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木錯全景圖(攝影/張洪軍)
撰文/ 土豆
轉湖的緣由
在西藏有轉山和轉湖的風俗,信徒們在特定的日子,會不辭辛勞的轉神山聖湖祈福。馬年轉神山岡仁波齊,羊年轉神湖納木錯。羊年轉納木錯的由來,據說開始於西元12 世紀末,當時佛教達隆嘎舉派創史人達隆塘巴紮西貝等高僧雲集到納木錯邊上修習密宗要法,並開創環繞納木錯的修行之舉。之後就由信徒傳承下來。
所以每到藏曆的羊年,藏區各地的信徒就會來到納木錯湖邊,開始漫長的轉湖,以尋求靈魂的洗滌。日久經年,居然在湖邊用腳步和身體丈量並刻畫出無法磨滅的轉經道。這一路上沒有可以住宿的地方,轉經人總是自己帶著帳篷和炊具,轉經完畢就在湖邊紮營住下,第二天繼續前行。在轉經的時候,信徒不會輕易在湖邊取用神湖的聖水,他們認為這樣會打擾和污染了女神,他們會在湖邊的小河取水或者到更遠的地方取冰雪水,用撿拾的牛糞燒水燒茶。轉經的過程極其艱苦,所以平時不容易見到轉湖的信徒,也有人用轉紮西半島來代替,據說,圍著紮西半島轉七圈就等於轉湖一周。
而班戈縣,這邊的信徒則相信,轉多加南卡島7圈也是相當於轉納木錯湖一圈。自從摩托車出現在高原大陸,這種便捷的交通工具就迅速被牧區人喜愛和嫺熟駕馭,鐵騎和馬兒不一樣,加滿油就可以隨意跑,速度快,牧人們習慣了騎上摩托車而不是駿馬去放牧,牧人們也習慣了騎上摩托車去轉湖和轉山。如果對地形熟悉,牧人騎摩托一日就可以將納木錯轉下來。現代交通工具的方便性改變了牧人的生活,也改變了民俗。
上圖納木錯轉湖(攝影/ 張洪軍)右圖騎摩托車去轉湖(攝影/ 嘉措) |
|
360 度轉湖
從穀歌地圖上看,納木錯像一隻巨大等待開屏的孔雀,頭朝東,尾朝西,橫跨班戈縣和當雄縣。湖泊面積巨大,湖泊周邊地理、地貌的複雜和氣候的多樣性,形成其冰川、草甸、濕地、荒漠、高寒草原、丘陵山地等多變的自然景觀。而當地人則傳說,納木錯的形狀是靜臥的金剛度母,湖的南面有烏龜梁、孔雀梁等18 道山梁,湖的北面有黃鴨島、山羊島等18 座島嶼。一個有趣的說法是:“納木錯陽面有18 大島嶼,但最有名的一個在陰面;納木錯陰面有18 大山峰,但最有名的一個在陽面。”藏傳佛教和苯教信徒們尊納木錯為密宗本尊勝樂金剛的道場,是苯教本尊神六位護法神之一,而且又是苯教密宗流派母續諸神在雪域高原24 座神宮之一。
這裏說的陽面和陰面之分,分別是指納木錯的北岸和南岸。北岸湖岸線曲折,分佈著半島和小島,南面最大的島嶼則是紮西島。南岸橫臥著念青唐古喇山,山峰橫看成嶺,側成峰,信徒們細數了一下,有17座山峰,而第18 座,則在北面。這十八座山峰,還被形象地取了名字,分別是哈保東、索嘎東、歐那東、若白東、馬加東、幫錦東、阿丹東、噶爾拉姆東、瓊那東、朗瑪東、貢姆東、地熱東、亞保東、折母東、江母東、森格東、幫紮東、堪巴東。
為了能更直觀地瞭解納木錯,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環湖,用自己的雙眼去揭開納木錯流域的美。經年累月,轉湖的信徒已經用自己的雙足和身軀,在大地上刻畫出一條轉經的路線,只有徒步的路線,沒有汽車可以明確駕駛的路線,所以駕車轉湖,必須對地形非常熟悉,並且挑選適當的季節,否則無法完成轉湖的過程。沿著這條360 度的轉湖路線,我們可以全方位接觸納木錯非凡的美。
駕車者可以從當雄縣納木錯紮西半島景區公路駛入湖區,然後在進入紮西半島和繼續向西駛往班戈縣一個岔路口,駛進土路,沿著納木錯南岸的土路繼續向西行駛。這一路要經過數條從念青唐古喇山流淌下來的淺溪,溪水水量變化巨大,冬季溪流乾涸,汽車可以從卵石灘上駛過;春夏之交的4-5 月份,會因為冰川融水的增加而流量增大,汽車可以覓淺灘度過;6-9月份則會因為進入雨季而溪水高漲,路況泥濘,容易發生陷車。
從南岸看納木錯是壯美的,但是背景沒有念青唐古拉,所以素色的藍天和湖色連為一體,顯得納木錯更為廣大。沿著念青唐古拉雪山行駛,離雪山無比的近,正所謂望山跑死馬,要開到雪山腳下,還是有很長一段距離的。夏季的時候,會有遊牧人在湖邊紮帳,運氣好的話,可以喝上一碗熱騰騰的酥油茶。
納木錯轉湖人(攝影/ 張洪軍)
從紮西半島的岔路駛到位於班戈縣的德慶鎮大約要3 個小時,這一段基本將南岸走完,可以在德慶稍作休息。由於要趕路,我們就沒有進村,只是停車,在車上吃簡單的乾糧,領隊的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湖泊專案組王君波隊長經驗豐富,已經在從當雄過來的路上購買了饃饃和牛肉。也許是因為高原熱量消耗大,所以自製的肉夾饃吃起來特別香。繼續前行是納木錯西部的納木錯流域,這裏分佈著大片的濕地,棲息著黑頸鶴,沿途會經過幾條比較大的河流如測曲、波曲、那曲等,仍舊是土路,但是路面經過平整,路況較好,遇河基本都會有橋。路和湖距離較遠,無法體驗沿湖駕駛的美景。如果要去多加寺,則要仔細尋路,沒有明確的路標指示。如果從班戈縣逆時針過來,從那曲的橋上駛過,很容易辨別到多加寺的一條沿湖土路;如果是從德慶繼續前行,則要在經過波曲的橋後,向著湖的方向覓路,容易迷路。這裏是一望無際的班戈草原,零距離感受高原的牧區文化,一頂頂帳篷裏升起一縷縷青煙,還有班戈草原特有的牧歌和果諧,讓人心曠神怡。
到多加寺並不容易,即使從那曲橋方向過去。因為基本都是土路,加上草原灘塗,容易發生陷車,一旦陷車,則無法尋找其他的車輛助援,因為過往基本沒有車。只能徒步前行到加多寺看寺廟工作組的車是否在,或者到保吉鄉求助。草原上,在輕盈前行的騎行者面前,有陸地巡洋艦之稱的越野車,一旦發生陷車,就變成一堆廢鐵。
恰多寺廢墟(圖片提供/ 班戈縣旅遊局)
因為要趕路,所以不可能在一日之內環湖,又將湖邊的小島寺廟一一拜訪的。我們的車穿過班戈草原,走過納木錯西岸,繼續沿著順時針的方向,向北岸駛去。繞過那曲,汽車開始行駛在湖北岸,北岸湖岸比較陡峭,所以鄉道會遠離湖岸,要仔細辨別岔路方向。沿湖會遇到多個小湖泊,比較大的是申錯。如果是越野車,可以離開鄉道,沿湖行駛,節省環湖的時間;也可以沿鄉道駛過申錯,然後翻越那崗、崗雄沿著嘎瑪曲下到湖邊,經過湖區最大的沙漠荒漠區。
但是最好的風景,往往在最難以到達的地方。湖的北岸分佈著大小半島和島嶼,還有陡峭的湖岸懸崖,在崖壁上有岩洞,是古時修行者的修行洞,現在或許還有修行者在此處修行,只是輕易不要去探洞,免得驚擾了修行者。北岸還有聖象天門等景點,據說這裏是念青唐古拉和納木錯舉行婚禮的地方,如象鼻山一樣的天門,景色十分壯觀。只是因為太難到達,所以還不為人們所熟知。恰多南卡島正好處在念青唐古拉的對面,也是恰多寺遺址所在地。這裏有兩根聳立的石柱,一根渾然一體,另外一根中間有一個空洞,當地人把他們當作陰陽的象徵。後來來這裏觀光的人看到這個有空洞的石柱很像桂林的象鼻山,而且從洞口處去看納木錯和念青唐古喇山脈非常特別而美麗,於是就給它取了個動聽的名字——“聖象天門”。另一種傳說是,在念青唐古拉與納木錯結婚的當天,由一千個童子和一千位仙女共同建造了這座婚姻之門,念青唐古拉要來找納木錯,必由此門經過。
北岸也是拍攝念青唐古拉和主峰的最佳地點,還可以拍攝到朗島和念青唐古拉主峰在同一畫面的壯觀景色。冬天的時候,湖面結冰,據說會將朗島和陸地連接起來,村民甚至可以將羊群趕到島上。陸地上的牧草在夏季都被牛羊啃食乾淨了,於是冬天到島上吃草,又為牛羊提供豐盛的食物。浪島上還留有村民用石頭圍起來的羊圈,瑪尼堆。但由於納木錯是神湖,村民相信駕船在納木錯上行駛也會驚擾女神,所以想要上島是非常困難的。
經過荒漠區,前行近20 多分鐘到達央托,沿著山坡分佈著百年香柏,也叫趴地松。松樹在北方可以生長得非常高大,站如松坐如鐘,但高原的松樹也只能這麼趴著長了,好像圍觀的盆景植物一般。別小看這些植物,隨意一根不過手腕粗細的枝幹,都經過百年的努力生長。也正是因為有這些植物的存在,才阻止了湖岸的荒漠化。在荒漠化的土地上,會大量盛開一種紅粉相間的花束,非常好看,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狼毒花。成片盛開的狼毒花美麗之極,但卻是牲畜的隱患,如果牛羊不小心誤食了這種植物,就會食物中毒。但狼毒花的根莖,是製作藏紙的原材料。北岸的這一帶分佈多個湖灣,在桑尼附近,有一個小淡水湖錯甲那,可以紮營,湖附近有一個長型的半島,是北岸到達南岸紮西半島最近的地方,直線距離僅有10 公里。此地有村莊,如果有時間,可以在村裏住下。向東駕駛經過北岸的最後一個半島奪兵日,進入柏油路,會看到念青唐古喇山觀景台,從納木錯的北岸,可以觀賞到如歌中傳唱的念青唐古喇山身披哈達、騎著駿馬的雄偉身姿。
經過東岸的你亞曲、那根曲,到達納木錯檢查站,完成環湖。如果路況、車況允許,以及駕駛員對路況和地形熟悉,可以在8 小時內完成環湖。)
在納木錯北岸眺望念山主峰(攝影/ 柳葉刀)
納木錯的島嶼
去納木錯參觀最著名的景點是紮西島,紮西島上的多波切寺也是納木錯最著名的寺廟之一。其實,在納木錯的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分別分佈了四座寺廟,即東有紮西多波切寺,南邊的古爾瓊寺,西邊的多加寺,北邊的恰妥寺。另外,納木錯湖中五個島嶼,佛教徒傳說它們是五方佛的化身。其中最大的是朗多島,面積僅1.24 平方公里;半島也有5 個,面積均在10平方公里以下,多半是由原來的島嶼被沙堤連接而成的新生陸連島,形態多呈長條形或者三角形。
納木錯的湖岸線與山脊走向大體一致,比較平直,僅東端有石灰岩構成的紮西多半島突出,發育有石柱、天生橋和溶洞等岩溶地貌景觀。北側和西北側為灰岩、葉岩組成的起伏平緩的低山丘陵,海拔多在5500 米以內,湖岸線較曲折,多島嶼和半島。
納木錯的南岸有18 座著名的島嶼,都是有高僧大德曾經在那裏修行,或是有神靈在那裏居住過。16 世紀以來,藏傳佛教的嘎舉、格魯、甯瑪派僧人相繼在這裏修行,以嘎舉派為最多。五、六、七世嘎瑪巴活佛都曾到過納木錯湖邊修行,還有另外一位紅帽派活佛也曾來這裏修行。納木錯西邊的其多山洞穴岩畫在多加寺的其多山上,分佈著許多幽靜的岩洞,這就是1996 年被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和班戈縣人民政府命名的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其多山洞穴的岩畫中隨處都能看到飛禽走獸、花卉草木、雲紋、字母等各種圖案,苯教內容與佛教內容混合在一起。圖案本身紀錄了納木錯周邊遠古以來人類活動的足跡,也紀錄了那個時代的文明。
觀賞島嶼最佳的地點是位於西岸的多加寺,在這裏很容易就看到原來是半島,後來被湖水淹沒形成島嶼的梯讓木波島和根達多到。其中梯讓木波多島距離岸邊僅2 公里,由於造型像一頂僧帽,又被稱為僧帽島,也俗稱牛糞島。駕車繞過那曲大橋沿著北岸行駛,很容易辨認出這三個島嶼,其中最大的是朗多島。
由於納木錯是神湖,藏民族相信女神只可膜拜而不可觸及,因此甚少有人泛舟湖上,登上湖心小島。但由於科研的需要,青藏所的湖泊專家王君波和他的科研團隊就曾完整地勘察過這五個湖心小島,讓他感到意外的是,在島上發現人類活動的痕跡。在當雄境內的西島和浪島,還發現了用石頭簡單堆壘起來的羊圈和瑪尼堆。在納木錯站長期工作的多吉,是當雄人,從小就在湖邊長大。他告訴記者,他家在納木錯湖北岸,冬季的時候,整個納木錯湖都結了很厚的冰,當地人就會趕著羊群到島上放牧,他的父親也曾經上過島上,不過現在到島上放牧的情況已經很少。島上的植被繁茂,最高能達膝部,和紮西多半島這邊的植被情況完全不同。並且由於夏季牧民無法登島,從而儲備大量的草料,是冬季牧民理想的草料倉。
從島上遙望念青唐古喇山脈,是另外一番壯闊。在湖岸邊,清澈的湖水可以讓人看到湖底如珊瑚礁一樣的湖碳岩,一種類似石灰岩的結晶石,只不過不似珊瑚那樣色彩斑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