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隊員的科考日誌

撰文/孫淑君  李沁陽

012 

 

繼去年10月深入雅魯藏布大峽谷進行科學調查,今年621日,IBE再次前往大峽谷展開科考工作。此次項目舉辦方還特意從5268名志願者中遴選了兩位志願隊員一起參與。他們的科考日誌,既是對科考活動客觀、平實的記錄,也是作為非專業人士直面大峽谷生物多樣性時最直接的感受。

 

013

志願隊員正輔助IBE專家進行植物學調查 (攝影/王辰IBE)

 

A隊孫舒君:亨受科學盛筵

孫淑君,女,A隊志願隊員,河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師,熟諳昆蟲及動植物標本的採集、保存、製作,自然控,曾多次參加戶外自然科學調查及探險。

 

6/20

清晨五點半,小雨中的成都還沒有醒來,我們就懷揣著奔赴雅魯藏布大峽谷的欣喜出發了。IBE老師們的行囊讓人歎為觀止,林林總總幾十個包。飛機起飛,我的心也跟著一起飛揚起來。

林芝米林機場,高原特有的陽光燦爛通透,遠處的雪峰映襯著湛藍的天空,杉林蓊鬱蒼翠。羅浩老師親自到機場迎接我們,給每個人都獻了哈達。雅魯藏布大峽谷,我來了。

 

6/21

很早醒來,莫名興奮。下雨了,還不算小。所幸還不到嚴格意義上的雨季,繼而轉晴。南迦巴瓦深藏在重重雲靄背後,不肯顯露一點兒真容。今天是科考的第一天,主要做適應性調查和拍攝。隊伍被分為兩組,我所在的A組奔松林口。   

協助王辰老師調查植物,畢竟他是植物學專業出身,分佈在林間、草甸抑或濕地上的各種花草,隨口就能說出種名來。如果說他大師級的拍攝水準讓人歎為觀止的話,敬業精神則更讓人欽佩不已。

短短兩個小時,受益匪淺,結識數十種花草倒是其次,重要的是領略到了IBE隊員們的嚴謹和投入,他們對自然由衷的欣賞,以及對鏡頭下生靈的呵護和珍愛。

 

6/22  

昨晚,遭受大蜜蜂襲擊的B組三名隊員被連夜送往百餘公里外的八一醫院醫治。科考剛開始就給了我們個下馬威,氣氛一下凝重起來,早晨A組隊員出發去那拉錯時, B組隊員紛紛前來送行,氣氛頗為悲壯。

汽車把我們送到格噶村,雨又下了起來。下車整理好行囊,披上雨衣,隊伍開始沿著山道向高山上開拔。儘管是輕裝上陣,但一路爬山還是很耗費體力。隨著海拔的攀升,心跳聲也越發急促。隨行一路,真切感受到IBE老師們的辛苦,每個人的攝影包都至少有十多斤重,還要不停地拍照,蹲下、起立,是份重體力活呢。幸好沿途他們不斷有驚喜的發現。

越向上行進,植被越呈現典型的垂直譜帶分佈,各種物種生活在各自適應的環境下。高山林線(即鬱閉的山地森林與無林的高山灌叢、草甸間的界線),在這一帶的向陽坡面上甚至能延伸到海拔4600米左右,這應該是世界最高的林線了。雅江大峽谷憑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集中了豐富多彩的物種,也給我們提供了豐盛的視覺盛宴。

在林間灌木叢穿行時,不小心被蕁麻問候了一下,又酸又癢。這種形似南瓜葉的闊葉植物邊緣帶著白刺,能通過毛孔紮入肉裏,刺痛腫脹的感覺要持續很長的時間。遠遠即能看到塔黃,粗壯的莖被黃綠色的苞片覆蓋,在灌木叢中鶴立雞群般醒目,這種多年生的蓼科植物能長到2米多高。

我們的營地依山傍湖。夕陽慷慨地揮灑在加拉白壘的峰頂,我們席地而坐,一邊欣賞美麗風景,一邊享用大白菜燉罐頭的豐盛晚餐。羅浩老師特意叮囑我們,要把生活垃圾整理好,到時再帶回山下。除了腳印,什麼都不要留下。

 

014

志願隊員在松林口拍攝的銀河(攝影/李沁陽)

 

6/23 

一夜無眠,可能海拔太高的原因所致。早上隨彭建生老師爬到雪線上面,有幸看到了雪蓮,可惜花還未開。號稱三江主人的彭老師(他是雲南香格里拉人,藏族)昨晚給我取了個美麗的藏族名字——岡拉梅朵,即雪蓮花的意思。依仗冰雪融水的滋養,雪蓮一般要經過5~7年的生長,才能傲然怒放在這高高的雪線附近。

一隻高山絹蝶僅給我們驚鴻一瞥,便迅疾飛去。絲綢般的翅膀在陽光下閃爍著金屬般的光澤。這個神奇的物種大多分佈在海拔45005000米甚至更高的地方,不與尋常的眼蝶、蛺蝶為伍。

雨霽天晴,難得的好天氣。高山草甸上,正值杜鵑花的花期,在背後雪山的映襯下,美得令人窒息。遠處的加拉白壘似金字塔般巍然矗立,下麵的那拉錯倒映著群峰的影子。我們必須橫切冰川,以觀察不同地貌上的植被,這裏分佈著豐富的墊狀植物和高山冰緣植物,如岩白菜、岩須、櫻子草等。

下山已是黃昏,饑腸轆轆,遠遠嗅到營地裏羅老師準備好的飯菜清香……

 

6/24 

一夜風狂雨驟,幾欲把帳篷掀翻。天明,大雨仍在繼續,上午的計畫只能暫時擱置。大家圍著火塘品茶,彭老師帶有巴基斯坦紅茶,還有各路人馬奉上的臺灣烏龍、鐵觀音。因為雪山融水攜帶的泥沙太重,我們特意把壓縮餅乾桶放在帳篷下面,收集雨水。

 

6/25 

一早,隊伍拔營開往山中的一個草壩。穿行叢林的途中,恍如走進了電影《阿凡達》中的潘朵拉星球。高大的冷杉被松蘿纏繞得密匝厚實,腳下的苔蘚和腐殖質足足有幾十釐米厚。彭老師連聲讚歎,拿著相機全方位不停掃射

這次營地設在林間的開闊地上,四周是筆直高大的冷杉林。草壩上,紫色的報春是主打花,還有白色的銀蓮、粉色的桃兒七,都開得蓬勃肆意。

背夫們熟稔地搭起帳篷、燃起篝火。我們圍站在熊熊大火邊烘烤被大雨淋透的衣服。晚飯過後,背夫在我們的力邀下,終於拋棄羞澀,圍著火堆唱著歌,跳起了鍋莊,讓科考隊員們大開眼界。

 

015

一早,隊伍拔營開往山中的一個草壩。穿行叢林的途中,恍如走進了電影《阿凡達》中的潘多拉星球。(攝影/彭建生 IBE)

 

6/26 

從大草壩返回派鎮的路上,天氣放晴,又都是下坡,王老師拍得興致盎然。上山時因為下雨沒有拍攝的植物還被他一一惦記著,位置絲毫不差,真欽佩他的記憶力。

回到派鎮,這一階段的科考就此結束,同行的媒體記者們告退,我和另一志願者繼續跟進下一期考察。

 

6/27 

昨夜睡眠不足三小時,早晨六點半爬起來送別隊友,沒能再睡個回籠覺,因為前幾天在山上採集的植物標本需要壓制晾曬,一上午的時間很快過去。

下午兵分兩路,一隊至松林口紮營,科考重點是動物和鳥類。我則依舊隨王老師調查拍攝植物。順著雅江邊的沙地前行,我們又有不少發現,例如可入藥的列當,還有黃芪和柴胡。

 

6/28

一大早又驅車奔往松林口。多雄拉山口的白雪,在陽光下反射出冷豔的光芒。上次看到的那株暗紅色的綠絨蒿,已兀自萎謝了,旁邊又有一株鵝黃色的正悄然開放。沿著松林口往派鎮大約8公里左右的山路,我們邊走邊拍。琳琅滿目的各種植物,不斷帶給我們驚喜,在王老師眼底更是如此。

天氣晴朗,十分難得。在松林口下的濕地,我們終於見到了龍膽,一種極罕見的高山植物。龍膽十分矮小,貼地開放,藍紫色的花朵沒有絲毫香味,卻美麗異常。   

                                                                                                                                                                                                                                                                                                                                                                                                                                                                                                                                                                                                                                                                                                                                                                                                                                                                                                                                                                                                                                                                                                                                                                                                                                                                                                                                                                                                                                                                                                                                                                                                                                                                                                                                                                                                                                                                                                                                                                                                                                                                                                                                                                                                                                                                                                                                                                                                                                                                                                                                                                                                                                                                                                                                                                                                                                                                                                                                                                                                                                                                                                                                                                                                                                                                                                                                                                                                                                                                                                                                                                                                                                                                                                                                                                                                                                                                                                                                                                                                                                                                                                                                                                                                                                                                                                                                                                                                                                                                                                                                                                                                                                                                                                                                                                                                                                                                                                                                                                                                                                                                                                                                                                                                                                                                                                                                                                                                                                                                                                                                                                                                                                                                                                                                                                                                                                                                                                                                                                                                                                                                                                                                                                                                                                                                                                                                                                                                                                                                                                                                                                                                                                                                                                                                                                                                                                                                                                                                                                                                                                                                                                                                                                                                                      6/29 

今天,王辰老師因有事結束考察,先行離開。我接下來和任務是協同昆蟲專家張巍巍、鳥類專家郭亮、兩栖和爬行動物專家范毅三位老師去達林村考察。

達林村宛如一派世外桃源,村裏十分安靜,看不到什麼村民。我們在村中晃悠了好幾個來回,只有藏豬牛犢們在村間林地裏游哉遊哉地覓食。原來時下多數村民都進山采蟲草去了,只剩下老人和小孩留守。由於整個村莊被木板搭成的護欄圍著,人們不用擔心牲畜們亂跑。人省心,豬快活,算是和諧共處吧。只是每次我們出入村莊時,都要各自施展跨欄的絕活兒。

村外的草甸上,蜂蝶亂舞,蝗蟲在草間跳躍,顯示出了夏日應有的生機。一株不知名的蕨類植株上,聚集了十幾隻絹粉蝶,每當輕風拂來,它們的身姿就猶如會飛的花朵飄浮在了空中。

 

016

南迦巴瓦展現出了最上面的一點點峰尖,結合組裝以前曾看過的肩、臂、胸膛,聊以自慰地說是朝覲到了神山全貌。(攝影/李沁陽)

 

6/30 

早上七點,達林村廣播站的大喇叭會準時傳來誦經聲。我注意到喇叭上印有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黨中央國務院贈送的字樣。慵懶地躺在藏家人的客廳沙發上,斜望出去便是南迦巴瓦峰。松木在爐膛裏嗶啵作響,房東阿佳已經在爐火上煮好酥油茶。儘管她不通曉漢語,但微笑和手勢仍足以讓我們保持良好的溝通。給我們準備好早飯後,她靜立一旁,好隨時給我們添飯續茶。我們邀請她一塊吃飯,但無論如何她都不肯。

今天有幸目睹了傳說中的大紫胸鸚鵡,足足有一二十只,在杉林間呼嘯穿梭。郭亮老師說,嘴巴紅色的是雄性,黑色的是雌性,而幼鳥的嘴巴是黃色的,他曾抓拍過大紫胸鸚鵡一家三口的溫馨場面。

一叢葳蕤繁茂的灌木,名字極有趣,叫作錦雞兒錦雞兒被白頸鶇相中,在枝杈間搭建了一個窩。幼鳥絲毫不知道怕人,與我們只有一米左右,此前,我還從未體驗過與鳥兒近距離交流。

嚮導加措還在樹杈間發現了一隻伯勞,是一隻尚未學會飛翔的幼鳥,其父母在近旁的枝頭上喳喳直叫。我們拍完幼鳥後又把它小心翼翼放回了原處,離開時仍聽到伯勞父母焦灼的尖叫聲。

南迦巴瓦總算展現出了最上面的一點點峰尖,結合組裝以前曾看過的肩、臂、胸膛,也可以聊以自慰地說是朝覲到了神山全貌。放眼四望,正如許巍的歌:只有青山藏在白雲間/蝴蝶自由穿行在清澗/看那晚霞盛開在天邊/有一群向西歸鳥……

 

7/1 

掛起誘蟲用的白幕布以及黑光燈,一度被誤認為要放電影。房東的姐姐的孫女好奇地等著觀看,她今年12歲,已會主動幫大人洗碗筷。她喜歡唱周傑倫的歌,愛擺各種“POSE”照相,並要我答應以後一定把照片轉交給她。

夜半誘來的天蠶蛾、鰓金龜等明星物種,需清晨擺拍後放生,因為當地不殺生,我們尊重這裏的習慣。蚊蚋不停干擾,可憐張老師的頭上才遭蜂毒,又添蟲咬。

中午嚮導加措把飯給送了過來,在燦爛的陽光下開始享用午餐。烙大餅、犛牛肉、藏雞蛋,還有辣椒醬。大快朵頤。得知駐紮松林口的隊伍已經下山,原計劃再在村裏盤桓一天的我們決定趕過去會合,以商討下一步行動。

 

7/2 

上午和彭老師到派鎮大橋對面的沙丘拍片。先行左拐,在岩壁上看到許多岩蜥。無意中發現一隻岩蜥居然還是摧花辣手,只見它寬大肥厚的舌頭迅速卷住了一枚紅色的花瓣,然後叼在嘴裏匆匆離去。

可惜沒能夠遇到沙蜥。沙丘上臥著好幾頭牛,安詳地咀嚼反芻,一幅若有所思的樣子。忽然飄過一陣不知是楊花還是柳絮的東西,思緒刹那間宛如穿越回了春季的內地。

午後集體到八一鎮休整,於是作別穀客和派鎮。

017

鏡頭最後記錄到的大蜜蜂向科考隊員們發動進攻的一幕。(攝影/張巍巍 IBE)

 

7/3 

科考進入第三階段,驅車奔米瑞鄉。據說當年文成公主途經此地時曾親手植過一棵柳樹,人稱公主柳。現在雅江大峽谷入口段的南岸,長了不少滄桑的老柳,樹齡至少百年以上。很好的生境,奇怪的是卻沒有發現兩栖爬行類動物。

午餐後乘坐遊艇,經由尼洋河與雅魯藏布江的分界線。一清一濁,涇渭分明。風從雙肩掠過,江岸上的民居顯得很格式化,一律有著或紅或藍的彩鋼屋頂。

我們到達的佛掌沙丘,因其在江水中的倒影酷似合掌祈禱的佛掌而得名。有幾十米高,攀爬上去頗是花費了一番力氣。在沙丘旁的老柳樹上隨意掀開一塊風乾的樹皮,數十隻螻蟻慌作一團。步甲的膽子也顯得相當小,一有動靜,就拼命往樹洞裏鑽。    

 

7/4

今天路遇另一沙丘,聚集著成千上萬只象甲,這種鞘翅目的昆蟲前翅癒合成一體,後翅退化,已喪失飛行能力。為躲避陽光和高溫,它們聚集在木塊下、牛糞底,每每掀開一處,都是密密匝匝的一團,密集控或許會喜不自禁。

在江心島,搞兩栖和爬行動物的范老師邂逅了一隻母蠍子,並意外發現母蠍背上還載有十幾隻幼蠍,剛孵化出來沒多久,白色半透明狀。母蠍還不時把用前螯切碎食物,舉到後面去飼喂幼蠍。

 

7/5 

睡得依舊不踏實。木板隔就的房間不隔音,聽得到貓叫,還傳來遠遠的狗吠聲。

沿著雅江江畔前行,陽光極好。途中遇到一群去轉山的藏族婦女,她們好奇地觀望著我手中的相機及昆蟲網。簡單的手勢溝通後,給其中的幾位照了相。她們看著重播中的自己,仿佛難以置信,抱以羞澀的笑容。

午飯後回轉,途徑一個小村莊,接上在德木寺搞人文調查的劉源博士,德木寺曾經香火旺盛,僧侶達數百之眾,可惜毀於四十年代的一場地震。

 

7/6 

航班延誤,烏泱烏泱的候機人群。雅江大峽谷,讓我與你握別……

 

 018  020

索松村附近的大蜜蜂巢及大蜜蜂(攝影/李沁陽 徐健)

B  李沁陽:與生靈共舞

李沁陽,男,B隊志願隊員,大學畢業生,本科學習環境科學專業,即將赴瑞典隆德大學攻讀保護生物學專業碩士,熱愛自然科學和生態攝影。

 

6.20

早上9:00到達林芝,沿途目睹貢嘎主峰和之前從未見過的壯美地貌。林芝風光秀美,天空湛藍。我們先後經過了尼洋河和雅魯藏布江的交匯點、江邊沙丘及各式藏式傳統民居,最終抵達派鎮。

分房,午飯,小歇後全體開了個簡短會議,介紹了AB兩組的主要行程。由於B組更偏向兩爬和昆蟲的拍攝,我便加入B組,兩根登山杖因此也淪為純粹的負重。

晚飯後舉行看片會,暨去年秋天雅魯藏布大峽谷IBE的成果展,能在半小時內欣賞到老師們20多天的成果,我深感幸運,也很期待自己即將開始的工作。

↓科考隊員被蟄後在進行清理(攝影/李沁陽)

0196.21

今天是適應性拍攝,經過約40分鐘的行車,我們到了索松村附近的一座山腳下,來考察拍攝這裏的大蜜蜂。據秋季調查,珍稀鳥種黃腰響蜜鴷會偶爾在此現身,所以除了想見識大蜜蜂巢穴,更期待能把黃腰響蜜鴷的影像拿下。

到達目的地後,在徐健老師的指引下找到了蜂巢。整體相連,突起的三塊蜂巢上嚴絲合縫地佈滿了大蜜蜂——“黑鴉鴉的三大片算是貼切的形容。我們隊伍一行緩緩爬到蜂巢下方,開始拍攝大蜜蜂和等待那罕見的鳥兒。

沒多久,一隻大蜜蜂便紮在了我左眼眶上,感覺微疼,但並沒在意,還略帶得意的跟身後的人展示我和小生靈的親密互動。可馬上,范老師急促的聲音便督促我們火速下撤!聲音作罷,頭上的蜜蜂數瞬間多過5只,我也突然意識到情況可能比想像中的嚴重很多。危機關頭,每個人下山的步伐都變得異常矯健,上來花了10分鐘,下去沒等30秒。下到公路上的我,頭髮裏鑽了45只蜜蜂,還有不少拽著耳朵、眉毛以及脖子在瘋狂紮刺,其餘更多的則是落在黑色的抓絨衣上。此時以為危險已經離我遠去,便做了一個十分錯誤的決定:脫下抓絨衣,企圖用它打掉我身上其餘的蜜蜂。誰知暴露出來的脖子和手臂給蜂群提供了更好的攻擊目標,而真正的蜜蜂大軍這才趕到。當頭皮、耳背、脖子、手臂以及衣服背後佈滿了蜇人的蜜蜂時,我瞬間有了從未體驗過的驚恐,相機和背包也甩在路邊無暇顧及。

驚恐中,我小聲提醒自己冷靜,儘快往遠離蜂巢的方向跑,雖然奔跑速度遠遠不及飛行的野蜂。在海拔2800米的地方一路狂奔,氣喘吁吁,只能咬牙堅持,直到見到B組其他成員後,才終於在他們的幫助下擺脫了蜂群。

後來我的手臂,耳背,脖子,頭皮裏發現了幾十根蜂刺,後背衣服上的則更多。

最後統計,徐健隊長和張巍巍老師受傷最重,其次是隨隊採訪的郁記者。我們一行在索松村一居民家裏做了簡單處理,兩位老師用肥皂洗了頭,不少人在傷口上塗了蜂蜜,一個可愛的藏家小男孩也幫我把眼眶附近的蜂刺一一拔出。

回派鎮午飯後,三位重傷患在屋裏休息,並有隊友用鑷子和頭燈細心地尋找藏在頭皮裏的蜂刺。我自認為身體恢復很順利,便在下午自告奮勇和彭建生老師、李記者及耿記者回去蜂巢旁拿回此前匆忙丟棄的攝影裝備。早上被蟄的慘痛教訓讓我們走前做足了防護:衝鋒衣配合頭巾、手套,確保了身上沒有一處直接暴露的皮膚。

在路上,也許是被蟄後的否極泰來,南迦巴瓦神山居然為我們開了一扇天窗,中國最美山峰的芳容在那一刻盡收眼底,我幾乎說不出話,心中儘是感動與敬畏。還好天窗一幕並非稍縱即逝,能讓我回過神來,用相機記錄下了這一絕美瞬間。

回到客棧,聽說被蟄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燒伴隨上吐下瀉,在一些老師的建議下,傷重的三人一起去八一鎮醫院接受治療。目送著上車的三位隊友,無比精彩的一天也結束了。先遭遇野蜂驚魂,後透過天窗看見了南迦巴瓦,一群才認識不久的朋友,竟在幾小時內成了生死之交,不知後面還有什麼精彩在等待我們。

 

021

加拉村邊的菜地與雲朵(攝影/李沁陽)

 

6.22

一早起來,陰雨濛濛,前往加拉村的沿途路上,透過車窗上的細雨珠,看到途徑的玉松、格嘎、直白等村落,也目睹對面峽谷顏色從黃到綠,垂直分層直到高入雲霄的樹林。當經過一個仙境一般的林子後不久,我們便到了加拉——這個只有八戶人家的村莊。我們住在布卓大媽家,只有一間房,這間房被她小做改造,成了村裏唯一可以接待客人的小旅館

下午,我在村莊周邊尋找小生靈。因為這裏各式各樣的蠅類和虻類很多,綠色的長足虻算是雙翅目中比較漂亮的,但快門一響就飛走了,好在飛不遠,拍攝的難度並不算大。除此之外,一隻渾身豔紅的象甲,一隻捕食小蠅的蜘蛛,一隻毛茸茸的金龜和一種翠綠躁動的葉蜂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昨天把我們折磨得死去活來的大蜜蜂也單獨出現了,此時的它攻擊性全無,忘我的在一簇小花上采蜜,渾身沾滿花粉。

晚餐後,九指峰(南迦巴瓦下的峰群)和加拉白壘峰相繼揭開面紗。我們到了加拉村的神跡之地——工布國王栽柳樹的地方,在那裏看雪山,只需靜靜地看,卻怎麼也看不夠。後方,遠遠的山腳下飄來了一朵矮矮的雲,當它和面前的大石頭相對時,我按下了快門。我很喜歡這張照片,並不算風光絕美,但很適合詮釋這次行程。雲的靈動,石的沉穩,截然不同的生活也有交匯的一刻,就像這次在大峽谷與各位老師們一起科考一樣。

 

6.23

早上一行出發徒步至江對岸的閻羅宮,抵達白塔前見識了不少新奇的植被。走過白塔後沿著瀑布支流繼續前進。瞬間像進入了空調房一般,無比涼快。路過相傳是珠布多吉赤烈的修行洞,不久便到達閻羅宮。

回程時,嚮導帶著我們走近閻羅大瀑布。在濃密的樹林中,百米開外就能清晰聽見瀑布的怒吼,待穿過密密麻麻的經幡後,終於能近距離體會它的壯美。攜大量泥沙的河水獅吼著傾瀉而下,而瀑布下方的一道彩虹又適當增添了一絲柔情。

中午回到加拉村後,之前離隊的三人已經趕來和我們匯合,氣氛熱烈起來。

下午的任務是繪製加拉村地圖,由於劉源博士一行已經基本把8戶人家調查清楚,並梳理出了有趣的八卦關係,規範的俯視圖和寫意的局部繪畫很快完成。接下來,10多部單反相機協同長槍短炮輪流給村裏的人們拍照,攝影師和村民數量相當甚至略有超越,村裏也像過節一般,許多人穿著平時不穿的華麗衣服,在鏡頭前大方地與我們分享喜悅。

 

022

鳥類專家郭亮正在進行拍攝調查(攝影/徐健 IBE)

6.24

分離時總是雨紛紛。雲很低,冷冷的風裏夾著小雨。人文小分隊的四人啟程去直白,餘下的人則跟著徐健和郭亮老師從村東北走出去,開始沿江拍攝。路上經過了一個制高點,我們因此俯瞰加拉村全貌。本來就很迷你的村子此時顯得更加袖珍,但也能更好襯托出周圍山川的壯觀。

加拉村這邊鞘翅目的昆蟲很多,步甲,跳甲,金龜,瓢蟲等。細細觀察,這目昆蟲有許多萌點。比如它們用小翅膀拖著笨重身子彆扭飛行時,我總能想起《馴龍記》裏的那種短翅肥龍,它們感到威脅後的裝死也特別逗,常戲劇性地六肢一收,十分專業地直接從高處的枝葉中摔下。

在雅江沿岸較低海拔的林間,這一路的環境幾乎和來加拉所路過的那片仙境般的青岡林一樣。這兒的地衣蓬勃生長,我以前見過的都是平鋪在樹皮上,而這裏的已如花朵般綻放出立體的效果,可見生態環境的原始和純淨。

高潮出現在路程一半處。一群猴的高亢叫聲驚動了所有人。郭老師的超級大炮瞬間就位。猴群也發現了我們,飛快地往山頂行進。幸好他們途徑一片開闊區域,67只猴群成員便被清晰地記錄在了郭老師的高清視頻中。第一次看到野生獼猴群,還目睹了獼猴媽媽和懷裏的猴寶寶,更有一隻好奇的獼猴,還不時從樹葉後邊探出頭來觀察我們的動靜。

 

6.25

中午到達直白村,這裏常有遊客光顧,整個村落相比加拉更加現代。當大家全副武裝準備出門外拍時,天空不巧下起了大雨。我們聲勢浩蕩地豪邁走出,半分鐘後就垂頭喪氣地溜回。

雨停後終於可以出門拍攝了,先到一天的鴉鴉老師昨天收穫頗豐,不僅拍到了鮮有記錄的南峰錦蛇,也目睹了小水塘上豆娘集體羽化的罕見場景。我當然也期待能再次見證這一切,可運氣和經驗不站在我這一邊。幾小時下來只收穫了一隻白頸鶇和伯勞,還有一隻蜻蜓。

晚上和鴉鴉、巍巍老師同行。出門找蛙,順便搜尋沿途的昆蟲。兩位可愛的老師一路相互吹捧,身在其中樂趣無窮。一路也算高產,搜尋到兩隻蠍子,一隻生活環境另類的衣魚(土壤裏,常見為木頭中),三種不同的蛙類和數枚精緻的蛙卵。

 

6.26

直白的第二天,天氣陰沉並有細雨,尋蛇未果。中午,天空突然放晴。這個珍貴的時間視窗是蛇和其他爬行兩栖類活躍的黃金時間,我們六七個人便排成一排,用地毯式的搜索企圖能找到他們的蛛絲馬跡。可相比起前天鴉鴉老師的得來全不費工夫,我們集體踏破鐵鞋卻收穫全無。我們裝備,技術,經驗都不差,但還是缺少一點運氣。

 

023

科考隊員在那拉雪山調查(攝影/董磊 IBE)

 

6.27

一大早就送離了一批朋友。這次分離並沒下雨,反而不久後豔陽高照。氣溫提高,江邊的岩蜥絕不會放棄這個曬太陽的機會,正如我們絕不會放棄這個拍攝他們的機會,儘管岩蜥的長相實在不敢恭維,又黑又胖,眼神還略帶邪惡。

到了江邊,發現同為石青色但體型各異的岩蜥幾乎隨處可見,因為數量眾多,儘管他們極度敏感怕人,我們仍能從容地拿拍攝一隻又一隻。岩蜥曬太陽時的行為十分有趣,除了愛做俯臥撐,愛鼓起肚子儘量增大與溫暖石頭的接觸面,它們也愛不時舔食石頭表面,八成是為了吸收一些鹽分和其他礦物質。舒適的環境總讓人愈發懶散,蜥蜴也不例外,一些蠅虻都飛到了眼前,仍見他們懶得動嘴。

下午上松林口,隨著海拔的上升,一些讓人驚豔的高山植物出現在路邊,其中最為醒目的莫過於藿香葉綠絨蒿的那一抹抹幽藍。

還沒為松林口白天的風光感歎完,便發現這裏的夜晚更為美麗神秘。在人造光源的烘托下,夜裏的綠絨蒿顯得更加鬼魅,星空下的松林也突然莊嚴和令人敬畏起來。而最壯觀的,則是在瀑布和松濤聲的交響之下,任憑銀河的光芒投射在我們身上。此時正巧在一旁燈誘的巍巍老師等來了一隻西藏鴞目天蠶蛾,我們便隨著他的構思,拍下了一張銀河背景的天蠶蛾照。

 

6.28

清晨透過帳篷聽見賈老師的洪亮嗓音,原來此時將要上多雄拉山口的人馬已經到達。今天以松林口為界,他們上,我們下。清早剛要出發就收穫驚喜,郭老師先發現了一隻鼠兔,隨後這個小可愛也跳入我的視野。它很謹慎,但習慣了我們後也便開始旁若無人地嚼起葉子,這揭示了它們的食性。它的短尾巴,帶了美瞳似的好奇雙眼和吃東西時才露出來的兔牙真是可愛至極。它離我最近時不到三米遠,我那200mm的鏡頭都幾乎照到爆框,讓郭老師那等效焦距1500mm大炮瞬間淪為擺設。

鼠兔回窩,我們也開始下山。此時清晨的完美逆光是拍攝綠絨蒿的最佳時刻,我也收穫了幾張滿意的照片。除此之外,酒紅色的杜鵑,紫色的法國國花鳶尾,都為我們的下山之路提供了許多亮色。

突然,一陣陣高亢響亮的叫聲朝我們逼近,第一次聽到這種聲音,竟分不清它是鳥還是獸。不一會,一個黑影降落在前方光禿的樹幹上,原來是一隻頭戴紅冠的黑啄木鳥。這種鳥體型堪稱巨大,可與紅隼等猛禽比肩。它那黃色的眼睛嵌在黑色羽毛中,顯得尤其奪目。經驗豐富的郭老師很快把黑啄木鳥的清晰特寫拿下。

之後,下山的途中還有不少類似與飛鳥邂逅的機會,比如豔麗的紅黃相間的太陽鳥,體型袖珍的柳鶯以及伯勞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