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土豆

 

01

納木錯湖相沉積形成的年輪狀地質結構(攝影/ 柳葉刀)

 

滄海桑田,歲月留痕,神女納木錯也不例外。據說,曾經的納木錯並不是今天的樣子,至今約一萬年前的全新世,存在一個古納木錯,她的面積很大。後來,因氣候變化,湖泊不斷退縮,至今湖周圍仍留下數道明顯的湖岸退縮線。

 

從地圖上看,納木錯周圍還有數目眾多的湖泊,其中最鄰近的大湖,就是色林錯。這些湖泊像灑落在高原上斷了線的珍珠,彼此間似乎有什麼聯繫。而科學家證明了這些聯繫,根據中國地質科學院朱大崗等著的《納木錯湖相沉積與藏北高原古大湖》,高原上的這些散落的湖泊,曾經連為一體,形成是一個超級大湖,被稱為古羌塘湖

 

如今在納木錯的北西角,也就是保吉鄉方向,連接納木錯與其西的仁錯- 久如錯的雄曲- 那曲谷地分水嶺地段,可以看見大片明顯的湖相沉積與湖岸階地。所謂湖岸階地,是因為湖岸地帶湖水作用形成的一級又一級的階梯狀地形,有如湖泊在消長過程中在大地上刻下的年輪,沿著湖心由外向內,由高至低形成同心圓,默默講述湖泊的演變歷史。

 

通過對納木錯湖成階地的研究,科研工作者推測在距今年代大約40-25 千年以前,證實納木錯與其西的仁錯- 久如錯,在納木錯的3 級與2 級湖岸階地形成時期,確實是互相連通的大湖。科研人員甚至推論,在納木錯的3 級階地與2 級階地形成時期,納木錯是與色林錯連通的大湖,而不是通過河流相連接兩個湖。

 

在這兩個時期以及納木錯4 級階地與更高的湖相沉積物堆積時期,是藏北高原南部古大湖發育的幾個高湖面階段。其中最高的湖面階段,納木錯與申錯及藏北高原東南部的大多數古湖,如古色林錯、古格仁錯、古吳如錯、古昂孜錯等,都是相連通的,可稱為古羌塘東湖。而藏北高原西南部的古當惹錯、古紮日南木錯、古塔若錯、古紮布耶、古洞錯等也是相互連通的,可稱為古羌塘西湖。甚至在某個時段,羌塘東湖古羌塘西湖也是一度相通,成為真正的古羌塘湖

 

但中科院湖泊專家王君波認為相比當惹雍錯,納木錯的古湖岸,並不典型。目前,在納木錯沿岸可以清晰地劃分出4 6 級湖岸階地,最高湖相沉積高出現代湖面150 米,沿岸堤可多達50 條。雄曲- 那曲穀地是連接納木錯盆地與其以西的仁錯- 久如錯盆地的分水谷地,也是構成納木錯2 級湖岸階地頂部的第四紀湖相沉積,構成寬闊的谷地。

 

02

納木錯湖面觀日出(攝影/ 唐建明)

 

除由湖相沉積所構成的完整階地面與階地斜坡的4 個級別的階地外,在納木錯沿岸的若干基岩山丘的丘頂與坡麓都可以發現高出湖面60-150 米的5-6 級湖相階地沉積分佈,如奪瑪、尼普、瑪爾迥、塔吉古日西坡、昂崩與昂千及幹瑪弄等基岩小山丘。停車遠眺納木錯湖岸,會發現湖岸邊布有白色的鹽漬,像是給納木錯獻上白色的哈達,這些白色的鹽殼,是碳酸鹽風化殼。由於念青唐古喇山脈巨大地形的影響,納木錯南、北兩岸的氣候條件差異較大,南岸較濕潤,土壤屬氈狀草甸土;北岸相對乾旱,屬乾旱草原土,該類土壤在藏北高原其他地區也廣泛存在,因此納木錯湖北岸的土壤可以作為藏北高原土壤的典型代表。

 

曾經是西藏高原第一大湖泊的納木錯,也被地理位置偏北的色林錯奪取了面積第一的位置,原因就是2004 年以來色林錯水位迅速上漲,湖泊面積超越了納木錯。湖泊水位上漲的不僅是色林錯,納木錯也在漲。據青藏高原研究所納木錯綜合觀測站站長康世昌表述:研究人員從1970 年開始對納木錯進行大規模的考察,發現從1970 年至2012 年,納木錯的海拔高度從原來的4718 米上升到現在的4725 米,湖面整整上升了7 米。對納木錯的長大,康世昌繼續分析:納木錯從上世紀70 年代起一直在擴張,這和納木錯流域的冰川消融水量和降水量增加,以及湖泊的蒸發水量有關係,補給增多,蒸發減少,湖泊自然就長大了。

 

上升的湖面,淹沒了部分湖岸,甚至將納木錯西部的兩個半島——梯讓木波多島和根達多島,變成了島嶼。納木錯流域湖面本身和陸面區域的內降水增長,氣溫顯著上升以及其引起的冰川融水增加是造成湖泊擴張的重要原因。根據納木錯站對納木錯流域內湖泊、冰川動態變化監測檢測分析表明,冰川加速退縮帶來的融水增加是湖面擴張的原因之一。冰川的加速退縮是氣候變化的結果,在氣象要素中,氣溫和降水與冰川進退變化的關係最為密切,支配冰川進退變化的氣象要素關鍵是氣溫。從百年尺度的氣候變化看,整個青藏高原在20 世紀60-80 年代為冷期,而80 年代以來進入一個氣溫持續偏高的時期。康世昌認為,根據對納木錯流域典型冰川監測表明,近期的冰川退縮加劇就是在氣候變暖條件下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