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文青

 

05

為藏語,意即底斯為梵語,雪山之意,兩種文字合二為一得此名稱。它的意思被引申為眾山之主,又被稱作世界之軸。實際上,在藏文的典籍及佛經中,岡仁波齊也一般被稱之為岡底斯。(攝影孟靖忞)

 

藏學家G. 圖齊說,石頭代表著世界之軸,是在地獄、大地、上天三界之間傳遞信息的一種有形形式。然而即使從自然科學的角度來看待岡仁波齊,它仍是一座充滿生命力的雪山,與整個岡底斯山脈一起,使青藏高原體現了更加豐沛的地質地貌特點,並劃分出了豐富的南北氣候地理單元。

 

世界之軸

 

作為岡底斯山的主峰之一,要認識岡仁波齊,首先應該來認識岡底斯山系。這座橫貫中國西藏自治區西南部,與著名而偉大的喜馬拉雅山脈平行,呈西北- 東南走向的褶皺山,誕生了岡仁波齊這座享譽中外萬人景仰和世界性大神山。由於岡仁波齊的名聲太過響亮,以至於很多人都誤以為它是岡底斯山脈的最高峰。其實岡底斯山脈真正的最高峰,是位於岡底斯山脈中段薩嘎到仲巴一帶的海拔7095 米的冷布岡日,也被稱為羅波峰。岡仁波齊的海拔有著6656 米、6638 米、6714 米等多種之說,從高度而言,實屬岡底斯山第二高峰。然而,一切已經顯得沒有那麼重要了,雖然從登山探險等角度而言,冷布岡日同樣拔地而起,同樣冷峻突兀且醒目,山下野人出沒的傳說盛行已久,實在不應被輕易忽略。同樣,與岡仁波齊僅一湖之隔,屬於喜馬拉雅山系的納木那尼峰,雖比岡仁波齊高了一千多米,也極其雄壯,但關注度反倒要下降許多。

 

在岡底斯的名字裏,為藏語,意即底斯為梵語,雪山之意,兩種文字合二為一得此名稱。它的意思被引申為眾山之主,又被稱作世界之軸實際上,在藏文的典籍及佛經中,岡仁波齊也一般被稱之為岡底斯。岡底斯整個山脈,西起喀拉昆倉山脈東南部的薩色爾山脊,東延伸至納木錯西南,與念青唐古喇山脈銜接,其走向受噶爾藏布雅魯藏布江斷裂的控制。縱觀岡底斯整個山系,從高空俯瞰的話,它的西段呈現著東南走向,主要支脈阿隆幹累山以同一走向並列於主脈的北側,山體寬約60 70 公裏。位於該段的主峰岡仁波齊峰,為信徒朝拜巡禮之地。該峰底部為燕山期花崗岩,其上為厚達2000 米的始新世礫岩和砂岩層;峰體呈錐狀。在東經84°右,岡底斯山脈轉為東西走向,山體漸寬,至東段寬達100 公里。山脈中段因北西、北東兩組構造斷裂活動形成許多縱向塊斷山地和陷落湖盆或谷地,山形零亂、脈絡不清。

 

這座長度約1100 千米、海拔一般高5500 6000米的綿延山系,是青藏高原南北重要地理界線,西藏印度洋外流水系與藏北內流水系的主要分水嶺。岡底斯山脈的垂直自然帶譜屬大陸性半乾旱類型,基帶為高山草原帶(北坡)和亞高山草原帶(西段南坡)或山地灌叢草原帶(東段南坡),往上依次為高山草甸帶、高山冰緣植被帶及高山永久冰雪帶等。這也使得岡底斯山以北,為高寒的羌塘高原內流區,氣候嚴寒乾燥,以高山草原為主,絕大部分土地只宜入牧綿羊和犛牛,或為無人居住的荒寂原野,是野生動物的樂園。以南,則為氣候溫涼稍乾燥的藏南谷地,廣闊的草場在雪山和河流邊連綿無際,海拔4000 米以下的雅魯藏布江河谷地區為灌叢草原,較高地區為亞高山草原。這一地區草場遼闊,耕地集中,為西藏自治區人口集中,農牧業發達的地域。時至今日,如果你能同時驅車馳騁過阿裏南線及大北線,從沿途的風物人情以及自然生態特點出發,聯想到岡底斯山南北這種氣候地理性的微妙反差及聯繫,你一定會覺得妙趣橫生。

 

06

岡仁波齊峰,在當地藏族百姓口中,直接被人性化地親切稱呼為仁波欽(或仁波切),藏語仁波欽或仁波切,乃上師之意。(供圖西藏戶外協會)

 

千山之宗

 

岡底斯山脈開始隆起約為白堊紀中期,至早始新世後又經強烈上升。有學者認為,岡底斯山脈是為印度地塊與亞洲地塊中晚始新世相撞、擠壓、斷裂與褶皺上升的結果,兩地塊的縫合線在岡底斯山脈南麓、印度河流域雅魯藏布江谷地一帶。由於地塊的相撞擠壓,岡底斯山南北兩側均為地震活動帶,20 世紀70 年代以後,這裏還多次發生六級以上地震。而岡仁波齊,便是在這種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作用下形成。

 

於是,岡仁波齊如同一座大金字塔,聳立在阿裏普蘭的高原上,如同岡底斯山脈高高揚起的頭。從結構地質學上講,岡仁波齊山體的上部,由第三系砂岩和礫岩組成,岩層平緩。看上去,它那質地堅硬的水平紋理岩層,構成十分誘人的金字塔式階梯;塔形王冠堅實地嵌入雄渾的身軀,冠頂上萬年澆鑄之晶瑩透明的冰川白雪,疏密錯落有致,黑白相宜,把它的冷峻、剛硬、雄渾和人類賦予的聖光一併呈現給世界,實屬大自然的神奇創造,酷似神界的刻意雕琢。

 

岡仁波齊峰,在當地藏族百姓口中,直接被人性化地親切稱呼為仁波欽(或仁波切),藏語仁波欽或仁波切,乃上師之意。《底斯山湖志》有言:岡底斯山為群山之王,高不可攀,直聳雲霄,山脈雪峰林立,天寒地凍。山上時常可見冰淩晶瑩、冰筍、冰蘑菇冰清玉潔,山洞如同水晶宮,山峰之間多有淩空橫架的冰橋。岡底斯山除了巨岩疊嶂、大石壘壘,便是冰雪世界。主峰岡仁波齊則像國王的龍床,周圍群峰則是他的臣民。東邊的萬寶山傳說是佛祖釋迦牟尼登臨過的山,西有度母山,南有智慧女神峰,北為護法神大山。按照佛教密宗的說法,岡底斯山是勝樂大尊的聖地。因此,尊勝樂為本尊的佛教噶舉派歷來把雪山作為修行之地,在神山當下仍有許多保存完好的修行洞。按照佛教顯宗的說法,岡底斯是十六羅漢中出支羅漢的聖地。據說當年孟加拉高僧阿底峽入藏傳教,行至神山腳下,依稀聽到山上有敲擊檀板之聲,以為是羅漢中午用餐之時,便對眾人說:羅漢敲午鐘了,我們也用膳吧。傳說自此以後,凡來岡底斯山朝聖者,如是有福之人,便可聽見檀板敲擊之聲。

 

07

地質學上,岡仁波齊屬火山岩結構,構成了別具一格的火山地質景觀。(攝影老魚)

 

拋卻千山之宗的神性傳說,從地質學上講,岡底斯地區還是火山岩廣泛分佈的地區,從前震旦紀到第四紀都有不同的發育。西藏的火山岩分佈從地區上看,前二疊紀火山岩主要分佈在東北部地區;華力西期- 印支期火山岩主要分佈於中東部地區;燕山期是西藏火山岩發育的鼎盛時期,主要分佈於中南部地區;喜馬拉雅期火山岩主要分佈於岡底斯地區和其北部的可哥西裏地區。地質學者的研究表明,岡底斯山脈從古生代開始就有火山活動,中生代以來火山活動頻繁,以新生代始新世最為強烈,所形成的火山岩厚度大、岩石種類繁多、岩相類型齊全,火山構造複雜多樣、在空間上成群、成帶鑲嵌疊置,構成了別具一格的火山地質景觀。

 

08

岡仁波齊峰頂終年冰雪覆蓋、白雲纏繞。宗教一些的說法是,經過岡仁波齊時若能看到峰頂,通常會被認為是吉兆。(攝影柳葉刀)

 

萬水之源

 

岡仁波齊峰頂終年冰雪覆蓋、白雲纏繞。宗教一些的說法是,經過岡仁波齊時若能看到峰頂,通常會被認為是吉兆。潺潺的雪水,從神山和瑪旁雍錯附近分別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流淌,從而形成了以天國中的馬、獅、象、孔雀四種神物命名的這四條河,分別又是南亞著名的恒河、印度河、薩特累季河和雅魯藏布江的源頭,流經西藏自治區五個地市二十三個縣,和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等國家及喀什米爾地區,在信教者的心中,這正是岡仁波齊和瑪旁雍錯成為萬水之源的真正原因。

 

阿裏民間稱之為阿裏嘴湧四河,有頌歌曰:

當卻喀巴東流卓薛方,卓薛馬術高超從此來;

馬甲喀巴南向普蘭城,普蘭姑娘美貌從此來;

朗欽喀巴西湧古格方,古格富足輝煌從此來;

森格喀巴瀉入拉達域,拉達力士勇氣從此來。

喀巴,河流之意,與藏布一個意思。

 

向東流去的當卻藏布——馬泉河( 中游為雅魯藏布江,下游為布拉馬普特拉河),源於形似駿馬嘶鳴的山口而得名。傳說這條河流經的地方綠寶石豐富,飲此河水的人們如良駒一般強壯。馬泉河在日喀則仲巴縣境內被稱為瑪藏布,自薩嘎縣境內被開始稱為雅魯藏布江,一直由西向東橫貫西藏南部,繞過喜馬拉雅山脈最東端的南迦巴瓦峰轉向南流,經巴昔卡流出中國國境後被稱為布拉馬普特拉河,流經印度北部和孟加拉,同恒河匯合後,注入印度洋孟加拉灣。

 

流向南方的是馬甲藏布——孔雀河( 下游為恒河)。相傳這條河源自狀如孔雀開屏的山谷,河水兩岸,銀沙豐富,飲過這條河水的人們會如孔雀一般可愛。孔雀河流經普蘭縣城及朗噶瓊宗卡、噶爾東卡、達拉卡、嘉迪卡等象雄古城遺址。這裏盛傳著諾桑王子的故事,這裏的歌舞與服飾別具特色。孔雀河畔,依山傍水而建的科迦寺,是藏傳佛教後弘期上路弘傳的重要寺廟之一。孔雀河從中國西藏境內經席爾瓦山谷進入尼泊爾,在喜馬拉雅山南坡開始被稱為恒河,流入印度和孟加拉,注入孟加拉灣。

 

09

岡仁波齊與整個岡底斯山脈一起,使青藏高原體現了更加豐沛的地質地貌特點,並劃分出了豐富的南北氣候地理單元。(供圖西藏戶外協會)

 

流向西方的是朗欽藏布——象泉河( 下游為薩特萊傑河)。因發源於形似大象鼻子的山谷而得名。傳說這條河流經的地方金礦豐富,飲用這條河水的人們像大象一樣健壯。象泉河從源頭西流至門士,經劄達縣城、古格王國遺址、大譯師仁青桑布的故鄉底雅等名勝古跡後,從什普奇穿越喜馬拉雅山後西流入印度後,稱為薩特萊傑河,是印度河的主要支流,全長1450 米。象泉河流域是西藏西部最為重要的古代文明發祥地,歷史上著名的象雄王國(漢文史書稱其為羊同女國等)、古格王國都曾以這一流域為中心創造過輝煌燦爛的文化。由於這一流域與南亞、中亞緊相毗鄰,因此也成為中外文明交流的一個十字路口,歷來被國內外學術界高度重視。從20 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來,以義大利藏學家杜齊為代表的外國學者開始在這一區域內進行考古調查,但在50 年代初期以後,這一地區的考古工作基本上處於停頓狀態。直到70 年代末—80 年代初,中國學者才重新進入到這一區域開展考古工作,相繼取得了佛教時期的古格故城考古、托林寺考古、皮央· 東嘎石窟寺考古等一系列令人矚目的考古新成果。

 

流向北方的是森格藏布——獅泉河( 下游為印度河)。以源頭流自形似雄獅大嘴的山崖而得名。傳說這條河兩岸鑽石礦藏豐富,飲此水的人們勇似雄獅。

獅泉河發源於岡底斯山主峰岡仁波齊峰北面的冰川湖,自南向北流至邦巴附近轉向西流,經革吉在紮西崗附近與噶爾藏布相匯合轉向西北,流入克什米爾地區。獅泉河在中國境內長500 公里,由源頭到革吉為上游段;革吉到紮西崗為中游段;紮西崗以下為下游段。位於獅泉河與噶爾藏布交匯處的獅泉河鎮,為阿裏地區行政公署駐地,也以獅泉河而得名。獅泉河全長3180 公里,它流經印度和巴基斯坦後進入印度洋。

 

四條令人遐思的河流,養育了四大流域廣袤地域上的各族先民,也孕育了沿河兩岸燦爛的古象雄、古格以及古印度的佛教文明。同時,在東西方文化交流史上,以岡仁波齊為中心的岡底斯山,又佔據著獨特的地位。古時,從岡仁波齊經普蘭到尼泊爾與印度,是一條通往中亞和歐洲的商道,也是連接歐亞大陸的第二條古道,有人稱之為麝香之路。這條商道不僅使東西方經濟在這裏得以接軌,而且東西方文化也得到交流、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