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介紹

眷戀一個地方,是因為那裡有思念的人,或者懷念那裡發生的故事。孑然一身的洛克對中國的深深眷戀,是冥冥之中受到命運的指引,是命中注定的邂逅。1962年,耄耋之年的洛克在彌留之際感嘆:「我不願躺在醫院冰冷的病床上,我更願長眠在那玉龍雪山的群花之中。」

一段傳奇,成就《消失的地平線》
       近一個世紀以前,美籍奧地利探險家、植物學家約瑟夫·洛克(Joseph Charles Francis Rock, 1884-1962)接受了美國農業部的委託,率領考察隊深入中國雲南、四川、甘肅南部以及藏東北地區,開始了長達27年的探險考察生活。洛克在雲南地區的考察目的主要是為哈佛大學阿諾德植物園採集植物標本,他還順道採集動物標本,考察當地的風俗民情。洛克正是在麗江看到納西族「東巴」的宗教儀軌,開始了納西學的研究,並最終獲得「納西學研究之父」的榮譽。
       洛克以在雲南的考察而聞名於世,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從洛克的探險考察中找到了靈感,寫成著名小說《消失的地平線》。這部小說不僅成就了香格里拉的美麗神話,更為洛克在雲南的考察抹上重重的傳奇色彩。洛克在雲南取得的成就遮蓋了他在植物學方面所取得成就的光芒,儘管後者為洛克在植物學領域贏得了重要地位。其實對洛克而言,他更願意自己被稱為植物學家,而不只是「探險家」。現在全世界都知道了洛克與雲南香格里拉的奇緣,卻忽視了洛克筆下和鏡頭下的植物王國——卓尼。

一個錯誤,步步走入神秘的卓尼
       洛克當時考察過的卓尼包括今天的卓尼縣和迭部縣等地,面積是今天卓尼縣的兩倍多。卓尼以卓尼版《大藏經》、卓尼大寺以及優美的風景聞名於世,把卓尼介紹給西方世界的一個重要人物就是約瑟夫·洛克,而洛克與卓尼的邂逅源起他對阿尼瑪卿山的錯誤認識。
       1922年至1924年的雲南之行,洛克結識了同在雲南探險的英國探險家佩雷拉(George Edward Pereira,1865~1923)。佩雷拉在1921年的東北藏考察途中,遠距離觀察過阿尼瑪卿山,他對阿尼瑪卿山的描述在西方被認為是二十世紀的偉大地理髮現。這位英國准將在他的旅行筆記中寫道:「阿尼瑪卿山可能是比珠穆朗瑪峰還高的山,這一地區由一位果洛女王統治。」佩雷拉的描述使阿尼瑪卿山的高度在當時成為一個謎題,果洛女王的出現使得這一地區充滿了神秘色彩,吸引眾多西方考察家前往一探究竟。佩雷拉在這次考察之後不久便得病去世,沒有完成去阿尼瑪卿山考察的宿願,洛克受他的影響,把阿尼瑪卿山做為自己日後考察的目標。1924年,洛克獲得美國哈佛大學阿諾德植物園的贊助機會,來華進行為期三年的考察,為阿諾德植物園尋找更加抗寒的植物品種,便以阿尼瑪卿山作為考察目的地。

一次邂逅,闖入上帝的伊甸園    
       1924年底,洛克與同伴辛普森(W.E.Simpson)從雲南出發,經四川進入甘肅。洛克於1925年4月抵達卓尼,這是他與卓尼的第一次邂逅。當時的卓尼並不被外界所熟知,洛克在到達卓尼前只是聽說那裡是由一位世襲土司統治的一個古老的藏族部落。當洛克來到卓尼時,他欣喜地發現他做夢也想不到,在貧瘠的甘肅省西南部還有如此一個植物的天堂。
       當時的卓尼,還是土司制度,由第十九代嘉波楊積慶(藏名羅桑丹增南傑道吉)統治。他是一位個子高高的,意氣風發的青年,對往來於卓尼的西方考察家都待若上賓。洛克在卓尼受到土司的特別關照,可以參加一切宗教慶典。洛克住在禪定寺的一個小院中,院中栽滿了芍藥、丁香以及其他花草,這對身為植物學家的他來說是一種欣慰,他在這一住就是兩年多。在等待前往阿尼瑪卿山的絕佳時機期間,洛克穿梭於卓尼大大小小的高山與溝谷之間。
 
       這裡(指迭部)遍布有千百條蜿蜒的峽谷,切入較深的峽谷有多兒溝、阿夏溝、旺藏溝、麻牙溝以及幾條延伸有數天路程遠的深溝。這些溝谷里孕育著鮮為人知的廣袤森林,猶如上帝遺落在人間的伊甸園,我生平從未見過如此美麗的景色。我相信如果《創世紀》的作者領略過迭部的美景,他定會把這裡作為亞當和夏娃誕生的伊甸園。
——摘自洛克的日記
 
       洛克此行的目的是為阿諾德植物園尋找耐寒植物,卓尼地區山高溝深,植物垂直分布範圍廣,具有豐富的植物資源。洛克以嘉波府邸柳林為基地,向東穿行過博峪溝、大峪溝,深入迭山叢林,考察了下迭部諸峽谷;向西經哇巴溝、車巴溝,穿過石門,沿河谷一直到扎尕那,考察了上迭部諸峽谷,沈浸於卓尼優美的景色中,在植物的海洋里徜徉。洛克在卓尼共發現十多種雲杉,種類佔到中國雲杉的十分之六,洛克在卓尼共採集植物標本上萬份,他從卓尼移植的雲杉耐住了麻省的嚴冬,至今還生長在哈佛大學阿諾德植物園內。
 
一粒花種,紫斑牡丹開遍世界
       紫斑牡丹是卓尼特有的一種植物,以花心中生長的紫色斑點而得名。這種牡丹喜歡生長在山坡陰面的灌木叢中以及岩石縫隙中,耐陰,結籽少,種子自然萌發成活率低。卓尼嘉波的府邸中栽種有紫斑牡丹,因為當地藏族人把這種花視為吉祥之物,從山中採挖回來後敬獻給嘉波。
       洛克把從美國寄過來的檸檬種子送給卓尼嘉波,嘉波命人在溫暖的地方栽種,幾年後檸檬樹結出了檸檬。洛克為卓尼帶來了新的植物,也把卓尼的植物種子撒播到了西方,他是一位「植物獵人」,也是一位「植物搬運工」。有一天嘉波告訴洛克,他花園中栽培的紫斑牡丹終於打籽了,他把這些種籽送給洛克,洛克便將種籽寄回到美國,這些種籽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籽,豐富了世界花園的色彩。因為洛克所做的傑出貢獻,紫斑牡丹在西方也被稱為牡丹洛克類型。
       洛克並不是第一位在卓尼採集紫斑牡丹的西方人,但他是第一位成功將紫斑牡丹引種到國外的西方人。就在洛克把紫斑牡丹引入美國的十幾年後,紫斑牡丹已成功引種到加拿大、英國和瑞士等國,在歐洲國家大放異彩。

一部經卷,劫後餘生的卓尼版《大藏經》
 
……
在百匹騾子,百匹馬牽引的車上,
載滿了各種各樣的寶貝,
還不如圍繞佛塔走一步的價值。
……
——摘自《丹珠爾》大藏經
 
       卓尼版《大藏經》分《甘珠爾》和《丹珠爾》兩部,刻制於第十四代卓尼嘉波楊聲(藏文名丹松次仁,1743—1844年)時期,《甘珠爾》是藏譯佛經,《丹珠爾》是佛教弟子和學者們的佛學論著。卓尼土司楊聲在佛前許下心願,願在刊印《甘珠爾》之後,再刻一部《丹珠爾》。楊土司花費了大量人力財力物力刻制卓尼版大藏經,刻版印刷人員就多達四百餘人。多達數百函億萬字的經文,將用刻刀一刀一刀地雕刻在木板上,不容許有一絲懈怠,不能有一點錯誤,這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工程。從1753年至1772年,歷時二十年,《丹珠爾》才刻制完成,卓尼版《丹珠爾》對歷史上流傳的數個版本進行了一次大綜合,相比於拉薩版、北京版和那塘版的《大藏經》,卓尼版《大藏經》在內容方面更加完善準確;在印制方面,卓尼版《大藏經》對以往版本中的錯誤之處進行了校刊補正,錯誤較少,受到國內外藏學界的高度好評。
       1926年,洛克為美國國會圖書館在卓尼大寺定購一套《大藏經》,這套《大藏經》共317卷,當時需要45位僧人花9個月的時間不間斷印制才最終完成。1928年,就在洛克購買的卓尼版《大藏經》剛被印制完成後不久,卓尼地區發生動亂,卓尼大寺(禪定寺)慘遭焚毀,卓尼版《大藏經》的雕版毀於大火之中,二十世紀中國國內形勢動亂,國內收藏的卓尼版《大藏經》也多毀失,現在收藏於美國國會圖書館的卓尼版《大藏經》是最後一部卓尼版《大藏經》,也是世界上僅存的完整版,被列為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分館的經典珍藏。

一幅地圖,每處地名都有動人故事
       洛克在卓尼的兩年,領略了卓尼優美的自然風光,感受了當地獨特的民俗風情,拍攝了大量照片,留下了寶貴的日記記錄。洛克的全部日記現館藏於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園檔案中心(Archives of the Royal Botanic Carden,Edinburgh)。他於1925年至1927年在甘肅、青海的考察日記,藏於哈佛大學阿諾德植物園圖書館(Archives of Arnold Arboretum of Harvard University)。洛克在卓尼的考察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最重要的是進行植物採集,此外還包括鳥類標本採集和地形測繪。在洛克之前,很少有西方人來到卓尼這片地方。1912年,有「歐洲步行者」之稱的英國探險家喬治·佩雷拉從四川進入卓尼,考察了迭部南部和下迭部。美國人艾美瑞(Mr. C. Emery)從蘭州出發,翻越岷山,前往四川松藩,經過卓尼。他們都沒有對卓尼進行全區域性的系統考察。洛克在卓尼的兩年時間里,在不同的季節進行了多次考察,他的足跡遍布上下迭部,他是當時第一個走遍上下迭部的西方人,系統考察了卓尼境內的植物種類,採集到動植物標本數以萬計,他將大量具有較強免疫力和抗寒力的樹種寄回到美國,這其中有包括雲杉、冷杉、鐵杉、松樹和檜樹等一些針葉類樹木的種子,這些來自卓尼的種子在北美髮芽、開花、結果。
       卓尼在當時還是一顆光芒被遮掩的璀璨明珠,在地圖上保留有很多的空白。洛克根據自己的考察繪制了卓尼地圖,洛克所測繪的卓尼地圖勾畫了卓尼的地形地貌,用漢文、藏文、拉丁文詳細地記錄了卓尼各個地方的地名,是有關卓尼的最早的現代版地圖。
       泛黃的地圖上,每一處地名都有一段動人的歷史故事,每一道蜿蜒的峽谷都涵蘊著奇異的風景,每一條河流都流淌著美麗的傳說,每一筆紅色的線條都延伸著無數的腳印。洛克的專業並不是地圖測繪,但他在卓尼土地上每行進一步都會有新奇的發現,這裡在當時是地圖測繪的空白區,洛克在地圖上找不到自己搜尋的答案,只好自己動手測量,繪制地圖,把每到一處所見的風景,所知道的地名都記錄在地圖上,為後來人構建了想像的框架,描繪出理想的藍圖。
 
洛克繪制的卓尼地圖。卓尼位於甘肅南部,境內有洮河和白龍江兩水環繞,中間聳立著巍峨的岷山,形成兩水擁一山的地形,洛克的地圖上用漢文、藏文和拉丁文標注了卓尼22個溝的漢藏文名稱
 
一次永別,故事並沒有結束
       洛克前往中國西北的目的是為考察阿尼瑪卿山,但有關阿尼瑪卿山比珠穆朗瑪峰還高的傳聞最終被攻破,成為夢想中的一個泡影。卓尼之行是洛克考察期間的意外收穫,這片「植物王國」拯救了洛克的考察,他在這裡為阿諾德植物學找到了耐寒的杉樹種,為歐洲和美洲的花園移入了鮮艷的紫斑牡丹。洛克也把卓尼推向了世界,他輓救了卓尼版《大藏經》消亡的命運,還把卓尼的優美風景和美麗故事帶到北美和歐洲國家,使卓尼在西北邊隅散髮著獨特的魅力。
       1927年3月10日,洛克在楊土司所派藏兵的護送下離開卓尼,這一天,洛克在日記中悲傷地寫道:「迭部,永別了!」洛克經由石門穿過迭部,離開了甘肅,從四川松潘到達雲南,從此結束了他在卓尼的旅程,從這以後,洛克再也沒有回到過卓尼。洛克與他的植物王國的故事划上了句號,但故事並沒有結束,今天在卓尼正在興起一股有關洛克的考察熱潮。

       一個人遇見了一座城,成就了一個人,也譜寫了一段經久不衰的故事。

文/朱華玉 圖/約瑟夫·洛克

原文刊登在《西藏旅遊》2014年9月刊


版權所有·西藏旅遊雜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