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奡力   文/lois 攝/馮博


見到“空中之寺”以前,我並不確定西藏對於我的意義。冥冥中,似乎有一根繩索將我牽到這裡。而我卻一直困惑我為什麼要來這兒。作為一名遊客,我漫無目的的行走在西藏的各個角落。從寒冷刺骨的雪山冰川,到酷熱乾燥的戈壁荒漠……直到筋疲力盡的我走進了這座殘破的寺廟。

       來到這裡是一個陽光刺眼的正午01。我拖著疲憊的腳步踏入寺廟,只是覺得,這只是西藏多如繁星般寺廟中的一顆。穿過坍塌的土牆,我進入千瘡百孔的大殿。陽光 透過空洞在空中刻下一條條痕跡,像年輪,像傷口……當我望向佛像,一瞬間天空中所有的梵音唱響,那聲響直接激蕩在我胸口……他!凝視著我!
       我恍然大悟
       這冥冥中的繩索羈絆著我的
       只是為了來到他面前,
       只是讓我看到他的凝視……
       我無法用語言描述我的感受,在那裡的日子我陷入巨大無邊的沉寂中。寺廟恍然精緻微小的置於我的掌心,又恍然巨大充斥整個天地……我想像著在遙遠黑暗年代,金碧輝煌時的出現,就像月光存在於漆黑的夜空……我唯有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下我所看到一切,記錄下他們的凝視。

       放眼之處盡是斷壁殘垣,肢解的佛像,斑駁的壁畫。身處不落之寺的廢墟之中,一幢一景仿佛都在耳畔細訴千年之前的盛世弘景。
       呼嘯而過的山風,且洗去我一身浮塵,帶我鬥轉星移,滄海桑田。佛寺深處隱約傳來僧人誦經的聲音,隨著經筒的轉動,佛號響起,恍惚之間人已夢回古格王朝:
       萬里無雲的晴空之下人頭攢動,個個身著鮮豔的藏袍,佩戴潔白的哈達。數千人共同仰望屹立在峭壁之巔的托林寺院——飛翔的宮殿。
       金色的陽光照射著它威嚴的雄姿,似燃燒著的龐大火團一樣讓人心生敬畏。巨幅的五彩經幡纏繞空中,隨風舞動。遠處排列著造型各異的108座佛塔塔林,彷似神殿的衛兵一樣氣勢宏偉,肅穆莊嚴。遠處翻滾的象泉河水湍流不息,遙看似一條長長的白色巨蟒一樣泛著耀眼的磷光。
       震耳欲聾的佛號吹響,眾僧喇嘛紛至遝來,列隊排開,齊著紅色袈裟,頭戴金色雞冠,梵咒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於是跟隨著人潮,疾步登上長階,進入寺院。渺渺佛香撲面而來,金碧輝煌的聖殿終於近在咫尺,觸手可及。置身其中終於歎為觀止,頭頂飛過飄逸絕美的飛天,四周矗立著華麗的金尊佛祖,再看堂內那精雕細琢的樑柱浮雕,壁畫中栩栩如生的花鳥人物,好一副天國美景盡收眼底。
       酥油燈點點光芒,聖歌梵唄輕柔環繞,胸中洋溢著見證神跡的感動與幸福,於是雙手合十,虔誠的閉上雙眼,久跪拜堂中……
       再睜眼,已歷數浮世近千年,曾經輝煌偉大的不落寺院,世代輪回過後變成一片殘破不堪。夢中那一件件天堂佛庭中生氣勃勃的藝術品,現在支離破碎,只留下一地的碎石和死寂,空虛失落感油然而生,只得唏噓時代的變遷,感歎人世的無常。
       心灰意冷後,本想離去,但不明就裡的再次流連。
05
       在這片荒蕪之中,遺留的雕像壁畫仍依稀可見的存在著,正是他們在無情的時光中共同見證了世間滄桑。雖已殘缺,但浮塵並沒有掩蓋它們驚為天人的美輪美奐;雖已冷清,但佛音仿佛冥冥之中仍在耳畔回蕩;內心的感受仍充滿了對生命的感激與感動:感激,有幸能在紛擾的塵世中找到靈魂的平靜,感動,物換星移屢遭爭戰過後的托林寺仍是一片淨土。
       我不禁想到,這千年古跡中蘊藏著多少鮮為人知的故事,多少世代的君王臣民又在這裡尋得內心的寧靜,是什麼樣的能工巧匠妙筆生花,才能讓這些躺在腳邊石階的佛頭,佛像在一個世紀過後的光影之下,仍帶給我內心深深的觸動。
       站在這于天齊高的神跡之中,時空交錯後塵囂落定。反思自我的渺小與狹隘,一人一世的欲望奢求蕩然無存。唯有感謝生為人,自此後必將作為人。皆為眾生子民,皆有慈悲之心。

托林寺:托林藏語意為“飛翔空中永不墜落”。06
       托林寺是阿裡地區的著名寺廟,11世紀初由古格王國第一代王德祖袞的長子益西沃始建,作為古格高僧、西藏佛教後弘期著名譯師仁欽桑布(958~1055) 譯經授徒的場所。1036年,古格王沃德及其兄絳曲沃從印度迎請曾任那爛陀寺、超岩寺首座阿底峽(982~1054)進藏,住錫托林寺講經著述,弘傳佛 法,寺廟也隨之擴建,初具規模。1076年(藏曆之火龍年),在古格王贊德支持下,在托林寺召開了法輪大會,當時衛、藏、康等地區均有高僧前往參加,史稱 “火龍年大法會”,漢文史書稱“丙辰法會”,成為西藏佛教盛事。由於阿底峽大師的住錫和火龍年大法會的召開,使托林寺蜚聲全藏,成為中世紀西藏名寺。
       仁欽桑布大師在這裡一共譯出十七種經、三十三種論和一百零八種佛教密乘的坦特羅(Tantra)以及有關醫藥、文法、工藝等方面的著作,並對吐蕃赤松德贊 時期一些舊的佛經譯本作了重新修訂。由於仁欽桑布的成就,後人給了他“大譯師”的尊稱,並將在他之前西藏所譯出的佛經稱為“舊密咒”,而將他所譯出和重新 修訂的佛經稱為“新密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