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亞莎 編輯/尹文濤
在青藏高原行走,不管身在何處,你總是能看見許多 “卍” 或者 “卐” 的符號,在牧人的帳篷上,在農人的居舍中,在寺廟裡,在大自然中……這種符號,不論左旋還
是右旋,在西藏通稱為“雍仲”。雍仲符號,可以說是青藏高原文化中最具有特色和最為常見圖案之一,對於西藏文明而言,它古老而又神秘。
事實上,雍仲符號,並不僅為西藏的高原文明所獨有,這個地球上的許多古老文明都曾經流行過這個符號,西亞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古印度以及古希臘文明中,均出現過類似的紋飾,至於大洋彼岸的北美印第安文化、中美洲瑪雅文化裡,也能看到“卍”字元。至少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卍”字元,不僅是人類最古老的原始圖案之一,也是青銅時代乃至文明時代仍然經久不衰的吉祥圖案。
學者榮格曾經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了“卍”符號的原型特徵,認為它是原始時代人群集體無意識的結果。而英國當代著名的美術理論家貢布裡希則是從圖像學層面,剖析了“卍”的形式特徵,他將“卍”與另一個同樣是遍佈整個世界遠古時期的原型符號“十”字放在一起進行比較,認為與“十”字的靜態與平衡相對應的恰恰是“卐”表現了“正在運動中的形式”。我國西北馬家窯文化中的馬廠類型,也曾大量出現“十”字元號與“卐”符號這兩類陶紋,將兩者放在一起比較,可清楚看出“靜”與“動”的區別,“卍”顯然帶有旋轉、運動的視覺印象。
雍仲符號的神秘起源
“卐”如同“滿天星”,在人類活動早期史時幾乎同時出現於世界上的不同區域,關於的它所象徵的內涵與意義,尤其是關於該符號的起源猜測,同樣多元。迄今為止,關於“卐”符號的起源,目前比較流行的看法可歸於三大類:第一類認為“卍”源於天體或自然崇拜;第二類主張“卍”與生殖崇拜有關;第三類更傾向於認為“卍”字元起源於某種動物圖騰或動物崇拜。
僅第一類天體或自然現象的解釋,又可細分為如下幾種觀點:一、“卍”紋樣可能從太陽圖案演變而來,認為圖像象徵或源於“太陽崇拜”或“日神崇拜”,例如中國目前所知最早出現“卐”的湖南彭頭山文化,其符號與日月崇拜相關。二、認為“卐”象徵著風雨或雷電等自然現象,例如在美洲印第安文化中,“卐”便是象徵著風神與雨神的圖像符號。三、主張“卐”隱寓或暗合了宇宙中銀河系原型,這是目前最新的一種觀點。我們的“銀河系”很像是一條銀色的河流(見圖),不過,那只是它的側面,它的正面其實是一個是漩渦星系,從裡向外伸出了4條旋轉的“手臂”——人馬臂、獵戶臂、英仙臂、三千秒差距臂,每條“手臂”實際上都是由難以計數的恒星和星雲組成的(見圖),我們所居住的太陽系在獵戶臂內,位於人馬臂和英仙臂之間,更靠近英仙臂(見圖)。不難發現,銀河系的四旋臂結構與“卍”字元非常相似。於是便有人大膽假設,“卍”字元是銀河系的象徵符號,而且還是一個順時針旋轉的銀河系符號表徵!並驚歎“卍”符號確實是深藏玄機與奧妙。
儘管“卐”很早就出現於世界上一些古老的文明之中,並相當普遍地成為世界許多地區的早期吉祥符號之一,但能夠長久地保持它不竭的生命力,能夠如此長期地成為一種地區性文明的象徵性符號,卻是少而又少的,它似乎僅存在于西藏文化之中。
雖然在西藏雍仲符號帶給我們的印象,就是它的不同旋轉方向代表著高原不同的宗教(苯教或佛教),然而,從歷史時間的發展序列看,早在佛教進入高原之前的很長一段時期,雍仲符號便已經廣泛流行於高原的大部分地區,它們因高原的土著宗教——苯教而傳播到高原的不同角落。至於卐和卍在高原宗教中分別成為苯教與佛教的象徵,應當是較晚的事,確切地說,應該是在佛教進入高原後,為了明晰佛苯之別,才逐漸約定俗成的。
雍仲符號在青藏文化中的特殊性,大抵也要追溯到它獨特的源起。。“雍仲苯教”由古象雄王子辛饒米沃創建,雍仲苯教是象雄苯教的代名詞。《藏漢大辭典》對雍仲符號的解釋很能說明問題:一、它是苯教的教徽;二、象徵著永固、恒定不變之意。
與雍仲符號組合搭配的圖像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具體的生產生活事物,如動物、帳篷、弓箭、旗幟等,這些圖像分別代表了獵牧民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動物代表了食物,帳篷代表著居所,旗幟可能象徵著族群或部落,弓箭則可能意味著狩獵的成功。這些代表著高原人生產與生活的圖像與雍仲符號組合搭配,顯然意味著以雍仲符號的特殊作用祈求或保佑它們的順泰吉祥。
另一類與雍仲符號搭配的圖像,其本身也屬於宗教符號,如日月、樹木、塔、鳥類等圖案,我們注意到,雍仲符號經常會與這類特殊符號組合搭配,來共同完成高原人早期精神生活方面的祈願祝福。
佛教文化中,也廣泛使用“卍”符號。“卍”字元,英文為swastika,梵文作Srivatsa,舊譯“吉祥海雲相”,意為“吉祥之所集”。北魏時菩提流支在其所譯《十地經論》卷十二中將“卍”譯作“萬”字;而鳩摩羅什和玄奘則將此符號譯作“德”,取萬德莊嚴之意,強調佛的功德無量。現在一般認為“卍”字元之所以讀“萬”音,是武則天於長壽二年(西元693年)時所指定。 “卍”符號因有左向 “卍”和右向的“卐”兩種。唐慧琳《一切經音義》提出,應以“卍”為准。藏傳佛教則以右旋的“卐”為正規,這是漢地和藏區在使用“卍”形符號時的區別。有趣的是漢地佛教的“卍”字元與藏地古老宗教——苯教崇奉的“卍”符號相一致。
總之,對於西藏文化而言,無論是苯教文化時期,還是佛教文化時期,在以雍仲符號作為本宗教的符號標識這一點上,應該說並沒有特別的區別,苯教與佛教標誌的不同,只是符號旋轉方向的不同,而它們的基本含義都是代表著永固、永恆、不變、金剛、吉祥的意願或祝福。無論如何,雍仲符號雖然經歷了分化與變體,但它始終如一地存在于西藏文明及宗教之中的這一事實不曾改變,它深深根植于高原文化之沃土,在高原人的精神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