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圖/黃日春
撰文、整理/李初初
清時,廓爾喀人三次入侵西藏,吉隆均是漢藏一心、同仇敵愾抵禦外敵入侵的主戰場。如今,吉隆還保持著擦木卡古戰場、“招提壁壘”等戰爭遺跡。
西元1642年,蒙古固始汗率兵進入西藏,消滅了第悉藏巴力量,並迎請五世達賴喇嘛到日喀則,建立起甘丹頗章地方政府。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七世達賴喇嘛格桑嘉措執掌西藏地方政權,正式建立了西藏地方政府(噶廈),將地方行政機構調整為“基恰”(相當於地市)和“宗”(相當於縣)兩級,吉隆從此開始由西藏舊宗政府(噶廈)統治。
1779年,六世班禪晉京,清王朝對西藏的隆恩和禮遇達到高峰,進而使西藏與中央政府的關係更為鞏固,這種關係直接促進了西藏更加繁榮和安定。正是由於這樣平定的生活,使西藏上至噶廈政府噶倫和駐藏大臣,下至一般官員和兵民僧俗,對居安思危的警戒逐步淡薄。正當西藏享受著盛世升平生活之際,一場戰爭危機悄然而來。西元1787年,廓爾喀侵略者打破了幾十年來西藏邊境的平靜和安定。
廓爾喀是尼泊爾的山地民族。尼泊爾是西藏高原與印度平原之間的山地國家,唐、宋時期是吐蕃與古印度之間文化交流的橋樑,明朝中期以來與西藏的經濟聯繫更為密切。這個時期,相互進行通商來往,邊境友好和睦。西藏的食鹽、羊毛出口到尼泊爾,尼泊爾的穀物、銅鐵進口到西藏。尼泊爾貨幣在西藏廣泛流通。自18世紀中葉廓爾喀首領推翻匿瓦爾族建立的馬拉王朝後統治了尼泊爾。廓爾喀人崇尚武力,不斷地向外擴張勢力。由於與西藏發生錢幣、貿易糾紛,加上噶瑪噶舉派紅帽系第十世活佛卻珠嘉措從中挑唆,以紮什倫布寺有六世班禪入覲時乾隆皇帝賞給的大量金銀珠寶為誘餌,促使廓爾喀人鋌而走險,悍然發動了入侵西藏的戰爭。
第一次反擊廓爾喀之戰
西元1787年7月,廓爾喀第一次入侵西藏邊境地區,派出的總兵力為2000人。廓爾喀軍隊以紅帽系喇嘛的僕人噶瑪曲金為嚮導,入侵西藏今吉隆管轄的濟嚨、宗喀,以及聶拉木等邊界地區,幾位元宗本奮力抵抗,終因武裝力量相差懸殊而難以抵擋,廓爾喀侵略者進一步向協噶爾(今定日)進逼。
八世達賴強白嘉措和駐藏大臣火速將廓爾喀入侵西藏的軍情向清王朝奏報,與此同時,噶廈政府緊急調動後藏地區兵力進行抗擊,並調集前藏和工布地區的所有兵力增援後藏。乾隆皇帝接到奏報後,立即諭令鄂輝為將軍、成德為參贊,從四川率兵3000入藏,又命四川總督李世傑駐打箭爐(四川康定),負責調度軍馬糧餉,還特派通曉藏語的理藩院侍郎巴忠“馳驛赴藏查辦”。乾隆皇帝要求他們做到對侵略者“痛加殲戮,使之望風膽落,將所搶濟嚨等處地方,全行收復”,然後“再傳令廓爾喀頭目來營設誓,勘定界址,永遠不敢越境滋事,以靖邊隅。”
鄂輝、成德率軍至拉薩後,向西進發的行程相當遲緩,成德十月初八才到日喀則,又過了一個月後才到協噶爾。到達通拉山(馬拉山)一帶,天降大雪,積雪很厚難以翻越,只好命令部隊駐紮在通拉山北麓,另尋小路前進。時隔一個多月,鄂輝、成德部終於找到翻越通拉山的小路,率大軍向宗喀進攻。盤踞在宗喀的廓爾喀人聽說清朝大軍已到,望風南竄。鄂輝、成德很快收復了宗喀後,將四處逃難的藏民找回,並將他們妥善安置,即向濟嚨挺進。
盤踞在濟嚨的廓爾喀人聽說宗喀已失守,便無心堅守,也棄城而逃。鄂輝、成德不費吹灰之力就將濟嚨收復。然而庸臣理藩院侍郎巴忠懼怕高原苦寒,想早日返回北京城,而不顧國家利益與廓爾喀議和,並暗中派丹津班竹和穆克登阿去與廓爾喀代表談判。
最後,在議和的條文中,全然看不到大清官兵勝利的跡象,以三年內每年給廓爾喀9600兩銀子作為廓爾喀撤軍的條件。廓爾喀人在收到1789年的第一次交款後,退出了聶拉木等地。然而,這種提不上桌面的勾當卻被巴中描繪成獲得大勝而謊報給朝廷,遠在萬里之外的乾隆皇帝信以為真。
廓爾喀認為清王朝軟弱可欺,開始醞釀更大規模的侵略。兩年後,廓爾喀再次對西藏地區發動了戰爭,兵鋒直指後藏紮什倫布寺。巴忠以銀賄和的事情被乾隆皇帝得知,巴忠畏罪投湖自盡。
古代藏兵的裝備(攝影/范久輝)
第二次反擊廓爾喀之戰
1791年七月,廓爾喀人以西藏地方不按合約如期付款為由,再次大舉入侵西藏,第二次廓爾喀戰爭爆發。廓爾喀人突然襲擊後藏軍隊駐地,噶倫和代本的隨從立即和廓爾喀兵展開搏鬥,大批廓爾喀士兵傷亡,聶拉木雪康內外血流成河,屍體遍地。最後,噶倫2人、代本3人、少數隨從和漢族弁官王剛、陳大浦被廓爾喀兵捆綁擄往聶拉木邊境。此後,廓爾喀兵出兵協噶爾並再次佔領濟嚨宗。六世班禪貝丹益西為了避難逃往前藏,廓爾喀兵掠走了紮什倫布寺各種金銀珠寶和錦緞,毀劫佛像、佛經、佛塔等,對後藏地區的僧俗百姓進行了殘酷的蹂躪。
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冬,乾隆皇帝接到報告後,派嘉勇公福康安為大將軍,從全國各地調兵約17000餘人,開往前線,並親召福康安入宮訓諭。福康安大軍進藏時節正值天寒地凍的冬天,寒風凜冽、滴水成冰、極度缺氧,將士們在大雪紛飛中向邊境行軍。廓爾喀軍雖知大清帝國大軍已經到來,他們並未撤離藏境,只將屯聚在定結的兵力收縮到聶拉木、濟嚨。
成德率千余名士兵抵達聶拉木附近,於12月28日發起柏甲嶺一戰,殺敵200餘名,進而圍困聶拉木官寨之敵。滿漢藏族將士不畏艱苦,奮勇殺敵,士氣高昂。廓爾喀軍仍以討取銀兩為託辭,盤踞藏邊。
第二年2月底,清朝調遣的軍隊陸續到達後藏。褔安康命令軍隊向協噶爾、聶拉木集結。同時,向廓爾喀發出檄諭,命其獻出侵擾後藏的頭目及沙瑪爾巴等要犯,悔罪投降。但長達兩個月內,敵方不僅毫無悔罪表示。福康安決定於4月下旬以濟嚨一路為主、聶拉木方面為輔,進兵征剿。
濟嚨方向敵人的前沿防線設在檫木卡,檫木卡兩邊都是高聳入雲的高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進的險隘。敵人在兩邊的岩頂上,壘起了碉堡,修築了工事,踞險扼守。福康安命令海蘭察率小股部隊雨夜偷襲,從後山摸到敵人後面,攻其不備。同時,親帥大軍直撲敵人的碉堡、寨營,200多守敵全部殲滅。
5月上旬,大軍乘勝直奔濟嚨,行至瑪爾甲山梁(現吉隆鎮沖堆村一帶),與敵人的援軍相遇。福康安見敵人來勢兇猛,即令大軍埋伏在石崖下面,故意讓出一條狹路,等待敵人上山。等敵人過去一半,一聲號令,將士們橫沖賊隊,痛加剿殺,殲敵300多名。
福康安乘勝直驅濟嚨,那裡又是一個戰略要點,敵人設有重兵把守。福康安向固守在據點裡的敵人展開攻心戰術,讓他們投降。但敵人拼死頑抗,大軍則先用火炮轟擊,敵人的碉堡一個個火焰沖天,騎兵一路追殺。這場戰役殲敵1000多人,濟嚨收復。
清軍繼續追擊到邊境熱索,熱索橋橋板被拆去了,敵人在對岸的橋頭,恃險據守,開槍抵抗。福康安命副都統阿滿泰、侍衛岱森保等率兵繞過峨綠山,在熱索東林藏布河上游,砍倒樹木,做成木筏,偷渡過江,直撲橋頭堡。與此同時,福康安率領部隊從正面發起進攻,兩面夾擊,痛殲賊匪,佔領了熱索橋據點,殲滅敵人無數。
尼泊爾的布魯克巴、作木郎、批楞三個部落,得知清軍將廓爾喀佔領的土地全部收復,主動協助清軍剿賊;哲猛雄、宗木兩部落趁清軍獲勝之機,也從廓爾喀手中奪回被搶佔的土地。廓爾喀四面受敵,清軍連戰連勝,深入廓爾喀境內700餘裡,直搗敵人的老巢加德滿都。
福康安大軍征戰期間,乾隆皇帝特命四川總督孫士毅,負責從昌都到拉薩藏東一路的物資運輸;命駐藏大臣和琳負責從拉薩至濟嚨藏西一路的物資接應,保證了後勤和軍需補給。
179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8月28日,福康安接受了廓爾喀國王的投降,停止進兵。並根據皇帝的旨意,大軍所佔領的熱索橋以西地方,如協保布魯、東覺等地,全部歸還廓爾喀;熱索橋以內的濟嚨、聶拉木、宗嘎等處原本是西藏所屬,故歸還大清國。以濟嚨、聶拉木以外為界,廓爾喀人不得擅自越過一尺一寸。廓爾喀每5年定期向朝廷獻貢一次。然後,雙方劃定邊界,設立鄂博(界碑),承諾互不違約。至此,廓爾喀入侵西藏的第二次戰爭方告結束。
仲尼邊境的吉隆鎮熱索村,尼泊爾邊民常來此採購物資(攝影/范久輝)
第三次反擊廓爾喀之戰
西元1855年(清咸豐五年),又發生了廓爾喀人不遵守協定再次入侵西藏西南部地區的戰亂。英國帝國主義者出於擴張的野心,挑唆廓爾喀的國王和大臣,從西元1842年起多次致函駐藏大臣,提出無理要求,都被駐藏大臣拒絕,於是在1855年初派人到吉隆,煽動百姓,企圖強佔吉隆。西藏派噶倫夏紮和駐藏大臣屬下糧務張琪等人以到定日查辦案件為名進行震懾和準備。但是廓爾喀人我行我素,沒有停止入侵的腳步,以西藏官吏在邊境多收廓爾喀商稅等藉口,公然撕毀“永不侵藏”的誓約,居然派兵千餘人,佔領了濟嚨和聶拉木兩個地區,接著又攻佔了宗喀。駐藏大臣赫特賀到協噶爾與廓爾喀進行會面,廓爾喀提出西藏給予廓爾喀一萬五千兩銀子的賠償要求遭到拒絕。廓爾喀繼續增兵,又佔據了阿裡地區的普蘭宗和後藏地區的絨轄地方,企圖消滅駐紮的清軍。當時噶倫才旦率領藏軍反擊廓爾喀人,殺死廓爾喀軍數百人,將帕嘉嶺的廓爾喀軍隊殲滅,接著又收復了聶拉木,包圍了宗噶,攻克了絨轄。
廓爾喀軍遭到失敗後,又從尼泊爾徵集七千軍兵增援,援兵直撲聶拉木,再次佔據聶拉木。當時國內正值太平天國起義,清朝無力顧及反擊廓爾喀之事,由駐藏大臣從前藏抽調漢藏僧俗軍兩千人到後藏增援,並讓四川總督派出康區軍兵前來支援,但由於路途遙遠,力不從心,未能在軍事上取得勝利,所以向尼方提出和談。廓爾喀人聽說前後藏和康區在抽調成千上萬的軍民前來參戰,沙拉寺、哲蚌寺、甘丹寺也派出大批僧兵前來,而且即將入冬,不便征戰,同意舉行會談。西藏方面派出噶倫夏紮和各大寺院的代表前去尼泊爾參加和談。由於軍事上力量薄弱,西藏派出的談判代表在尼泊爾處處受壓制,最後西藏方面不得不與廓爾喀簽訂了不平等的條約,才結束了第三次廓爾喀戰爭。
從此廓爾喀在拉薩設立了被稱為“格烏丹”的尼泊爾代表處,西藏地方政府也在尼泊爾設立了稱為“廓細勒空”辦理對尼泊爾事物的機構,直到西藏和平解放的百年間,一直承擔著不合理條約壓迫的苦果。
1915年(民國四年),西藏地方(噶廈)政府把日喀則桑珠孜宗提升為“基宗”(相當於地級行政單位),負責管轄班禪轄區和後藏地區噶廈政府所屬的16個宗和30個獨立谿卡(莊園),其中吉隆的吉隆宗、宗嘎宗和幹布谿卡屬於桑珠孜宗管轄範圍。
西藏和平解放後,1956年9月20日,中尼兩國在加德滿都正式簽署了《中國人民共和國和尼泊爾王國保持友好關係以及關於中國西藏地方和尼泊爾之間的通商和交通的協定》,至此,尼泊爾在中國西藏地方享有的特權全部廢除。吉隆,這塊在中尼關係史上出現頻率最好、佔有極重要位置的邊地,從此迎來了與尼泊爾睦鄰友好的新時代。
(此文大量參考《吉隆縣誌》、《西藏最後的秘境》、《千年吉隆》等專著,特此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