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是在中國青海、西藏、內蒙古以及現在距離西藏較近等地區流行的一種宗教。西元7世紀佛教密宗傳入西藏。也稱為喇嘛教。自稱“佛教”或“內道”。有 人認為藏傳佛教不是真正的佛教,而是佛教與西藏本地宗教“苯教”結合的產物。佛教之所以為佛教,在於其三藏經典與戒律,以及法脈的傳承。藏傳佛教所依據者 是真實的三藏經典,而未經過其他宗教修改;藏傳佛教的戒律體系是真實的佛教體系,比丘、比丘尼、居士瑜伽士等戒律一應俱全;在法脈上,從釋迦牟尼佛一直延 續到今天,由清淨證悟的大德傳承代代相傳至今。藏傳佛教可以說是完整地保存了整個佛教的形式與精髓,相反地,漢地佛教則依據本地風俗而捨棄了一些內容,例 如漢地沒有班智達這些概念,沒有辯經等,這些都是佛教本身就具有的東西,又如漢地佛教造像方面也偏重于姿態優美的佛與菩薩形象,而對形象可怖的菩薩,則少 有造像,而西藏佛教則不如此對待。而苯教本身屬於外道,但也有相當數量的鬼神皈依這個宗教,也有很多護法神,蓮花生大師在應藏王邀請,從印度來到藏地之 後,降伏了這些苯教的鬼神,使之皈依佛教。現在一些佛教的大德,也因為一些特殊的用意,學習苯教的教法而成為苯教的上師,雖然如此,佛教仍舊是佛教,並未 加入苯教的元素,但苯教卻參雜越來越多的佛教元素。
藏傳佛教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在藏族地區形成和經藏族地區傳播並影響其他地區(如蒙古、錫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語傳播的佛教,如蒙古、納 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語言或文字,但講授、辯理、念誦和寫作仍用藏語和藏文,故又稱“藏語系佛教”。
藏語系佛教始於7世紀中葉,當時的藏王松贊干布迎娶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時,兩位公主分別帶去了釋迦牟尼8歲等身像和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以及 大量佛經。依據藏地佛教史記載松贊干布本身為十一面千手觀音,文成公主與尺尊公主分別為綠度母和白度母,後建大昭寺和小昭寺。松贊干布本身頭上還有一個 頭,上部的頭為阿彌陀佛的頭,為避免他人產生邪見,平時用布將上面的頭包起來,這在西藏著名的著作《柱間遺教》(印度享有盛譽,被尊為第二佛陀的阿底峽尊 者,前往西藏,望見山中光芒而在觀世音菩薩的指引下開取此書)中提及。
隨著喇嘛教在西藏的發展,上層喇嘛逐步掌握地方政權,最後形成了獨特的、政教合一的藏傳佛教。
清王朝通過尊奉藏傳佛教,與生活在西藏、雲南、四川、青海、甘肅、新疆、內外蒙和東北地區的蒙、藏民族建立了強大有力的共同的精神信仰紐帶,進而控制了東 北到西北、西南的廣大地區,為入關統一中國創造了重要條件。藏傳佛教於後弘期時傳入青海、四川、甘肅、內蒙、雲南及今蒙古國,13世紀後開始傳入元、明、清宮廷,對中央政府的治藏政策和宗教政策產生了重大影響。還先後傳入尼泊爾、不丹、錫金、拉達克等周邊鄰國及鄰境。上世紀初,開始傳入歐美,分別建有傳教中心或藏傳佛教研究機構,並得到發展,現已成為西方國家的宗教信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