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雪頓深情相擁

08/09/2014
Published in 故事西藏
Rate this item
(0 votes)

文/圖  紅塵
線路:拉薩→哲蚌寺→羅布林卡→酸奶坊→沙拉寺→拉薩
耗時:5:30am~7:30pm,12hr
里程:60km
海拔:哲蚌寺4000m

私享家:紅塵夫婦
       他們16歲相遇,一直相知相愛相伴相隨走遍天涯。他們開著最便宜的四驅車,行程5萬公里,在10年間5次穿越藏地,分別從川藏南線、北線、新藏線、滇藏線、青藏線五條線路進藏,用行走的方式來完成一生的愛。雪頓節,也是他們深愛的節日,一天之內曬佛看藏戲吃酸奶,他們經歷了雪頓的全部重點專案。

00活動座標:哲蚌寺看曬佛
時     間:清晨5:30

       藏傳佛教格魯派在拉薩有三大寺院,哲蚌寺、沙拉寺和甘丹寺,哲蚌寺是首寺。於1614年建在根培烏孜山上的哲蚌寺,遠遠望去,白色的建築群猶如堆積在南山坳裡的一堆雪白的大米,故哲蚌寺在藏語裡的意思就是“積米寺”,它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僧人寺廟。因此雪頓節的第一天又叫“哲蚌雪頓節”,人們要去位於拉薩西郊約8km的哲蚌寺奉獻酸奶,看神聖的曬佛儀式。
       清晨5:30,當朝霞還沒有照射到布達拉宮時,拉薩城裡已是一派人來人往的景象。車馬人流不約而同地湧向通往西郊的所有道路,我們也擠在上行的人群裡,一點一點地往山上挪動著,希望能夠佔據一個有利的位置,而前夜一些信徒已早早地在那裡“安營紮寨”了,以期有最佳的觀賞和膜拜位置,去虔誠地等待太陽初升時那最激動人心的一刻。
       所謂曬佛,就是在山坡上展示一幅巨型佛像唐卡——高30米、寬20米的巨大的釋迦牟尼像,以吸引信眾前來瞻仰、祈福。有人會奇怪,看佛像有什麼稀奇的?而曬佛,在一年當中只在雪頓節舉行一次,其隆重的程度就好比人們在國慶日那天在天安門廣場看升國旗一樣,其意義是非同一般的。
03       這時只見哲蚌寺的僧人們,像兵團戰士樣快速地列隊跑上高高的展佛台,把佛像唐卡從上而下慢慢地打開,不過這時的佛顏被一層薄薄的白紗遮掩著,我們擠坐在密密麻麻的藏族同胞中,心和他們一樣因渴望而開始怦怦跳個不停。
       兩旁的黃紗漸漸地拉開時,我相信很多的人都和我一樣流淚了。佛佗盤坐在蓮花座上,輕輕地拈花微笑,他雍容的慈眉善眼,只能讓人的心裡不斷地漾起一波波的愛與善。信眾們開始往佛像前跪拜,拋哈達、拋大把大把的錢,而天空中時不時飄灑著的夏季陣雨,讓我很懷疑今天的陽光是否能出得來,是否能照射到佛像上。這時僧人們開始對著天空低吟高誦,聲音像大海的波濤洶湧澎湃,具有一種動人心魄的神秘力量。他們在呼喚金色的太陽,映射照耀在美麗的佛像上。持續不斷地誦經一個小時後,我們看見陽光透過雨霧的空隙射進了山巒,在那裡形成了一串串耀眼的光環。10點10分,我抬手看了一眼手上的防水錶,那時所有的陽光正輝煌地照射在了整個佛像上。
       佛像四周的桑爐裡煨燒著扁柏、杜松、冬青和糌粑、鹽粒,正騰起濃濃的白霧,香氣彌漫于湛藍而廣袤的天宇間。從山下像長龍正源源不斷擁上山的人們,都要在佛像的腳下拋下一條條潔白的哈達,再排隊等候哲蚌寺大活佛的摸頂。很快哈達就彙聚成了一片讓人震撼的白色海洋,在那片純潔的海洋裡,有他們幸福的渴望和來世的祈求。
0402
      我們排在一對來自那曲牧區的老兩口的身後,等待活佛的摸頂。成千上萬的人都渴盼著有這吉祥祝福的一瞬間,不到半個小時活佛的手就摸累了,只能由兩個年輕的僧人在旁邊把活佛的手抬著,讓信徒們微曲著身子從那只神聖的手下一一走過。那一刻我忘掉了一切,閉上眼睛,雙手合十,只覺萬籟俱寂,心如明鏡。
 
05活動座標:羅布林卡看藏戲     
時     間:下午2點

       下午2點,我們又隨著雪頓節的第二波人潮,湧入羅布林卡觀看藏戲。
       位於拉薩城西的羅布林卡被稱為“寶貝園林”,曾是歷代達賴僧人的夏宮。雪頓節期間,一律免收門票。拉薩是日光城,人人都追求一片陰涼,因此,當林卡的園林綠成一團團的翡翠,草地上開滿星星點點的邦錦花時,酷愛戶外生活的藏人,紛紛進入拉薩河邊的林卡裡遊玩避暑。他們用大卡車、騾馬、摩托載著桌椅、沙發、電器、炊具,如同一次民族大遷徙般在羅布林卡裡搭起了畫著吉祥八寶的白色帳篷,夜以繼日地唱歌、跳舞、喝酒狂歡,以享受林卡裡的一片陰涼,以緩解辛苦勞作一季後的身心疲勞。各種好看的工藝品和各種好吃的小食品也擺滿了林卡的大路小路,在那種狂放而熱烈的氛圍裡,我們也禁不住誘惑地坐到了白楊樹下的小板凳上,買來了兩碗甜甜的像醪糟水樣的青稞酒,邊吃著燒烤攤上的烤羊肝烤羊腰,邊解放似的暢飲開來。這是我們到西藏後的第一次豪飲,我發覺我們更加融入其中,兩個人的皮膚不僅曬得像藏娃與藏妹,而且也不怕飲酒會加重高原反應、氣喘、腦充血了。不過晚上回到旅館,我流鼻血不止,是吃多了羊肝羊腰,上火了唄。
06
       藏戲實際上是一種廣場戲,每到雪頓節時,西藏各地專業的或民間的藏戲班子會在羅布林卡裡搭起大帳篷或扯起大帆布,甚至也沒有什麼佈景和遮蓋,就在露天廣場上進行連續幾天的藏戲公演。男演員一律戴著神秘的藍色面具或白色面具隨著劇中人物的感情不停地旋轉、飛舞,著粉面與紅脂的“仙女”們則用高吭、嘹亮的嗓音在一旁拖腔。時而是快樂的長調,時而是痛苦憂愁的悲調,時而是迂回婉轉的短調,那些坐在卡墊上或泥土地上將廣場圍得水泄不通的藏族同胞們,則邊飲著暖瓶裡的酥油茶、水壺裡的青稞酒,邊聲情並茂地隨著劇情感動著、歎息著、歡笑著,那些善戰勝惡、美擊敗醜的古老傳說,聲聲慢慢地在雪域高原的藍天下傳得很遠很遠……
 
活動座標:酸奶坊吃酸奶
時     間:下午4:00

       知道了“哪兒的曬佛最奇特,哪兒的藏戲最熱鬧”,最後就是“哪兒的酸奶最好吃了”。
       喜吃酸奶是世居青藏高原的藏民族亙古以來的生活習俗之一,相傳藏傳佛教後弘期的始祖、來自孟加拉的高僧阿底峽大師尤其喜食酸奶,每逢盛夏時節,阿底峽大師駐錫地聶塘寺附近的百姓便紛紛給大師供奉酸奶,他總是真誠致謝並為百姓加持祈福。凡獻了酸奶的人家,牲畜不染疾、不走失、不受野獸禍害,大師的祈福不脛而走,敬獻酸奶的百姓便與日俱增,一時成為當地的一種佳話。
       來到西藏,傳統的“酸奶”概念會被徹底顛覆。藏式酸奶那濃烈的乳酸味,純正厚重的口感,與窗外那純淨湛藍的天空上飄浮著的白雲一樣,自有一種無法超越的意境。而拉薩很有名的吃酸奶的地方,就在布達拉宮腳下的“酸奶坊”裡。
       這間酸奶坊裡從來沒有斷過遊人,牆上貼滿了遊客的各種照片,寫滿了遊客的花言巧語。而犛牛酸奶在生產加工的過程中是不會添加任何自然生態以外的東西的,比如食物穩定劑、添加劑、糖粉、水分等。上千年來,藏族人就用酸奶作為發酵劑產生益生菌,他們先將犛牛奶加熱煮熟,待溫度降至40℃左右,就將留作發酵的隔夜酸奶混入其中,簡單封口後放置戶外,讓高原的陽光和乾爽的氣溫輔助其緩慢發酵,隨後再將凝結為塊狀、形似“豆腐腦”的酸奶冷凍待食。
       第一口吃原味酸奶時,我被酸得大叫了出來,沒想到阿底峽高僧愛吃的東西,竟是這樣的可以把人酸死過去。不過木桌上那碗白砂糖,就真正地發揮作用了,幾乎要把糖拌到酸奶碗裡快有一半那麼多了,這時酸奶的口味就被真正地調試了出來,一口一個的透徹肺腑、讓人唇齒生香。
       就為了這碗迷人的酸奶,我差點把所有的家當敗光。吃完酸奶後,我們就“神魂顛倒”地走了,我竟然把我的腰包忘在了桌子上,那裡面有我們所有的銀子、護照、銀行卡、身份證、駕駛證以及邊境證。走了半個小時到停車場開車門時才發現包不見了,我們一路向酸奶坊狂奔,整個魂都跑沒有了。酸奶坊裡人來人往,但那個包竟然還躺在桌上,我哥哥一把抓起發現重量沒變,頓時就松了一口氣。他只對我做了啪啪兩下“煽耳光”的手勢,以作警告;我們真的不知道我們為什麼會那麼幸運,所有的東西都原封不動地還在包裡。
       這個“駭人”的插曲無疑讓我們的雪頓節畫上了一個精彩的句號。我想應該是我們瞻仰到的佛顏,他那拈花一笑,如同蓮花香味浸潤到了人們的胸臆之間,讓每個人都心生出了美好的善念與德行。
 
Tips:特色旅遊推薦
       每天下午在拉薩北郊奪底溝沙拉烏孜山腳下的沙拉寺,都會有僧人的辯經活動。沙拉寺是拉薩的三大寺廟之一,背誦經文和辯論佛學疑難問題是藏傳佛教寺院教育中兩大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僧侶在寺院的日常生活中把早晚的時間主要用於獨自背誦經文,而早晚背誦的經文又成為參加下午集體辯論佛學疑難問題時廣為應用和印證的理論武器。這一考試方式從低年級起就納入了僧人的學經之中,格魯派的最高學位是格西,類似于博士,是要通過公開的辯論才能獲得。因此僧侶們平時的辯經也異常的認真,他們身著紅色的袈裟齊聚在有菩提樹的後院裡,辯論的聲音抑揚頓挫很有音樂感,再輔之以臉紅脖子粗的擊掌、喊叫、跳躍、不停的比劃,更有長串的念珠隨著手勢飛舞,構成了非常精彩的場面。只可惜不懂藏語的我們聽不懂他們到底在爭吵些什麼,應該和佛教的十萬個為什麼有關啦,光是閑坐在灑滿陽光的院子裡看他們“博弈”、“打架”就很過癮了,很像一場遠古版的行為秀。
Read 1103 times Last modified on 週二, 07 七月 2015 17:15
Super User

Sed nec scelerisque sapien. Aenean aliquam et nisl eu efficitur. Nunc lobortis condimentum justo. Proin hendrerit, massa sit amet vehicula blandit, enim eros volutpat mi.

Website: mytracks.hk/
Login to pos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