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 張洪軍 常湖川 晏駿豪035

遷徙的藏羚羊在翻越一座山口

這是一群好攝之徒,他們因為在西藏高原工作和生活,

和西藏高原結下不解之緣,又因為透過相機的鏡頭,發現了高原之美。

從此,他們的目光再也沒有離開過這塊缺氧但從不缺乏色彩的土地,

他們從關注自然之美到關注生活在這塊大陸上的生靈,

從拍攝的旁觀者到推動環保的參與者,他們將對這片土地的熱愛,

轉化為實際的行動,講述人羊共舞的故事——那些年,我們一起追拍的藏羚羊。

036

雌雄藏羚羊在交配期整體遷徙

沒有那一年,像今年這樣,因為CCTV 電視臺大型攝製組對藏羚羊產子和遷徙的影像紀錄報導,而引發了一股關注和拍攝藏羚羊的熱潮。除了官方電視台的組織,不少民間的攝影愛好者更是前赴後繼,前往那曲羌塘草原,追蹤藏羚羊。這些荒野上的精靈,成為攝影師鏡頭前的大明星,一同被掃入鏡頭的,還有藏野驢,黃羊,甚至野犛牛、黑頸鶴和棕熊等等,藏北野生動物種群的多元性和生態的多樣化,透過攝影師的鏡頭,再次引起世人的關注。

追蹤荒野精靈,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掌握藏羚羊出沒的習性。而拍攝產子遷徙過程的藏羚羊,則更是難上加難,因為產子遷徙過程是母羊帶著羔羊在荒野行進,公羊不在隊伍之列,但為了保護幼小的羊羔,母羊警惕性加強,稍有風吹草動,氣息不對,羊群們就會落荒而逃,讓攝影師插翅難追。所以和羊群相遇的瞬間,雖然短暫,卻驚心動魄又讓人終身難忘。常湖川這樣描述當他看見藏羚羊的第一眼,高原黃昏的光線如同舞臺的射燈一樣打向尼瑪草原,透過相機800 毫米的長焦鏡頭,他驚喜地發現數十隻正在遠處悠閒啃草的藏羚羊。他以儘量輕的方式按動快門,但這連攝影師都幾乎聽不見的哢嚓一聲,卻讓一兩公里之外的藏羚羊警覺起來,它們先是朝著攝影師鏡頭方向瞄了一眼,一怔,稍縱即逝以極其優美的姿態飛奔起來,在塵土飛揚中消逝不見。但也正是藏羚羊的這一回眸,六宮粉黛無顏色,隔著長焦鏡頭,攝影師與藏羚羊四目對視的瞬間,仿佛約定了人與羊的前世今生。跟拍藏羚羊的時候,拍攝者必須做好24 時行動的準備,因為只要觀察到羚羊的蹤跡,就要隨時出發。有時淩晨3 點,就要從宿營地出發,趕在清晨第一縷陽光照射到草原的時候,潛伏在藏羚羊出沒的地點,在不驚擾藏羚羊的情況下,隱蔽拍攝。

藏羚羊的自然分佈區域以西藏羌塘為主體,東面青海、北面以新疆的部分地域和西面印度與尼泊爾僅有的小塊地域。分佈區平均海拔在5000 米左右,地勢以低山、丘陵與寬穀、盆地相間,湖泊與河流為主。這些區域往往氣候乾旱、寒冷、空氣稀薄、植被稀少。正是因為自然條件如此惡劣,也讓藏羚羊免遭人類侵擾。

037

荒野精靈——藏羚羊

以昆侖山為界,分佈在昆侖山南面的藏羚羊夏季至初秋(即6-8 月)在北面如可哥西裏地區海拔高、氣溫低、有水源的安全地帶產仔;其他季節則在南方海拔低、氣溫高、有水草富足的地方交配棲息。因此從可哥西裏到措勤、尼瑪縣、雙湖地區、色林錯等地,都是藏羚羊棲息活動範圍。而和以往認為藏羚羊線性遷徙路線單一認識不同的是,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藏羚羊的遷徙路線也有以產仔地輻射狀遷徙的特點,也就是說遷徙路線並不是單一的,而是交錯重合的。

以張洪軍帶隊的這批攝影師追拍藏羚羊的路線從拉薩出發經納木錯、班戈縣到達尼瑪縣,在尼瑪縣的榮瑪鄉守候藏羚羊,然後掉頭南向到達色林錯繼續追蹤藏羚羊。路線的設計除了根據藏羚羊遷徙出沒的規律,中科院科學家提供的資訊,當地老百姓提供的線索,更多的就靠攝影師幾年野外拍攝積累的經驗和直覺了。雖然沒有趕到藏羚羊的產仔地卓乃湖直接拍攝到產仔的場面,但在瑪依塘、江愛藏布和色林錯附近,攝影師們還是順利地拍攝到帶著羔羊遷徙的羊群,目測羊群數目達到數千頭。

目前已知青海可哥西裏的卓乃湖是羊群的集中產仔地,來此產仔的藏羚羊的遷徙路線主要來自三個方向:東南方向青海曲麻菜地區的雌性藏羚羊群,主要在楚瑪爾河大橋至五道梁區間跨越青藏鐵路和青藏公路西行在卓乃湖東南岸產仔;部分西藏羌塘地區的羊群來到卓乃湖的南岸產仔;西北面阿爾金山地區的羊群經過鯨魚湖、太陽湖到達卓乃湖西面產仔。

西藏境內的藏羚羊配種主要集中在羌塘自然保護區內,也是藏羚羊越冬地及配種地,在每年的4 月份藏羚羊開始向北遷徙,雄藏羚羊向北僅遷徙很小的距離,然後雌雄分群,雄羊留下來,雌羊繼續北上,到達甜水河,有的則向東北更遠到達西藏與青海交界的太陽湖、卓乃湖等地進行產仔。在措勤、當惹雍錯到達色林錯這一西藏腹地,因為水草條件好,藏羚羊不進行大範圍的遷徙。

038

遷徙中的藏羚羊,有如荒野中流動的長河

遷徙中的藏羚羊,有如荒野中流動的長河除了產仔和交配時期,藏羚羊一般不會以規模性的群體出現,因此在繁殖季又是另外一個拍攝藏羚羊的絕佳時期。研究表明,繁殖期群體規模在每年的7-9月和11 月下旬至12 月最大,在繁殖期間,公羊和母羊會出現混合群。這時候拍攝到帶角的公羊和母羊一同出沒的情景,又是另外一番美麗景象。

因此,主要組成部分位於尼瑪縣的全國第二大自然保護區——羌塘自然保護區,成為觀測藏羚羊棲息的重要地點。其北部的瑪依塘自然保護區是中羌塘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這裏雪峰閃閃,湖泊眾多,河流縱橫,戈壁莽莽,草原無垠。由於平均都在海拔5000米以上,這裏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氣候條件最惡劣的高原,然而,其複雜多樣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高寒生態系統,卻養育著世界上遊牧生活保留最完整的藏族牧民和成千上萬的高原獨有野生動植物。

雖然氣候寒冷,空氣稀薄,而被人們視為生命的禁區,但海拔高,日照長,溫差大,卻有利於促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植物有機質的積累;雖然這裏的牧草生長不高,但蛋白質和脂肪等營養成分高,有害毒草少;雨量少,光照強,有利於野生動物對食物的吸收,從而增強細胞功能,促進骨骼發育;低溫寒冷抑制了細胞的繁殖,降低了野生動物的發病率,提高了野生動物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和繁殖成活率;地域遼闊,杳無人煙,減少了人類對野生動物的各種騷擾。這些有利因素為各種野生動物棲息繁衍創造了適宜的條件。據不完全統計,在尼瑪,現已查明的野生動物上百種,其中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達40 餘種,如藏羚羊、藏野驢、野犛牛、雪豹等。

在色林錯湖邊,攝影師的鏡頭聚焦在一群藏羚羊身上,這是一群帶著羔羊遷徙的母羊,正在湖邊悠閒吃草。小羊出生不到幾個星期,但是已經非常健壯,快速奔跑在母羊身後。也許是因為嗅到了人類的氣息,羊群又在快速移動了,在色林錯湖光的映襯下,移動的羊群就像是湖邊一條川流不息的大河,一條生命之河。

039

色林錯湖邊的羊群,母羊帶著出生不到2 周的小藏羚羊在覓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