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德沃村的望果节

08/09/2014
Published in 歷史文化
Rate this item
(0 votes)

文/袁清湘 攝影/金海
 
也許因為這裡是吐蕃王朝最早的農業開墾區,並傳說是望果節的最初發源地,曲德沃村望果節儀式傳承的完整特色在當地一帶是很著名的。 

       曲德沃村屬於山南地區乃東縣亞堆鄉。這是一個祥和、淡定的村莊,坐落在一小片峽穀之中。村子的南面,抬頭可以望見雅拉香布神山,山上白雪皚皚,似身披鎧甲的勇士默默守護著這片土地上的生靈。傳說雅拉香布山神本來很兇猛,對當地百姓和牲畜經常不利,熱若巴來到這裡收服他後,讓他保護當地百姓能風調雨順,所以雅拉香布山神成為雅礱地區的保護神。
       據各藏文史籍記載,在西元1到2世紀布德貢傑贊普時期,吐蕃統治的雅礱地區開始大規模拓荒播種,作溝渠灌溉農田,發展農業生產。傳說種植穀物可追溯到第一代藏王聶赤贊普時期。距曲德沃村幾公里處,有一小塊被圍起來的田地,看上去也就一畝左右,有石碑立在旁邊,碑文上說,人們為了供奉第一位藏王,在雍布拉康南側專門開墾了這塊農田種植穀物,並取名為“協賽辛”,意即“國王御用田”。
       雅礱河谷一帶的地理、氣候比較特殊。每當夏季,印度洋暖濕氣流沿著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之間的雅魯藏布江北上,隨著海拔越來越高,暖濕氣流最終被岡底斯山擋住,於是回頭拐向山南谷地,這時它也到了末端,再沒有力量繼續前行了。暖濕氣流與雅拉香布雪山的冷空氣相遇,很容易出現雷雨、冰雹等自然現象,給農業的豐收造成災害。傳說為祈求豐收,布德貢傑贊普向當時的苯教巫師請教良方。巫師讓苯教徒圍繞田地轉圈,舉行祭祀儀式,從此,望果節就流傳至今。“望”的藏語意思是田地,“果”是轉圈,“望果”兩個字加在一起就是“轉田”。
       佛教在藏區傳播的過程中吸收了一些苯教的內容。據說蓮花生大士看到“望果”儀式,認為很好,在保留它原來內容的基礎上,加入了一些佛教的內容,如舉經幡、念經文等,同時加入一些娛樂活動,如賽馬、射箭等。到了西元14世紀的宗喀巴創建格魯派時期,在以往望果節儀式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新內容,如轉田時要舉佛像、背經書等,從而進一步強調了娛神的作用,並且一直流傳下來。
       也許因為這裡是吐蕃王朝最早的農業開墾區,並傳說是望果節的最初發源地,曲德沃村望果節儀式傳承的完整特色在當地一帶是很著名的。
 
曲德沃村保持有繁複、隆重和完整的望果節傳統儀式,與拉多布傑翁則喇嘛本人有很大的關係。
 
       2010年曲德沃村的望果節於8月3日舉行,這是由村裡的“天氣算師”算出來的日子。赤烈旺堆今年已經近70歲,他的穿著和身份使人總認為他與苯教的遺存有關。可村子裡的人強調,他只是天氣算師,除了平日裡算天氣變化,就是每年負責在開鐮之前根據藏曆算出一個適當的日子,讓全村人舉行望果節的儀式。赤烈旺堆的父親是由舊西藏嘎夏政府派到這裡來的,後來他們定居在本村第5組。赤烈旺堆負責望果節日期的推算活動已經27年了。
       望果節主要的事情由村委會負責操辦,主要的儀式也在村委會的院子裡完成。這天早晨不到8點,村民們便穿著節日盛裝三三兩兩來到村委會。
       村委會的小院大約有400平米,地面是由不規整的石板鋪成的,地上撒了一層綠油油的蘭草。在望果節期間,這裡每家每戶都會在院子和家裡鋪上蘭草,包括村委會和寺廟都是如此,這蘭草的意義來源久遠,人們已經不再認真地考察它的最初啟示,只是簡單地認為它預示潔淨和吉祥。在小院靠北邊中間位置安放著3張藏式茶桌和一排凳子,供儀式中念經的喇嘛們和赤烈旺堆算師就座。桌子前方臨時栽有一根比較粗壯的白楊樹枝,伸手可及的樹杈上綁著一把青稞、冬小麥和豌豆3種農作物混在一起的綠苗;往上是一面國旗。另外還有白色哈達和在白楊樹下麵的煨桑。
       在雅礱河谷一帶,望果節的儀式傳統上是由喇嘛來主持的。曲德沃村望果節的主持人是拉多布傑翁則喇嘛。“翁則”是對喇嘛中的一種級別的尊稱,是可以領誦經文的人。拉多布傑翁則74歲,他就出生在曲德沃村,10歲起就在達傑林寺出家。曲德沃村保持有繁複、隆重和完整的望果節傳統儀式,與拉多布傑翁則喇嘛本人有很大的關係。因為他年輕的時候就參加過很多次本村的望果節,改革開放後,他已經連續為曲德沃村主持了18年的望果節儀式。
       達傑林寺全稱為陀桑達傑林寺,有兩處,在曲德沃村村委會旁邊的一處是“冬宮”,現在平日裡只有一個喇嘛常住;另一處在一公里外的曲德貢村,是“夏宮”。這兩處寺院的喇嘛加起來有20多人。在舉行望果節這樣大型活動時,會從達傑林寺夏宮請來喇嘛協助舉行儀式。曲德沃村現在沒有人出家,民主改革前出家的人較多,但除拉多布傑翁則喇嘛外多已去世。
       達傑林寺建於西元11世紀,第一代上師為熱若巴。熱若巴來自達貢,傳說他剛到這裡準備修建寺廟時,雅拉香布山神不同意,並降大雪,使得熱若巴的馬和弟子都被凍死了。於是熱若巴要找雅拉香布山神報仇。他到曲德沃山上的一個洞裡修行,修行的結果是使雅拉香布山上的雪消失了三分之一。雅拉香布山神見此情形感到害怕,便屈服于熱若巴,請求他不要再與自己為敵,並同意他在這裡修建寺廟。
       達傑林寺最先是嘎舉派,五世達賴喇嘛阿旺•洛桑嘉措時期改為格魯派,重修並擴建該寺廟,並在夏宮大殿四壁描繪壁畫,內容包括釋迦牟尼本生(佛書所說生生世世的一切記載)、藥師八佛、五世達賴喇嘛和宗喀巴師徒三尊等,當時僧人有150人。熱若巴的第一代轉世活佛叫格隆洽嘎,到現在丹增龍多•赤列確帕活佛,已經有24世了。
 
在服裝上,同一組別的人要有比較統一的要求,如背經書的、或舉幡的、騎手、武士等,大家都會做成同一樣式和花色,就像統一製作的一樣。
 
       早晨8點半的時候儀式正式開始。所有參加轉田儀式者進入小院,一邊轉圈一邊清查人數,由村支書德慶曲珍詢問各村小組負責人有關參加人員到達情況。參加轉田儀式的一共是108人,這是固定的數字,村民解釋說這與佛教108顆佛珠有關,總之是一個吉利的數字。
       每年都有人家不能參加儀式,其解決的辦法是輪流。村長昂多說,這由村民家庭之間自己協商決定,村委會不進行幹預。參加的人家,每戶也只能派一個代表。參加儀式時的裝備都是自家準備的,如服裝、經書、經幡、馬匹等。在服裝上,同一組別的人要有比較統一的要求,如背經書的、或舉幡的、騎手、武士等,大家都會做成同一樣式和花色,就像統一製作的一樣。一套毛料藏袍約需1000元左右。村長昂多說,參加望果節儀式,既是傳承,也是一種義務。這個村子民風淳樸,大家都會積極要求參與,經協商解決後,不能參加的也不會有什麼不高興,因為總體上說是輪流的。

轉田的人員基本安排如下:
       吹長號者,4人。其中2名喇嘛吹奏,2名村民負責背負。
       吹海螺者,2人,喇嘛。
       吹嗩呐者,2人,男性。
       敲鼓者,4人,男性。
       敲鈸者,2人,男性。達傑林寺夏宮的丹增歐珠喇嘛介紹說,以前所有的樂器由寺廟提供,並由喇嘛吹奏,現在因為喇嘛人手不夠,有些樂器改由村民負責。
       翁則喇嘛和天氣算師,共2人。
       為翁則喇嘛和算師牽馬者,2人。
       規範師(即執法者):1人,為中年男性。在望果節過程中需要對整個隊伍進行規範和監督,所以能勝任此工作者既需體力亦需威望。
       背陶罐者:1人,男性,到各組各戶田地時由他煨桑。這個人每年都是固定的。民主改革前是差巴戶來做,屬於地位低賤者。如今煨桑者由村民選出,須是有德行之人才能勝任。這個人走在隊伍的最前面,要給整個隊伍帶隊,還要控制隊伍的速度,以保證走在後面背經書的女性整天都能跟得上。
       舉經幡者:25人,男性。上午戴印度帽,身穿白色藏袍(他們身上的一套毛料藏袍約需1000元左右);中午換裝,下午戴長壽帽,身穿深色藏袍。他們所舉的經幡為如今為佛教中的祈求吉祥之意,並綁有青稞、小麥和豌豆苗。經幡每個小組有5根,是固定的人家的,為的是減少村民置辦經幡所需的開支。
       舉小旗的小孩:5人,男性。舉的是小經幡,每組一根,一根一種顏色——藍、白、紅、綠、黃,跟佛教護法神有關。據丹增歐珠喇嘛解釋,以前這裡的望果節上有一個專門護法的人,約70歲,他會被鬼神附體,之後負責傳達神的旨意。那個人在七八年前去世了,之後一直沒有護法者。現在雖然人不在了,但儀式還保存著。小孩子所舉的五種顏色的旗子是護法神的武器。
       頭戴五佛冠的“巴波巴姆”,4人。據說這是一種菩薩裝扮。巴波2個,為男孩子;巴姆2個,為女孩子。巴波巴姆要求是15歲以下,父母健在,自己品行端正者才能擔任。
       頭戴帕珠的“仙女”,5人,女性。也有人說這組人物代表母親;她們在儀式上要負責唱歌。
       “仙女”或“母親”的隨從,5人,女性。
       背經書者,25人,女性。婚否不限,一組五人,頭戴蘇爾甲,是一種多角帽,為百角帽的意思。右手拿達達(幾根小木棍,有五鈀的彩布纏在一起,上面再纏上些青稞、豌豆等,用以祈願豐收),左手拿傘。傳說早期望果儀式上,苯教徒會拿達達和羊腿收“地氣”,當時的達達只是一根木棒,後來佛教內容融入進望果儀式後,達達演變成由五根細木棍捆在一起,上纏繞著五色哈達,並綁著青稞、小麥和豌豆苗。拿傘是為了預防下雨淋濕了經書。
       武士:10人,青年男性。頭戴貢梅郭霞,即國王衛隊帽,身上佩刀。古時糧食即將豐收時還得防備敵人來搶奪,武士是用來保護莊稼的。據說過去每個武士都會佩槍,在儀式上會一起鳴槍祭告神靈。現在會有一個武士佩戴氣槍,象徵性鳴槍完成儀式。
       騎手,18人,男性。上午戴“色欽博朵”,為舊政府中貴族所戴之帽;下午頭戴索夏,即蒙古騎士帽。
 
在念經的同時開始煨桑,點燃桑枝,上面加糌粑,再一邊嘴裡念念有詞請求神靈保佑,一邊用青稞酒把明火澆滅,為的是讓濃濃的桑煙冒出,飄散香味,傳遍山川,敬奉神靈。
 
       轉田的人員全部到齊以後,喇嘛吹奏長號,接著是海螺、嗩呐、鼓和鈸都響起來,這是以樂器愉悅神靈。吹奏完畢後,4個喇嘛與翁則、天氣師一起念經,首先念關於雅拉香布山神的經文,因為雅拉香布山神是雅礱地區的保護神,這一帶農區的望果節上都會先念誦此經。之後念祭祀當地的各種神靈的經文,神靈包括山神、水神、土地神和家鄉地祗等。
       在念經的同時開始煨桑,點燃桑枝,上面加糌粑,再一邊嘴裡念念有詞請求神靈保佑,一邊用青稞酒把明火澆滅,為的是讓濃濃的桑煙冒出,飄散香味,傳遍山川,敬奉神靈。
       接下來是武士拿著藏刀在圓圈隊伍中間表演“百”。“百”是古代藏族士兵征戰時的壯威歌,是一種說唱藝術。在望果節時表演的是“鋤土時的說唱”。喇嘛吹響長號,由翁則一邊敲鈸,一邊指揮大家說唱和表演動作,其歌詞是對村莊環境的讚美,藉以表達勇士們保衛家園的決心:
在村莊的盡頭看到的是雪山,
那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中間是誰居住的地方呢?
中間是人居住的地方。
眼前這一大片土地用來做什麼呢?
那是種植糧食的地方。
在下麵是清澈的河水,
如果沒有清澈的河水,
檀香樹就長不出來。
 
       武士表演過後,108個人開始在院子裡轉圈,一邊轉一邊調整隊伍。轉完一圈即出發去轉田。其出發順序是,翁則、天氣師騎馬與4個小喇嘛走在前面。隊伍中彩旗飄揚,不同樂器的聲音持續不斷地響徹山谷。各種角色使這支隊伍既富有色彩又富有生命的氣息。翁則喇嘛和天氣算師騎馬,他們都已是70多歲的老人,已經不能跟著大家一起步行轉田一天。他們身後跟著4位年輕的喇嘛,再後面依次是背陶罐煨桑者、舉經幡者、敲鈸鼓者、巴波巴姆、5位母親與她們的助手、背經書者、武士、騎手,規範師走在邊上,隨時監督隊伍。轉田時按照順時針方向前行,按照順序,要把全村每一個人家的每一塊田地都轉遍。隊伍走得不快不慢,很是從容。
        每個村民小組都在自己的田地中設一個祭祀點,擺好香案、桑枝,一些人手裡捧著哈達,另一些人手裡端著青稞酒壺,在那裡等待轉田者的到來。每到達一個村民小組的祭祀點,翁則喇嘛和天氣算都要主持儀式,喇嘛們要吹起長號,然後念經,以再次稟告神靈。之後是名村民小組的人給轉田的人們獻上哈達和青稞酒。
       轉完3個小組的田地後就到了午餐時間。這時參加轉田者的家人會帶著青稞酒和家裡做的程式午餐等他們相聚,村民委員會的院子裡裡外外非常熱鬧。吃完午餐,有一些角色的人要換裝,之後再整理隊伍,繼續去轉另外兩個小組的田地。全村的田地轉完後,進行馬術比賽,主要是參加轉田的9對人馬之間比。因為曲德沃村是農業村,馬不多,所以馬術比賽時間不長。儘管如此,賽馬中的獲勝者也能得到村裡頒給的一些象徵性的獎勵。不參加轉田的人在這一天裡基本都是觀眾,賽馬後全村人再次回到村委會的小院繼續接下來的儀式。

為配合下午的儀式,大部分轉田者要換裝。在午餐時,家人會幫忙把下午要穿戴的東西拿來,並幫助他們換好。


       上午大家所穿藏袍以毛料為主,顏色偏深,像是冬裝(舉經幡者除外,上午為白色藏袍,下午為深色藏袍),下午會換上更加鮮豔、漂亮的藏裝,看起來像是夏裝。而且大家會將家裡值錢的裝飾品,包括頭飾、耳環、項鍊、手鐲、戒指、腰帶上的吊墜等,都佩戴出來,展示給給村裡的人看。許多人家祖傳的、做工精美的綠松石項鍊和碩大的銀質戒指也只會在這天展示出來。不僅女性如此,男性舉經幡者下午也會在腰上掛幾個銀質佛龕,少的掛2個,多的掛4個,且多是較大的。五顏六色的裝飾品與藏袍配在一起,更具有了豐富的美感和裝飾性效果。
 
       在翁則喇嘛的帶領下,隊伍先是轉羊腸子圖形,接著變換成漢地長城圖。從院子的東邊轉起,按順時針方向轉三圈,四面牆角都要轉到,每個方向築一個長城圖形。
 
       在村委會院子裡,早晨的儀式先要重複一遍,喇嘛念誦過先前的經文之後要念誦祈求傑布神和贊神保佑的經文,因為傑布神和贊神是村莊的保護神,每個村莊有自己的傑布神和贊神,他們的名字都是不一樣的。念經後,喇嘛、村支書和村長給轉田者獻哈達,並敬青稞酒,有感謝和慰勞大家辛苦之意。
       完成這些後,是騎手與“仙女”們一起表演“諧欽”,這是一種傳統的大型歌舞,表達的是豐收、美好和吉祥。歌詞為:

登上吉祥的梯子,
看到了裝白色青稞的糧庫;
在外面又看到了大片綠油油的青稞苗。
糧庫裡裝的糧食堆積得越來越高,
看起來不會越來越少。
 
右邊栽了白楊樹,
白楊樹長得很茂盛;
左邊栽了黑楊樹,
黑楊樹長得很整齊;
白楊樹和黑楊樹長大後做宮殿的樑柱。
宮殿建得越來越高,
看起來不會越來越低。
 
今年是個吉祥年,
明年又會是吉祥年,
後年一定能建成金子橋樑。
 
       “仙女”唱跳過後,翁則喇嘛和天氣算師戴上烏黑帽、穿上五色大長袍在中間跳神。天氣算師赤烈旺堆上午穿深色的普通藏袍,戴唐徐帽;下午換上跳神服飾,即頭戴“夏納”,就是純黑色的帽子,帽子上由三部分構成——噴焰末尼、骷髏頭和孔雀毛。這種帽子看起來像是苯教與佛教融合的產物,只有祭祀活動時才戴。算師身上穿的是5種顏色的大長袍。翁則喇嘛和算師一起跳神時也是同樣的打扮。
       跳神之後翁則換回喇嘛裝束,一邊敲鈸一邊指揮武士表演“百”。
       下午,村委會的小院比早晨要擁擠得多,人們等著來看整個儀式的最後一段精彩的部分。
       武士們表演完“百”(一種說唱形式,伴有一定動作)之後,轉田的隊伍要在院子裡轉“羊腸子圖”和轉“漢地長城圖”。在翁則喇嘛的帶領下,隊伍先是轉羊腸子圖形,接著變換成漢地長城圖。從院子的東邊轉起,按順時針方向轉三圈,四面牆角都要轉到,每個方向築一個長城圖形。長城圖轉起來很複雜。拉多布傑翁則喇嘛說,這是歷史上傳下來的,大概意思是連綿不斷,吉祥永繼。已經74歲的拉多布傑翁則似乎有點擔憂,說年輕的喇嘛只會轉“羊腸子圖”,不會轉“漢地長城圖”,他現在正在教他們,以期這種儀式能夠不間斷地傳承下去。
       最後舉行祭天、祀神儀式,即轉田的武士在刀上、其他的人在手裡放一點糌粑,嘴裡念“嘰嘰唆唆”,意思是願善神得勝,之後一起把糌粑拋向天空,同時樂器齊鳴,歡呼聲響遍村莊。至此,全天的轉田儀式宣告結束。
       第二天,拉多布傑翁則會帶著兩個小喇嘛,在村委會隔壁的達傑林寺冬宮念一天經,經文名為《焚香祭祀紮拉神》,這是蓮花生大士當初為建築桑耶寺而念的經文,後來藏民在舉辦大事的時候都要請喇嘛念誦這部經文。紮拉神是一個外表看起來非常兇猛的戰神,是人們祈福禳災之神。據說在出征打仗、外出、辦大事的時候,如果祭祀他了,就能獲得保佑。村支書和村長則組織大家進行歌舞表演和拔河比賽等娛樂活動。
Read 1516 times Last modified on 週二, 07 七月 2015 11:52
Super User

Sed nec scelerisque sapien. Aenean aliquam et nisl eu efficitur. Nunc lobortis condimentum justo. Proin hendrerit, massa sit amet vehicula blandit, enim eros volutpat mi.

Website: mytracks.hk/
Login to pos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