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索窮臧望 攝|金海張守國曲傑
藏曆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每年藏曆新年是根據藏曆推算出來的。2011年的藏曆新年是西曆的3月5日。山南地區農村的藏曆新年,基本延續了古老的習俗。
上圖 瓊結雪村強巴卓嘎正在做“古吐”。
中圖 藏南特點的藏曆新年用“卡賽”疊成的“德卡”。
下圖 藏曆新年必備的年貨“羊頭”。
堅耶村:驅鬼、吃古吐,闔家沉醉
加麻鄉堅耶村位於山南地區瓊結縣南部,是個山清水秀的古老村莊。我們來到這裏時,村民旺堆老人已經在家中等我們很久了。旺堆老人的兒子在外地工作,這時也回到家中準備過年。二女兒卓嘎次仁和丈夫小譚也從山南地區首府澤當回到了父親家裏。女婿譚海燕是一位壯族同胞,被兒子戲稱為“我們家裏的男文成公主”。
12月29日那天,傳統上也叫驅鬼日,是藏曆年前非常重要的一個日子。旺堆老人家和所有的家庭一樣,對每間屋子進行了認真的清掃,也清除廚房裏一年的煙垢。
到了傍晚,要做一種特殊的“古吐”。“古吐”的意思是“用9種東西煮成的粥”,常以麵團為主料,再放些肉丁、奶渣、人參果、熟豆以及蘿蔔等幾種蔬菜。新年前的29日這一天所做的古吐與往常不同的是,家人要用麵團做一些代表人們性格好壞或運氣好壞的象徵物,在火的餘燼中輕輕燒一下,然後放到古吐裏,誰吃到了什麼就有了一定的意味在裏面。另外,以糌粑或面做一個人體魔鬼模型,放到煮古吐用的沙鍋旁的鐵片上,其周圍還放些茶渣、酒糟一類廢棄的食物垃圾。天黑時,全家人按長
幼次序坐在煮好的古吐周圍。
按傳統的習慣,盛古吐的規矩非常嚴格:家中的母親或其他掌勺的人要用白布遮蓋雙眼,右手拿著木勺,一個年輕人把家人的碗一個個遞到她的左手。掌勺人每盛一
碗時都要先搖攪三下。當全家人都盛上第一碗時,才解開掌勺人的眼蓋,一起開始吃古吐。每個人從自己碗裏撈到的象徵物都呈放在長輩面前備置的碟子中。每次亮出具有象徵意義的面疙瘩時,全家人都沉浸在笑聲與互相議論的熱鬧之中。每個人至少要吃兩碗古吐,最後一碗留少許,拿到驅鬼廢臺上先滴幾滴,然後倒盡,並且將象徵意義壞的東西也倒於其中,而將象徵意義好的東西拿到屋頂,放在經幡臺上。
天完全黑時,家中兩個年輕男人手裏攥著麥草捆成的火把,慢慢跑遍每一間房屋,並將火把揮向每一個角落,高喊:“出來!”“魔鬼出來!”以圖弄得“魔鬼”無處躲藏。接下來由家裏女兒端著放鬼模型的台跑出家門,持火把的人緊跟著追上,家中長者雙手使勁鼓掌。所有的驅鬼物集中扔在一個十字路口,之後大家一起往回跑,不能回頭。家裏人在門內擺放一堆燃著的荊棘,還準備一木勺糌粑和一瓢水,當外面的年青男女跑回家時,要一個接一個地跳過火堆,家裏的人則從左右兩邊向他們
抛灑糌粑並潑水,這也是為了防止“魔鬼”跟著人回來。
接著全家人按次序就坐,姑娘們先給原先吃到好的象徵物的人唱頌歌,接著給撈到壞象徵物的人倒罰酒並讓他們跳舞、演藏戲或唱歌,給大家獻藝。如果其中有誰不能獨立承擔一個節目,則讓他(她)模仿雞叫或驢叫,還要加罰酒。這樣一直鬧到半夜,闔家沉醉在笑聲、呼叫聲和歌聲之中,喜不自勝。不論繁簡,每戶都要搞這個儀式。這天,旺堆老人的二女婿譚海燕吃到了一塊白石頭,爸爸說這寓意著女婿心地善良、純潔,不帶一點瑕疵。樂得小譚合不攏嘴。
藏曆三十,對於這一家來說是忙碌的一天。門口嶄新的香布,標誌著新年的到來。用酥油和麵粉做成的油炸果子,叫做卡塞,家庭主婦小心地把它們層疊放在佛堂裏,還有青稞苗、吉祥羊頭、酥油,一桌子豐盛的供品表達對佛祖的敬意。
另外還要準備一種叫切瑪的彩色五穀鬥,裝滿糌粑、麥粒,插上青稞穗、酥油花,放在佛龕前面。所有這些都由家中的阿爸、阿媽親手來擺,因為流傳著供品放不好會不吉利的說法,所以需要有經驗的老人來完成。
三十這天還有許多清掃整理的事情,都需要全家動手。在客廳鋪上新年才用的新卡墊,也需要整理一下藏曆初一穿的新衣。還要洗頭、洗衣,打理新年的新配飾,每個人都忙得不亦樂乎。
大年初一這天,主婦們都起得比較最早,要準備煮帶有麥片的麵湯,叫“卓恰”,表示一帆風順;還要用羊頭肉煮糌粑面,叫“礱突”,表示長壽;第三種食物是用糌粑、紅糖、奶渣和青棵酒煮粥,這種粥叫“羌枯”,表示生活甜甜蜜蜜。日出時,家庭主婦把這3種食物給每個人送上一碗。天亮了,全家穿上新衣服,洗漱完畢,晚輩就開始向長輩恭賀新年,互道“紮西德勒”(吉祥如意), 然後開始早餐,互敬青棵酒。初一,一家人團聚,一般是不出門的。
瓊結縣加麻鄉堅耶寺僧人製作的藏曆新年的“孜卓”
瓊結縣康布寺僧人強巴多吉在寺裡正在準備“切瑪”
唐布其村:擊牛角是男人的娛樂活動
唐布其,意為大壩頭燒制木炭之地。唐布其村們於瓊結雪鎮往澤當走的公路東側,距前面講的堅耶村有20多公里。村莊以建於西元11世紀的唐布其寺而聞名。唐布其村現有70戶人家,400多人口。
擊牛角比賽是當地農村新年初二的一個重頭戲。擊牛角,當地話叫“多郭”,參加者沒有明確的年齡限制,但一般多為青壯年。今年主持擊牛角比賽兩位“阿媽”,一個叫丹增達傑,是白衣隊隊長;一個叫米瑪,是黑衣隊隊長。比賽由他們在20多個參賽者中通過抽籤方式各帶一個“家庭”來參加,賽場上“阿媽”與“阿媽”對陣,“兒子”與“兒子”比賽,再按小比分算團體成績。
左上 點燃院裡的桑煙,祝福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右上 藏曆新年,屋裡喜慶的擺設。
左下 藏曆初一村民互相拜年,主人敬獻切瑪,客人手抓切瑪訴說新年祝福的話語。右下 大年初一拜年後的歡聚。
村中的一個年輕人在村中央的廣場吹響銅號,表示比賽馬上開始。我們看到賽場上劃出兩條白線,相聚約十多米,在白線中間點上用鐵鍬挖土立一個牛角,牛角用濕泥粘上一塊白石頭為大靶子,兩頭輪換著比賽,每次比3輪。投手射中牛角視為打中小靶子,獎勵3元,射中白色石頭視為射中大靶子,獎勵5元,投中牛角白點的可以得到重複投擲一次的機會,幸運者會跑到對面把自己剛剛擊中白點的“子彈”撿回來再使用,並要手舞足蹈的大聲喊出“啐啐啐!”以示震懾對手,鼓舞己方士氣。投擲用的石彈從地上隨意撿拾,力氣大的可以選一塊大石條,力氣小的就會吃虧不少。比賽的意義也就在這裏,比的就是男子漢的力氣和技能。投擲方式不能像投手榴彈一樣從肩後扔出,而要把石塊托在手心從膝關節附近劃出一個半圓圈,將石塊上揚拋擲出去,村長說主要是為了考慮安全,營造一個歡樂、祥和的節日氣氛。
唐布其村現有4個村民小組。今年的比賽每個村民小組都有人參加。比賽選定兩個“阿媽”,分別是一組的組長和三組的組長,他們平時在村民中很有威信,他們既是兩個隊的隊長,也是比賽的仲裁和記分員,全隊所得的獎勵資金也是由他們按具體表現分配給每個隊員。
根據村長的介紹,比賽的活動經費從村財政中支出,今年村裏出了400元比賽獎金。村民很樂於參加這種活動,一旦進入狀態,可以玩到很晚很晚,盡興為止。
左上圖 唐布齊村村民頓珠格桑一大早就在村街小巷吹起鼓號收集村民玩“牛角”。 右上圖 固定牛角。
唐布齊村民自選出來的“朵廓”的兩位阿媽(左為丹增達杰 右為米瑪)敬獻“切瑪”
下圖 大年初二,在未改造前老房子陽台上的拜年場景。
瓊結雪村:插經幡的祭神祈福儀式
瓊結雪村就在瓊結縣所在地,古時為衛藏中部八大名鎮之一,也吐蕃文明的發祥地,在西藏文化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如今又以嶄新的姿顏屹立在藏南新農村的土地上。
初三的一大早,瓊結雪村一位公推的長老到日沃德慶寺的喇嘛那裏求卦,寺廟的住持一邊熟練地翻閱曆書,一邊念念有詞:“今天是藏曆新年的初三吉日,按照天文曆算,今天是插經幡的好日子,時間應該定在早上8點整為好。”
作為福運升騰的象徵,更換經幡是整個西藏農區人們每年藏曆新年間的主要傳統活動之一。在瓊結雪村,這一天早上,村中的人穿上節日的盛裝,聚集在各家各戶的樓頂上,舉行一次隆重而歡樂的插經幡儀式,藏語稱“托隨”,意為在屋頂上進行的祭神祈福儀式。
作為今年瓊結雪村插經幡儀式中主要誦經祈願的長者,70歲的紮西老人告訴我們:“首先我們要煨桑,抛灑糌粑,然後根據曆書上指定的巧藏(吉利方位)換插經幡,這是習俗慣例,這樣我們祝願大家來年吉祥、紮西德勒!”
雪村的人們很有集體觀念,大家穿上新衣,早早的把青稞酒、“卡賽”(油炸果子)、“切瑪”(五穀鬥)等端到樓頂的平臺上,再把煨桑用的柏樹枝和嶄新的經幡準備好,鄰居們隔著牆頭互相拜年,單等村長一聲令下,大家一起把表示福運升騰的新經幡掛起來。
大年初二早晨祭山神。
大年初一早上插換經幡
8點整,寂靜的村莊突然之間響起此起彼伏的歡呼祝福聲,每座屋頂上青煙升騰,簇新的五色的經幡在朝陽的映射下使整個村莊都明麗起來,我們所在的樓頂上,年輕的村婦們唱起動人的祝酒歌:
沒有確實沒有,
貴人身上沒病;
有啊的確有啊,
席上有茶有酒。
“紮西德勒”的祝福聲不絕於耳,很遠很遠都能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