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一釐米 攝影/范久輝

00

岡仁波齊,被眾多教派認定為世界中心,是眾神聚會的香巴拉;納木那尼峰,藏語稱之為聖母之山神女峰;瑪旁雍錯,被教徒們視為聖湖,是佛祖釋迦牟尼賜給世間人類的甘露。拉昂錯,被稱為鬼湖,是人們死後靈魂到達的天堂。幾個世紀以來,這兩山兩湖地區被虔誠的教徒們尊為神山聖湖之地。

 

岡仁波齊,被眾多教派認定為世界中心,是眾神聚會的香巴拉;納木那尼峰,藏語稱之為聖母之山神女峰;瑪旁雍錯,被教徒們視為聖湖,是佛祖釋迦牟尼

賜給世間人類的甘露。拉昂錯,被稱為鬼湖,是人們死後靈魂到達的天堂。幾個世紀以來,這兩山兩湖地區被虔誠的教徒們尊為神山聖湖之地。

由岡仁波齊、納木那尼、瑪旁雍錯和拉昂錯兩山兩湖組成的地帶,被藏胞稱為“神山聖湖”之地,藏語名為“岡錯”。自古以來岡仁波齊和瑪旁雍錯湖被佛教、印度教、耆教和笨教譽為神山、聖湖,佛教信徒和苯教徒更把它看作是聖地和“世界中心”。

“神山之王”岡仁波齊

岡仁波齊峰位於東經81.3°,北緯31°是岡底斯山脈的主峰,中國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山頂高度海拔6714米,是岡底斯山脈第二高峰。藏語意為神靈之山。南側斷層降落到象泉河谷地和瑪旁雍錯和拉昂錯湖盆。海拔6000米以上冰雪覆蓋,分布著28條現代冰川,以冰鬥冰川和懸冰川為主。南坡冰川多於北坡。

岡仁波齊峰屹立在西藏阿里地區普蘭縣境內,綿延於中、印、尼三國邊境,素有“阿里之巔”的譽稱。它山形如橄欖,直插雲霄,峰頂如七彩圓冠,周圍如同八瓣蓮花四面環繞,山身如同水晶砌成。峰頂四季冰雪覆蓋。東邊的萬寶山,傳說是釋迦牟尼腳踏過的山,西邊是度母山,南邊是智慧女神峰,北邊是護法神大山。沿岡仁波齊峰環繞一周長約57公里,最低處海拔4000多米,最高處海拔5600米,周圍有八座寺廟。

峰形似金字塔的岡仁波齊被當地藏族形容為象“石磨的把手”,四壁非常對稱。由南面望去可見到它著名的標誌:由峰頂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與一橫向岩層構成的佛教萬字格(佛教中精神力量的標誌,意為佛法永存,代表著吉祥與護佑)。岡仁波齊峰經常是白雲繚繞,愈發顯得神秘莫測。當地人認為如果能看到峰頂是件很有福氣的事情。

近觀岡仁波齊峰,它的神秘之處還在於,山的向陽面,終年積雪不化,白雪皚皚;而神山背面,長年沒雪,即使被白雪覆蓋,太陽一出,隨即融化,與大自然常規剛好相反。巍峨挺拔的神山既有氣勢雄峻之處,又有幽靜肅穆之所,被眾多的奇峰環抱,更有那奇妙的岩石、峽谷、灌木古柏、潔泉清流。

岡仁波齊峰威凜萬峰之上,極具視覺和心靈震撼力。岡仁波齊峰周圍擁有座寺廟。這些寺廟大都流傳有不少膾炙人口的傳說故事,並留存有豐富的雕刻、塑像、壁畫等文物,但已遭程度不同地破壞。

阿里地區的四大河——馬泉河、獅泉河、象泉河、孔雀河,就從岡仁波奇四方流下,岡仁波欽被西藏原始宗教本教、藏傳佛教、耆那教、印度教一致認定為世界中心,是眾神聚會的香巴拉。

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認為它是“九重萬字山”,山內居住著苯教的360位神靈;而佛教稱其為著名的須彌山,“一小世界之中心也”,在岡仁波欽腹中築有金碧輝煌的宮殿和法輪常轉的經堂,據說佛祖釋迦牟尼曾在此為各方菩薩講經說法;耆那教把它視為最高之山“阿什塔婆達”,堅信他們的創始人瑞斯哈巴那剎就是在這裡獲得瞭解脫;印度教則把岡仁波欽看作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即法力最大、地位最高的毀滅之神濕婆的天堂。

由於被眾教視為心中的聖地,為譽為“神山之王”,每年都有各教派很多信徒前來朝拜。印度、尼泊爾、不丹、錫金等國的信徒不遠千里,歷盡辛苦來到這裡,沿途磕頭祈禱,繞山拜罷之後,才算功德圓滿,了卻了宿願,尤以馬年為盛。

 

09

“聖母之山”納木那尼峰

納木那尼峰,位於喜馬拉雅山西段,與神山岡仁波齊峰遙遙相對。藏族稱之為“聖母之山”或“神女峰”。海拔7694米,在神話傳說中,納木那尼峰位列喜馬拉雅五座神女峰的第五,主掌智慧福壽。納木那尼峰緊鄰瑪旁雍錯的南緣,瀕湖崛起,整座峰體由最新一代花崗岩構成,更顯出博大雄奇的非凡氣度。峰頂海拔7694米,成為喜馬拉雅山和岡底斯山這兩條弧形山系的西翼之首。

納木那尼峰方圓約200平方公里,主要有6條山脊。山脊線上有數十座6000米以上的山頭,高低錯落。西面的山脊呈扇狀由北向南排列,東面唯一的山脊被侵蝕成刃脊,十分陡峭,形成了高差近2000米的峭壁。相比而言,西面的坡度則較為和緩,峽谷間傾瀉著五條巨大的冰川,冰面上布滿了冰裂縫和冰陡崖。

納木那尼峰80年代開始對外開放,作為專業登山活動區和科學考察區,接待過中外聯合登山隊組織的登山活動和地質考察活動。1985年,中日聯合登山隊首次登頂成功。

在這裡,喜馬拉雅山和岡底斯山相距很近,使納木那尼峰和岡仁波欽峰兩座山峰隔湖相望,遊人佇立湖邊,可以將不同風格的兩座奇峰盡收眼底。納木那尼峰比岡仁波欽峰高1000米有餘,它的東西兩翼冰峰雪嶺連綿逶迤,形成一道冰雪長垣,拱衛在青藏高原的南緣.它兩側的喜馬拉雅山峰相對低矮,並退離湖邊,像是刻意突出納木那尼峰的雄偉和恢弘氣勢。

每至暖季,在藍天碧水之間,如茵的青草像是一卷綠色的絨毯,纏繞在納木那尼峰峰底。從草地向上直到雪峰之間,暗色的花崗岩岩石巍然屹立,構成了十分豐富的景觀層次和色彩對比,使人流連忘返。

納木那尼峰南臨馬甲藏布(孔雀河)河谷,來自印度次大陸的暖濕氣流沿南坡爬升,降水量隨海拔增高而遞增。納木那尼峰高出雪線2000余米,因此,峰頂是一片冰雪皚皚的世界。頻繁的冰雪活動是納木那尼峰又一大勝景,厚重的雪蓋,常因細微的外因而引致壯觀的雪崩,瀑布般的雪崩下瀉1000余米,濺起一團團迷朦的雪霧,低沈的轟鳴回蕩在山谷。

納木那尼峰陡峭的峰頂和山脊是由冰雪活動雕飾而成的角峰和刃脊。在雪線附近分布著規模不等的冰雪幽谷,崩落下來的積雪在谷底集結成冰川,這裡是現代冰川的搖籃。納木那尼峰的現代冰川包括山谷冰川、懸冰川和冰鬥冰川等多種類型,而規模宏大的古冰川活動也留下了十分典型的古冰川地貌,例如U形谷和冰磧墊等。高大的冰雪峰體,對周圍大氣有冷卻作用。特別是在暖季,海洋季風帶來的水蒸氣凝結成雲霧籠罩著峰頂。在乾燥的冷季,即使晴空萬里,也時而在峰頂的一側,遙見一縷狀似三角旗的雲片逐漸升起,隨風飄逸,因而被形象地稱作"旗雲"。如果旗雲的末端上翹,表示峰頂風力輕弱;旗雲末端平直,表示峰頂風力一般;旗雲末端下垂,表示風力強勁。它就像一座風向標和風力計,告示著登山者們峰頂的風力和風向狀況。

 

10“不可戰勝的碧玉之湖”瑪旁雍錯

瑪旁雍錯是中國湖水透明度最高的淡水湖泊。藏語意為“不敗、勝利”,有“神湖”之稱。位於岡底斯山主峰──岡仁波齊峰和喜馬拉雅山納木那尼峰之間,西藏自治區普蘭縣內。瑪旁雍錯亦稱“馬法木錯”,曾稱“瑪垂錯”。

歷史上,瑪旁雍錯曾與拉昂錯(鬼湖)相通,後由洪積,冰水堆積物堵塞而演化為內流湖。湖泊呈“鴨梨”形,北寬南窄,長軸方向長26公里,短軸長21公里。湖面海拔4588米。平均水深46米,最大水深81.8,面積412平方公里。湖水碧透清澈,透明度14米。湖水礦化度400毫克/升,屬淡水湖,含有硼、鋰、氟等微量元素。以融水、雨水補給為主,也有部分泉水補給。湖岸線平直,周長83公里,岸線發展系數1.15。東岸和東南岸階地發育。湖泊周圍多溫泉。在洪積平原和山麓洪積扇上,為以沙生針茅為主並混生有羽狀針茅、紫花針茅的荒漠草原;湖濱階地上發育了以華扁穗草、細葉西伯利亞蓼、藏北蒿草、青藏苔草等組成的沼生植被沼澤化草甸。湖區以牧為主,湖中產瑪法木尻魚與裸鯉。

瑪旁雍錯是佛教徒心中的“聖湖”。每到夏秋季,佛教徒扶老攜幼來此“朝聖”,在“聖水”里“沐浴淨身”以“延年益壽”。圍繞瑪旁雍錯有8個寺廟,正好分布在湖的四面八方。東有直貢派的色瓦龍寺,東南有薩迦派的聶過寺,南有格魯派的楚古寺,西南有不丹噶舉派的果足寺,西北是以五百羅漢修行的山洞為基礎建立的迦吉寺,西有齊悟寺,北有不丹噶舉派的朗那寺,東北有格魯派的本日寺。

印度人則稱瑪旁雍錯為“Manasarovar”,即“瑪納沙羅發爾——瑪那斯湖”。 印度教徒認為“瑪納斯”是婆羅悉摩(一切眾生之父)的心靈之湖。早在幾千年前,印度經典中就這樣寫道:“凡是身體觸到瑪那沙羅發爾的土地,或在它的浪潮中沐浴過的人,將走進勃拉馬的天堂;誰能飲過它的水,則將升上濕婆的天宮里,並解脫百次輪回的罪孽……”因此印度教徒通常都會在轉湖途中到湖中洗浴,而藏人一般只是步行或磕長頭轉,並不下水。

瑪旁雍錯得名於11世紀在此湖畔進行的一場宗教大戰,它在藏語中意為“不可戰勝的湖泊”。早期的苯教教徒稱它為“瑪垂錯”,傳說湖的四邊有四個洗浴門,東為蓮花門。西為去污門,北為信仰門,南為香甜門,朝聖者繞湖一周到每個門洗浴,便能消除各種罪過。又傳說湖底聚集了眾多的珍寶。如能捕得一條魚、揀到一粒石子、或拾到湖中鷗鳥的一根羽毛,將一生生活美滿。另外時常有人取下身上的金銀首飾,念念有詞地拋入湖中,以示虔誠。

藏傳佛教噶舉派與苯教的爭鬥逐漸獲勝後,便把已經沿用了很多世紀的“瑪垂錯”改名為“瑪旁雍錯”,即“不可戰勝的碧玉之湖”。《大藏經,俱捨論》中記載,印度往北過九座大山,有一大雪山,雪山下有四大江水之源……。佛經中說的大雪山就是神山岡仁波齊,而四大江水之源指的就是聖湖之母瑪旁雍錯。東為馬泉河,南為孔雀河,西為象泉河,北為獅泉河。有的藏文史料認為瑪旁雍錯即漢族神話傳說中西王母居住的瑤池,湖水是"聖水"

很多書籍和經典描寫瑪旁雍錯的水“像珍珠一樣”,喝了以後能洗脫“百世罪孽”,而當地的藏族老百姓也會稱贊瑪旁雍錯的水“很甜”,如藏族民歌里唱道:

金瓶似的小山,山上雖然沒有寺,美麗風景已夠我喜歡;明鏡似的西海,海中雖然沒有龍,碧綠的海水已將我留戀……

 

11“鬼湖”拉昂錯

距離聖湖瑪旁雍錯不遠,便是與“神湖”同樣出名的“鬼湖”——拉昂錯,被認為是人們死後靈魂到達的天堂。兩湖之間相距最近之處只有三公里。據考證,拉昂錯與瑪旁雍錯曾經相連,後因湖面下降,才分成了兩個湖。

鬼湖同聖湖一樣,也是美麗的高原湖泊,為甚麼一湖美名遠揚,另一湖卻名聲醜惡呢?   

原來,鬼湖是咸水湖,人畜不能飲用;交通又不便,讓人需繞湖遠行。所以也許是人們出於實用觀點而將其打人另冊。此外,有趣的是,聖湖寧靜如處子,水波不興,而鬼湖卻時常波濤洶湧,像是湖水中隱藏著邪惡的鬼怪。

湖水的顏色也有所區別,瑪旁雍錯的湖水純淨碧藍,能見度可達幾十米,而拉昂錯的湖水卻藍中帶黑,令人不由得產生一些神秘的遐想。從納木那尼峰後騰起的雲霧猶如把陽光都吸走了,拉昂錯的湖面上常籠罩著一層潮濕而詭秘的氣氛。

鬼湖中有一個小島,島上有一小寺,每年冬天,湖面封凍結冰,寺中的喇嘛才與外界有所聯繫。

神湖瑪旁雍錯和鬼湖拉昂錯就像是岡仁波欽的兩隻眼睛,也有人說這兩個湖像兩顆心,一白一黑,白的自然是瑪旁雍錯,黑的就是拉昂錯。人們敬仰神湖,同時也畏懼鬼湖。因為在天寒地凍的日子,走在湖邊結冰的路上,很容易滑進湖里。曾經不止一次,有人連同自己的牛羊、帳篷全都掉進冰窟里。於是人們誤以為有鬼怪搗亂。

儘管瑪旁雍錯與拉昂錯的含義如此大相徑庭,但在自然環境中,它們也並不是從來就那麼水火不相容,在雨水充沛的季節里,瑪旁雍錯的水會漫過與拉昂錯相隔的水溝,兩湖重新連成一片。不過只有瑪旁雍錯的水流入拉昂錯,從未聽說過拉昂錯的水流進瑪旁雍錯。

1907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曾在瑪旁雍錯和拉昂錯邊住了一個月,第一次對兩湖湖水進行了全面的考察,還測量到瑪旁雍錯呈蛋圓形,南面略窄,直徑約24公里,湖面海拔4604米,湖面高出拉昂錯2米左右。他還乘夜登船游湖,有幸觀賞到月光下瑪旁雍錯和拉昂錯如夢似幻的湖光水色,還目睹了湖水迎來朝霞的全過程。

 

馬年轉山

神山、聖湖周圍各教派的寺廟林立,古蹟眾多,還存留著相傳是苯佛相爭早期,佛教尊者米拉日巴與苯教徒納若本瓊於岡仁波齊鬥法時的若干遺跡。神山岡仁波齊是朝聖者心中的明燈,萬千佛教徒的精神家園。佛教、印度教、耆那教和苯教都有圍繞象徵純潔與仁慈的岡仁波齊轉山可以洗去罪孽的傳說,是來自不同地方朝聖者最嚮往的朝聖之地。

作為印度教中的世界中心,每年夏天,岡仁波齊神山都會迎來迎來眾多來自印度的朝拜香客。在朝拜過岡仁波齊之後,還要來到聖湖瑪旁雍措,作象徵性的沐浴。

岡仁波齊山腳下一年到頭都不間斷的當然還是藏族人的身影。藏傳佛教信眾轉山,講究的是消災禳福。據說轉山一圈,可以消500年的災,特別是在馬年——藏族人認為岡仁波齊屬馬,因此在馬年轉山,轉一圈等於平常轉13圈。所以,每到馬年,全國各地藏區的民眾都會來到岡仁波齊,讓平日里略顯孤寂的神山也充滿了人性的歡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