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尼瑪巴姆

0120

這是獨一無二的表演,這是跨越千年的傳承。十二年一次的眾生節日,孜珠神舞,不是一個傳說,不是一個遺跡,它是一代代傳承下來的象雄文明的活化石

西藏,神奇的雪域高原孕育了人類文明史上神秘和古老的象雄文明。象雄古國是古代橫跨中亞地區及青藏高原的泱泱大國,歷史上曾稱它為羌同、羊同;象雄國是早在西元前五世紀前就產生過極高的遠古文明,是現今西藏文明真正的根。雍仲苯教(簡稱苯教)起源于古象雄(現西藏阿裏地區)岡底斯神山一帶,是以顯、密、大圓滿的理論為基礎,以皈依三寶為根本,濟世救人,導人向善,有著自己圓滿成佛訣竅的佛陀教育,也是中國西藏最古老的佛法。輝煌鼎盛的古象雄文明就是以雍仲苯教的傳播為主線而發展起來的。由於古象雄文化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範圍。雍仲苯教就是以人為,將一切有情眾生都作為普度的對象,令世人破迷開悟、斷障除惑,解今生來世之苦,獲得究竟圓滿解脫的大乘佛法。

雍仲苯教曾經是古老象雄王國全民信仰的國教, 由於歷史的種種原因,似乎人們被遺忘,甚至被人誤解。但是歷史就是歷史, 無論如何它也是藏族文明的源頭. 至今仍與藏族人民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我們今天藏人許許多多的習俗和生活方式,也都是古象雄時代所留傳下來的。比如藏民的婚喪嫁娶、天文曆算、醫學文學、歌舞繪畫、出行選宅、則選吉日、驅災除邪、蔔算占卦等等在某種程度上也仍沿襲著苯教的傳統。藏人還有許多獨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轉神山、拜神湖、撒風馬旗、懸掛五彩經幡、刻石頭經文、放置瑪尼堆(苯教傳統是刻有光明八字真言:嗡嘛智牟耶薩林德的石堆)、打卦、供奉朵瑪盤、酥油花甚至使用轉經筒等等,這些都是苯教的遺俗。  

0121

掛在懸崖上的修行室。

苯教的經書文獻資料多達幾千部之多,僅大藏經《甘珠爾》就有一百七十八部(包括《律》74 部,《經》70 部,《續》26 部,《庫》8 部。內容涉及佛學、哲學、邏輯、文學、藝術、星相、醫學、科學、工程等領域,是總匯藏民族本土文化知識的百科全書),丹珠爾有三百九十多部,這是青藏高原本土宗教文獻和經典的總結,相當於古象雄時期藏地的全景式百科全書,至今仍對西藏人民的生活、文化習俗、心理素質、思維方式、行為規範等各個方面發揮著深遠的影響。苯教的《甘珠爾》其實就是藏族一切歷史、宗教和文化的濫觴與源頭,是研究藏族古代文明的極其珍貴的資料。2013 7 ,“古象雄佛法大藏經漢譯工程已經被列入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重點課題。雍仲苯教是古象雄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國西藏民族傳統文化和藏傳佛教的源泉,是青藏高原的人們獻給世界的瑰寶和值得藏族人民驕傲的寶貴財富。

孜珠寺的孜珠神舞便是這古老明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

上圖丁青縣的苯教大寺孜珠寺。

下圖孜珠的意思就是一個山體六個岩峰

這六個岩峰各有不同的象徵

圖正中有著大空洞的山峰形似一個正要禦風而飛的大鵬鳥。

0123
0123
孜珠寺位於西藏東部昌都地區丁青縣著名的神山——孜珠山上,海拔4800 米左右,是西藏海拔最高的寺院之一,也是雍仲苯教最古老、最重要的寺廟之一。孜珠寺始建於三千年前,由第二代藏王穆赤贊普宣導,大成就者第一世穆邦薩東大師創建並傳承,至今已是第四十三世。住持喇嘛被尊稱為孜珠活佛現任住持為丁真祖普俄色活佛。

地處險峻高山,遠離世俗社會,使孜珠寺一直保持著純淨的修法氛圍。三千年來,無論災荒、法難、戰爭還是動亂,雖然孜珠寺會受到干擾甚至遭到拆毀,但佛法的火種始終能在這裏薪傳不滅;許多苯教佛法的經典、儀軌只在孜珠寺得到了完整的保存和繼承,例如每十二年演出一次的盛大神舞——《極樂與地獄》。

孜珠神舞《極樂與地獄》即羌姆,漢語稱神舞。這是一種為某個目的,在特定的時間、地點才舉行的宗教活動,一般百姓並非輕易可睹。跳舞時僧侶們戴著各種面具扮演不同的角色,穿長袍、佩彩帶、既有普渡眾生的意義也帶有濃厚的宗教文化色彩。它給雪域帶來的不僅僅是娛樂,更主要的是有益於僧俗大眾朝拜神佛,祈求今生的福樂和來世的轉生。而孜珠寺的《極樂與地獄》神舞與藏地其他寺院的神舞比較起來是不盡相同的,它十二年才跳一次,每一次都加持所有的眾生得到當世的覺醒和心靈的重生。孜珠神舞自然也是孜珠寺最為隆重的佛門盛事,在每逢雞年舉行法會之時,數以萬計的朝聖者不辭跋涉之苦,華服盛裝地聚集在這雪域聖寺,弘宣善法,祈福懺罪,殊情勝景,蔚為壯觀。在最近一次既2005 7 月舉行的《極樂與地獄》法會上,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近二十萬的信徒參加。幾千頂白色的帳篷,從海拔4700 米的公路一直泊到4800 米的無數車輛讓孜珠寺成為一個大城鎮。

神舞劇是根據《桑阿林巴說閻羅十判善惡經》編排的。桑阿林巴是藏傳佛教著名的伏藏大師,一生開啟多處伏藏,包括密集如來像(密集如來是密宗六大傳承體系中主要如來之一)、多部佛經、《孜珠山佛跡錄》(此中詳細記載了諸佛菩薩和成就者在孜珠山的行跡,包括阿彌陀佛留下的腳印)。《桑阿林巴說閻羅十判善惡經》記載了大師一次中陰遊歷地獄的體驗。後來大師將此經傳予孜珠寺,並囑託將以神舞形式表現出來度化眾生。

神舞極樂與地獄閻羅十判為主軸,展示了善惡因果報應的規律。全劇共十幕,由修行深厚的僧侶們表演。劇情表現了閻羅王對善惡上師、善惡僧人、善惡官員、善惡平民、善惡女性共十人的罪福審判,發人深省地揭示出極樂與地獄的選擇取決與如何取捨善惡的道理,提示了人們通過所積累的業力,善入善道、惡入惡道。

閻羅無情:判偽上師在地獄的銅釜中煮上幾億年,判惡僧去阿鼻地獄,判貪官去地獄滾燙的鐵房,判惡霸受地獄九億劫難,判壞女人永墮地獄。閣羅為善:判具格上師去普賢如來王的國度實現宏願,判善僧去真巴南喀大師的匯供地深造修行,判清官來世再為人身,判良民得見極樂佛法,判好女人得度母加持。一場莊嚴的善惡審判,從宗教人物到黎民百姓,區區十人,卻判盡了世間眾生。

神舞的表演需要半個多月的時間,念經十多天,經過諸多的祈禱、消業、祈福、超度等內容作為鋪墊,直到最後一天才進入跳神舞的表演。隨著法號齊鳴,僧人頭戴閻羅王的面具份演閻羅王,身披寶石和明鏡裝飾的黑衣,手持眾生業力的匭板,從幕簾後踱布而去,跟著的是獅面大臣手持分辨善惡的寶鏡。右下方是牛面大臣,手持算盤和《功過簿》。他的左邊是猴面大臣,手持善惡稱。左下方是豬面大臣,手持計數善惡的黑白石子。還有不同面相的獄卒,各持令人生畏的刑具。

閻羅王面有怒色,眼如銅鈴。眾當神明莊嚴入座,一場有關於善惡的審判就開始了。雖然是一個嚴肅的主題,但表演的方式卻十分的活潑生動,特別是渾身塗滿油彩,頭戴各式面具的獄卒拉著惡人去地獄,送走善人去極樂世界。他們吹著尖銳的口哨,手舞足蹈,奔波不息,忙得不亦樂乎。場中有善惡二神,分著黑白兩色的衣飾面具,分別代表著白衣善性與黑衣惡性。它們之間的滑稽爭鬥,使孜珠神舞暫時脫離了宗教的外衣,成為一部雅俗共用的戲劇。神舞清楚的表達了現實生活中的地獄與極樂。白為善性,黑為惡性。面對每一件事情的判斷,面對每一個問題的選擇,人性中的善惡都在爭鬥。善既極樂,惡既地獄。存善或存惡,決定了你現在生活的舒適與否——是極樂還是地獄。當然,最後每一個靈魂都要面對最終的審判。無論何種身份和地位,猴面大臣的善惡稱與豬面大臣的黑白石會得出一個公平與鄭重的結果。惡人被拉入地獄,善人被送往極樂。每當這個時候,白衣善性都會搖著轉經筒走到觀眾中間,念誦八字真言,同情惡人,隨喜善人,頃刻之間,數萬人都跟著念誦起來,震撼山谷的八字真言在雪山與藍天之間縈繞。相信每一個親臨現場的每一位元觀眾的心靈,都會感到無比的感動。從而對現實中的地獄與極樂,產生全新的認識。這是宗教的力量,也是文化的奇跡。信徒們也由此得到無比殊勝的加持與心靈的解脫。

0124

孜珠神舞十二年才跳一次,是孜珠寺最為隆重的佛門盛事,每逢雞年舉行。

世間一切無非善惡,善即極樂、惡即地獄。雍仲苯教傳承數千年的神舞,傳達的其實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正如丁真俄色活佛所言:神舞使我們發覺, 無論今生與來世,可以坦然的面對自己和他人,而沒有自責和內心的恐懼便是極樂;內心的邪念與不可示人的自我折磨,就是黑暗的地獄。

0125

舉行法會之時,數以萬計的朝聖者不辭跋涉之苦,聚集在這雪域聖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