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範久輝
從藏嘎村到陳塘鎮的臺階路是橫亙在陳塘人面前的一個難題。在休息時,喝一些飲料、雞爪穀酒之類的東西,以補充體力。一些中青年男人,甚至喝起了烈性白酒以提神。(攝影/ 範久輝)
陳塘仿佛是大地母親最疼愛的孩子,喜馬拉雅山脈中段的山麓用深溝巨壑做成衣服,層層包裹著它。這使陳塘在解放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以“孤島”的身份而存在。同時,被阻隔的還有外界文明。在這種獨特地理及歷史條件的發展下,陳塘夏爾巴形成了有別於周邊藏族(如曲當鄉、薩爾鄉、日屋鎮)一系
列的特點。相對于聶拉木縣樟木鎮的夏爾巴,其特點也很顯著(樟木鎮在中尼兩國交通要道上,是為邊貿重鎮)。
“梯格巴”與“沖巴”是陳塘夏爾巴人的兩個族群。“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為什麼要到這裏?”對於分屬梯格巴與沖巴的夏爾巴來說,這些問題想必是十分有趣的。
梯格巴與沖巴 關於夏爾巴人的來源,尼泊爾的夏爾巴桑傑丹增喇嘛撰寫的《夏爾巴先祖世系》中這樣說到:在康地的藏族因戰亂而逃到西藏,輾轉到定日,並居住了一些年代。但是,原來的土著藏人和突然來到的康巴人,兩者在族系、心理狀態和生活等方面均有稍許不同,於是這些康巴人隨即遷往新的住地,他們瞭解到雪山後面的一側,是一處空地無人區。因為是在遷徙前就瞭解到了無人空地,並且在這裏形成了康巴人的後裔,所以便起名“昆布”,或者說,由於這裏已經變成了康巴後裔的地區,所以這裏又稱作“夏爾康布”。意為“東方康地的子孫”,於是稱這些定居者為“夏爾巴”。
此後,隨著人口的發展,夏爾巴又從“夏爾康布”逐漸向東擴展,遷徙到尼泊爾的阿龍河流域、印度的大吉嶺、噶倫堡和錫金等地。陳塘鎮的三條河流:朋曲藏布、那當藏布與嘎瑪藏布三條河匯合成一條河流,進入尼泊爾後,就是阿龍河,其兩岸既為阿龍河流域。
帶領夏爾巴人來到陳塘的是頭人甲本嘎瑪。他們從夏爾康布出發,披荊斬棘,穿過猛獸與黑暗的原始森林,最終在陳塘定居下來。而陳塘就此成為整個阿龍河流域中,夏爾巴人分佈的最頂端。
行走在陳塘的村落中。(攝影/ 範久輝)
雖然地處密林深處,但也還是有不測風雲。傳說中,一支以班學瓦為首領的無惡不作的匪幫,攻進陳塘,燒殺擄掠,甲本嘎瑪的後裔們只有一個機智的少年倖免于難。少年逃往阿龍河下流的斯巴瓦龍部落,並在這個部落中臥薪嚐膽、苦練十八般武藝。成年後,他經重重艱難,最終血刃班多瓦,為族人報仇雪恨。少年成家後,生有三個兒子,其中大兒子為洛本法師,定居在陳塘後,成為洛本中心,陳塘被尊稱為陳塘曲吉陂不拉;二兒子定居在據陳塘步行一日之遙的尼泊爾邦多,為當地的行政官;三兒子定居在距邦多一日之遙的陳塘瑪姆(尼泊爾境內),以鐵匠及手工藝為生。三個兒子在三地安居安業,人丁興旺,是以形成了族群“梯格巴”。而這三個地方的夏爾巴人中,只有陳塘人信奉洛本,邦多與陳塘瑪姆基本上都信仰藏傳佛教。
在少年實施他的復仇傳奇的時候,來自康巴的一群人,為了躲避戰亂仇殺,在頭人多吉玉登的帶領下,他們長途跋涉,歷經萬險,經過拉薩、日喀則、定日等地,沿途做小生意或乞討來到陳塘。定居陳塘後,這一群人形成了“沖巴”族群。沖巴在藏語中,有做生意人之意。在一些傳說中,惡棍班巴瓦是多吉玉登的哥哥,他是個軍人。
現今的陳塘人仍然嚴格遵守著本族群的人絕不在族群內部通婚的習俗。梯格巴與沖巴的子女們互相婚配,生下的子女跟隨父親的族群。陳塘當時森林茂密,野獸成群,兩個族群的人平地支棚,燒山開荒,刀耕火種,逐漸發展成以陳塘為中心,藏嘎、那當、皮當、窪雪、雄學瑪等村落為周邊的格局。
由於兩個族群是從兩個地區遷入陳塘的,因而他們的宗教信仰都不相同。梯格巴以洛本(苯教)為主,沖巴則以信仰“賽吉僧人”式的喇嘛(當地叫法,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喇嘛,下文從當地叫法)為主。在陳塘看不到喇嘛與苯教在歷史上曾經進行過殘酷鬥爭的影子,而能常喇嘛與洛本法師在同一個屋簷下一起禳災驅魔;喇嘛的法事中能看到梯格巴村民,沖巴的村民家中能聽到洛本狂暴的鼓點,能相安無事,相容不悖。這大概一是因為自上述兩族群定居在陳塘後就世代互相通婚,建立了不可分離的親屬關係,從而使得信仰上的差異不得不服從這種親屬關係。二是因為在長期發展中相互都從對方吸收了對自己有用的部分,漸漸消弭了兩教之間的差別。
喇嘛與洛本中,誰的法力最強呢?下面一則喜馬拉雅山野人的傳說似乎能說明:喜馬拉雅山野人在當地叫“吉”,長著黃顏色的與野犛牛一樣粗的體毛。它們抓到人時,先會把人當作玩具好好的戲耍一番,玩累了才吃。從定日縣的曲當鄉與陳塘的中段位置,朋曲藏布邊上,有座喇嘛寺院——打索寺。某天一對野人闖入寺中,喇嘛用盡所有的法術,卻沒有阻止被吃掉的命運。野人順著朋曲藏布往下,意襲擊陳塘。當時的洛本大法師丁桑卻培聽到消息後,迎頭而上,與野人鬥智鬥勇,鬥法封妖,最終用毒箭射死野人。他把野人的頭與雙手帶到陳塘並埋在一塊大石頭下面。這石頭如今很多陳塘人都能指出來。
↑從高處俯瞰陳塘鎮。(攝影/ 範久輝)
夏爾巴人口中的陳塘
漢文資料顯示,在歷史上,陳塘最著名的事件應是十三世紀修建薩迦南寺時,大量木材從那裏運輸而來,寺內大神殿“拉康欽莫”中四根名柱之一的野犛牛之柱據說就是來自于陳塘。“陳”之意為運輸,“塘”之意為路,合併之意為“運輸之路”。本人也曾深信這種說法,但在藏語中,“塘”的意思一般為平壩子,所以陳塘的意思“運輸的平壩子”更合適,這種說法與“運輸之路”相差甚遠。
老人們說夏爾巴人遷徙到陳塘有四五百年了,這與史料相符。康區的藏族定居在“夏爾康布”大約是在元明之間,而經發展後再遷徙陳塘,至少是元以後了。
陳塘出名於元代的薩迦南寺,其得名應比這個時間早。二三百年後,夏爾巴人遷居在陳塘。這裏的時間差距不禁讓人對陳塘一詞的來源想入非非。是先有夏爾巴人還是先有陳塘?陳塘是藏語還是夏爾巴語呢?
生斯與此的夏爾巴人是如何解說陳塘呢?對於已經把陳塘兩個字溶進血液、烙入生命的夏爾巴人,聽到“陳塘代表什麼意義”這個問題時,絕大多數人都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感覺,一般人都會答非所問。而對於陳塘的其他地名,都解釋得十分清楚,像軍用地圖一樣精確。如藏嘎村:朋曲藏布邊上的村落之意;那當:樹林中的平地;皮當:小老鼠很多的平地;雄學瑪:一種野草瘋長的地方等等。
關於陳塘的說法很多,如陳塘是當年祖先甲本嘎瑪到達陳塘時所取的名字;如陳塘處於西藏與尼泊爾的交界處,藏族與夏爾巴的分水嶺(自陳塘以下一直到阿龍河流域,生活的都是夏爾巴人,而陳塘以上則為藏族),夏爾巴人與藏族人運輸來的產品在此地交換;如以前陳塘就是一個共產主義社會,沒有差別的,以前大家在一起勞作,一起生活,穿的也一樣,吃的也一樣,因為收穫很少,大家都沒有多大差別,就是陳塘。
最有意思的是一個七十多歲的老洛本法師的說法:古時有個叫朗達的喇嘛來陳塘“傳教”,因為當地人信奉洛本,不崇敬喇嘛,加之土地貧瘠產出有限,所以對朗達喇嘛並不熱心也沒有給他好的“供養”。傳教受挫後,朗達喇嘛在打道回府前,對陳塘下咒:無論這裏的人如何辛勞,最後的收成也不能讓人果腹。
有個洛本還有種說法,就是陳塘位於夏爾巴阿龍部落的最上端,洛本的法力也是最強的,是夏爾巴的領導者,尊稱為陳塘曲吉陂不拉,簡稱陳塘。
而查《西藏地名》一書,關於陳塘的解釋是:鄉名。屬定結縣。位於縣駐地西南。意為引導壩、指引壩。漢字曾譯“陳堂”,又曾寫“龍堆”。似乎這種說法更貼切準確,更符合陳塘的地望、宗教地位及傳說故事。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所學者陳乃文與張國英在陳塘進行考察時,除一戶人家自認為是夏爾巴人的後裔之外,其他一百六十多戶人家都異口同聲地自認為是藏族。如今這種狀況已經完全扭轉了。或許是因為貧窮,因為詛咒,如今陳塘夏爾巴的民族自信心正在逐步樹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