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回百轉始初見,疑似仙境在人間。”巴松錯是藏傳佛教中的神湖,又名錯高湖,藏語意為“三岩三湖”,湖面約37.5平方公里。三岩是指湖區被三座富有宗教意味
的山岩環繞著,分別是“贊給扎”文殊菩薩道場,“多吉扎”觀音菩薩道場,“拉扎”金剛手道場,象徵著慈悲、智慧與力量,形成了藏傳佛教的隱喻體系:三湖是指深受徒步旅遊者青睞的巴松措、鐘措、新措。此地每年都有藏民來此“轉湖”、“轉山”祈福。
認知巴松錯
撰文、整理/本刊編輯部 西藏旅遊文化戰略部
在科學視角和語言中,藏東南最大之冰川偃塞湖巴松錯,在冰河紀時由巨大的冰川覆蓋,隨著地球溫度的逐漸上升,冰川無時不刻地處於緩慢而有力的活動中。通過冰川磨蝕、刨蝕加上冰川融水所形成的冰河的衝蝕等作用,大致的巴松錯湖盆形成了。這一過程中,湖盆南岸邊緣一處抗磨刨力度較強的硬質岩基,得以保持其相對高度,並在冰川消退時露了出來。這種石頭因為形似背脊並隆起,所以被稱為“羊背石”。再其後,若干支流以及湖周冰川融水溪流,在如今的湖北岸臨山腳一線形成古老的河道,並以強力的衝蝕和泥石流等帶動作用,在巴松錯冰川盆地狹窄處長年形成了如今的錯久村洪流型堆積層和木巴村輻射型衝刷型台地,加上布如村一線因地震和滑坡等形成的山體垮塌等綜合因素,在湖口處的堆積面不斷擴展,終至湖盆完形,具備大量蓄水的雛形。歷經數不清的再堆積和再衝刷,巴松錯進水系統和出水部位的地質環境逐漸穩固,這便是巴松錯成湖、羊背石成島的地質史。
狹義的巴松錯,便是專指被“錯久、布熱、錯高、結巴”四村所環繞的這一高山冰川偃塞湖,它原名“錯高湖”。巴松錯既是藏東南區域最大的自然湖泊,同時也是林芝地區重要的神湖。由湖心島錯宗寺和湖周諸多寺廟,以及被賦予了神話和傳說眾多自然勝景和轉湖習俗等等,共同凝聚了巴松錯的神聖意味。甚至於圍繞巴松錯的四個村落,也因這個集自然靈秀與悠久人文於一體的大湖,而格外體現出在人居環境等方面的獨特。這裡一直以來都被喻為藏東南最美的自然村落所在。所以雖然巴松錯深藏在交通閉塞、遠離城鎮的山溝裡,但它卻以其林木繁茂和群山聳立中的那一池碧水而廣為外界所知。
廣義的巴松錯是從水系的視角進行定義。巴松錯的湖水來源於三大支系,由南往北分別為新錯溝、鐘錯溝和扎拉溝,這三大支系水源的盡頭均為冰雪融水,而雪山則是念青唐古拉山東段6000米左右的諸多雪峰。它們分別以永久型和季節型冰川、積雪,自然雨雪,高山湖泊,溪流以及地下泉流等方式,為巴松錯源源不斷地提供水流。與此同時,巴松錯自身還有三處較小的水源,一是來源於湖東南的布多溝,另外兩處是來源於正北處的雪峰融水。分別在求子洞和布如村匯入,眾多的水源經巴松錯匯聚,再經由巴河流出,在雪卡村附近,又與朱拉溝合一,再於巴河鎮流入雅魯藏布江的一級支流尼洋河,並最終歸入印度洋。反推這一過程同樣有趣,印度洋巨大的水汽雲團經由季風的推導,從孟加拉灣方向不斷向喜馬拉雅山脈東南段入侵,它們難以越過高大的山脈,但卻能順著雅魯藏布江所切割而出的水汽通道,再由易貢、東久等山溝,深入到巴松錯區域的雪山附近,由此形成迎鋒型雨雪,回流至巴松錯。在這周而復始的水系之中,巴松庫彷彿天然的水胃,不斷地吸入排放,再吸入再排放。
人們對於巴松錯的認知多限於一湖一島,更多的人還只知那一島一寺,他們甚至連巴松錯都沒能環湖一周過。隨著巴松錯區域旅遊產業的發展,也隨著眾多具有探索精神的戶外旅遊愛好者的增多,巴松錯的面貌正在不斷的精彩和豐滿之中。2011年7月至2012年8月,西藏巴松錯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在巴松措景區範圍內開展多季節的影像生物多樣性和人文調查,以進一步明確巴松措景區範圍內特有和生物物種的分布範圍、生態習性;人文本底狀況。同時積累大批高質量的生物多樣性和人文本底資料,為將來的保護、科研、生態旅遊等提供必要的信息。從一個大致的勾勒可以看出,以巴松錯、新錯、鐘錯三湖及扎拉溝、新措溝、鐘措溝、朱拉溝等諸峽谷共同構成的“大巴松錯”的輪廓,正愈發明晰。其豐饒、多元的自然和人文資源,也必將引來更多的探索和關注。
三岩之地
和西藏很多地方一樣,巴松錯仍還是一個自然力量佔據主導的地域。這裡的湖、河、泉、瀑、山、峰、洞、岩、樹、石等等,仍保留得有相當讓人敬畏和膜拜的神秘力量。這種力量促成了巴松錯區域的祖先傳說、神話故事、個人家庭或是村莊的氣運以及劫數等等。雖然,神異色彩在這片充滿靈性眷顧的山河裡已經趨淡,但是,巴松錯人仍還以方言、地名、儀式、村落格局等方式,頑強地記憶這一切。
據說,西藏和平解放後,社科院的專家曾應邀來巴松地區進行民族識別,最終因為當時巴松地區的總人數不到2000人,又沒有自已的語言,所以沒有成為少數民族的一支。當然,以上傳言並非空穴來風。巴松地區,尤其是扎拉、結巴、洛赤等巴松錯周邊的村落,有著與工布藏族不同的方言“康卓巴蓋”;雖是工布藏族,卻不過工布藏歷年而與拉薩一樣過藏歷新年;每個村莊有著土著神“扎拉”。
還是據說,曾經有專家來巴松地區研究“康卓巴蓋”語言問題,得出的結論是康卓巴蓋的很多詞彙,與歐州英、德、美、法等八國的詞彙相通;若做系統的分系,其語源最接近八國中的英國,比如吃的發音,康卓巴蓋發成“易”,與英語“EAT”基本一樣。巴松,是康卓巴蓋的發音;在藏語拉薩方言中,則發音為扎松,意既是大家熟知的“三岩”之地。三岩分別指朱拉溝的拉扎、多吉扎及雪卡宗的贊吉扎,上面分別是觀世音、金剛手與文殊菩薩的修行道場。而通向這三岩之地的三條通道,當地人叫三道關口或三道門,是從工布方面進出巴松地區,也就是如今進出巴松錯的主要通道的鐵門關(如今的老虎嘴電站所在);從曾經的茶馬古道及藏北重要的交通節點——嘉黎縣,進入關口是朱拉溝的崩嘎村業拉山口;從波密地區進入的關口在冷布溝的冷布雅拉。除此之外,全為難以逾越的念青唐古拉山雪峰天塹!
這三岩與三門形象地道出了巴松地區的地理特徵:環境複雜,山路崎嶇,艱難曲折。兩岸或倚飛鳥難越的懸崖峭壁,或臨湍急幽深的河流湖泊。這讓它交通艱難,相對閉塞。而山上森林密布,野獸出沒無常,那高聳的山峰終年雲霧繚繞,難識廬山真而目。善變的氣候,令人捉模不定,終年積雪的山巒,變幻著各種姿態,令人心生敬畏。大自然的偉力,對於生產力低下,自然知識極其貧乏的巴松地區的先祖來說,是難以踹度的。於是神山、聖湖的崇拜逐漸形成。它們成了人們的主宰,樹木禽獸成了神靈的象徵。在巴松地區,反映這些神靈鬼怪的神話傳說多如牛毛,一山,一水皆成神話。我們走訪了巴松錯周邊的村落,採訪很多村民,通過他們的表述,一個充斥著各種神異傳說的巴松錯得以展現。
將地名與神話故事粘連在一起,對大自然進行解釋,這是巴松錯地區神話傳說的一個顯著特色。這在當地的格爾王傳說中最為突出,格薩爾馬蹄印、射箭處、腳印等遺跡多不勝數。第二個顯著特點是闡述佛法的威力無邊,比如錯宗寺周邊的聖跡——蓮花生大師的伏藏、仙女頭髮化現而成的青岡樹、虎爪印、桑傑林巴的腳印等等。第三個特點則是真實與虛幻共存,比如在對當地語“康卓巴蓋”的來源上,就有不同的說法。又如,結巴村與錯秀村的一些村民還能記得最早在此安居的祖先名字,而對周邊神山的故事卻敘述模糊,版本較多,出入也較大。很多故事都是斷簡殘篇式的片斷。這可能與巴松錯地區在一二百年前相傳發生過一場“滅頂之災”有關。災難過後,很多古老的傳說成為了記憶碎片;而近代的“祖先”卻鮮活延續!
碧玉之湖和扎西島
若說阿里的普蘭是雪山圍繞之地,那巴松錯周邊更甚之。傑青那拉嘎布(燃燒的火焰峰)、阿媽覺姆達增、沙阿瑪熱則(國王寶座峰)、茹拉夏拉傑布、阿瑪鐘嘎拉姆等雪山圍繞在巴松錯的周邊,護佑著這如一輪新月的碧玉之湖。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第一次到巴松錯的人都會由衷地發出這樣的感嘆。如同隱居深山中的少女,巴松錯安詳而靜謐、晶瑩而澄澈。巴松錯,又名“錯高湖”,“錯高”在藏語中意為綠色的水,湖面海拔3469米。湖形狀如鑲嵌在高峽深谷中的一輪新月,長約12公里,湖寬幾百至數千米不等。最深處60多米。總面積為37.5平方公里。而這佳人身上最神秘的去處,則湖心的扎西島!傳說中,湖心島形似巴松錯湖神阿瑪措美傑姆的心臟。因為湖神住在島下面的龍宮里,所以湖心島與湖底是不相連而漂浮在湖水上的,是個空心島。
幾年前,湖心島與湖岸還沒有浮橋相連,信徒或遊客只能坐著拉索小船來回,現在有了兩條長長的木制連鎖浮橋連接著島與湖岸,十分方便。快到湖心島時,能看到一大群魚在水中游來游去。若留步觀賞,水中的魚會越聚越多,急躁的魚兒還會從水中跳出來,期待給它們餵食。這群魚最早是 錯宗寺的放生魚,修了浮橋後,靈活的當地人就在浮橋上賣起了糌巴餅,給遊客當魚食。一來遊客能欣賞到萬魚爭食的壯觀場面,二來也能獲得收入,倒也一舉二得。過了浮橋,爬上台階,能很清楚的看到巴松錯最高水位時在石頭上留下的白色水位線。
從右邊的台階往上走,步入島上清幽的綠樹蔭裡面,陽光透過虯枝鐵乾的古樹,讓心情明媚和溫暖。長滿青苔的瑪尼石上刻著兩排“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文字被塗上紅色,透出一份信仰的虔誠。在措宗寺門口竪著兩套雕刻,一套木刻,一套石刻,表現的都是誇張了的生殖器。木器廠刻的塗上紅色,而石刻為素色;都是男性在左,女性為右。這就是著名的錯宗寺生殖崇拜。生殖崇拜,是原始先民追求幸福、希望事業興旺發達的一種表示,是對繁殖能力的一種贊美和嚮往。生殖崇拜主要部位包括:生殖器、乳房、臀部。當地人認為,這種雕刻還能起到避邪擋災的作用。
環錯宗寺有一條用石塊與水泥砌成的轉經路,桃抱松是這轉經路的第一個聖跡。“這桃抱松是蓮花生大師降世時的吉兆,至今已經有1300年的歷史了。它結的果實吃了可以延年益壽,所以又稱為長壽桃樹。桃樹幹呈殊勝的右旋海螺形,合抱著一棵松樹,在樹幹近根處又長棵小的櫻桃樹,三者和諧共生,這是吉祥的現象呀。抱著挑樹的樹幹,可以祈求夫妻連理,兄弟和睦,朋友友誼長存!”老桑布這樣介紹。在挑抱松的前下方的湖邊,在密密麻麻的經幡下面,有一塊突出的大石頭,很多資料上介紹說是水葬台。“這其實不是水葬台!”老桑布說: “這是天葬台,是蓮花生大師做法後,從印度那邊飛過來的,不過從來沒有使用過。細心去觀察,能在這天葬台上找到狼爪、鷹的翅膀等凶猛動物的印跡。側躺在上面,用心體會,能感覺到靈魂的寧靜、死亡的恐懼、涅磐輪回的無奈等感受”。
在天葬台的東邊的湖岸,是哈達沈底奇觀。巴松錯雖平靜不語,但這千年的湖水卻讓人們相信她的神力。從錯宗寺請得一些青稞與哈達後,用哈達包著青稞從哈達沈底奇觀處扔到湖中,若哈達能很快的沈到湖底的,說明扔哈達的人是個純淨善良的人;若哈達沈得慢或不沈的,那說明你有罪過。在哈達沈底奇觀的周邊,擺滿了小石堆,那是信徒們朝聖的時候堆壘起來的。
雖然是在擴建,但錯宗寺還是正常的開放。“錯宗”在藏語中意為湖中的城堡,據有“西藏第一導遊”之稱的旺堆先生的考證,它建於十三世紀中葉。建寺人桑傑林巴是工布江達縣人氏,為寧瑪派著名的高僧。順著石階爬上去,就來到了寺院的門口。由於擔心擴建破壞了入口處的四大天王的壁畫,在壁畫上蒙上了一層布,老桑布所說壁畫上與湖神阿瑪措美傑姆形象十分類似的龍女未能得見。
按指示套上鞋套,踏進大殿,中間是蓮生生大師與康卓益西措傑,曼達拉娃二明妃組合;右側是獅面空行母,左側則是“沒脖子的”古茹佛像。古茹佛像一面二臂三目、頭戴五骷髏冠、發赤上揚、三目圓睜,十分的怖畏,仔細一看,還真的沒有脖子的。這排佛像後面有條狹窄低矮的轉經道,從古茹佛的左側開始,在其上端整齊的推滿了經書。據傳,這上面的經書有一些是蓮花生大師的伏藏,在湖對面的布如村掘藏而保存於此的。在轉經道的裡面,還供著一排佛像,分別是蓮花生大師、佛祖釋迦麾尼、四臂觀音、工布地區的保護神工珠德姆(西藏十二地母之一)、靈塔等。
新錯溝及“樹形湖”
由巴松錯東南角的結巴村沿新錯溝而入,沿途經洛村、赤村以及桑通高山優質牧場,最終抵新錯高山冰川融水湖泊,全長約35公里。這條山溝除新錯為源頭水源以外,沿線還有則玉、冷布、邊拉等十餘條山溪匯入,由此形成了巴松錯三大支流水系之一。“新”在藏語中是“木頭、樹”的意思,新錯即指像一棵倒下的樹形狀的湖。
新錯溝是巴松錯區域內相對較容易到達的一條擁有獨特而豐富景觀的山谷。其谷口地段為狹窄且落差頗大的深谷激流,中段為寬谷緩流,農田、村落和大片的森林主要集中在此。再往上河谷略收,兩側多高大的山壁,不時有兩側支線溪流因落差形成的瀑布飄墜,谷間地形主要由平靜然而色彩鮮艷的溪流(非常好的露營和嬉水之地)、肥沃的谷地型草甸、松林及林間草甸,以及新錯出水口一帶的灘塗等構成。除自然風光以外,新錯還有洛赤長壽村、瑪尼石和經幡塔、水力轉經筒陣以及冷布瀑布下的巨大的瑪尼石刻等人文景觀資源。其中,因新錯溝作為重要的優質牧場地而衍生出的牧人文化和民俗,在新錯各個高山放牧點里都能體會得到。
從桑通草原到新錯的路途,是一條完美的徒步路線,景色豐富多樣。夏天時,這裡會是一片濕地,很長一段路程要趟水而過。秋冬季路極好走,但驅車前往卻要涉水過河。周遭的風景如畫:遙遙的山坡下,開花的樹旁臥著氂牛;清澈的河流,有白馬涉水而過……眼睛所及,處處都是完美。路途中經過的,是一片相對完好的原始森林,樹種豐富,樹形奇特,有高大的雲杉、挺拔的松樹,還有低矮的灌木叢,枝繁葉茂,而新錯,靜靜地如一面明鏡般置於藍天雪山白雲間,通透,澄澈。新錯並不以大取勝,卻彷彿是天地盡頭的海平線,是高山深谷中的“天涯海角”。
與此同時,新錯溝裡還套得有好幾個有特色的小溝,其中最近的一條是邊浪溝,這條溝位於“燃燒的火焰”雪峰南壁之下,盡頭有美麗的普鋼落錯,溝南側山體的腰腹地帶也有非常漂亮的小湖。邊浪溝除景色外,也是巴松錯區域內的青年男女們最喜歡遊玩的地方,進出邊浪溝的最好方式是租一輛摩托車。新錯之內另一條絕對值得一去的溝叫冷布溝,這條溝是巴松錯區域內重要的牧場山谷,它的平均海拔高出新錯溝200余米,經冷布溝氂牛湖翻越冷布雅拉山口之後,為戶外愛好者呈現的將是大巴松錯區域另一鮮為人知的奇境之地。
在這片堪比阿爾卑斯山的高山寬谷之中,分布有黑湖(達日錯)、白湖(達果木錯)、江達錯各有特色的高山湖泊,以及寬闊的草甸、松柏常綠林、灌叢帶等,至黑湖而出的冷布曲(為林芝縣魯朗鎮東久河兩大源頭之一)從谷中央淌過,兩岸鮮花與草甸間牧場星星點點,成群的氂牛和馬匹等自由自在其間。由冷布雅拉山口以東谷段串聯起的,是巴松錯外圍區域豐富的戶外資源。高山徒步、牧場露營、極高山和冰川攀登、高山激流漂流、騎行甚至自行車越野等,在這裡都有充足而理想的實施空間。同時,由此線前往魯朗鎮布久溝以及八一鎮與318國道相接都只需兩天時間,非常適合有戶外經驗之遊客踏足游賞。
鐘錯溝及“野牛湖”
對於多數並未深入過巴松錯內部的人而言,鐘錯顯然是陌生的。不過,如果有幸看到過“燃燒的火焰”雪峰的人,應該不難想象出鐘錯的地理位置,沒錯,鐘錯就在這座山峰的北壁之下。“鐘”在藏語中是野牛的意思,鐘錯的意思就是像野牛形狀的湖。
由位於巴松錯東北頭的錯高村進入,至鐘錯溝盡頭的冰川融水湖,即為鐘錯,全長約11公里。與新錯相比,鐘錯溝除溝口與錯高村相聯地段較為開闊且為農田以外,裡面較為陡窄,其中某些谷段北側的山壁有數百米之高,而南側有著燃燒火焰山峰的山體,視相距較遠而顯舒緩。在路程約一半的地方,由一處谷間堆積形台地所形成的鐘錯大花坪尤其是全谷內最開闊的區域,再往上是松林,穿過松林就抵達到了狹窄的鐘錯。鐘錯兩側的冰雪融水在夏秋兩季所形成的岩槽直落式瀑布,頗為壯觀,若能蕩舟於此,必定難忘。
整條鐘錯溝短窄而精緻,雪山、激流和絕壁相間,尤其多藥用植物,不論騎行還是結伴步行,都是非常好的選擇。惟一的遺憾在於,全溝均為激流,且多深谷,難以與水相親近。去鐘錯的路從巴松錯湖頭的錯高村開始,騎馬或者徒步約2、3個小時即可到達,對於比較有戶外經驗的散客,這條路獨行也是非常輕鬆和舒服的。對於較腐敗的計劃,可以從渡假村直接坐快艇抵達錯高村的沙灘,然後在大路上換馬匹,一路騎馬到鐘錯。需要注意的是,村民的馬平時都放養在山上,租馬需提前一天聯繫村民從山上找回馬匹,第二天才能早早的出發。
望峰而行,如策馬畫境。這樣的路程還有另一個樂趣,前提是你對自然尤其是植物需有些基礎。5至9月間,鐘錯小路兩側都是數不勝數的野花,其中以草黃精居多,密密麻麻點綴在路側和林下。柳蘭菜也格外引人注目,它們往往十數株一簇,直直往上生長,鮮艷的紅花和粉紅花,串狀般從株頭的葉柄下生出,妖艷如陰雨天里一束耀眼的光芒。還有草玉梅、各色吊鐘報春甚至卷丹百合等。尤其去鐘錯途中那盡情鋪陳開的大花坪,是一個連馬匹走到這裡都不願再前行的地方。七月的時候,錯高村村民在更深處的溝裡採伐金露梅,並集隊經過這裡時,你會看到他們背負著一捆捆黃花金露梅穿行在花海之中。當地的村民說,金露梅不單是一種皮膚及婦科病良藥,還能用來煨桑和驅除毒蟲,是上好的香料植物,他們採摘的金露梅就是為林芝布久喇嘛嶺寺準備的。建議有植物愛好的朋友,進入鐘錯時不要忘了帶上植物辨識手冊。
過大花海,即抵達鐘錯之前的原始森林。那是一片長長的長在緩緩山坡上的松林,從這裡開始正式進山,如果騎馬需要非常小心。因為馬兒可能會把你帶向高高低低的樹枝、樹幹或者大石頭,偶爾走在狹隘的臨近溝壑的小道,你又不得不提心弔膽。技術不好則需要下馬牽行。原始森林不長,只是走得慢。在快要穿過這片森林的時候,透過樹枝已經能看到鐘錯的湖水了。
在鐘錯的尾部,一條溪流從湖中流出,出口附近有很多白色枯木,可以讓人走上去戲耍和拍照。近處的水藍的跟巴松錯一樣,遠處由於缺乏陽光照射而發淺。鐘錯的湖頭不似新錯還能看到冰川,遠處只是一片冰川礫石堆。但在嚮導多吉的記憶里,2008年時鐘錯湖頭還是藍幽幽充滿誘惑的冰川,就2009年一年的大熱,那片仿若亙古便存在的清幽就令人痛心地消失了。用多吉的話講:不知道她甚麼時候再回來?新錯四周都是松林和山峰,松林是躲避太陽和雨雪的最佳場所,如果需要繼續前行去觀看瀑布,湖右岸前方的樹林,也是野餐和休息的不二選擇。
整個鐘錯的路線相對休閒,而不同的天氣都能欣賞到不同的沿途雪山和鐘錯的風景,從計劃與路線安排上,可謂散客的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