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貢國家地質公園

Published in 波密縣

景點簡介:

易貢國家地質公園位於西藏自治區波密縣與林芝縣交界處,主體位於波密縣易貢鄉。總體呈寬頻狀展布,長軸方向呈北西——南東走向。總面積為2160平方公里。地質公園以易貢巨型山體崩塌地質遺跡為特色。從亞熱帶到溫帶的垂直氣候分佈,使這一地區生長著茂密的原始森林和擁有十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

易貢國家地質公園位於西藏林芝地區波密縣,雅魯藏布大峽谷的頂端,面積2160.8 平方公里。其中博物館景區東距波密縣城80公里,西到林芝約130公里。易貢國家地質公園平均海拔約4000米,易貢湖面海拔2200米。受印度洋暖濕氣流沿雅魯藏布大峽谷北侵的影響,這裏降雨充沛,冰川發育,氣候溫和,植被茂盛。這裏是分佈有茂密的原始森林,極具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源和發源有多條河流的江河源易貢國家地質公園是一個以罕見的巨型高速滑坡地質災害遺跡為主體,具有國內最大的海洋性冰川,雪山群、堰塞湖、冰湖、峽谷、瀑布、泥石流溝、角峰、鐵山、溫泉等地質地貌景觀為一體的綜合性地質博物館。易貢湖畔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西藏的重要基地,當年西藏自治區黨委也曾在此選址,至今還保留著具有紀念意義的將軍樓。這裏也是頗具盛名的易貢茶葉生產基地,還是具有豐富藏民族和宗教文化特色的少數民族聚居區。

景觀特點主要地質遺跡有易貢巨型山體崩塌區、易貢巨型滑坡區、易貢堰塞湖區、易貢藏布——帕隆藏布斷裂帶與反向河區、茶場與鐵山旅遊區、冰川地質遺跡區、現代冰川區、峽谷地貌區與次生崩塌滑坡區。本地區為深切高山峽谷地貌,造成了明顯的氣候垂直變化。從終年積雪的高山寒帶向下,為高山亞寒帶、山地溫帶、亞熱溫帶、亞熱帶和熱帶等不同的垂直氣候分帶。易貢巨型山體崩塌分為發生區與堆積區,崩塌體的體積達3000萬立方米,崩塌的最大落差達2580,滑坡的最大垂直運距640,最大水準位移為6700-7000米,堆積體方量達到3億立方米,主要包括高速滑擦痕、高速滑坡特有的噴水冒砂坑、土丘群;以及易貢堰塞湖區遺跡、易貢藏布——帕隆藏布斷裂帶與易貢——魯朗走滑斷裂構造遺跡、易貢堰塞湖決口遺跡、易貢堰塞湖潰決形成的次生崩塌、滑坡遺跡;古冰川活動遺跡及相應的地質生態環境等。

易貢巨型山體崩塌——滑坡的獨特類型是極其少見的。典型的高山峽谷地貌地形條件是區域乃至全球構造促使整個青藏高原持續抬升的結果,由於組成這一地區的地層多為堅硬耐風化的岩石,且河流沿構造線分佈,既易於深切,又有強大的水動力條件的侵蝕,導致地形比高在繼續加大,使得斜坡穩定性進一步減弱。這一地區的氣候更是獨特,其降雨不僅受到西南季風的影響,又存在印度洋暖濕氣流沿雅魯藏布江大拐彎及其加拉白壘峰與橫斷山脈之間的谷地向北伸入,降水量豐富,在受到高山阻擋的區域,形成中國規模最大的海洋冰川群,海洋冰川的凍融一方面加劇了高山地區岩石裂隙的楔劈作用,又增大了河流的流量和對河谷的侵蝕切割能力,進一步加劇了河谷兩岸的邊坡失穩和崩塌、滑坡的形成與發生。

由於岩石堅硬,受到斷裂構造作用,其裂隙必然發育。裂隙的發育方向亦制約著崩塌的形成,裂隙的連通程度則決定了崩塌發生的頻繁程度。斷裂構造的長時間作用又使得不斷有岩石發生破裂,而給紮木弄溝源新的崩塌創造了條件。總之,易貢紮木弄溝巨型崩塌——滑坡是這些獨特的內外動力地質作用長期綜合作用的結果,所形成的崩塌——滑坡——堵江堰塞成湖——湖水潰決——河谷地形改造——河谷次生崩塌、滑坡地質災害鏈是在別的地區極難見到的。

在地質公園規劃區內,還包括有雅魯藏布大峽谷、帕隆藏布大峽谷、許木古冰川遺跡和古鄉溝泥石流、102滑坡群、拉月大塌方、培龍溝泥石流等地質地貌景觀及地質災害遺跡景觀。卡欽冰川:西藏最長的冰川、中國第三大冰川、中國最大的海洋型山谷冰川;帕隆藏布:世界第三大峽谷,與雅魯藏布大峽谷(世界第一大峽谷)相接。由於受到雅魯藏布大峽谷與南北向的伯舒拉嶺印度洋暖溫氣流的引導,在易貢地區形成了一個向北凸出的舌狀多雨帶,豐富的降水和特殊的高山地形,在此形成了中國罕有的海洋型山谷冰川,並成為高原上一個巨大的現代冰川發育中心。其中的卡欽冰川是中國境內最大的現代海洋冰川。在易貢國家地質公園,還存在反向河地質遺跡景觀。易貢藏布河與帕隆藏布河沿著古生代時期的裂谷帶發育,易貢藏布流向南東,帕隆藏布流向北西,兩條大河相向而流,幾乎成一條直線,故兩河匯合時很容易被誤認為是一條河,但在地理上是地道的反向河。

形成原因易貢紮木弄溝在20004月發生特大山體崩塌,形成從崩塌處至堆積前緣長達8.5公里,占地面積近20平方公里的地質災害遺跡,為世界罕見。此外,還有古鄉溝、培龍溝、加馬其美溝泥石流地質遺跡景觀等。

2000492005分,西藏自治區波密縣易貢鄉紮木弄溝源區發生巨大山體崩滑,在重力作用下,強大的衝擊力激發了溝內沉浸百年的碎屑物質,在短暫的幾分鐘裏,溝內的塊石碎屑物質瞬間形成高速滑坡並解體,旋即轉化為超高速塊石碎屑流,以銳不可擋之勢,掃蕩穀口兩側山體,傾瀉於易貢湖出口處,完全堵塞了易貢藏布河,形成了長達4.6公里,前沿最寬3公里,高60—100多米的近似喇叭狀天然壩體,堆積方量約3億立方米,使易貢堰塞湖再次全部堵塞,湖水位元急劇上漲。本次災害造成了約8平方公里的森林瞬間化為烏有,易貢、八蓋兩鄉及易貢茶場等4000餘人受災。著名的易貢茶廠近二千畝茶園受淹,直接經濟損失1.3億元以上(不包括毀壞的森林)。

此次崩塌滑坡垂直落差3000余米,水準最大運距約7000米,平均速度高達39/s左右。如此超高速運動,遠距離運移,巨大的堆積方量及破壞特性堪稱世界罕見。61019時,被特大山體崩塌滑坡堆積體堵塞了62天的易貢湖水,沖毀了人工導流明渠,流速達9.5m/s,流量達2940m3/s611250分,易貢湖下游(約20km)最大的通麥大橋,水位升至52.07m,高出橋面32m,最大流量達120000m3/s,是雅魯藏布江年平均流量的26倍,狂瀉的洪水,造成下游的易貢藏布、帕隆藏布、雅魯藏布江水位猛漲,沿線公路、光纜通信設施嚴重破壞,各種橋樑悉數被沖毀,因指揮部組織得力,災害的全過程未曾造成一人傷亡,則堪稱世界奇跡。易貢巨型滑坡給西藏人民造成災難的同時,也給全人類流下了寶貴的地質災害遺跡。如:山體崩塌豁口遺跡、滑坡擦痕遺跡、兩側山體鏟蝕遺跡、巨大塊石堆積遺跡、錐狀丘狀堆積遺跡、對稱側旋堆積遺跡、氣浪波及帶遺跡、堰塞湖淹沒遺跡、次生泥石流遺跡、衍生地質災害遺跡,堆積體潰口及水毀遺跡,還有冒沙坑、塌陷坑、球型石等,是高速滑坡特徵保存最完整的研究場所,也是向人們進行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的科普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