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左淩仁
珠穆朗瑪峰自然保護區是全球海拔最高、落差最大的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極地高山生態系統。全世界共有14 座海拔8000 米以上高峰,有五座位於該保護區內。珠穆朗瑪峰南坡的山地,在數十公里的距離內急劇下降了數千米的海拔。在眾多雪山之間,是河流侵蝕形成的谷地,自東向西依次為陳塘、絨轄、樟木、吉隆和貢當谷地。這些切越喜馬拉雅山脈的河谷為印度洋暖濕氣流北上高原提供了通道,受流經谷地的印度洋暖濕氣流的影響,這裡發育著喜馬拉雅南翼濕潤山地森林生態系統,整個河谷地區山高谷深、森林郁密,森林裡的野生動植物,其種類之豐富、與人類接觸距離之近,讓這片森林成為在中國最容易與野生動物邂逅的所在。
作為西藏稀有物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長尾葉猴,僅分佈海拔2800 米以下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或少量針闊混交林中。
↓在喜馬拉雅中段南坡,體型龐大的棕尾虹雉和紅胸角雉,
如同藏匿在雲霧中的彩虹,需要極佳的人品才能看到。(攝影/左淩仁)
樟木溝:邂逅長尾葉猴
我的首次珠峰南坡之行,在2011 年的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得以成行,目的地是樟木,目標是看看那裡獨特的鳥兒。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南坡的樟木是一個喧鬧的邊境口岸,也是珠峰自然保護區的一部分,良好的自然生態與喧鬧的市鎮生活在這裡似乎沒有半點兒衝突。到達樟木的第二天,我沿著馬路一路往下,走走停停地觀察和拍攝著路邊的鳥兒。有些熱鬧的大馬路讓我放棄了向下直接到友誼橋方向的路,轉而走岔路,向立新村前進。
與主路稀稀疏疏的樹木相比,去往立新村方向的路,完全是在一片濃密的森林裡前進。動輒就能看到幾人才能環抱的大樹。“哢嚓……嘩啦……”樹枝折斷的聲音傳來,原本疲憊不堪坐在路邊草地上的我本能地轉身看去,遠遠的高處只見樹枝不停地晃動,究竟是什麼東西鬧出來的動靜?我忙抄起手邊的望遠鏡,開始掃視那一片樹冠。即便是用望遠鏡看,想要在茂密森林的綠色裡找到東西,也很困難。正當我想要放棄的時候,我發現樹冠下方的一株粗大樹枝上冒出來一個白色的小腦袋,定睛一看,居然是一隻長相漂亮的猴子——而且絕對是我之前沒有見過的猴子。
這驚喜的發現讓我渾然忘記了奔波了一天的疲憊,立即起身,用望遠鏡仔細地欣賞著那個小傢夥。距離很遠,只能看到它仿佛戴著一個黑色的面具,周邊環繞著白色的茸毛,等它在樹枝上坐定,才發現它還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不一會兒,又一個小不點兒也爬了上來,和之前大一點兒的同伴一左一右地坐在兩根橫枝上。
我撥通了之前曾來過這裡的朋友的電話。“在樟木溝有三種猴子,獼猴、長尾葉猴和熊猴,你說的長尾巴的、毛是白色的,應該是長尾葉猴。”朋友的話讓我興奮起來,趕緊支起三腳架,架起相機。但是實在太遠,而且天氣不好,所以效果很差。但是看著那不停晃動的樹枝,我覺得應該有一大群。
我估計了一下,我離它們有將近200 米的高度落差,再看了看附近,發現前方有一個緩坡,我一咬牙,把東西收拾了一下,開始爬山,向猴子所在的地方迂回前進。在汗水和沉重呼吸的交雜中,也不知爬了多久,視野忽然開闊了,原來面前是一片被青苔和各種小喬木覆蓋的流石灘,對面就是長尾葉猴們活動的地方。就在我找到它們的時候,它們也發現了我的到來,但是出乎我意料的是,它們並沒有立即跑遠,僅僅是豎起身來,警惕地看著我,原本在地上的猴子也只是爬到了樹上兩人高的地方——這實在讓我喜出望外。
額、頰、喉、頦均為白色的長尾葉猴,個個拖著一條比身體還長的長尾巴,這讓長尾葉猴非常容易暴露身份。作為西藏稀有物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長尾葉猴,其在西藏分佈區域十分狹窄,僅分佈海拔2800 米以下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或少量針闊混交林中,比如波曲和吉隆藏布江河谷,以及亞東、墨脫部分地區。據上世紀80 年代科學考察估算,這一種群的生存面積約1500 平方公里,個體總量約1000 只左右。我見到的是一個很大的猴群,大概有40 多隻,有老有小,還有一隻正挺著大肚子的母猴。慢慢地,它們似乎已經習慣了我的存在,允許我靠得更近一些,幾隻頑皮的猴子甚至走到我的身旁,在我面前搔首弄姿,任由我拍照。而我也像和人聊天一樣,自言自語地向它們說話,讓它們逐漸適應我的存在。時間就這樣不知不覺地過去了,直至黃昏,我才戀戀不捨地離開這群葉猴。
而下山途中,一隻在叢林迷霧裡突然來臨的赤麂,用它那圓滾滾的身材和憨憨的神態,讓我深深地被這片山林的神奇所打動。也讓我第一次見識和明白,野生動物的警惕性和對人的畏懼並不是不可逾越的,只要保持善意和合適的舉動,是完全可以和野生動物親密相處的。
雲霧也漸漸散開,一隻棕尾虹雉出現在路邊的岩石上,當這個渾身泛著金屬光澤的大鳥站在巨石上瞭望的時
候,終於給了我一次難得的拍攝機會。隨後它就消失在雲霧的森林裡。(攝影/ 左淩仁)
亞東溝:雨霧中的雉類天堂
第一次的珠峰南坡之行,讓我對這片森林回味良久、念念不忘。所以當2013 年春季有機會參加珠峰自然保護區的本地調查的時候,我毅然辭職,與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和影像生物多樣性調查所(IBE)共同組成的調查隊一道,在西藏林業設計勘察院的配合下,再次踏足這片神奇的森林。
此次的目的地是亞東溝,這是珠峰南坡最大、最長的一條溝穀。與樟木等其他南坡的溝穀不同,亞東這條大溝穀裡面多了很多條小的溝穀,這也為更多的野生動物提供了棲身之所。以保護喜馬拉雅中段南坡特殊森林景觀和珍稀動物為目的的這一區域,素來以山高谷深、林木蔥鬱著稱。野生動物藏匿其中,很難發現,而隨著春季到來的雨霧,則不時“關照”著科考活動的進行,增加了考察的難度。
雨季到來了,雨水明顯一天天增多。而每當天氣轉晴,大大小小的鳥兒便開始活躍起來,嘁嘁喳喳的鳥聲在林中此起彼伏。在喜馬拉雅中段南坡,鳥類種類非常豐富,尤其以林鳥為多,但它們體形小,又極其靈活善飛,隱蔽性極高,要想在大森林的千枝萬葉間辨清物種類別,對科考隊實屬一大挑戰。體型龐大的棕尾虹雉和紅胸角雉,相比較其他鳥類,要相對好辨認一些,但是它們就如同藏匿在雲霧中的彩虹,需要極佳的人品才能看到。
擬大朱雀,分佈於拉達克至喀什米爾以及中國大陸的西藏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西藏南部。(攝影/郭亮)
為了能夠拍攝到棕尾虹雉,我和鳥類專家李小燕在向當地人諮詢了相關地點和資訊之後,蹲守在兩千多米海拔的叢林和草甸交界地帶,在傍晚時分守候著這兩種美麗而華貴的大型雉雞的來臨。當天色漸晚,首先來臨的是彌漫的雲霧和透心涼的雨絲,刺骨的寒冷和模糊的視線讓我們逐漸放棄了拍攝的念頭,但是執著的“鳥人”李小燕的堅持,終於讓我們等到了棕尾虹雉的到來。
幾乎沒有任何徵兆和聲音,一隻棕尾虹雉出現在路邊的岩石上,但是牧民無心的驅趕牛群的聲音,讓它瞬即跑下了路基。我和李小燕趕緊貓下身子,躡手躡腳地趕到它消失的地方,只見它或急或緩的向下方走去。為了不驚擾它,李小燕忍痛割愛,放棄了繼續追蹤和拍攝的機會,改為替我瞭望情況,讓我繞路到它的側面拍攝。而雲霧也漸漸散開,當這個渾身泛著金屬光澤的大鳥站在巨石上瞭望的時候,終於給了我一次難得的拍攝機會。隨後它就消失在雲霧的森林裡。當我喘著粗氣、拿著相機回到路上,給她翻看拍攝的照片時,李小燕高興地如同自己拍攝到了一樣,這也讓我心裡有了稍許安慰,沒有辜負她的好意和配合。
投桃報李,鳥人的幫助,讓我一直耿耿於懷,希望能夠找到機會報答她的幫忙,於是和她約定,一定幫她找到她一直沒能見到的血雉,因為我的血雉運還是不錯的,已經見過多次。血雉多數活動在杜鵑林的林緣地帶,也會到草甸上覓食,所以當有一天來到米對拉山口方向的森林時,我們開始仔細搜尋。
珠穆朗瑪峰自然保護區是全球海拔最高、落差最大的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極地高山生態系統。(攝影/ 左淩仁)
走過半山腰的一個斜坡,突然轉出一大片碗口粗的杜鵑林。更讓人驚喜的是,這些已長成粗壯喬木的杜鵑樹,五月初卻依然千朵萬朵繁花滿枝,染紅了近百畝的山坡叢林。林子中央,一條清澈的小溪蜿蜒穿林而過,杜鵑林外則是一堵由高大喜馬拉雅冷杉組成的天然圍牆。
這個杜鵑谷地美得讓人無法呼吸。據珠峰保護區副局長普瓊介紹,他曾經專門調查過,南坡僅杜鵑的種類就多達25 種。茂密熱鬧的杜鵑花海,吸引了無數動物聚集。嬌小明媚的啄花鳥、太陽鳥三五成群,在每朵花間飄忽往來,不時停下來用長長的尖嘴吸食花蜜;一隻白頸鶇嘰嘰歡叫著跳到地上,在半尺厚的林間綠苔上跳跳躍躍,隨後躲進了層層密林。金枕黑雀和幾隻朱雀則在林子裡飛來竄去,幾乎沒有停歇的那一刻。在落葉足以陷沒腳踝的一處斜坡上,成片的黑色獸糞一堆堆新鮮濕潤,也許幾分鐘前,它的主人剛剛光顧這裡……
午後,隨著暖濕氣流逐步上升,林中從低到高開始漫過層層白霧,那光亮時四處大樹倒伏、青苔遍佈的原始森林,在濃霧彌漫中竟天地混沌一片,林區陰氣森森,站在杜鵑花樹下竟已看不清頭頂的滿樹繁花。整個林子很快昏暗一片,十步之外,莫辨人形,空氣中似乎隨時可以擰出水來。此時,忽然聽得遠處有鳥發出“咯”“咯”“咯”的聲音。這是血雉的聲音,我趕緊通知李小燕,讓她來到我的方向,一起躡手躡腳向有聲音的方向搜索。透過雨霧,只見幾隻麻栗色的大鳥正躲在杜鵑林旁邊的岩石下,緊張地向我們張望。它們有一張紅臉和一雙圓亮的眼睛,頭頂張開著一扇穗狀冠羽。在我們相機的快門聲響起後,這群血雉一矮身,一陣樹葉沙沙作響後,就再也沒能找到了。
珠峰自然保護區有七個核心區保護區,體現了喜馬拉雅南翼山地生態系統由東向西的漸變過程,在西藏自治區
它是僅次於墨脫自然保護區,生物物種多樣性最強的自然保護區。(攝影/ 董磊)
珠峰南坡:多樣性僅次於墨脫的生物保護區
珠峰自然保護區有七個核心區保護區。其中脫隆溝、絨轄、雪布崗、江村、貢當五個核心保護區為喜馬拉雅南翼濕潤、半濕潤山地森林生態系統的代表。這五個核心保護區間存有一定的差異,體現了喜馬拉雅南翼山地生態系統由東向西的漸變過程。根據初步調查,珠峰自然保護區的野生動植物種類極其豐富。在西藏自治區它是僅次於墨脫自然保護區,生物物種多樣性最強的自然保護區。
珠峰保護區成立於1988 年,此前,中科院等科研機構曾對珠峰地區進行過多次科學考察,但涉及生物多樣性的僅有1975 年以及1991 年至1993 年的兩次,且受交通、設備等條件限制,調查區域較小,結果並不完整,所以一直未能系統開展野生動物資源本底調查工作。從2009 年開始,由廣東省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胡慧建研究員組織的資源科學考察隊正式開始對保護區的動物資源系統普查,這也是20 年來珠峰保護區最全面的野生動植物資源科考。而2013 年的此次珠峰南坡調查,同時是西藏自治區第二次野生動物調查工作的一部分。考察的最新階段性成果顯示,珠峰保護區食物鏈保存完好,生物多樣性水準甚至可以媲美熱帶海島。
科考負責人之一、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動物生態與恢復研發中心主任胡慧建說,發現新的物種是本次科考的最大成果。在此之前,珠峰保護區歷次調查記錄的脊椎動物有360 多種,而在這次科考中發現、記錄到的脊椎動物超過460 種。“這次新發現的物種主要在喜馬拉雅山南坡的溝谷地帶。我們這次對一條溝調查得比較細致,其餘3 條比較簡略,”胡慧建說,“我們還想一條溝、一條溝地做下去。我可以負責任地說,肯定還有更多物種在等待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