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初初

016

水下攝影師李家凡正進行潛水拍攝(攝影/IBE 吳立新)

 

對巴松錯水下的初探,讓我們對高原湖泊有了初步的瞭解,它還有許多未知,以及許多的生物物種等待我們發現。

017

水下攝影師吳立新正裝運潛水用具和水下攝影器材(攝影/李初初)

018

吳立新及李家凡在巴松錯進行西藏首次對高原湖泊的水下科學探秘活動。(攝影/李初初)

 

堪稱艱難的下潛     十一月份的桑通草原,大地已被白茫的薄雪覆蓋。身後不遠處的雪山,有蒼勁黃亮的松林與濃厚的雲霧掩映。突然走路的時候,會有成千上萬的林嶺雀,旋風般不時從身邊的雪地與草叢間掠起,再落入不遠處,等走近它們的時候,會再次掠起,如此循環往復,並不與人類顯得特別生疏,或者特別親密。有時會有一抹溫柔的夕陽,黃金一樣隨意均勻地塗抹在草原上,似有非同尋常的自由與遼闊。而更多時候,雲霧會突然莫名其妙地升騰彌漫起來,雨雪會劇烈地砸向我們,凜冽的勁風讓人體會到刺骨的寒冷。

 

    一切宛如夢境,讓人不忍抽身和疏離。那時我剛剛和攝影師胡楊從身後雪山懷抱的樹形湖新錯下撤回來。此時,影像生物多樣性調查所(IBE)的水下攝影師吳立新和搭檔李家凡,剛剛在新錯進行完畢一次高原潛水和拍攝,他們在更換衣服,收拾整理潛水和水下攝影的器材。這意味著他們這天在新錯的下潛和水下拍攝結束,同時,這意味著他們在巴松錯影像生物多樣性調查秋季科學考察活動中,最後的一次下潛和水下拍攝結束。

 

這樣的季節,在高原上進行這樣的科學考察活動,不得不與艱辛這樣的字眼掛溝。夜晚科考隊員們是借宿在當地人四面露風的木頭房子裡,三條-8度的羽絨睡袋也溫暖不了的睡夢,可想而知的寒冷。而每次下潛,雖然身著幹式防水服,但在這季節雪山環抱的冰湖底下,手指、臉等很多部位還是要和冰冷的湖水接觸。所以,當我在他們最後一次出水後,身著沉重的潛水器材,抱著水下攝影攝像機走上水岸的時候,腳步分明已經踉蹌。


   
夜晚歸來,在營地的廚房終於可以就著火爐烘烤取暖,兩位水下攝影師翻看著拍攝完成的照片,因天氣和湖水能見度問題,他們對這次的調查拍攝顯得多少有些不太滿意。但這並不影響他們早已創造歷史。潛入巴松錯和新錯的湖中,拍攝水下生態環境和生物影像,這在西藏是第一次,他們拍攝的巴松錯及新錯的水下影像也將填補西藏水下生物影像的空白。

019

在新錯拍攝的水底生物(攝影/IBE 吳立新)

 

↓在巴松錯扎西島拍攝的島邊環境(拍攝/IBE 吳立新)

020

 

創紀錄的時刻    112日,西藏林芝的巴松錯景區剛結束已掛續一日二晚的降雪。周山覆雪,白茫一片,巴松湖顯得更加碧綠蒼翠。初晴的陽光驅散了巴松錯上空的雲霧,掛在林間樹梢的雪,于融化中紛飛墜落。景區內遊人寥寥,空氣漸暖,一派靜謐,正是吳立新和李家凡兩位攝影師等待了整整一天的理想下水環境。

 

    作為西藏巴松錯影像生物多樣性秋季科學考察活動的重要一部分,巴松錯水下生物影像拍攝是歷史上首次對西藏水下生物進行影像拍攝。新奇的水下自然環境、罕見的高原水生生物等,都是我們這次巴松錯水下調查關注的內容。吳立新說。


   
在潛水行業裡,海拔超過300米水域進行的潛水活動都稱為高原潛水,但目前潛水科學研究得出的可供潛水夫參考的科學資料只到海拔3000米。


   
當吳立新來到巴松錯湖畔準備開始潛水拍攝的時候,身邊已擺放好水下攝影攝像設備、氣瓶、潛水服、浮力控制系統和呼吸調節器等裝備。


  
10時35分,在必要的準備工作完成後,吳立新和李家凡搭乘一艘8人快艇,駛向巴松錯湖心島東面,選好入水位置,跳入水中。這個時刻,被這次巴松錯影像生物多樣性及人文調查項目主管、西藏旅遊股份有限公司文化戰略部部長羅浩興奮地記錄了下來。與此同時,景區內少有的遊客,還有附近的村民,以及巴松錯景區工作的部分員工,在紮西島上,一同見證了這一堪稱經典的時刻。


   
許久,船上的眾人在焦慮等待,只有水面上冒出的些許氣泡在提示他們的大體下潛位置。1145分,在37分鐘的巴松錯秘境尋蹤後,兩位攝影師浮出了水面。吳立新告訴記者:能見度不是太理想,看得見島在水下的懸壁,泥底和碎石。下潛的最深深度是20米,沒有看到魚,只是在泥底上看到一些魚糞。


   
據吳立新介紹,湖裡毫無疑問有魚類生存,只是很早地躲避開人了。因為魚感觀靈敏,又有側線,能感覺水中細微的振動,所以在人靠近之前會提前感應到來人。


   
雖然巴松錯水下拍攝是吳立新經歷過海拔最高的水下拍攝,這樣的拍攝結果還是在他意料之中。他說:多數高原湖泊因水溫低、礦物質含量高等原因,能見度低,水生生物稀少,加上我們對水下環境的未知,都會對水下拍攝造成不良影響。巴松錯作為高原淡水湖也是如此。

 

關於巴松湖中的魚類,當地老百姓說有六七種之多,還有人曾看到一米多長的大魚。


  
吳立新說:對巴松錯水下的初探,讓我們對高原湖泊有了初步的瞭解,它還有許多未知,以及許多的生物物種等待我們發現。對於這些生物的探究、瞭解,是為了更好地愛護它們。我們看到的藏族百姓對於自然萬物的熱愛,也在感動我們。

021

吳立新正進行調查拍攝工作(攝影/IBE 劉紅文)

 

水下攝影揭秘     很多人都把水下世界稱之為內太空,是因為那裡有太多奇幻美景和不可思議的生命,和我們所熟悉的陸地上的世界截然不同,以至於像另外一個太空。而水下世界的內太空攝影同樣神秘,引人入勝。

 

   吳立新,從2002年開始從事水下攝影。2007 年,在被譽為水下攝影界奧林匹克世界水下攝影錦標賽上,作為首位中國潛水運動協會派出的攝影師參賽,並獲得了微距類銀獎。2011121日,他又在第一屆亞洲潛聯水下攝影錦標賽上獲得主題組冠軍,並贏得全場最高分96.4分。多年來,他一直用影像展示著真實的水下世界,希望把自己看到的奇妙世界帶給更多人,希望通過這些水中影像讓更多的人瞭解水下世界,並加入到保護海洋、保護自然的隊伍當中來。


  
作為一名水下攝影師,吳立新坦然自己之前進行的水下攝影,多在海洋裡進行。此外,他還在貴州的喀斯特地貌中,進行過這種特殊的洞穴和水下生物的拍攝。但吳立新對青藏高原湖泊的水下拍攝和科學探索並非首次,他是第一位潛入青海湖底的人。2007年開始,為了青海湖湟魚的拍攝,他從北京到青海每次往返近5000公里,跑了四趟。這次到巴松錯也一樣,因為器材安全方面的原因,無法托運,他必須自己從北京驅車載著器材到成都,再經川藏公路一路開車到林芝,來到巴松錯潛水拍攝完畢,再自己開車把滿滿一車的器材運回北京,其中包括空氣壓縮機、潛水氣瓶等等,有時根據需要,甚至還會自己攜帶機動橡皮艇。


   
青海湖海拔近3200米,透過他的鏡頭,湟魚這種青海湖特有魚類在水下的真實生活首次面世,而它們所面臨的新的生存考驗,也同時浮出水面。巴松錯湖面海拔3473米,他又將自己高原潛水的海拔記錄刷新。此次在巴松錯和新錯進行影像生物多樣性的水下調查,最制約吳立新和搭檔李家凡的,一是不佳的天氣狀態,二是較差的水下能見度,而曾經讓隨隊採訪的記者們擔憂的氣溫低的問題,兩位攝影師均稱對下潛和攝影師身體的影響不大。在青海時氣溫最低時到過-16-17攝氏度,主要會對器材造成影響,吳立新說。

 

022

水下攝影師李家凡在巴松錯求子洞碼頭附近進行水下拍攝(攝影/IBE 吳立新)


   
據介紹,每次潛水時,攝影師要拿的攝影器材一個大概在15公斤左右,身上的潛水服和鉛塊等加起來也有幾十公斤重。用於技術潛水,需要使用的壓縮空氣為雙瓶組。所謂技術潛水是指包括洞穴,沉船等環境複雜,深度大,時間長的潛水活動,須經過專門的學習訓練的,與普通的休閒潛水相比,難度、危險性更高。每次潛水,至少要有兩個人一起下去,在潛水界,各潛水組織都稱其為《潛伴制度》,是一種安全規程,在水下發生以外情況時得以相互救助。


   “
但是也有不同的觀點,就是《獨潛》,英文叫做Solo Diving。有些潛水夫認為完善的器材配製、高超的潛水技能要比生手的潛伴更具備保障性。在巴松錯及新錯數天的潛水考察中,他如此向我們普及。


   
通過在巴松錯和新錯數天的水下拍攝,吳立新和李家凡兩位攝影師對兩座高原湖泊的水生動植物生存狀況及湖床等地質資料進行了調查拍攝,收集了大量水下湖泊景觀圖片以及部分巴松錯水生物和魚類。同時也證實了巴松措湖心的紮西島,並非像傳說那般是一座空心島,即島嶼與湖底不相連而是漂浮在水面之上的,這更符合羊背石成島的傳說,即通過冰川磨蝕、刨蝕加上冰川融水所形成的冰河的沖蝕,巴松錯湖盆南岸邊緣一處抗磨刨力度較強的硬質岩基得以保持其相對高度,並在冰川消退時露了出來,從而形成了如今天的紮西島。

023

 

巴松錯水下及生物多樣性調查微訪談

 

高原神湖巴松錯水下,會有什麼?湖怪?高原水底生物?水藻森林?水下洞穴?西藏巴松措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攜IBE專家團隊對巴松錯進行影像生物多樣性調查及水下探秘考察之前,對這次科學探秘活動進行了一次微博訪談,本刊特摘取部分訪談內容,以饗讀者。


   
雅江大峽谷:向@羅浩提問:巴松措湖心的紮西島,傳說是空心島,即島與湖底是不相連而是漂浮在湖水上的,是否如此?
   
羅浩:這個要等吳立新老師111-7號下水後才能知道,我們也很期待。據我所知西藏的任何湖泊還沒有進行過水下考察。
   
陽光魚生:向@地衣徐健提問:在紀錄片《美麗中國》中已有過一些專門針對藏區的紀錄,請問這次來到巴松錯,與你以往進入藏區的經歷相比,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地衣徐健:這次是秋冬季調查,會很冷,但是我們經驗告訴我們,越是寒冷的季節,見到獸類和雉雞類動物的可能性越大。
   
絕版青春:向@地衣徐健提問:從野性中國,再到IBE影像生物多樣性調查所所長,一路走來,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地衣徐健:這個傢伙是來踢場的,哈哈,一路走來,離自然越來越近了,有更多的時間深入到自然中去了,這是我想要的。
   
夙昔:向@地衣徐健提問:有哪些特別的生物令您印象特別深刻。
   
地衣徐健:這裡的雉雞類特別豐富,這個地區可以同時見到兩種虹雉,這在全世界都是絕無僅有的。
   
y_lotus樂阿布思之友:向@羅浩提問:這樣的調研結束後對當地的生態保護和旅遊資源的利用是否有進一步的計畫。
   
羅浩:每個家庭都要知道自己有什麼樣的家底,才好安排一家人的生活。其實生物多樣性調查本應該是政府來做的,我們現在是在幫助政府調查家底,最後達到更好的計畫和開發。
   
草莓小:向@吳立新提問:請問您以前做過高原水下攝影麼?
   
吳立新:在潛水行業裡,海拔超過300米的水域進行的潛水活動都稱為高原潛水。但目前潛水科學研究得出的可供潛水夫參考的科學資料只到海拔3000米。2007年開始拍攝青海湖湟魚專題,青海湖海拔3200米,冬天湖面結冰,冰下水溫零下1度。
   
蛙鴉鴉範毅:向@吳立新提問:我是IBE隊員鴉鴉,一直拍陸地上的物種,這次有機會一起往巴松措,請問吳老師作為水下攝影,我們其它隊員還需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

吳立新:水下攝影,並不是說一定要配備潛水器材,潛到水下。溪流、水潭等環境下,採用簡單的浮潛器材,同樣可以進行拍攝。無論是深水、還是小溪,攝影師需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拍攝上。而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控制自己在水中的姿態、保證順暢呼吸等等上面。
   
y_lotus樂阿布思之友:向@羅浩提問:這次你們的調研增加了人文的方面,這非常令人高興,如何真實地呈現當地的人文狀態,並使該調查結果能促進不同人文環境下人與人之間的瞭解,您有什麼想法嗎?
   
羅浩:我們只是如實的調查,等專家的結果出來向政府提交報告,給政府建議,盡力幫助村民們致富,做到政府、村民、企業三方獲利。
  
guokr的松鼠:向@地衣徐健提問:這項活到為什麼不在夏天進行呢?現在溫度比較不適合而且入冬後活躍的生物也比較少吧?
  
羅浩:夏天雨水較多,水很渾濁,所以只能在這個時候做。
  
y_lotus樂阿布思之友:向@羅浩提問:獲悉這次行為是你們公司的行為,深表敬佩,但僅靠一家公司,和一群人力量單薄了些,雖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羅老師是否有進一步推動地方政府和群眾參與的設想?
  
羅浩:正是因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們不做這項工作就沒有人點燃這把火。
  
草莓小:對@地衣徐健提問:請問怎麼才能加入徐老師滴團隊呀?小愛好者可以麼?
  
地衣徐健:可以啊!歡迎!但是目前我們的隊員要求還比較高。需要有一流的攝影技術,還需要有很好的生物學背景,還要加上豐富的野外經驗以及足夠的時間。才可以成為一個IBE隊員。你可以先報名志願者,以後有機會可以參加我們的調查
   
帥帥-白瑪央宗:向@地衣徐健提問:請問裸鯉是一種高原特有的魚麼?常見麼?數量怎麼樣?
   
地衣徐健:裸鯉,基本上是高原湖特有的,種類很多,在納木錯、瑪旁雍錯、色林錯都有,數量很大。
   
非常愛Young:向@蛙鴉鴉範毅提問:范毅老師,在我的印象中,自然生態攝影人都有著非同一般的毅力,雖然與鏡頭前的那些模特兒們不能進行語言交流,他們卻有著非凡的溝通能力,在與大自然的長期親密接觸中,您最大的收穫是什麼?這些經驗對您的生活態度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蛙鴉鴉範毅:同這些小生命其實也能進行良好的溝通,關鍵就是我們常說的同頻率,同高度一樣,就能親近了,它們就不會懼怕你,對生活的態度也是一樣,做人做事,把自己放低一點,就能得到更多,海納百川。
   
鳳梨不兜:向@吳立新提問:人在無聲隔絕狀態中常有恐懼感,吳老師在水下拍攝時,寂靜環境中,會有恐懼感嗎?特別是剛開始做這行時,如何克服呢?比如,自己在水下跟自己默默說話?
   
吳立新:曾經有過,但當未知成為追尋的目的,探索精神會成為支持自己的力量。當然,不能盲目的冒險,細緻認真的調查研究,長期的訓練,可靠的器材裝備還有值得信賴的同伴等等都將成為客服各種困難的力量。
   
失憶桔梗:向@吳立新提問:請問吳老師這次最期待拍攝到的是什麼?
   
吳立新:新奇的水下自然環境、罕見的高原水生生物以及和當地原住民之間的聯繫,都是我們這次關注的內容。
   
雅江大峽谷:向@吳立新提問:在雜誌上看到您曾在千島湖底發現暗藏的古城,這次巴松措探秘是偏重生物還是人文?計畫潛水的深度?

地衣徐健:會偏重生物和景觀。
聚安城:向@地衣徐健提問:潛水服隔溫嗎?巴松錯的水溫很低,是否有危險?吳立新:幹式潛水服可以達到很好的保溫效果。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