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介紹

芒康鹽井是西藏一個神奇的地方,歷史上是吐蕃通往南詔的要道,也是滇茶運往西藏的必經之路。

芒康鹽井是西藏一個神奇的地方,歷史上是吐蕃通往南詔的要道,也是滇茶運往西藏的必經之路。鹽井鹽田這道人文景觀現在是“茶馬古道”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曬鹽風景線。紀錄片里,這條奔流不息的瀾滄江向我們講訴了一個關於陽光、水和風的故事。

在古老的鹽田之畔,兩個民族小村沿河而生,下游的下鹽井村是納西族多信奉佛陀,上游的上鹽井村是藏族信奉天主教,也是一個在西藏迄今唯一有天主教教堂和信徒的地方。兩個民族世代融洽,兩種信仰和睦相處,這條江水又將向我們講訴一個關於信仰、民族和生活的故事。

文/圖 向遠湛

布赤和保羅,一個家庭的兩種信仰

布赤信仰著藏傳佛教,是個典型的藏族老婆婆,今年74歲,她是家裡最大的女兒,據說她的父母想要生個男孩兒,所以給她取了這樣一個名字,希望下一胎會是男孩子,我好奇地問了下婆婆有幾個弟弟,她笑了笑說,全是。

布赤婆婆的丈夫叫保羅,你沒聽錯,是英文名字,Paul。你會以為這是藏族同胞裡面最早最美麗的異域之戀,《紅河谷》裡面某些素材的來源。其實不是,保羅是土生土長的納西族人,Paul 是他的神父給他取的,他信仰天主教。


我問布赤婆婆,你們生活中最大的分歧是什麼。她和保羅都笑著說,沒分歧。

旁邊的好事者卻起哄了,他們生活中最大的分歧是睡覺的時候不能睡在床的同一邊,保羅要將腳對著床頭的耶穌,這樣他起床第一眼就能看見主了,而布赤婆婆信仰的藏傳佛教裡面,是禁止用腳對著佛像的,這是對佛的大不敬,所以得頭順著佛像睡。

至於為什麼不將耶穌和佛像分別擺到床的兩頭,你可以想一下,這樣2個人固然可以睡在一起,卻是分別褻瀆了對方的信仰。實在為難。

文化交融,梯形外牆濃濃藏風

告別高原之上的溫柔之鄉曲孜卡,我們便沿著蜿蜒的盤山路奔鹽井而去,鹽井在芒康縣納西民族鄉,分上鹽井村和下鹽井村,2個小村子與內地其他的小村莊並無不同,只是下鹽井村的人們都信仰藏傳佛教,而上鹽井村的大部分人則信仰天主教。2個不同的宗教在青藏高原邊沿的橫斷山脈里,只是2個寧靜自然的小村子,是可以互相通婚,卻又保持自己獨立信仰的近鄰。如同布赤婆婆和保羅大爺。

有信徒的地方,必定會有教堂,這座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毫無疑問,在上鹽井村。

保羅大爺雖然已經76歲,但精神矍鑠,聽說我們要去天主教堂,執意要跟布赤婆婆一起給我們做嚮導,我們心裡是不太願意麻煩2位老人家的,但是看著他們肩並肩在前面緩慢沈著地踱著步子,大家相視一笑,都默默地隨在後面。沒走多久,保羅大爺說就快到了,想象中教堂是帶尖頂的,於是我按圖索驥,四處張望,卻毫無收穫。直到保羅大爺說已經到了。

我看著面前跟小學類似的藏族建築:難道這就是天主教堂?主樓比我見過的藏族建築要高幾層,但是梯形的外牆以及裝飾完全都是藏式的。

噢!我看著外牆上那個十字架,終於確信這就是我們的目的地。布赤婆婆則轉頭離開了,保羅大爺說,他每周過來做彌撒,布赤婆婆也一同過來,去村頭的佛塔轉經,他做完禮拜之後,去村頭和婆婆一起回家。


教堂內部是典型的哥特式拱頂,天花板上全部是《聖經》題材的壁畫,據說是專門請內地的畫師按照《新約》和《舊約》的描述重新修復過的,教堂對面有一座四合院,神父就住在樓上,穿著藏袍,吃穿住行跟普通的藏族同胞沒有區別。

樓下是一個小禮堂,聖母瑪利亞的畫像上掛滿了哈達,我第一眼沒認出來。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人們,用自己習慣的方式祈福和祝願。

保羅大爺走到聖母像面前虔誠地跪下來,開始誦經,大爺誦經的聲音有點像我前天晚上聽見跳鍋莊的時候的調子。我們肅穆地往後退了幾步,同時對大爺吟唱的內容產生了好奇心,他是念《聖經》還是念六字真言?按照我有限的藏語常識辨別出來這個不是六字真言。同行的人主動介紹說,這裡有幾乎是全世界唯一的一套藏文版《聖經》,只要是信仰天主教的人們,幾乎都能背誦整本《聖經》。而這些信徒裡面,有很多人是不識字的。

保羅大爺每天做兩次彌撒,早晚各一次。到了禮拜天,所有信徒都集中在教堂,分早中晚做三次彌撒,每次大致需要一個小時。據說在40年代前,教堂嚴格按照天主教的教規舉行洗禮、聖餐、婚禮等一切活動,但現今則未恢復婚配禮等聖禮。

外國神父,帶來法國葡萄酒釀造方法

關於教堂,當地有諸多傳說。由於宗教的排外性,解放前政教合一的西藏地方政府是嚴格限制其他宗教進入西藏發展的。19世紀前葉,來傳教的外國傳教士們紛紛被當地政府押送出境。後來,傳教士從雲南的維西藏區入手,開始逐步準備進入昌都地區,但也未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各地政府和喇嘛相繼抵制,迫使傳教士轉移到鹽井。能出國發展的人,都是非常有能力的,傳教士對當地政府官員說,你給我一塊牛皮大的地盤,讓我生活吧!官員一想,無論你找多大的一頭牛,剝下來的皮也比不上我家的馬圈,於是慨然允諾。不料,傳教士隨隨便找來一張牛皮,裁剪成牛皮繩,將整個上鹽井村給全部圈了進來。

這裡先後有過17任從國外來的神父,分別來自法國,瑞士,德國等。他們不僅帶來了信仰,也帶來了地道的法國葡萄酒的釀造方法,現在這個教堂每年仍然要自釀300多斤左右的葡萄酒,堪稱精品。


“保羅大爺,你們的孩子信仰天主教還是藏傳佛教呢?”返回住處的路上,我們繼續詢問著。

他爽朗一笑“老大信藏傳佛教,剩下的都跟我一樣。”隨即像是想起了什麼,嚴肅地說,“噢!他們的信仰都是他們自己選擇的,我們做家長的可沒有絲毫干涉。”

我們到村頭和布赤婆婆會合,夫妻二人,一個轉佛塔,一個做禮拜。這時候天色已晚,2位老人向我們告別之後就回家了,暮色中,他們依然緩慢沈著地踱著步子,虔誠的宗教信仰帶給他們的寧靜與幸福,讓人羨慕不已。

Tips:

 

鹽井:是個神奇的地方,地處西藏芒康縣和雲南德欽縣接壤,是茶馬古道進入西藏的第一站。鹽井這有千年歷史的鹽田,是茶馬古道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曬鹽人文景觀。瀾滄江雖長,卻只有地處中游的鹽井多鹵水,可以曬鹽。更為神奇的是,同一條江,這一岸產紅鹽,那一岸產白鹽。也因此江岸兩邊的村子被稱為白鹽井和紅鹽井。鹽井曬鹽技術,其實是鹽井獨有的,也是至今為止世界上獨有的曬鹽制鹽術。

教堂:上鹽井坐落著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拉貢教堂。19世紀前葉,外國傳教士把天主教帶到當時的鹽井村,改變了這裡祖輩信仰藏傳佛教的歷史。是西藏迄今為止唯一有天主教堂的地方。

美食:加加面是鹽井的特色小吃,所謂加加面,顧名思義就是一碗面在食用過程中由主人分多次少量不斷的給客人添加,直至食用完畢。加加面口味鮮香,食用過程頗為新鮮有趣。鹽井雖地處西藏境內但因氣候溫潤,海拔較低,所以這裡的蘋果雖小但甜,鮮核桃也別有滋味。

溫泉:距鹽井15公里左右,有一處天然溫泉――曲孜卡溫泉。溫泉108個泉眼,溫度各不相同。背靠雪山,面向瀾滄江泡溫泉是個不錯的享受。


版權所有·西藏旅遊雜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