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龍縣

Published in 甘孜景點
11       新龍,連接南北,地勢北高南低。最高點為北部卡瓦洛日雪山,海撥5992米,最低點為南部孜拖西,海撥2760米。縣境以北甘(孜)新(龍)公路經100公里與國道317線相連;縣境以南理(塘)新(龍)路經186公里,雅(江)新(龍)路116公里與國道318線相連,隨著通縣油路的建設完工,新龍成為連接國道317線、318線的橋梁、貫穿甘孜州南北兩路的大通道。
 
環境
       處川西北丘狀高原山區,屬沙魯里山北段,北部最高點卡窪洛日,海拔5992米,南部最低點子拖西鄉雅礱江河谷,海拔2760米。縣境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呈寬闊圓滑的山原地貌。高原面呈南北走向,北高南低。全境由高山峽谷、高山低谷、高原低山丘陵、現代冰川冰蝕地貌組成。雅礱江北入南出,西納阿色曲、霍曲、通宵河及熱衣曲,東有仁達等水注入。屬青藏高原亞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7.4°C,1月平均氣溫-3.5°C,7月平均氣溫15.1°C。年降水量603.5毫米,年均日照2160.8小時,無霜期115天。垂直氣候變化顯著。
 
歷史
 
元至元十年   
古為白狼國地。隋屬附國。唐、寧屬葉蕃。元至元十年(1273)封“瞻對本衝”,為瞻對第一代土司。至元二十五年(1288),置喇馬兒剛等處招討司。明洪武六年(1373),冊封上、下瞻對5土司。洪武七年(1374),設沙可萬戶府和兆日千戶所。清康熙四十年(1701), 置喇滾安撫司。雍正六年(1728)至乾隆十年(1745),先後分授上、中瞻為長官司、下瞻對安撫司,故稱“三瞻”。道光二十八年(1848),中瞻波日。工布朗結控制全瞻對。
 
同治四年   
同治四年(1865)起成為西藏在川所轄達船46年之“飛地”。宣統三年(1911),置瞻對設治委員。民國五年(1916),置瞻化縣。1936年5月,紅軍經瞻化,成立了瞻化縣博巴政府和雄龍西、尤拉西、甲拉西等待1個鄉博巴政府。民國28年(1939),屬西康省第四行政督察區。1950年,屬西康省藏族自治區。1955年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1990年轄4區、1鎮、23鄉。縣治如龍鎮,距州府康定產75公里,離省會成都841公里。
 
 
傳元代時   
傳元代時,當地一大德高僧喜繞降澤帶上一支鐵矛見元世祖,當眾把鐵矛輓成一塊鐵疙瘩。元世祖封他為土司,稱之瞻堆(藏語音為鐵疙瘩)土司。所以新龍縣在那時得名瞻堆。明洪武六年(以元1373年)封當地頭人五土司,分上、中、下瞻堆。解放後,於1951年以縣城地形如龍頭,藏語昔稱“主母龍”(意為雌龍),解放後改稱“主沙主”(意為新龍),賦“龍獲新生”之意,故更名新龍縣。
 
 
藝術
       新龍文化悠遠,古樸厚道,手抄《甘珠爾》孤本;格薩爾徵戰頭盔;谷日石棺墓葬;藏式伸臂橋;貢布郎吉(布魯曼)遺址;獨特的新龍鍋莊;康巴漢子的紅髮辨,無不體現藏文化的燦爛。

11嘎絨寺

 

       嘎絨寺位於新龍縣雄龍西鄉雄龍西扎呷神山主峰腳下,距縣城40公里,屬寧瑪派著名寺廟,是甘孜州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寺於公元1288年由喇嘛洛登創建於雄龍西之饒瑪果。1860年3月在中瞻對土司的支持下,由白馬鄧登活佛按西藏桑耶寺圖式對寺廟進行重建,佔地480畝,內外築牆兩道,主殿高3層,第一層有釋迦牟尼及四大天王壁畫,塑有寧瑪祖師、薩迪五祖、噶舉祖師、格魯祖師的像;第二層有1022個千姿百態的護法佛像;第三層為彩虹房。頂部為金頂屋脊寶瓶,十分壯觀。白馬鄧登還親自在廟門上書寫“哈甲娃嘎絨更巴”(意為東方著名的嘎絨寺)。寺內保存有西藏地方政府派人從昌都鑄造的金剛蓮花生佛像。

 


 


查看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