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塘的野生動物中,獸類(哺乳類)是代表性類群。羌塘的獸類主要有三種:有蹄類、食肉類和穴居類。其中,有蹄類是草原上最具代表性的物種;食肉類處於食物鏈的頂端,對當地的生態作用突出;穴居類是與草場的品質相關的種群,也是食肉動物的主要食物來源。其中藏野驢與藏羚羊、野犛牛,並稱為羌塘“草原三劍客”。
上圖 羌塘草原上的藏野驢。(攝影/柳葉刀)
中圖 羌塘草原上的野牦牛。(攝影/范久輝)
下圖 羌塘草原上的藏羚羊。 (WCS提供)
羌塘的藏野驢
撰文/劉炎林
藏野驢(英文名:Tibetan Wild Ass, 拉丁名Equus kiang)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成年個體體重在250-400千克。雄性個體肩高可達142釐米。雌雄個體差異不明顯。藏野驢鬃毛短而豎起。毛被呈鮮亮的紅棕色,冬季為深棕色。幼體毛色較深,呈沙土黃色,絨毛很長,第二年夏天換毛後毛色似成體。藏野驢喜歡在開闊平坦的地區活動,在高山草甸和高山草原上密度最高。藏野驢雄性常常單獨活動,雌性會組成大小不同的群體。在冬天,藏野驢集群可達500-1000多頭。
2006年的冬天,西藏雙湖地區的降水較少,草地一片枯黃。每天下午吹起的大風掠過寬廣的湖盆地區,撕扯著地面上低矮稀疏的植被,卷起一陣陣塵土。大部分的河流和湖泊都已凍結,地面也被凍得極為結實。我和雙湖農牧局的昂瑪和紮西,一行3人,在這個冬天裏驅車穿越了雙湖北緯34度以南的大部分區域,尋找並計數生活在那裏的各種野生動物,其中最重要的目標是藏野驢。
藏野驢是雙湖較為常見的動物,強壯、優雅,臉上看起來總是略帶些好奇的樣子,頭顱碩大。夏勒博士在他的書中曾這樣描寫:“四肢和身體下側,包括頸下方呈白色”“在背脊部,一條深色條紋從鬃毛處一直延伸到尾端”“有一簇黑色細絲狀的毛。”我們常常在道路邊就能觀察到藏野驢。一兩頭雄性個體,靜靜站立,車輛經過時扭頭凝視。或者是成群結隊,10只或20只,奮力奔跑,從車前繞過去,起落的後蹄揚起一陣塵土。雙湖的嘎措鄉鄉政府坐落在怡崗錯旁,背靠裸露而貧瘤的納若山,而南邊是一大片長勢良好的紫花針茅草地。鄉政府圍牆外幾百米處,總能看到兩三群吃草嬉戲的藏野驢:它們散落在金黃色的草地上,在中午陽光造成的"熱浪"中嫋嫋走動。鄉政府西南面是西藏28個鹽湖之一的孔孔茶卡。12月份的時候,我們曾在湖邊記錄到很大一群的藏野驢,共有112頭個體。能在如此開闊的地方看到這樣大型哺乳動物的聚群,是令人讚歎的景象,他們的列隊奔跑更是氣勢不凡。聽當地人說,藏野驢更大的聚群可達300-400頭呢。
奔騰的藏野驢。(WSC 提供)
然而,在外人看來壯觀的藏野驢群,卻是當地人十分頭痛的事情。數量的增長正是藏野驢備受指責的原因之一。2003年夏勒博士等人在雙湖-依布茶卡一帶的調查表明,藏野驢的數量相比1993年增長了一倍。在雙湖北部的鄉鎮,牧戶擁有的圍欄數量非常少。雖然當地畜牧業冷季和暖季區分不是特別明顯,但一般都預留一塊良好的草地,供春季接羔育幼罔。然而成群結隊的藏野驢便是在冬季進入這些草場,逗留覓食,從一塊草場轉移到另一塊。他們並不知道這些都是當地人留給春季羊羔的食物。馬科的野驢相比野牛毛牛,消化食物的能力很差,為了獲取足夠的營養,就需要消耗大量的草料。夏勒博士的研究表明,藏野驢冬季和夏季的主要食物都是針茅屬的植物,而這些也正是家養牛毛牛、山羊和綿羊的食物。因此藏野驢和家畜之間的食物競爭,就成了當地越來越明顯的矛盾。藏野驢的取食習慣也是它們被抱怨的原因。"寬闊門牙使它們能夠咬下大片的禾本科植物"(夏勒,1998)。雙湖的牧民說,藏野驢不僅吃地面上的草,還刨地面下的根。大群野驢結隊奔跑時蹄子對草地的踐踏,因其直觀,也被廣為抱怨。
2003年,阿裏日土縣的仁青旺加和10名牧民向縣人大正式提交《野驢對草場破壞極為嚴重,請林業局提出草場保護措施》議案,要求控制其數量。在雙湖的鄰縣申紮的某村,牧戶輪流用摩托車將野驢從村裏的草場上驅趕出去,而這種驅趕仍在繼續。雙湖在幾年前,也曾出現過在飲水處懸掛布條,驅趕野驢的行為。以上種種,揭示了對野生動物進行管理的需求。十多年前,野生動物保護和管理所面臨的問題是大量的獵殺,以及保護意識的薄弱。而今,隨著政府以及民間機構對保護的不斷投入,已經有效地制止了對羌塘野生動物的破壞。目前,動物種群數量的恢復,引發了新的矛盾一一愈來愈多的野生動物與人類的糾紛。於是,對於野生動物和其所在草原,我們需要在繼續保護的同時,進一步考慮對野生動物的合理管理以及矛盾應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