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介紹

1903年12月14日,這在西藏歷史上是一個不平常的日子。這一天,英國軍官榮赫鵬帶領軍隊從印度侵入西藏,進佔了西藏的南大門——春丕河谷。這一天,在春丕河谷,一位近五十歲的英國婦人在自家的店門前,見證了這一歷史性的時刻,她靜靜地看著這批軍人通過,她的旁邊站著她忠實的藏族同伴朋措。

青藏高原上的女探險家(下)
——結緣西藏的英國女傳教士
 
       這名英國婦人就是傳教士安妮·泰勒(Annie Royle Taylor,1855~1922)。安妮從拉薩返回後,於1896年來到春丕河谷,這時她已經在這裡住了七年,穿著與生活習慣已與當地人無異,她還在這裡盤了一家小店,做著自己的營生。也許英軍並沒有留意到這個長相與當地人有所不同的婦人,他們也不會想到在這個偏僻的河谷里會住著一名英國人,他們也猜不到這位身穿藏袍皮膚黝黑的瘦小婦人在西藏有著怎樣的傳奇經歷。
 
1903年底的春丕河谷
       春丕河谷是西藏的南大門戶,向南與印度、不丹接壤,是三地商貿往來的重要據點。但在1893年前,春丕河谷還是一片寂靜,沒有一幢建築,後來西藏和錫金政府協商在此建立一個貿易市場,春丕河谷才有了之後的繁榮景象。西藏是安妮一生的宿願,但卻拒她於門外,離去是不甘心的,她願意守護在這南大門,遠遠地望著那令她魂牽夢縈的拉薩。安妮與她忠誠的藏族同伴在春丕河谷盤了一個三大間房的小店,於是便有了1903年底她在小店裡看到英軍通過春丕河谷時的那一幕。

       我們現在已無法揣測安妮當時的心情,她眼睜睜地看著這批人向她的夢想之地進發,也許她做夢也想不到西藏的大門最終是被武力和鮮血打開,這支軍隊挺進到了禁地之城——拉薩,這個被重重封鎖的禁區就這樣展現在人們的面前,那些她曾經面對過經歷過的重重困難就這樣消失殆盡,她所見到的西藏、接觸到的西藏都成為過去,她與西藏的那些故事也終成了歷史。


1903年12月,榮赫鵬率領的英軍在春丕河谷休憩

 
這是上帝的旨意
       安妮·泰勒在7歲時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她的生命之線隨時可能斷掉。安妮在十個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二,因為她的病,父母沒有期望她能長大成人,在學業上也沒有對她提出過任何要求,自第一次病症發作,她便在家休養,可以隨心所欲地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這種不確定的死亡使她忠實於對上帝的信仰,她對宗教的熱忱近乎苛刻,放棄了一切非宗教的娛樂,把自己的生命與信仰都交給上帝。
       安妮與西藏緣起於一次傳教士的演講,當時她才13歲,一位從非洲回來的傳教士用激動人心的演講以吸引年青人踏上傳教的事業之旅,但當時的傳教是男子們從事的活動,安妮恨自己不是一個男人,她對基督的滿腔熱忱第一次受挫,只好如飢似渴地翻閱她能蒐集到的任何有關傳教士的資料。後來,在中國內地會招募女傳教士時,她毅然決然地踏上了開往中國的船,但當時她的父親十分反對,他希望她能享受這隨時可能停止的生命,不想她去冒險去吃苦,更希望她能回到社會生活當中,享受世俗的快樂,像她那些健康的姐妹一樣。

       安妮似乎遺傳了父親的冒險精神,她為父親是皇家地理學會成員而驕傲,她為能成為上帝的僕人而自豪,那隨時可能終止的生命以及從小的任性使她下定了為傳教奉獻一切的決心,她變賣首飾踏上了前往中國傳教的道路,安妮堅信這是“上帝派我去的!”

參觀貢本
       1884年10月,安妮動身前往上海,後來到達甘肅洮州,她在洮州工作過一段時間,成為第一個在這個城市居住的英國人。
       “我到了中國,但我一直知道西藏才是我的歸宿,我想去西藏,只是因為信仰,是上帝派我去的。我知道困難重重,道路艱險,但我相信上帝會庇護我,就像他從掃羅手中保護大衛一樣!”
       為了抓住進入西藏腹地的機會,安妮來到青海西寧附近的貢本,當時的貢本有兩千到三千個僧人,安妮在貢本停留期間,對當地的藏人形貌和藏族婦女的服飾及婚姻習俗等有過細緻觀察,她還見過兩次貢本四格隆中常住在貢本的那位格隆。安妮有一手好廚藝,她烹飪的蛋糕在當地很受歡迎,可是有一次一位年老的婦女不讓她的孫女吃安妮給她的小糕點,她用漢語對安妮說:“你不會說我們的話,所以她不能吃你的蛋糕。”那時候的藏族人有認話不認人的觀念,這次小小的打擊使安妮下定決心要學習藏語。
       安妮•泰勒在貢本還是贏得了一些當地人的好感。有一次一些西藏婦女來到安妮住的旅館,品嘗她做的茶和蛋糕,作為回報便邀請她一道去參觀貢本的小金瓦殿。
       “我們首先穿過一個院子,院子兩旁都掛滿佛像。這個佛殿有兩扇黑色的大門,門上裝飾著塗了顏料的骷髏頭,佛殿里掛滿唐卡和虎皮,殿內光線昏暗。正對大門處擺放著一張桌子,桌子上擺著點燃的酥油燈和盛滿清水的銅盞。桌子後面掛著一幅唐卡,唐卡下方點著酥油燈,唐卡一邊放著一隻老虎標本,老虎作跳躍姿式,老虎旁邊還有一隻黑熊;唐卡的另一邊還有一隻老虎和一隻黑山羊或者黑鹿。桌子前面擺著各種鬼怪的塑像,有一個塑像渾身都被烈火環繞。佛殿的牆上畫有白骨。人們在佛像前磕頭,門後面有一些喇嘛正在喝茶聊天。”

       西藏的宗教對安妮來說是陌生而又好奇的,就在她參觀完貢本後不久,便因心臟病發作被迫轉到蘭州治療,後來她便前往澳大利亞與正在此地旅行的父親會合,並在此療養身體。疾病有時會把一個人徹底擊垮,有時也會把一個人磨礪得格外堅強,身體不時傳出來的危險信號讓安妮更加堅定了對上帝的信仰,她把身心全都托付給上帝,她相信是上帝派她去西藏傳教的,那是她的使命,是她一生的價值與追求。

安妮和她的同伴朋措

在錫金遇到朋措
       身體剛恢復健康,安妮便又希冀進入西藏腹地,這次她先來到錫金,在這裡住了十個月,十個月里沒有看見一個歐洲人。在這裡的日子她並沒有白白浪費,最大的收穫是學會了拉薩話,並收穫了一位日後對她入藏探險最重要的同伴——朋措(Pontso)
       朋措是拉薩人,因為受不了在西藏寺院師父的嚴厲管教而逃了出來,他想到印度去尋找庇護,在穿越藏印邊境時弄傷了自己的腳,然後就被幾個藏族人送到這個白人婦女這裡接受治療。安妮是學過醫的,在進入中國傳教之前,她通過了醫學考試,在傳教過程中也做一些醫學護理的工作。在遇見安妮之前,朋措從來沒有見過外國人,她對他的關心贏得了他的心,從這以後,他開始追隨上帝,成為她最忠誠的夥伴與僕人。安妮帶著朋措出發前往上海,從上海再次到達甘肅洮州,來到藏地邊緣。她在這待了一年多,等待進入西藏腹地的機會。
 
踏上禁地之旅
       機會終於來了,安妮遇到一個名叫諾加(Noga)的回族人,他三年前在拉薩打工時,娶了一個藏族妻子,當時答應了他的丈母娘三年後會帶妻子回拉薩探親。現在答應的時間已經到了,但他沒有回拉薩的路費,於是安妮雇他作為嚮導,他則答應把安妮送到拉薩。諾加的妻子因為安妮會說藏語,對她十分親切。
       1892年9月2日,安妮和她的4個隨從便從洮州起程前往拉薩。

1892-1893年安妮·泰勒西藏之行的路線圖
 
 
藏族人不向女人開火
       從洮州出發四天後,安妮的旅行隊便遇到了八個強盜,他們是一群善戰的人,幸好當時這群人正在生火煮茶,被嚇壞的安妮完好無損地退了出來。三天後,安妮遇上了一個友好的旅行隊,他們是一群生活在蒙古地區的藏族人,他們的加入壯大了隊伍的力量。但很快他們就被200多個強盜所包圍,這個時候抵抗已無濟與世,旅行隊裡有兩個人被殺,還有八個人受了傷,其餘的大部分人都已經逃走了,留下了所有的物品。安妮的旅行隊成了俘虜,幸好強盜的首領松開了這兩個女人和朋措的繩索,大聲對強盜們說她們是女人,於是她們被允許離開,因為對女人開火不符合藏族人的傳統。
       後來安妮瞭解到這次襲擊是一次報復,之前加入他們的那支旅行隊搶劫過這個部落,所以現在他們前來報復。有時候,強盜們為了不被追蹤,會把俘虜的頭領作為人質扣押,如果有人追蹤他們,他們就把頭領殺了。安妮為兩個部落之間的誠信感到驚訝,他們對自己的財產和頭領絕不隱瞞,絕對的誠信是藏族部落之間的規矩,藏族人可能在交易和社會事務中欺騙,但只要涉及戰爭,欺詐就會被認為是極不恥的,在敵人面前撒謊更是一種墮落到極致的行為。
 
西藏的馬也吃肉
       在西藏的日子並不是時時刻刻都舒適愜意的,每一個想進入西藏的人都應該首先拋開那種羅曼蒂克的想像,意識到進入西藏就面臨著飢餓、惡劣的自然環境、不斷的失望以及無止境的勞累。安妮在旅途中有近一個月的時間都只能席地而臥,飽嘗風餐露宿之苦。冬天里,西藏的雪一直在下,看不見一處帳篷和房子,馬幾乎被餓死,大雪覆蓋了一切。西藏的自然環境考驗著行走在這片土地上的任何生物,不僅是人,也包括這裡的動物。在那些食物匱乏的季節,有些可憐的動物實在餓極了,一逮著機會就開始啃食羊皮大衣。
       西藏的馬是以速度和極強的耐力聞名於世的,這裡的馬對高寒多變的氣候和食物匱乏的環境有著極強的適應能力,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成員。在西藏人們幾乎不給馬餵食,像漢地割草餵養的行為從來不會發生,即使在旅行中,藏族人也不會把馬鞍從馬背上卸下來。遇到食物匱乏馬極為飢餓或者馬行走時間過長而極度疲勞時,藏族人就用乾肉粉或者混合了糌粑和酥油茶餵養它們以補充能量,生的山羊肉也是馬的應急食物,而且西藏的馬十分喜歡吃生的山羊肉。事實上,安妮發現由於缺草,西藏的馬會吃任何東西。
 
遇見果洛人
       安妮在青藏高原的旅行,一個難忘的經歷便是遇見果洛人。
       對安妮來說,果洛人在身材方面更矮小苗條,顴骨更高,臉更圓。男人們留著長長的頭髮,一直垂到肩膀;他們把羊皮襖用腰帶捆住,在腰下束成一個小短裙,腰上形成一個大口袋,旅行時,他們的口袋里通常會裝有木碗和其他許多東西;靴子是用皮制的,靴底也是皮的,一條由各種鮮艷的顏色編織成的布綁腿一直纏到膝蓋下;他們的帽子有用狐狸毛皮做的,也有羊毛皮或毛氈做的,形狀各異。婦女們的衣服與男人的一樣,只是羊皮襖更長,垂至腳踝。她們的頭髮被編成兩個大辮子,垂在背後,頭髮用裝飾有琥珀和貝殼的布鞘包裹。婦女們兩只耳朵上都戴著長長的銀耳環或者珊瑚耳環,男人們則只在右耳朵上帶一隻碩大的珠寶製成的耳環。他們的帳篷用黑色的氂牛毛製成的。當時的果洛人是青藏高原上有名的強盜,旅行者和遊牧民都聞之懼怕,他們也是很富有的部落,由一名女頭領完曲布姆(Wachu Bumo)統治,完曲布姆對安妮十分友好,給她派了一名護衛,護送她前往拉薩。
       經過艱難的一段旅程,安妮終於到達了離布達拉宮只有三天路程的地方,她現在已經雙腳踩在了拉薩的土地上。但她那不忠心的領隊諾加最終無法忍受路途的艱苦而離開了,他在走的時候帶走了她的馬匹和物資,還向拉薩長官告發了她的行動。安妮被捕了,在這樣靠近聖城拉薩的地方,在離她開闢一條傳教之路快要到達終點的地方,安妮只能折返。而諾加也為自己的背叛行為付出了代價。
       雖然安妮最終沒能實現在拉薩傳教的目的,但她是進入西藏腹地中心的第一位英國婦女,也是第一個帶著傳播福音信仰的傳遞者。

       安妮於1893年4月12日到達打箭爐,為她7個月又10天的西藏之旅划上了句號,在西藏的南大門春丕河谷置地安家,她抓住一切機會向過往的旅人傳播福音,也許她在希望這些過往的旅人中會有人把她的基督帶到拉薩,她的夢想可以通過另外一種形式實現。這位年青女子完成了在西藏最僻靜地方的非凡之旅,為傳教士的傳奇事跡增添了新鮮的素材。她為了信仰,穿越了數千公里未有歐洲人涉足的土地。對於西方人而言,她所完成的這段旅程完全是為了信仰,是遵從上帝的旨意,為了在西藏開闢出一條上帝之路所做的奉獻與努力。

文/朱華玉 圖/資料圖片

原文刊登在《西藏旅遊》2014年11月刊

版權所有·西藏旅遊雜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