尊非常威猛有力,具有濃厚的神秘色彩。
 
青海畫風:青海是個廣大遼闊的草原區,伊斯蘭教是該區主要信仰,但從西寧塔爾寺到四川和西藏邊界一帶都是佛教區。由於塔爾寺是格魯派教主宗喀巴大師的出生地,該寺在 17世紀以後成為格魯派六大主寺之一,因此該寺也擁有許多精美的佛教藝術品。塔爾寺18世紀以前的作品主要承襲札什倫布寺風格,唐卡主要是新勉派。19世紀以後因各地來此朝聖的信徒熱絡,塔爾寺附近幾個鎮遂發展成大量製作普及性唐卡的基地,其中最著名有塔爾寺附近和熱貢地區,青海唐卡主要特色是背景喜歡用翠綠色,常畫有青海湖,蓮花座像牡丹花,大量使用金線勾勒。熱貢作品構圖和用色都非常熱鬧,比較像農民畫。
 
蒙古畫風:蒙古地方包括內蒙古和外蒙古等廣大地區,自古信仰薩滿教,但1617世紀以後全面改信藏傳佛教。該區佛教藝術發展較晚,佛像工藝方面內蒙古在17世紀早期即相當精良,其作品一般被認定為漢藏風格;外蒙古18世紀初的札那巴匝作品相當精美,目前在國際上相當受重視。唐卡多數年份較晚,技法以新勉派為主,但主尊的描寫較呆板,背景也缺乏景深或透光感,用色華俏而雜,具有較強的北方民俗畫味道,藝術性相對較弱,不過因為和北京的地緣關係,歐美或一般古董愛好人士最早接觸的唐卡反而是蒙古卡。
 
題材與形式

唐卡的題材包羅萬象,有宗教畫、傳記畫、歷史畫、反映生活習俗的風俗畫,也有反映天文歷算和藏醫藏藥、人體解剖圖的科學畫等等。它們具有通俗性、趣味性、知識性、宗教性、工藝性等特點,故被人們譽為藏族的百科全書。唐卡中最常見的是宗教畫——佛像,一般中心位置是主要人物,從畫面上角開始,圍繞著中心人物,按順時針方向,與中心人物有關的人物、活動場所或故事布滿一周。每軸唐卡畫一般描繪一個比較完整的故事。畫面的景物隨故事情節的需要而變化,不受歷史、時間、空間的限制。畫面人物不受遠近透視關係的影響,安排得生動活潑,把整個畫面統一在一個大的基調上,使構圖很完整。有的唐卡面積可達幾十甚至上百平方米,構圖很完整,十分壯觀。由於這些工匠們的畫風質樸,色調協調,造型生動,內容多以佛像和經變故事為主,所以深受各個藏傳佛教寺廟的歡迎,紛紛請去為佛堂等處作畫裝飾。

唐卡品種多種多樣,除彩繪唐卡與印刷唐卡外,還有刺繡、織錦(堆繡)、絲、貼花及珍珠唐卡等。刺繡唐卡是用各色絲線繡成,凡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亭台、樓閣等均可刺繡。織錦唐卡是以緞紋為地,用數色之絲為緯,間錯提花而織造,粘貼在織物上,故又稱堆繡。貼花唐卡是用各色彩緞,剪裁成各種人物和圖形,粘貼在織物上。絲唐卡是用通經斷緯的方法,用各色緯線僅於強烈的裝飾性。有的還在五彩繽紛的花紋上,把珠玉寶石用金絲綴於其間,珠聯璧合,金彩輝映,格外地顯得燦爛奪目。絲是中國特有的將繪畫移植於絲織品上的特種工藝品。這些織物唐卡,質地緊密而厚實、構圖嚴謹、花紋精緻、色彩絢麗。西藏的織物唐卡多是內地特製的,其中尤以明代永樂、成化年間傳到西藏的為多,後來西藏本地也能生產刺繡和貼花一類的織物唐卡了。
印刷唐卡有兩種,一種是滿幅套色印刷後裝裱的,還有一種是先將畫好的圖像刻成雕板,用墨印於薄絹或細布上,然後著色裝裱而成。這種唐卡,筆畫纖細,刀法遒勁,設色多為墨染其外,朱畫其內,層次分明,別具一格。圖案花紋需要處與經絲交織,視之如雕鏤之象,風貌典雅,富有立體裝飾效果。市面上所售的多是印刷唐卡與繪制唐卡。
 
分類
根據製作唐卡所用材料,可以將唐卡分為兩大類。一類用絲絹製成的唐卡叫做國唐,另一種用顏料繪制的唐卡叫止唐

國唐

根據絲絹材料的不同,國唐也有以下五種:

(1)繡像國唐:這是一種用各種不同的絲線經手工刺繡而成的唐卡。
(2
)絲面國唐:製作這種唐卡是將各色的絲絹切成各種形狀的布塊,然後再用針將拼成畫面的各色布塊縫接起來。
(3
)絲貼國唐:這種唐卡與(2)相似,只不過是將切成的各種彩色布塊用膠粘在畫布上組成畫面。
(4
)手織國唐:一種用絲線經手編織而成的唐卡。
(5
)版印國唐:這種唐卡是用墨或朱砂作顏料用套版直接印在絲絹上,套版主要用木版,偶然也用銅版或鐵版。

國唐中尺幅最大的叫做國固。因為太大,也不能隨便把它掛出來,實際上只是在一些特殊的場合才使用這種唐卡,將國固大唐卡掛在寺廟的外牆上,或者掛在專門為掛國固唐卡而修建的曬佛台上。布達拉宮一幅最大的國固唐卡,高55.80米,46.81米。這幅唐卡是在五世達賴喇嘛圓寂後,由攝政桑結嘉措主持製作的。唐卡描繪的無量光佛。

止唐

由於唐卡的畫法多種多樣,止唐也有好多種。人們主要是依據畫背景時所用顏料的不同色彩來區分止唐的種類:

(1)彩唐:一種用各色顏料畫成背景的唐卡。
(2)
金唐:一種用金色顏料畫背景的唐卡。
(3)
朱紅唐:一種用朱紅色顏料畫背景的唐卡。
(4)
黑唐:僅用墨色畫背景的唐卡。
(5
)版印止唐:這種唐卡的製作方法與製作版印國唐相同。唯一的區別是,國唐印在絲絹做成的畫布上,而止唐則印在棉布做成的畫布上。
最大的止唐3米,2米;最小的止唐僅長30釐米,20釐米。
不能單純講種唐卡的價格高或低,比如說彩唐,既可以以純金、純銀、珊瑚、珍珠、綠松石作為主要顏料,也可以是赭石、朱砂、鉛粉或黃德粉這些普通顏料。而金唐,可以是黃金,也可以是金色礦物顏料。價格上的差距自然會很大,有些唐卡甚至是畫在皮革上的,那你就要鑒別皮質了,牛皮還是羊皮,一層皮還是二層皮等等。要價過高的唐卡尤其要格外小心些,從材質到畫工再到其他一些非技術要素都得全面瞭解。
對於市場上名目繁多的唐卡,業內人士提醒那些成批量複製甚至是印制的,或者是工減料的唐卡收藏價不大。雖然這些唐卡看不出構圖上的錯誤,且一次性上色的唐卡,看起來與上過三四遍顏色的唐卡無異,但前者只能保存一兩年,而正宗的唐卡卻是用礦物色甚至是純金粉或寶石粉調色,可以收藏數十、數百年而不褪色,其增潛力當然不同。

 
現存代表作

04

一、現存世界最大的一幅西藏刺繡佛像唐卡”——“刺繡紅夜魔唐卡,製作於中國明朝年間。

刺繡紅夜魔唐卡以驅除邪魔為題材,高三點三米,闊二點一米,唐卡中央為踐踏死亡之神、手抱明妃陀利金剛、怒目圓睜的紅夜魔佛像刺繡採用各色絲線,色彩綺麗繽紛,部分絲線還裹幼細金箔,更添富麗堂皇。右上方有大明永樂年施年款。據介紹,此唐卡與西藏大昭寺密室發現的兩幅大型唐卡應屬同一出處。據載,一九四0年錫金法王札西南嘉將這幅唐卡送給一位英國友人,並於一九九四年在紐約以一百萬美元拍賣成交。

03

二、元代《時輪壇城》唐卡。

壇城即曼陀羅,佛教密宗裡主要指諸佛、菩薩、聖者所居之地。時輪壇城裡外三層,是以時輪金剛為中心的世界。此卡設色要求嚴格,配色和諧。壇城上黃下綠,左紅右白,採用冷暖對比,立體感強,寓意深刻。唐卡四周繪有密集金剛、喜金剛和勝樂金剛等百餘座本尊像,整幅作品線條流暢,畫風極為細膩,令人嘆為觀止。

02

三、明《多吉丹佛塔》唐卡。

多吉丹佛塔位於印度伽耶,被認為是釋迦牟尼涅磐的地方,是佛教徒嚮往的朝拜聖地。多吉丹意為金剛座,作為菩提道場象徵堅固永恆。此卡塔形別致,主塔居中,中央有一尊釋迦牟尼等身像,小塔林立四周。畫中共有1000多個佛龕,內有1000多座佛像。畫屬勉唐派風格,工筆繪成。有的人物不足一釐米,仍眉清目秀,栩栩如生。繪工之細簡直難以令人置信,相信觀者必會拍案叫絕的。

00

四、清《松贊乾布像》唐卡。

画面正中松干布右手提花,左手托法,以左舒坐式坐于高大的宝座之上。髻中裹阿弥陀佛庄,是西藏画雕塑中松干布的固定形象,俗称双王。座前脚踏藏文意为观音菩化身的先王。身著靴,衣服式样显然借了四大天王装束,与松干布戎一生的史是相符合的,加上威的神,一派武将度。座右尺尊、文成二公主;座前二位,拄杖而立的髯老者是吐蕃大相禄东赞,另一位手托经书的青年是吞米桑布扎,传为藏文造者。背景是大昭寺。构图疏 朗,色彩淡雅,线条流,是一幅吸收了画技巧的佳作。此图为多幅达赖喇嘛画之一,每幅背面有白一方,上面用汉满蒙藏四文字书说明。文是:“干隆二十六年三月初六日命章嘉胡土克图认看番画像达赖喇嘛源流一。番称达赖喇嘛那穆塔尔,清称达赖喇嘛伊塞勤,蒙古称达赖喇嘛尹氐克。”画内容包括一至七世达赖、仲敦巴、布等著名的宗教袖,以及藏王松干布的肖像,都作为达赖喇嘛源流出,合13幅。以七世达赖为中心,套作品于七世达赖主持藏政期。七世达赖诞生于1708 年,寂于1757年(干隆二十二年)。此套作品干隆二十六年( 1761年)已献入清,以其年代上下限1708—1761年,是有准确记年的唐卡杰作。

  
鑒別

特點

一幅唐卡的主體可能是由徒弟繪制,但像眼睛、指甲、手印、人物身上的裝飾與法器等最見工力的地方大都由師傅繪制,購買時必須關注這些細節;有的唐卡繪制完畢後會在表面打一層蠟,使外觀與色彩更加光潔,手感光滑,並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要對著陽光看,以此來鑒定蠟質層的完整性。

畫工

首先,在內容上要進行篩選:由於唐卡畫面涉及的內容較多,有些可能你並不理解,因此要選那些市場認知度比較高的,比如:釋迦像、白綠度母、財神等這些容易被人們接受和瞭解的造像內容。

其次,唐卡的繪制時間較長,畫工精細、畫幅較大的唐卡價格也必然會高,對於外行人來說,畫工畫幅,是你在決定購買時制定心理價位的最基本因素,一定要反復權衡。

這裡要從下面三個方面考慮:
一是畫師的影響:繪制唐卡自古便是信徒們研習佛法的一部分,寺院喇嘛,也是唐卡繪制者的主要組成部分。喇嘛繪制唐卡的流通渠道相對單一,價格較高。畫工的影響:繪畫功力一般與經驗積累有關係,比如顏色的調制是否均勻、細節繪制是否仔細完整、各部分比例是否合理、有無溢色,落色、作品的整體性是否完整嚴謹等


01 07 08 1516 1718192015

Read 2400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