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黃婉華 馮帥
來自群增家庭福利院的孩子們在《我要上春晚》的比賽現場。(攝影/李初初)
“1、2、3、4……,1、2、3、4……”稚嫩的聲音唱著節拍。午後的陽光照進這間不大的鐵皮屋頂排練室,溫暖的陽光打在孩子們紅撲撲的臉蛋上,一掃冬天的寒冷。群增家庭兒童藏劇團的孩子們,正在為參加《我要上春晚》總決賽,在雪巴拉姆藏戲團的老師的帶領下,一遍又一遍緊張排練著。
如果這一輪能衝刺成功,他們所表演的藍面具藏戲開場舞將登上2012春節聯歡晚會的大舞臺。為了這一刻,很多孩子已經排練了三年;為了這一刻,雪巴拉姆藏戲團的老師,將和他們一起排練,努力將最正宗的藏戲,呈現在全國觀眾的面前。
21名孩子與阿佳組合在休息室為我們唱歌。(攝影/馮帥)
說起“群增”家庭,很多關注過《我要上春晚》節目的觀眾並不陌生,因為在2011年的6月和8月,這些“群增”家庭的孩子已經參加了兩輪節目,一路升級。而在前一年的《我要上春晚》和《非常6+1》節目,孩子們就以《天上的繁星》——一曲天籟之音,感動了無數的觀眾。這些能歌善舞的孩子,就像一股暖流,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在孩子們的歌聲和笑聲背後,是一個感人故事。他們本是素不相識的孩子,有些是孤兒,有些是被家庭一起的孩子,因為群增頓珠這個名字,他們有了一個溫暖的處所,成為一家人。
↓一個帶著藏戲面具的孩子好奇地打量著我們。(攝影/馮帥)
“群增”的理想
群增頓珠出生于西藏降江孜地區的一戶普通人家,小學畢業後,開始跟江孜著名民間唐卡畫師曲增老師學習藏傳繪畫和唐卡,之後一直堅持唐卡學習,並師從西藏大學藝術系著名唐卡繪畫大師丹巴繞旦教授。
熱愛唐卡繪畫和西藏傳統民間藝術的群增頓珠一直有一個理想——把自己的藝術技能傳授給更多想要學習的孩子,特別是傳授給那些家庭貧困,無力接受教育的孩子們,讓他們掌握一技之長,在傳承西藏傳統民間藝術的基礎上,有更好的生活和前途。
2002年,身患糖尿病的群增頓珠病休,移居拉薩。和病魔鬥爭的他並沒有忘記自己的理想和目標,於是2006年,他在拉薩東郊新安居園成立了“群增家庭福利院”,用自己的工資和賣唐卡的錢,支撐著這個大家庭。
從2007年開始,群增家庭開始對收養的貧困家庭兒童和孤兒,有系統的進行西藏傳統民間藝術培訓,根據孩子們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分班,分為藏醫藥、歌舞、繪畫和裁縫四類專業班級,有專職教授傳統繪畫(唐卡),傳統藏族堆諧、朗瑪和音樂4名教師,另外還有教授裁剪、藏醫藥、英漢語及基礎課程志願者共9名教師。
於是,“群增”家庭兒童藏戲團逐漸成立了。藏戲團的19名孩子,都是從音樂和歌舞班中抽選出來的在表演方面有天賦的孩子,其中年齡最小的次仁歐珠,今年才6歲,而年齡最大的索朗央金已經15歲了。兒童藏戲團的孩子平均年齡不超過11歲,但是已經頗具大氣的颱風,有過多次登臺演出的經驗。他們在參觀雪巴拉姆藏劇團在喜馬拉雅飯店對外賓表演的時候,即興表演了一場,曲驚四座,掌聲不斷。
學校主管洛桑畢業于西藏大學藝術系雕塑專業,畢業後就一直幫著表哥群增頓珠管理這所福利院。說起自己的藝術理想,洛桑看著眼前在學畫唐卡的孩子們,更多的是不舍。因為頓珠表哥的身體不好,這些年幼的孩子又需要照顧,所以幾年來,他和另外2名藏族老師,一直是和這些孩子吃住在一起,福利院的74名孩子和頓珠院長以及老師,已經完全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大家庭。
群增頓珠曾經有一個理想——要畫出西藏最好的唐卡。可如今他為了這個福利院,投入了太多的心血,自己原來的理想暫時擱淺了。對於頓珠院長來說,給孩子們傳授這些技能,比自己原先的理想還要重要。這是“群增”每一個人的理想,也是一種使命,把西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承傳下去。
3名孩子在窗旁休息。(攝影/馮帥)
雪巴拉姆助教西藏孩子要上“春晚”
2011年,在阿佳組合的推薦下,群增家庭福利院兒童藏戲團的孩子們參加了《我要上春晚》節目。孩子們就憑藉著自己的天籟之音與藏戲的獨特藝術表現形式俘獲了眾多粉絲,並一路晉級,他們有一個心願,就是登上春晚的大舞臺,為更多的觀眾表演藏戲。
已經兩次帶隊進京的洛桑,說起孩子們的表現,一臉興奮,他一直在用攝像機忙著拍攝孩子們和雪巴拉姆老師排練的情景,以便在不排練的時候,也讓孩子們反復觀看加強記憶。而頓珠院長雖然身體不好,但也一直在為孩子們寫歌詞,前一年有他譜寫,由被譽為金嗓子的丹增曲珍演唱的《地球母親》在參加《非常6+1》的時候,就奪得了“非明星”表演獎。
孩子們參加《我要上春晚》,節目組報銷差旅費,雖然也有包括北大企業家俱樂部ECPU在內的社會各界慈善捐助,但是福利院的經費仍是比較緊張。對此,頓珠院長表現出更多的樂觀精神:“這是一個機會,孩子們的表演能上節目,就能讓更多的人瞭解藏戲、瞭解西藏,從瞭解西藏的傳統文化而瞭解到我們,而關注這個群體。”
頓珠院長看著自己的孩子們,一臉慈父的心情,一旁的雪巴拉姆藏劇團團長邊巴斯暖更是深有感觸,希望傳統藏戲在這些小小花朵的努力下能開枝散葉。因為傳統藏戲曾面臨失傳,而位於喜馬拉雅飯店內的雪巴拉姆藏戲團的前身是拉薩市城關區雪居委會的藍面具藏戲劇種覺木隆流派民間戲班,其保留劇目《卓娃桑姆》,故事源於門隅地區的歷史傳說和民間故事《姐弟倆》,就深受觀眾的喜愛。
負責給孩子們培訓的雪巴拉姆藏劇團演員尼瑪多吉老師是藏劇團的主力,深諳藍面具藏戲的各種唱腔和表演動作,他一邊糾正孩子們的唱腔,一邊帶領孩子們排練新的動作,力爭讓孩子們做到符合傳統的專業表演。
“藏戲最難掌握的是唱腔的變化,當年我為了練習一個唱腔都用了3、4個月,現在這些孩子們做的非常好了。”尼瑪最大的心願,就是在這短短十天內,盡己所能的教會這些孩子更多的動作,和標準的唱腔,助推他們登上2012年春節聯歡晚會的大舞臺。
西藏“群增”的孩子們在北大。(攝影/馮帥)
西藏天使在北京
2011年12月22日,北京的冬天格外冷清,太陽白晃晃的被冷空氣包裹著,沒有拉薩的陽光來得溫暖。今天,是這群來自西藏群增家庭福利院的21名孩子們參加《我要上春晚》年度總冠軍決賽的日子,當我們在休息室裡一見到孩子們時,看見他們那可愛的紅撲撲的小臉,頓時就想起了拉薩明媚的陽光,一瞬間好像回到的西藏。
距離登臺演出還有1個多小時的時間,孩子們在一旁已做好準備。阿佳組合也早早地來到休息室,與雪巴拉姆藏戲團的尼瑪多吉老師一起幫助孩子們補妝。這群已經相當有舞臺經驗的孩子們,絲毫沒有一絲緊張的感覺,他們穿著藏裝、帶著面具,圍繞在我們的周圍,顯得十分有趣。孩子們有的在一旁玩鬧,有的自己照著鏡子整理服裝,有的則好奇地看著一起休息的其他組參賽選手。
比賽的時間很快就到了。孩子們一出場亮相,猶如天籟般的歌聲就給在場觀眾和評委帶來了極大的震撼,一下子,我們被孩子們帶到了遙遠的西藏,到那個神秘美好的地方。我們分明看到是21位小天使在真誠地為所有人歌唱,他們的歌聲擊打著我們的心靈,令在場的所有觀眾感動不已。
儘管最後比賽的結果有些不盡如人意——這群來自西藏群增福利院的孩子們,最後沒能夠登上春晚真正的舞臺。但是他們在舞臺上所展現給我們的,是來自青藏高原的最純淨聲音,最簡單的感動。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西藏群增福利院的孩子們還在北大企業家俱樂部的邀請下,去參觀了北大、遊玩了北京海洋館。並在北大的校園裡放歌,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表演。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吳志攀聽後也深受感動,忍不住說道:“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並且他鼓勵著孩子們:“只要內心覺得自己最美麗,每個舞臺都很精彩。”
孩子們這次的“春晚”旅途終於結束了,第二天他們要回到西藏。在北京,和孩子們短短幾日的相處中,他們天使般的笑臉如同他們的歌聲一樣深深地留在我們的心中,揮之不去。我們忍不住感慨:小天使們要離開北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