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峽谷的兩栖與爬行動物

撰文/馮帥

 

00

拉薩巖蜥 為鬣蜥科岩蜥屬的爬行動物,俗名喜山鬣蜥拉薩亞種、拉薩鬣蜥,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佈于西藏等地,一般生活於罅隙及石礫的石山地區。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3000至4100米。(攝影/范毅 IBE)

 

1998年科考顯示,在雅魯藏布大峽谷地區,共計兩棲動物19種,爬行動物25種,分別占西藏自治區兩栖類總種數的47.5%,爬行動物總種數的78%。占全國兩栖類總種數的10%,爬行動物總種數的8%

 

典型的兩栖與爬行動物有山湍蛙、林芝齒突蟾,側條小樹蛙、拉薩岩蜥、斑飛蜥、細脆蛇蜥、溫泉蛇,南峰錦蛇、眼鏡王蛇等。

 

IBE團隊裏的兩栖與爬行類動物專家范毅,因在網上號稱自己是一隻喜歡生態攝影的烏鴉,被我們親切的稱為鴉鴉。當他穿著一身兩爬專用的雨褲出現在我們面前時,我們笑他像一個蛙人。這套行頭的講究可多,雨鞋連著褲子,可以直接涉水鑽林子,水陸兩栖。

 

01

吳氏巖蜥 為鬣蜥科巖蜥屬的爬行動物,我國特有物種。分佈於西藏等地,多栖息於多礫石的石山地區。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2150至235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西藏波密。(攝影/范毅 IBE)

 

范毅是昆明人,說話時總帶著昆明話的幽默腔調,原本他的專業是廣告經營管理學,做過電信工程師,早期是因為戶外旅行接觸了攝影。除了拍攝、研究兩栖和爬行動物,範毅對昆蟲也是相當的癡迷,在大峽谷的考察階段,他經常和昆蟲專家張巍巍老師一起相互配合協作。他介紹,最早開始攝影的時候,他最喜歡去公園和大學校園裏拍昆蟲,那時候發現這些細小的生命在微觀世界中非常奇妙,被深深吸引住,後來就慢慢深入到保護區去拍攝。

 

當範毅深入接觸生態攝影之後,他發現,拍的東西越多,瞭解的越多,責任就越大。總是會想著把拍到的特殊物種和動物精彩圖片展現給大家,希望更多的人能瞭解,並參與到保護中來。說到大部分的人提起兩爬類的動物,都會有恐懼感,比如說蛇這種爬行動物。這次的考察團隊中,調查人文的劉源博士就非常懼怕蛇。范毅提出,願意幫助劉博士做心理治療,他說,其實大多數人對蛇的恐懼是因為不夠瞭解它們,通常是受到小說、電影或者一些單方面新聞報導所影響,其實只有少數的種類會主動攻擊人類。

 

02

墨脫裸趾虎 產地:西藏墨脫 海拔:330-650米 我國特有物種,是唯一分佈到喜馬拉雅山南坡低海拔地區的沒有擴大趾墊的走爬類壁虎。(攝影/范毅 IBE)

 

兩棲動物喜歡潮濕的環境,一般生活在近水的農田、池塘、石縫以及岩洞中。因白天隱藏在隱蔽處,以防烈日和敵害,天黑後便是蛙類的活動高峰期。在加拉村,每晚範毅都會帶上手電筒、頭燈和蛇鉤,到村附近的淺溝、江邊尋蛙找蛇去了。夜晚,在密林中行進,身邊的草叢樹木會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昆蟲的叫聲、不明原因的悉悉索索聲,在黑暗的情況下,會有未知的恐懼,身處大自然的環境之中,一種孤獨、渺小和神秘感同時應運而生。可是當戴上頭燈、打開手電筒後,會發現此刻周圍的環境竟與白天所呈現的完全不同——夜晚也是一個繽紛的世界。你能夠在漆黑的夜裏發現在許多樹葉和花蕊上,停留著各種昆蟲,在自然的環境中靜靜地覓食、交配或者休息。

 

加拉村的環境並不太適合兩爬生活。那幾天,範毅收穫寥寥,深夜就和張巍巍一起拍攝燈誘的昆蟲。範毅也是一個拍蟲子的高手,擅長利用各種光,能把一隻普通的昆蟲拍的晶瑩剔透,讓人看了心生喜愛。

 

考察第三天.范毅轉戰到了直白村,他說,那裏的自然環境真是絕好。直白村位於南迦巴瓦峰腳下的避風溝底,淺溝、溪流眾多,並且南迦巴瓦峰的雪山融水能較好的保持濕度,有著兩爬動物生活的絕佳水源。

 

03

高山倭蛙和卵(攝影/范毅 IBE)

 

我到直白的第一天,看見范毅采風歸來收穫了三隻高山倭蛙,把它們放進事先帶來的魚缸裏,放上水,鋪上水草進行行為觀察拍攝與鑒別。我曾一直好奇,大家的行李裏有一隻魚缸,終於有了謎底,並且見識了拍攝兩爬的專業佈景

 

範毅告訴我,他們主要是以影像作品為主導,如果在這裏可以鑒定,那麼拍完後就會把它們放掉。因為兩爬類大多跑的很快,並且很怕光,所以在一些石縫裏找到時沒有辦法拍攝。我翻開這塊,它就跑到那塊裏面,根本無法記錄影像,所以只能把它拿回來,拍攝、進行鑒定。有的特殊物種,一時間無法鑒別,才有可能帶回去,找更權威的專家做鑒定,甚至需要電子儀器做基因分子鑒定,范毅解釋道。然後,他很高興的告訴我,前一天拍到了南峰錦蛇,此蛇在國內極為罕見,目前僅於1982年在南迦巴瓦峰北坡發現1條。

 

對於生物多樣性調查的攝影,範毅有自己的觀點。他說,影像記錄對野生動物及其生存的環境起到了非常大的保護作用。比如拍到一些特有的物種,有可能外形讓人很害怕或反感,但如果畫面非常吸引人,並加入藝術的構圖和燈光效果,就很容易取得公眾的認同。這種認同當中就會產生憐惜,人們就不忍心再去殺害它們,同時,也能增強公眾對該物種及其棲息環境的關注度,從而起到了保護的作用。範毅說:我就希望能達到這樣的效果。除了科學研究方面外,還有一個公眾認知的過程。所以我會儘量讓我的作品從不同的角度來表現這些物種最能打動人的一面,讓公眾有這樣的意識——離開了生物的多樣性,人類將是孤獨的。

 

04

 

南峰尋蛇記

 

撰文/IBE隊員  兩栖與爬行動物專家范毅

由於前兩天在加拉村尋蛇未果,於是624日,我和B組做人文的劉源博士一起先出加拉,前往直白村。匆匆的吃過早餐後,皮卡車已裝好了我們的行李。走的時候看著因為被大蜜蜂蟄傷較嚴重,昨日才與B組會合的巍巍和老徐依然神清氣爽,心裏的擔心放下不少,同時也希望直白不要有大蜜蜂,手上和頭上的刺傷還隱隱作痛(事實上,在後來我們還是在直白村發現了大蜜蜂的蜂巢)。

  

路上皮卡車開的實在太快,一路的美景在眼前拉絲一般的劃過,真擔心貨兜裏的丹增和白馬兩位兄弟被甩出車外。路過一段很棒的森林,真想讓大家給我20分鐘下來,看看有沒東西可以記錄一下……還是趕到村裏吧。

   

……”車上的所有人幾乎同時大叫起來,一隻淡黃色皮毛,深色尾巴的小動物,一跳一顛的從車前橫穿過去。還以為是一隻鼬,回過神來才反應是黃喉貂。上次雲南梅裏雪山IBE生物多樣性調查,老郭有精彩的該物種記錄,沒想到能親眼所見這小傢伙。心裏預示著今天一定會有好的收穫,畢竟加拉村環境雖好,但還是太幹,我需要的類群蹤跡全無。

 

小雨一直不停地下,車終於來到直白,人文劉老師立馬在村裏開始了採訪,我一個人在外面觀察這裏的地形與環境。好多行李讓我不能走遠,只能守著,還好有只老闆的洋貓——英國短毛貓(沒想到藏區還有這玩意兒),一直陪我等雨停。

 

臨近中午,天空開始放晴。從農莊老闆的口中瞭解到,就在下面的濕地裏發現有脆蛇,我猜想可能是細脆蛇蜥,天晴就在草地上曬太陽。

 

嚮導貢嘎終於從派趕了過來,把我們安頓在一個農家樂裏,匆匆喝了兩碗濃香的酥油茶後各自分頭開始工作,劉老師就直接和農家樂老闆一家溝通起來,我瞭解了線路後穿上雨褲,帶著白馬兄弟下濕地開始調查。

 

高原的太陽就是叮著曬,雨褲一點氣不透,悶熱難忍,脫下一半,只聽到白馬在後面不時發出笑聲,不知他在想什麼美事。這裏的環境真是理想,心裏一直想天黑之後,必有好的收穫。白馬穿的是軍帆布鞋,只能繞水溝走。突然白馬停下了,回身去找什麼東西,一直呆站在原地,肯定有什麼發現,於是跑過去問他。看到一條白色的蛇,白馬同時用手比劃著長度——超過了一米。這是大發現啊!白色的!我心裏一直這樣想。開始了整條溝的搜索,結果一無所獲,沒有他說的白蛇。還是接著看地形……

 

轉了兩個大圈,也沒有發現曬太陽的脆蛇,走到一個水邊時天色暗了下來,之前突然放晴的陽光,讓水裏的豆娘集體開始羽化。較早羽化的開始了飛行練習,起起落落,漂亮的畫面,可相機卻難以表達,只能拍拍停在水草上休息的那些。

 

這時白馬叫我,準備收工回去先吃晚餐,沒有吃午餐的饑餓疲倦感頓時充滿全身。收起相機,天色已暗,一個勁的往回走。就在我跨一個水溝的時候,眼睛疑光掃到左邊溝裏有東西快速移動,定睛一看一條灰色的傢伙,個頭不算小,朝著灌叢深處鑽,最後停在一塊大岩石下。我趕緊讓白馬,把我的相機背過來,準備拍攝,可惜只有尾巴在水面上能夠看到。無奈,我就在大石頭後靜靜守候,白馬被我支到一邊。10 分鐘後,蛇才漸漸緩慢移動,這時,我能清楚的看到頭部及背上的花紋,是錦蛇屬的。

  

目標朝著小溪上游一直遊走,天色越來越暗,移動中無法用相機進行錄記,只能一直跟著它,等待機會。最後,它在一塊大石頭下面停了下來,同時也感覺到我的存在,一動不動的觀察著我。我立即裝了閃光燈,用200mm的鏡頭站在水裏快速的遠距離拍了幾張。當我還想再靠近它時,它突然鑽進了一個大石下面的石縫中。我再次等了20分鐘也不見出來,最後只能作罷,和白馬趕回農家吃晚飯,希望夜裏能再次看到它的身影。

  

晚餐前在相機上看放大後的照片,一陣驚喜,看頭部鱗片的排列,以及背部鱗片帶有黑色邊緣,果然是1983年在中國境內記錄到的南峰晨蛇,就在那年李勝全老師在東久紮曲采到國內唯一的1號雄性標本(東久紮曲位於南迦巴瓦峰北坡,雅魯藏布江大拐彎頂端,與帕隆藏布的交匯處,該地屬亞熱帶植物景觀,海拔2100米),之後尚未有科學記錄。    

 

快速的吃完晚飯,等到晚上9點天黑下來,我再次沿濕地進行調查,只希望能再次看到它的身影和更多的其他物種。剛剛過一獨木橋,地上一個黑影竄動,電筒隨手一掃,一隻蛙類。快速進行拍攝——高山倭蛙收入相機。隨後陸續發現不同大小的高山倭蛙,這種生活在海拔3000-4500米的西藏廣布蛙類需要充分的濕度和相對避風的地方才能良好生存。直白村的地形正好能滿足這一需要,照片視頻拍足之後,繼續向著白天踩好的地形點進發,來到南峰晨蛇鑽入石縫的點進行了十幾分鐘的搜索,觀察無果,只能遺憾的離開。

 

後記小結:

因為此次考查地點為大峽谷兩岸,多為幹熱河谷氣候,風較大,早晚溫差大。拉薩岩蜥為這一帶的優勢物種,種群數量較多,兩岸石礫與及人工鋪墊的路基石縫,成為拉薩岩蜥最好的棲息繁殖場所。由於江邊風大造成兩岸草地水份蒸發較快,不適合蛙類的生存。所以只在直白村這種避風,又有南迦巴瓦峰雪水保持濕度的地點才有數量較多的蛙類出現,主要以高山倭蛙種群最大。在部份小靜水塘,記錄到高山倭蛙新生的卵,其次還發現有刺胸齒突蟾離開水的亞成體。松林口濕地海拔3700米,雖然俱備充足的水份,也有適合蛙類繁殖的靜水塘,但是多雄拉山埡口寒流直襲該區域,導致這一帶動物生命跡像微弱,只能作為高山植物生存的良好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