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林措巴寺

Published in 扎囊縣

景點簡介:

結林措巴寺,在山南地區之紮囊縣境內,位於縣駐地以南的結林鄉。是西藏13世紀初四大措巴(即:乃肥地孜措巴、後藏的藏更堆崗措巴、紮囊服的蔥堆措巴和結林措巴)之一。

結林措巴寺,由印度著名僧人略且班欽·釋迦室利(10271125)之真傳弟子強久貝於1124年創建,占地面積為5652平方米(南北長85米,東西寬66.5米)。在十年浩劫中被毀,只有主體建築倖免於難。結林措巴寺坐北朝南,圍繞主殿有一周長方形圍牆,高3米,厚1米。在轉牆外有一周壕溝,寬約5米。圍牆內壁原有一週二層樓的僧舍,今已不存。主殿位於圍牆內中部,高3層,達11米。第一層中部是原石牆的地基,兩邊各有兩間庫房。第二層即時正殿,高臺起地,沿53面石階和7級單道石階到正殿門廊。門廊有柱2根,呈八棱形,柱頭雕飾華麗,主要雕有獅子像、祥雲紋、卷草紋、垂蓮紋。門廊壁畫主要是四大天王(即: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像。門廊內的大經堂面闊7間,進深6間,有方柱30根,其中有4根高約8米的大柱直通三層之上,形成天井。柱頭雕飾亦非常講究,除具有門廊柱頭的雕飾外,還有碟形附加透雕的花草圖案。其他較小的柱頭雕飾簡單,只有漩渦紋、回字紋、蓮花紋等,具有早期古樸的雕飾風格。

大經堂內遍繪壁畫,主要題材有:釋迦牟尼佛、無時壽佛、蓮花生大師像、墀松德贊像、寂護(印度僧人藏語稱希瓦措,意譯為菩提薩埵。大乘佛教中觀學派衍化出來的瑜伽中觀派創始人,曾任那爛陀寺首座。後應吐蕃贊普墀松德贊之請,兩次入藏傳播佛教)像、三面八臂觀音菩薩、千佛像及走獸飛禽等。其他均用紅、白、綠、蘭、黑等色彩繪而成。千佛像繪於經堂後壁的佛殿門外兩側,造型一致,皆有圓形頭光和背光;像高0.18米,通高0.25米,高髮髻,內著僧祗缽,右手下垂施觸地印,結跏趺坐於仰蓮座上。在大經堂大門內左側還有一組反映吐蕃時期歷史人物的壁畫:蓮花生居中,墀松德贊在左,寂護在右,皆結跏趺坐。在這三位人物畫像上下,還有蓮花生二十五名得道弟子的畫像,據說他們各顯神通:有人用手將岩石捏成糌粑吃,有人在空中騰飛,有人能返老還童……這些雖帶有神話色彩,但卻體現出豐富的想像力。

佛殿面闊3間,進深3間,有方柱4根,高達6米,柱頭飾有旋渦紋、回紋、蓮花紋等。殿內原供有一尊高大的釋迦牟尼像,文革時被毀。殿內遍繪壁畫,主要題材有釋迦牟尼佛、無量壽佛、觀音菩薩、四大天王及山水動物等。其中釋迦牟尼佛像高1米,有圓形頭和背光,高髮髻,內著僧祗支,外著袒右肩袈裟,左手持缽,右手下垂施與願印,結跏趺坐於仰蓮座上。蓮座上方兩旁各有一獅、仰首張口,嘴巴特長,舌上卷。觀音菩薩像高0.8米,有橢圓形頭光和背光,頭戴寶冠,袒露上身,下身內外套裙;左手自然下垂,右手立胸前,肩旁有一束蓮花,還有耳環、項鏈、瓔珞、手鐲、臂釧、腳釧、帔帛繞身,腰間系帶,帔帛由兩肩下飄曳地,跣足立於仰蓮圓馴,裝飾豪華富麗,造型優美多姿。

在佛殿東西兩邊各有一間護法神殿,這是結林措巴寺獅特的建築風格之一,在一般寺廟中很少見到這種建築形式。東邊的護法神殿面闊2間進深3間,有圓柱2根,殿內佛像及壁畫均已不存;西邊的護法神殿面闊3間進深3間,有圓柱4根,圓柱滿繪齜牙咧嘴的人頭像,十分恐怖。

主殿第三層多為小房間。環繞第二層大經堂天井有一排方柱的回廊,回廊牆面繪有壁畫。位於第二層門廊上的房間是該寺堪布的寢室,左右不客有兩間小神殿。此外,在主殿西面外牆中部還鑲有一尊伏臥狀的木雕雄獅,形象威猛。

結林措巴寺珍藏的文物最具特色,主要有釋迦佛像唐卡、靈塔唐卡、喀且班欽·釋迦室利陶像、樺樹皮經卷等,甚為珍貴。

釋迦佛像唐卡:通高1.75米,寬1.1米。主尊釋迦佛像居中,有橢圓形背光和圓形頭光,背光為火焰紋;高髮髻,著袒右肩袈裟,左手反掌置胸前,右手下垂掌心向前,跣足站立於圓形覆蓮座上。在釋迦佛像周圍,繪有山水、雲彩、飛禽、花草及護法神、白度母、綠度母、喇嘛像等。邊飾為絲緞,上繡花草圖案。屬清代清品。

靈塔唐卡:通高1.77米,寬1.1米。滿繪各種類型的靈塔,有大有小,塔身均有佛龕。龕內繪有釋迦牟尼像、無量壽佛、菩薩、護法神、飛天等像,形象各異,千姿百態。屬清代精品。

喀且班欽·釋迦室利陶像:傳說強久貝曾為喀且班欽·釋迦室利塑了4尊泥質陶像。塑像很小,僅高0.15米,但製作精細,屬西藏早期像之一。

樺樹皮經卷:藏於主殿第一層密室,數量較多。有大有小,有粗有細,其直徑一般在長1530釐米,寬3.522釐米,每卷在28而之間,每而兩面皆墨書古藏文,內容均屬密教咒語。據說這些經卷原藏於主尊釋迦牟尼佛塑像的肚子裏,文革期間塑像被砸,這些經卷亦隨之暴露。樺樹皮經卷對研究西藏佛教早期歷史、經文等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