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寺位於拉薩老城區的中心,又名“祖拉康”(藏語意思是經堂)、“覺康”(藏語意思是佛堂),始建於唐貞觀二十一年(647年),距今已有1350年的歷史,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大昭寺是西藏現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築,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結構建築,並且開創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廟市局規式。
大昭寺是藏王松贊乾布為紀念尺尊公主入藏而建,拉薩之所以有“聖地”之譽,與這座佛像有關。寺廟最初稱“惹薩”,後來惹薩又成為這座城市的名稱,並演化成當下的“拉薩”。大昭寺建成後,經過元、明、清歷朝屢加修改擴建,才形成了現今的規模。
環大昭寺內中心的釋迦牟尼佛殿一圈稱為“囊廓”,環大昭寺外牆一圈稱為“八廓”,大昭寺外輻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大昭寺為中心,將布達拉宮、藥王山、小昭寺包括進來的一大圈稱為“林廓”。這從內到外的三個環型,便是藏民們行轉經儀式的路線。 大昭寺建成時只用來藏經、供佛。到了後來,經歷代擴建,黃教興起後,每年在這裡舉行傳召法會。歷代的達賴或班禪的受戒儀式就在這裡舉行。在拉薩,藏族人也喜歡將以大昭寺為主的八角街一帶稱為"拉薩"(藏文意思是佛地),由此可見大昭寺在拉薩人的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2000年,大昭寺作为布达拉宫的扩展项目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大昭寺始建于七世纪吐蕃王朝的鼎盛时期,建造的目的据传说是为了供奉一尊明久多吉佛像,即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参见大昭寺电子门票),该佛像据传是当时的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的尼泊尔尺尊公主从家乡带去的。据说当地原为一座湖泊,但在松赞干布的努力之下,将它填平建为寺院。之后寺院经历代扩建,目前占地25100余平方米。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大昭寺内供奉的是文成公主带去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而八岁等身像于八世纪被转供奉在小昭寺,后毁于文化大革命。在大昭寺的泥制大佛之中,安放了尺尊公主带至西藏的木制释迦牟尼佛像,相传松赞干布化身为光芒,进入佛像之中。
由于默朗钦莫及其政教合一的传统,大昭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成为“破四旧”的目标。1966年,红卫兵攻击大昭寺,摧毁了许多佛像。尺尊公主的木制小佛,后来辗转流传到印度达兰萨拉,由十四世达赖收藏。大昭寺成为猪的屠宰场,西藏人被禁止进入膜拜,直至1972年,开始重建大昭寺,1980年完成重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