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雁海 撰文/Andre

什麼是西藏最大宗的商品?

不,不是蟲草或者藏紅花,也不是獸皮或珍稀

草藥,甚至不是藏北鹽湖上處處可見的鹽。

西藏最大宗的商品,是羊毛。

046

收購的羊毛堆積如山。

在西藏,這一幕是常見的:幾十頭,上百頭甚至上千頭羊,剛剪過毛,只剩肩膀上一團染了色的長毛,用於標誌這頭羊所歸屬的主人。羊兒摩肩接踵,邁開細小的腿兒,慌慌張張地沖下高坡,卷起厚重而有濃烈膻味的熱風,留下佈滿整個山坡的蹄印。

所變化的只有背景:藏北乃至青海的廣袤草原,西藏中部悠長的河谷,還有日喀則和阿裏地區乾燥的山穀。牧羊人或是騎在馬上,裹著頭巾;或是帶著綠軍帽,走在土路上。

近代以來,西藏和外界通商的道路簡直可以稱為羊毛之路。大包的羊毛彙集到拉薩、江孜,然後從亞東的帕裏出境,前往印度噶倫堡,銷售給當地的英國和印度商人。噶倫堡之所以成為境外藏族人彙集的貿易重鎮,江孜以羊毛地毯出名,無不是出於此。

然而羊毛果真是西藏最大宗的商品嗎,這些聞起來臭烘烘的毛皮,果然能積累起巨大的財富嗎?

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1911 年由於拉薩戰亂,十三世達賴喇嘛出走,當時一個來自昌都地區的康巴商人家族出動百人,一路扈從。作為報答,達賴喇嘛給了這個家族一個鐵飯碗:替噶廈政府專營羊毛和犛牛尾銷售產業。也就是說,噶廈政府出錢,邦達倉負責運營。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這個家族一躍成為全西藏最大的富商之一,他們的府邸以其規模巨大,豪華壯觀,至今仍傲視八角街東南,這就是邦達倉家族的故事。

047

手扶拖拉機的轟鳴聲夾雜著人們的笑聲從不遠處傳來。

向國家銷售羊毛,這是當地的一件大事也是牧民最快樂幸福的日子。

現場洋溢著的勞動幸福感是在其他地方很難感受到的。

048

從各個牧場上源源不斷運來的羊毛被卷成卷。

整齊地裝載在手扶拖拉機和汽車上排列成行等待最後的過秤和交易。

過秤、計數、分級、碼放整齊,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

這還不是故事的全部,據說噶倫們曾經問邦達倉:我今年給你100 萬,明年你給我什麼。邦達列江堅定地說:我給你200 萬。100%的利潤,羊毛貿易的獲利豐厚,由此可見。

誰掌握了羊毛之路,誰就掌握了西藏的經濟命脈。民國時代,在抗戰快要勝利的時候,也曾經討論過國家投資貿易公司,從噶倫堡的英國人手中搶回大宗羊毛貿易的主導權,此事隨即不了了之。1962 年隨著中印邊境戰爭的爆發,通向噶倫堡的貿易通道中斷,從此西藏的羊毛大多轉向本地生產和出口內地。

或許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1966 年,一個上海的毛紡廠連同其全部職工、設備被連根從黃浦江邊遷到林芝。這裏因此成為了全西藏最大的工廠之一:林芝毛紡廠。全盛期時,該廠從那曲等西藏各地收購羊毛,廠內分五個車間,一律以連隊冠名,體現出其軍事化管理。一連負責車床和設備檢修;二連是洗毛和分揀車間,將粗細羊毛分開;三連負責機器洗毛、彈毛、織毛線;四連織呢子;五連染氈。各車間所在的位置經過科學規劃,以減少廠內運輸的頻率。最高峰時,全廠職工近2000 人,年產毛毯近8 萬條。

同樣是羊毛帶來的財富,改變了一代人的生活。

如今林芝毛紡廠已經不再像以往那樣進行全負荷的生產,我們只有在散佈於西藏的各個角落裏,看到這條完整的羊毛財富鏈的部分。

049

每年賣羊毛的時間只有一次。

這樣的大事當地牧民都會全家老幼齊上陣,每一個成員都不會錯過。

這也是孩子們最為開心的時刻。

050

牧民兄弟淳樸真摯的笑容是他們永遠的表情。

在曠野中奔波遊牧樂觀的生活態度造就了他們熱情向上不屈的性格。

在鏡頭前他們會盡情地歡笑。

 

我們看到丹吉林巷的原拉薩毛紡二廠,幾十年如一日從那曲等地一次購買六噸羊毛,然後在池子裏煮洗羊毛,再以傳統的紡車將其紡成紡地毯用的粗毛線,這個工種枯燥繁雜,且收入很低。

我們看到吉日巷裏的地毯廠女工,用這種粗羊毛線紡成巨大的地毯。她們先將經線繃直墜好,然後在上面描出大致的圖樣,根據圖樣來選擇不同顏色的緯線,穿繞、打結、砸實、剪斷。粗織成的毛毯還要根據其線條修剪,讓其具有凹凸的效果。

我們看到恰彩崗的毯華地毯展示廳裏,尼泊爾籍藏族人丹增用流利的英語向來自德國的客人解釋,西藏河谷羊生活在高寒山地,其纖維粗,彈性好,毛質硬,雖然不適合用來做衣服,但是用於做地毯最為合適:不掉色、耐磨、防水。地毯的花紋有藏族常見的老虎、金剛杵等,也有西方顧客喜愛的現代主義淡雅風格。

羊毛依然創造著財富。我們不妨轉過頭來,去尋找羊毛財富的源頭,找到羊毛最初從牧民和農民手中出售的那個時刻,羊毛正是從此開始,走出河谷和草原,開始其偉大的財富之旅的。

我們穿行在阿裏高原廣袤的大地上,車行了好久停了下來,車窗外的陽光異常刺眼,同行的夥伴將我從朦朧中叫醒。走下車迎面遇見幾位老鄉,婦女抱著孩子臉上帶著特有的笑容打量著我們,幾個半大的孩子在玩著廢舊的汽車輪胎,路邊的標示告訴我們這裏是仲巴縣仁多鄉。

051

羊毛交易完成後的互相調侃,其樂融融。

052

羊毛交易完成後的互相調侃,其樂融融。

手扶拖拉機的轟鳴聲夾雜著人們的笑聲從不遠處傳來,從略懂漢語的老鄉口中得知是當地牧民到鄉里向國家銷售羊毛,這是當地的一件大事也是牧民最快樂幸福的日子。

通常出售羊毛這樣的大事牧民都會全家老幼齊上陣,讓家庭的每一個人都感受到勞動收成的幸福感,開著手扶拖拉機和汽車將整捆的羊毛卷成卷拉到鄉里,鄉里的鄉長組織帶領大家過秤、計數。阿裏北線條件極其艱苦,在旅程中看到不少牧民獨自在曠野中奔波遊牧,往往為了找到合適的草場每日都要走出幾十公里。眼前的這些漢子,歲月與生活的艱辛有如刻刀一般將每個人的臉龐雕刻得黝黑發亮!純真笑容的背後是樂觀的生活態度與向上不屈的性格。

將他們眼裏的喜悅通過快門一張張定格記錄下來,記錄下那些豐收的喜悅與自豪,記錄下那些充滿黝黑刀刻般皺紋的面容。而他們辛勤所得的勞動成果,這些累積在一起的羊毛即將沿著公路,前往工廠進行清洗和紡織。

勞動結束時,牧民都會在自己的車頭附近貼上龍形的吉祥圖案,來祈禱明年的好收成。人們逐漸散去,消失在高原最細微的河谷深處。這條道路對西藏的文化有重大的意義,然而正是借助如羊毛般一絲一縷的生產和累積,才有了文化發祥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