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長史詩——   『格薩爾王傳』

78

 

       藏族民間說唱體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是世界最長史詩。它的散文部分除外,只史詩部分就有100萬至150萬行,史詩估計有三十六部,一千五百萬字。

 

       史詩《格薩爾王傳》自十一世紀以來陸續創作而成,塑造了以格薩爾王為首的一群英雄人物同藏族人民勇敢機智地與邪惡勢力進行鬥爭的形象。歷史悠久,結構宏偉,卷帙浩繁,內容豐富,氣勢磅礡,流傳廣泛、情節奇特、語言優美、主題鮮明。它既保存著古代藏族吐蕃王朝與鄰近部落、民族以及鄰國之間發生戰爭的歷史事實,同時也記錄了古代藏族人民長期積累下來的智慧和經驗,藝術地再現了古代藏族社會生活的真實圖景。

 

       史詩從生成、基本定型到不斷演進,包含了藏民族文化的全部原始內核,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美學價值和欣賞價值,是研究古代藏族社會的一部百科全書,被譽為“東方的荷馬史詩”。《格薩爾王傳》是世界上唯一的活史詩,至今仍有上百位民間藝人,在中國的西藏、四川、內蒙古、青海等地區傳唱著英雄格薩爾王的豐功偉績。

  

 

       長期以來,史詩《格薩爾王傳》深得廣大人民的喜愛,各地有專門說唱的藝人和多種卷數不同的傳抄本。在蒙古族和土族等地區也有較廣泛的流傳。國內有漢、蒙等文譯本;國外有俄、德、英、法等文節譯本。解放後,我國有關研究機構對這部世界文學世著進行了大規摸的蒐集、整理、翻譯、出版和研究工作。

 

       《格薩爾王傳》文字大約產生在古代藏族氏族社會開始瓦解、奴隸制國家政權逐漸形成的歷史時期,即公元前二、三百年至公元六世紀之間;吐蕃王朝建立之後(公元七世紀初葉至九世紀)得到進一步發展;在吐蕃王朝崩潰、藏族社會處於大動蕩、大變革時期,也就是藏族社會由奴隸制向封建農奴制過渡的歷史時期(十世紀至十二世紀初葉)得到廣泛流傳並日臻完善和成熟。在十一世紀前後,隨著佛教在藏族地區的復興,藏族僧侶開始介入《格薩爾王傳》的編纂、收藏和傳播。史詩《格薩爾》的基本框架開始形成,並出現了最早的手抄本。手抄本的編纂者,收藏者和傳播者,主要是寧瑪派(俗稱紅教)的僧侶,一部分就是“掘藏大師”他們所編纂、傳抄的《格薩爾王傳》,初稱為“伏藏”的抄本。

 

       在很久很久以前,天災人禍遍及藏區,妖魔鬼怪橫行,黎民百姓遭受荼毒。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為了普渡眾生出苦海,向阿彌陀佛請求派天神之子下凡降魔。神子推巴噶瓦發願到藏區,做黑頭髮藏人的君王——即格薩爾王。為了讓格薩爾能夠完成降妖伏魔、抑強扶弱、造福百姓的神聖使命,史詩的作者們賦予他特殊的品格和非凡的才能,把他塑造成神、龍、念(藏族原始宗教里的一種厲神)三者合一的半人半神的英雄。格薩爾降臨人間後,多次遭到陷害,但由於他本身的力量和諸天神的保護,不僅未遭毒手,反而將害人的妖魔和鬼怪殺死。格薩爾從誕生之日起,就開始為民除害,造福百姓。5歲時,格薩爾與母親移居黃河之畔。8歲時,嶺部落也遷移至此。12歲時,格薩爾在部落的賽馬大會上取得勝利,並獲得王位,同時娶森姜珠牡為妃。從此,格薩爾開始施展天威,東討西伐,南徵北戰,降伏了入侵嶺國的北方妖魔,戰勝了霍爾國的白帳王、姜國的薩丹王、門域的辛赤王、大食的諾爾王、卡切松耳石的赤丹王、祝古的托桂王等,先後降伏了幾十個“宗”(藏族古代的部落和小邦國家)在降伏了人間妖魔之後,格薩爾功德圓滿,與母親郭姆、王妃森姜珠牡等一同返回天界,規模宏偉的史詩《格薩爾王傳》到此結束。

 

主要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降生,即格薩爾降生部分;

第二,徵戰,即格薩爾降伏妖魔的過程;

第三,結束,即格薩爾返回天界。

 

三部分中,以第二部分“徵戰”內容最為豐富,篇幅也最為宏大。除著名的四大降魔史——《北方降魔》、《霍嶺大戰》、《保衛鹽海》、《門嶺大戰》外,還有18大宗、18中宗和18小宗,每個重要故事和每場戰爭均構成一部相對獨立的史詩。

Read 1080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