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

楊逸疇過墨脫縣德興藤索橋考察雅魯藏布大峽谷沿岸地貌變化。

 

20 次上青藏高原、8 次深入雅魯藏布大峽谷、5 次探險塔克拉瑪幹沙漠……這一個個資料令人瞠目結舌,中國科學院地理地貌學家楊逸疇的一生,就一直走在這樣一條不合常規的路上。作為最早論證出雅魯藏布大峽谷作為世界第一大峽谷的科學家,雅魯藏布大峽谷可以說是楊逸疇一生中最重要的地方,也是他最為留戀的。2012 7 27 日,楊逸疇病逝,在最後的彌留之際,他仍在病床上心念著青藏高原。很多人說,楊逸疇是為大峽谷而生,也是為大峽谷而死的人。同時,他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關於西藏、以及有關雅魯藏布大峽谷未知的故事。

 

我們將這一個個故事串聯起來,不光是為大家展現楊逸疇背後的雅魯藏布大峽谷,更是在楊逸疇先生離開我們一周年之際,對這位當之無愧的雅魯藏布大峽谷之父的再次緬懷和追憶。

 

撰文羅洪忠 圖片提供郭素珍

 

20 次上青藏高原的楊逸疇,一直從事地貌形成演化、高原環境演變的研究,作出了許多開拓性的貢獻。而更令楊逸疇難忘的經歷,卻是8 次深入雅魯藏布大峽谷進行科學探險考察。他既是我國首批考察雅魯藏布大峽谷的科學家,也是我國率先徒步走完大峽谷90 公里無人區的探險家。這樣特殊的經歷,讓楊逸疇在世界上率先論證出雅魯藏布大峽谷為世界最深最長的第一大峽谷。

 

世界第一的光環戴在雅魯藏布大峽谷頭頂,還意味著《中國大百科全書》《辭海》中的有關條目將做新的更正,世界地理教科書將做新的改動。而隨著雅魯藏布大峽谷的論證,楊逸疇這個平凡的名字,永久地篆刻在了中國世紀壇的白色大理石壁上。

 

不光如此,楊逸疇憑著對大峽谷扎實的科學探險考察,修訂了我國上世紀最大地震震中為墨脫而不是察隅,並提出利用雅魯藏布大峽谷資源為西藏造福的宏偉構想,同時,他還解開了雅魯藏布江大拐彎地理構造和雅魯藏布大峽谷虹霞瀑布消失之謎。

 

雅魯藏布大峽谷世界第一的科學論證,無疑成為20 世紀地理學上的重大發現,而這險些與楊逸疇擦肩而過。

 

歷史上,英國地理探險者將雅魯藏布江大拐彎以下的墨脫河流段稱為底杭峽,新中國地圖稱之為雅魯藏布江。1993 年,美國地理探險家費希爾到過雅魯藏布大峽谷入口,看到了大峽谷圍繞西藏東南部最高山——南迦巴瓦峰拐了一個大彎,這使得在很長時間以來,國外媒體一直將其稱為南迦巴瓦大峽谷。

 

也有人聲稱,是費希爾最早在美聯社報導了南迦巴瓦大峽谷是世界上最深的峽谷。談起這件事,楊逸疇披露了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

 

1994 年春天,楊逸疇等一行應邀去臺灣講學。在那裏,臺灣同行告訴他們一個重要資訊:美國科學家在前往西藏米林派區(現為派鎮)考察時,偷偷拍了幾張雅魯藏布大峽谷的照片,通過分析後初步認為,這個大峽谷可能不遜於美國的科羅拉多大峽谷,但他們苦於沒有實地考察的證據,不敢下結論。

 

楊逸疇此前已6 次去過雅魯藏布大峽谷,走過進出墨脫縣的所有線路。臺灣同行的追問和提醒,使楊逸疇猛然醒悟,雅魯藏布大峽谷不遜於科羅拉多大峽谷,這本身就是一種科考成果。回到北京後,楊逸疇找到一起考察雅魯藏布大峽谷的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學家高登義,談起了臺灣的見聞。那時,新華社記者張繼民也在場,沒想到他的一句話,引起了張繼民的極大興趣。

 

062

楊逸疇考察時多次經過的雅魯藏布江大拐彎。

 

張繼民在楊逸疇、高登義和李渤生三位科學家合寫的論文《雅魯藏布江下游水氣通道初探》中發現了有關大峽谷長度和深度的表述,文中記錄雅魯藏布江峽谷的平均深切度在5000 米以上。_張繼民當即給高登義打去了電話,非常認真地說:你和老楊認真考證一下,比較一下美國的科羅拉多峽谷,拿個結果好嗎?說完,他又加重語氣說:如果是世界第一,我們一定不要放過它!這可是中國的財富啊!

 

楊逸疇戴著老花鏡,伏在案頭以1:5 南迦巴瓦峰地形圖為基準,從雅魯藏布大峽谷海拔2400 米的高度往上算。經過30 多天的反復計算和論證,楊逸疇終於得出了結論:中國的雅魯藏布大峽谷,無論在長度、深度上都遠遠超過世上已知的幾條大峽谷,為世界之最。這個結論最後經過劉東生院士再次論證和審定,由新華社向全世界發佈後,一下子,國內外近百家媒體轉載了這條消息,引發了社會的強烈關注。

 

楊逸疇愛人郭素珍手捧楊逸疇青藏高原考察時的遺像。(攝影馮帥)

063若不是臺灣同行的提醒,雅魯藏布大峽谷世界第一,這個被認為是20 世紀末地理學上的重大發現,險些同中國人擦肩而過。楊逸疇說道。

 

從溫婉的江南小村走進中科院神聖殿堂,再到粗獷的青藏高原、南疆沙漠,楊逸疇走了一條常人認為不常規的路。

 

伴隨世界第一大峽谷的發現和論證,雅魯藏布江大拐彎名噪寰宇,楊逸疇的名字也響徹華夏。2002 初春,在北京中關樹一棟舊樓裏,我第一次見到了楊逸疇。他的皮膚黝黑發亮,身高1.8 米以上,健壯得像雪山的犛牛。如果不看他鼻樑上架著眼鏡,怎麼也不會想到他是一位科學家,倒像一位運動健將。

 

楊逸疇回憶與地貌學結緣,有兩本書對他產生過潛移默化的影響,並有意無意地引導他走上以後的人生道路,一本是《徐霞客遊記》,另一本是《魯濱遜漂流記》。楊逸疇與徐霞客算得上是同鄉,徐霞客是江陰人,而他的老家江蘇武進北邊就是江陰,當地流傳著徐霞客的不少故事。楊逸疇說,今天再看《徐霞客遊記》,它不光有文學價值,而且還有科學價值,徐霞客算得上中國地理學的老祖宗。

 

徐霞客這位游走四方、探索冒險的故事,暗暗拔動少年楊逸疇不安分的心。待到報考大學時,當時最熱門的專業是土木工程系、電子系、機械系,可他選的專業卻是地質地理等。1953 年,楊逸疇如願進了南京大學地理系,當時別的大學還沒設地理系。

 

在大學裏,楊逸疇的身體健壯盡人皆知,他當時是江蘇省的排球隊員,據說他創造的男子標槍記錄很長時間都無人打破。1957 年,大學畢業的楊逸疇來到中國科學院地理所工作,這裏是中國地理學界的最高學術機構。1959 年,楊逸疇參加了中科院西部地區南水北調工作。也許是一副好身板惹的禍,楊逸疇被領導派到了科學上一片空白的青藏高原,儘管當時條件極度艱苦,卻給了年輕的楊逸疇展示自己一個極佳的舞臺。從1973 年到1979 年間,他幾乎每年都要到高原去,一去幾個月是常事。有幾次,家中老人生病以及病故,他都無法回來。楊逸疇的愛人郭素珍清楚地記得,有次他回北京後,陪她看過一場露天電影,也是人生中僅有的一次。

 

然而,一向身體強壯的楊逸疇,還是讓高原反應給累倒了。1987 年,他帶領中日聯合登山隊攀登7756 米的庫拉崗日峰,那次高原反應對他的傷害很大,他高大的身軀像棉花一樣幹幹栽倒在地,以至於在大本營躺了10 天才爬起來,回北京開會期間又發生休克,倒在了衛生間裏。醫生檢查後,說是長期缺氧造成心臟右臒動脈堵塞,醫生不讓他去青藏高原了。這對楊逸疇精神上是非常沉重的打擊,他毫無思想準備:這年我已52 歲了,青藏高原和雅魯藏布大峽谷還有多少奧秘,等待我去探索,難道我的青藏高原科學探險事業就這樣半途而廢了?

 

楊逸疇聽從了醫生的建議,經過冷靜思考,慎重地做出了新的選擇,把目標轉向了青藏高原的北——塔克拉瑪幹大沙漠。然而不幸還是降臨了,2004 年他突患腦血栓,可他感到壯志未酬,不甘心就此罷手,在他病體稍加康復後,依然心系雅魯藏布大峽谷的探險考察。2007 年,他還參加了慶奧運中國雅魯藏布大峽谷徒步穿越十周年回訪科學探險考察活動,又一次到了大峽谷地區觀察。楊逸疇的逝世,勾起了我10 年前初次採訪他的回憶,楊逸疇對墨脫大地震震中的確定以及雅魯藏布大峽谷虹霞瀑布的消失之謎有著功不可沒的論證。

 

我國上世紀最大地震震中在西藏察隅,緣於英國植物學家F·K· 沃德設下的謎局,楊逸疇多次穿行於察隅、墨脫兩地,最終將震中定為墨脫縣格林村。

 

1950 8 15 22 09 34 秒,世界各地的地震儀同時記錄到來自這一強大震波。刹那間,江河斷流,數十萬平方千米的地貌一夜之間面目全非,所有地震儀都超出了最高限而失靈。這次大地震所釋放的地震波能量是唐山大地震的20 多倍。

 

對於這次大地震震中位置的確認,眾說紛紜,有的說是印度阿薩姆邦,有的說是西藏察隅。當時在察隅考察的英國植物學家F·K· 沃德的記錄,讓世界都把此次大地震震中位置確定在察隅,稱它為察隅大地震

 

1973 9 21 日,包括楊逸疇在內的8 人科學考察小分隊挺進墨脫,考察組從米林縣派區出發,當地政府先後調配30 多名門巴族、珞巴族和藏族青壯年民工,給他們背行裝、當嚮導和做翻譯。考察組進墨脫後,考察了馬尼翁、月兒工、希讓村,沒想到1950 年大地震留下的遺跡,讓楊逸疇一行觸目驚心。專家們走訪了19 戶人家,找到了當年的倖存者,聽他們描述災難降臨時的一個又一個恐怖情景。

 

墨脫縣至四境間數百公里的山路崩塞,連日飛塵蔽日,經旬不散。雅魯藏布江潰決,水勢暴漲,形成50 米高的浪頭,江面由20 多米一下崩展到80 多米。有的山峰被一分為二,形成箭鞘狀。雅魯藏布江流入印度的布拉馬普特河兩岸洪水為患,堰渠沖毀,道路切斷,橋樑損毀。整個雅魯藏布江河彎地區和米林、察隅等27 個縣及印度阿薩姆邦的部分地區都被捲入這場災難之中。地震破壞面積約40 萬平方公里。有感範圍最遠距離達1300 公里。一位當年曾給F·K·沃德當過背夫的希讓村老人,地震後曾去過阿薩姆。他看到沿途江水多處被堵斷流,後來又沖決堵塞物,大水漫灌了阿薩姆平原,洪災氾濫。

 

墨脫縣背崩南邊的格林村,距震中最近的一個大村莊。那塊兩平方公里的盆地,本是墨脫縣境內最大的平壩子,上有良田近千畝。它不僅被夷為平地,而且陷落成為沼澤地,全村400 多人幾乎無一倖免。原格林村遺址成為沼澤草甸地帶後,科學家在地圖上標上了格林盆地字樣。

 

064

065

 

左圖雅魯藏布大峽谷河床上陡然落下的藏布巴東瀑布,如今被《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評為中國最美瀑布。

 

上圖楊逸疇在南迦巴瓦峰考察時,宿營地設在一處臺地上。

 

對於墨脫大地震遺留的最大隱患,莫過於分佈在雅魯藏布大峽谷兩岸的崩塌倒石堆。這些倒石堆像是一條幹石河,滿載著岩屑、碎石和巨礫,斜臥在高高的山體上,有的竟達上千米。一旦發生崩塌、地震、暴雨,都有可能觸發砂石滑動,甚至產生連鎖反應,演變成一場勢不可擋的泥石流潰入河床,時有堵江截流的情況發生。

 

楊逸疇等一行在墨脫考察時,這裏就發生了一起堵江截流的情況。墨脫縣背崩村上的一處石崖,因連日暴雨而潰垮,崩落的巨石推動下游溝槽中的泥水石塊匯合成一股上萬噸的泥石流,沖向雅魯藏布江,一舉截斷了徑流達每秒上萬立方米的江流,持續一天之久。第二天江水漫堤,衝垮堤壩形成洪峰,險些將下游的解放大吊橋沖走。

 

楊逸疇、章銘陶等科學家根據調查得來的情況,與察隅大地震訪問資料相比較,墨脫受損的情況顯然具有毀滅性:震中位於墨脫縣背崩村正南方38 公里處,而察隅距墨脫足有300 公里。他們將有關情況報請國家地震局專家審核,將這次大地震更改為墨脫大地震。這是20 世紀以來中國大陸最大的一次地震。從此,格林盆地標注在中國地震圖上,墨脫大地震永載史冊。

 

墨脫大地震時,印度板塊向對面的歐亞板塊俯衝,造成雅魯藏布江河床劇烈錯落,楊逸疇由此佐證虹霞瀑布的消失。

 

楊逸疇第一次見到南迦巴瓦峰時,那仍是一座未被登頂的處女峰。在南迦巴瓦峰西坡,考察隊員們發現了一條大冰川,他們感到特別奇怪,冰川竟會離雅魯藏布江那麼近,僅有幾百米。這裏的雪線是海拔4800 米,林線是海拔4200 米,可是這冰川居然跑到2800 米處的森林裏,這就是聞名全球的則隆弄冰川。

 

第一天,他們就在冰川上工作,正當大家聚精會神工作時,猛聽見有人大叫:——”楊逸疇抬頭一看,心一下就收緊了,倒吸一口冷氣,只見一隻頂大的棕熊,正慢悠悠地在前邊的冰川上走著。熊瞎子,熊瞎子,民工大喊大叫,熊的視力本來不好,但聽力卻異常敏銳,喊聲驚動了它,棕熊立刻加快了步子,朝他們奔來,啪,啪,啪突然響起三聲槍聲,大熊幾乎就倒在考察隊員的腳邊。頭一天進入大峽谷,就體驗到了如此驚險的一刻。

 

進入雅魯藏布大峽谷的第二天,他們整整走了一天,到了大峽谷最後一個村子——加拉村。楊逸疇讓村長把村裏最年長的人都請來,向他們瞭解大峽谷裏的情況及當地曾發生過的自然現象,比如有沒有發生過地震?冰川是否崩塌?聽到這話,村上的人說:我親眼看到則隆弄冰川會跑,太可怕了。那是1968 藏曆七月的一個下午,大家正在太陽底下收蕎麥,南迦巴瓦峰上更是晴空萬里,平時喧騰不息的雅魯藏布江水,突然變得很安靜,一些經歷地震的老人馬上明白是怎麼回事。果然,則隆弄冰川開動了,它快速下行,雅魯藏布江水被它攔腰截斷,竟然斷流到第二天早上。江中疊起的冰壩,直到第二天上午才被完全衝開。

 

考察隊隊員們出了加拉村,前邊就是無人區了。這次,他們特意帶上砍刀、繩索,垂繩攀援,不到100 米的陡坡,卻走了整整一天。翻過這道懸崖,到了江邊,這時是枯水期,江邊露出沙子,還有許多房子般的大石頭。石頭表面光滑,上邊有被激流沖出的小小洞穴,江岸兩側的岩壁,七八米以下都很光滑,表明這是豐水期的水位。大峽谷內,豐水期與枯水期水位落差最高可達21 米。

 

在出發前,貝利、沃德對雅魯藏布大峽谷河床大瀑布的描述,卻始終縈繞在楊逸疇的心裏。早在1878年開始,英印政府情報機關為搞清楚雅魯藏布江下游的流向等情況,不斷派遣情報人員潛入這一區域,其中的情報人員僕人基塔普發現離白馬狗熊大約3 公里遠的地方,雅魯藏布江從約有150 英尺的高度一瀉而下形成瀑布,下面有個大湖,在那兒還總能看到彩虹。英皇家地理學會會員、英軍上尉貝利考察白馬狗熊瀑布後,證實了這處瀑布的存在,還寫進回憶錄《無護照西藏之行》:

 

“……江水在約五十碼寬的溝壑裏奔騰而過。我的左下方咆哮著打漩的急流,右下方江水猛然向下沖過岩石的突出部,在落差約三十英尺處飛濺起層層浪花,形成一朵水氣雲霧,高出瀑布頂端約二十英尺。後來,摩斯赫德到那裏時,看見一條彩虹。由於西藏人沒有彩虹這個名稱,我們就給這條瀑布起了個諢名叫彩色瀑布’……”

 

1924 年,英國植物學家、探險家F·K· 沃德在藏族民工的協助下,從派鎮順江而下,經大渡卡、加拉、白馬狗熊到達大拐彎頂端的紮曲,然後順帕隆藏布江而到達排龍村,遠比貝利走得更遠。在《藏東南考察記》裏,沃德同樣生動地描繪了大峽谷腹地的奇麗景色,見到了虹霞和藏拉兩處河床大瀑布,燦爛的陽光照耀著它們,飛落的瀑布上升起了美麗的彩虹,將它們稱為虹霞瀑布

 

楊逸疇一行走到了白馬狗熊,在大峽谷右側坡上的一塊平地上,被樹林包圍著,平臺上有一座早已倒塌的寺廟。既然是無人區,怎麼會有寺廟呢?這引起了考察隊的濃厚興趣。他們來到平臺上,進到已經塌掉的房子裏,竟然有一棵木瓜樹長在裏邊,還結著一隻大大的木瓜。木瓜樹,是氣候溫濕的亞熱帶作物。當晚,他們住在舊寺裏,無意間在地下刨了刨,結果甚感意外:地底下埋著幾隻已腐爛的大木箱,箱子裏裝滿了各種銅制的佛像、法器等。

 

楊逸疇出發前,曾讀過貝利對這座小寺廟和其僧人以及居民有過描寫。他們沿江考察途中,大家不時看到河道曾被山石堵塞,又被江水沖決而去的痕跡,不時還能看到廢棄經年的村莊。民工們總是告訴說,都是這裏發生的一場大地震給摧毀的。

 

楊逸疇考察中,既沒有看到貝利記載的寺廟念經情形,也未能見到他筆下的彩色瀑布,當楊逸疇提起白馬狗熊附近的彩色瀑布時,年歲大的藏族民工說,早年這裏確有大瀑布,就在白馬狗熊的下方。瀑布周圍有溫泉,當地人在此修了一座小寺廟,常來此沐浴、拜佛,往下看是彩色瀑布,向上能望見南迦巴瓦的雪峰,很是美麗宜人。但這都是1950 年以前的事,此後就再也沒入能走進去了。

 

066

杨逸畴一行考察雅鲁藏布大峡谷沿岸山峰时,宿营地就搭设在林线以上一片开阔地。

 

談起這條瀑布的消失,藏族民工德欽還告訴說,這裏發生過一場令人心悸的大地震。地震發生時,江邊的房子被高高地彈起,然後又落到江裏。山峰的斜坡上,足有十多公里長的則隆弄冰川,整個被崩裂成六段,一路向下躍動,一段巨大的冰川躍過了一個叫直白的小村子,竟將這個上百人的村莊夷為平地,全村僅活下了一個當時正在地洞裏幹活的叫卓瑪青宗的婦女。最後一段冰川跳到江裏,形成一道冰壩,硬是把雅魯藏布江水憋住,江水後來一下衝開冰壩,使下游平原地方莫名其妙暴發大洪水了。

 

楊逸疇對照貝利所描述的河床大瀑布的位置,前去考察後發現僅是一處小跌水罷了。同時消失的還有沿途的一些村莊,它們或被崩塌的山體推進江中,或被巨大的冰川泥石流所掩埋。直白村不見了,現在的直白村,是在距原址上百米的地面上建起來的一座新村莊。

 

楊逸疇考察後得出結論,雅魯藏布大峽谷正處在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鑲嵌交接縫合帶的東北端,雄偉的馬蹄形大峽谷正是沿著這條縫合帶發育而成。虹霞瀑布的消失,就是一次發生在人們眼皮底下的強烈現代地殼構造運動,它再次證明,南迦巴瓦峰就是印度板塊的先鋒,向歐亞板塊俯衝,南迦巴瓦峰對面的加拉白壘峰將其抵住,是年輕的喜馬拉雅山強烈上升的中心,是地形構造轉折最急劇、地應力最集中的地方之一,這裏是我國大陸最為活躍的地震帶之一。印度板塊至今仍在持續向北推擠,縫合帶附近應力集中,地殼很不穩定,經常引發地震。這些巨大的冰川至今還殘存在穀底,這就是為什麼則隆弄冰川會下到海拔那麼低的森林裏,它成了我國首次發現的超長躍動冰川,地震造成的山崩地裂現象仍在。

 

在我的印象裏,楊逸疇無論是興奮自豪地談過去,還是懷著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談未來,最後總是離不開雅魯藏布大峽谷如何造福人類,那是他的生命所系。楊逸疇生前,對大峽谷曾有過無數宏偉的構想:大峽谷有獨特的地理環境,諸多的自然景觀,豐富的自然資源、雅魯藏布江水力資源,單位(公里)蘊藏量為世界之最,如果將大峽谷裁灣取直,獲得2500 米的落差,發電量超過三峽3 倍,不僅能解決我國青藏高原的能源困難,還可以支援東南亞國家;大峽谷的生物種類占西藏的60%,物種資源齊全,是巨大的財富;大峽谷離珠穆朗瑪峰700 多公里,可以建立國家公園,地球上所有想看世界最大峽谷、世界最高峰的人,都要到這裏來旅遊觀光。楊逸疇說,作為中國的地理學家,責無旁貸地要為保護、開發、利用大峽谷,提供更多的科學依據,迎接中國的大峽谷時代到來。

 

如今,當人們越來越多地把目光都集中在雅魯藏布大峽谷、當大峽谷成為了世界級的旅遊目的地和科考聖地的時候,楊逸疇靜悄悄地去世了,但他無疑是大峽谷科考的先驅。

 

編後語 千年以來,雅魯藏布大峽谷在中國地圖上一直是一段空白,作為中國地理地貌開拓者和先行者的楊逸疇,他沒有像英國人那樣帶著照相機和殖民任務來獵奇,而是作為中國人自己踏上這土地,以自己的足跡來標記大峽谷的一條條的脈絡。帶領著國人宣告我們是這一片土地的主人。楊逸疇關於雅魯藏布大峽谷的研究,作為第一個腳印,留給子孫後代的,是無窮無盡的自然資源與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