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照相機是一個教具,教給人們在沒有相機時如何看世界。

——多羅西亞· 蘭格

Dorothea Lange

 

張洪軍,軍旅攝影師。

生於1956 年,1976 年入伍。

1982 年進藏,先後在駐察隅、林芝等地服役。

退役之後專注於攝影創作。

069

2002 年,因為工作需要而觸影的張洪軍,對攝影的興趣一髮而不可收拾。將青藏高原作為第二故鄉的他,走遍了藏區的山山水水,將壯美的河山記錄在他的影像世界里。因瞭解而熱愛,從風光到野生動物,如今他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與藏區人文相關的紀實攝影和記錄上。

071 
 072
 073

左圖青藏高原上的黑頸鶴之舞

上圖藏羚羊遷徙途中的壯觀場面

下圖奔跑在草原上的藏野驢

無影無邊的「色影」之旅

正如多羅西亞· 蘭格所說的,攝影教給人們一個重新看世界的方式,透過取景框去定格這個世界,讓攝影師們有了上帝之手的再創造能力,這也是攝影的迷人之處。而不少攝影師和玩家們,正因發現了其中奧妙,所以不可自拔的帶著他們的相機,一次又一次的跋涉在無邊無際的攝影之路上。

畫家黃永玉在《比我老的老頭》裡邊,書寫了繪畫的樂趣,繪畫對於他而言,已經不再是一個謀生的手段,而是一種思想和情緒的表達方式,這也是作為一名玩家的終極目標,玩,也要玩出一個名堂來。對軍旅攝影師張洪軍來說,他對這種玩家的心態深有體會,因為最初他「觸影」,就是以陪同拍攝的玩票性質開始的。嚴格意義上說,張洪軍「觸影」的時間並不長,西藏天高土厚,地大物博,從上個世紀就是畫家和攝影師采風的理想之所。在西藏工作近30 年的張洪軍自然對這片土地無比熟悉,但是直到他開始陪同內地來的攝影愛好者和工作組四處拍攝的時候,他才開始發現從取景框看這塊土地所感受到的神奇魅力,於是在2002 年,他買了自己的第一台相機,開始記錄西藏。

最初拍攝沒有經驗,基本上是走到哪裡拍到哪裡,題材也沒有限制,看見什麼拍什麼。為了拍好照片,張洪軍十分勤奮,買來大量的攝影書籍和雜誌,有空的時候就在研究攝影技術。說起學習攝影,張洪軍還有一個獨門秘笈,那就是看電視,研究電視畫面的構圖,這是一種在腦海裡模擬拍攝的過程。當然,提升技術最好的辦法還是出去多拍。也正是從這時候起,改變了他看外界的視角,即使不拿照相機,他也在用攝影師的角度觀察外界。

一輪輪痕跡

刻下歲月留下的謎

托付著土地

留下這難忘的神奇

074

歲月痕跡

075

桑耶寺全景

光影無界,出片子最好的時間就是一早一晚,西藏的日照時間長,這就要求攝影師們起早貪黑;加之西藏高原的地理和氣候環境,還要求攝影師有漁翁一樣的耐心以及獵人一般的身手。和很多剛開始拍攝西藏題材的攝影師一樣,張洪軍最初拍攝的西藏以風光片為主。他的雅江沙丘系列,表現了雅江和沙丘地貌的光影變化,如幻如夢的色塊,以及沙丘的線條變化,為觀者展現了一個不一樣的雅魯藏布江世界。雅江沙丘系列在相關攝影雜誌一刊出,立即吸引了大批內地的攝影愛好者前來,希望在鏡頭前捕捉這夢幻般的河流,但往往苦於找不到理想的拍攝地點,於是張洪軍成了最好的指路人。

獲獎作品《珠峰旗雲》,以日照金山之勢展現了珠峰的雄偉。在拍攝這張作品的時候,張洪軍等人正往冰塔林前進,希望拍攝到在冰塔林下仰望珠峰的角度,但是步行了三個小時都沒有到達冰塔林,而隨身所攜帶的食物和水都消耗盡,繼續走下去,一定無法連夜趕回大本營駐地,於是只好作罷。卻沒想到在回程的時候,在登山紀念碑處,珠峰頂上一片晴好,山頂扯起了一塊旗雲,於是他舉起相機,按下快門,拍到了獲得珠峰攝影大獎的第一張作品《珠峰旗雲》。談起按下快門那一刻的激動,張洪軍仍舊克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也正是因為見證了大自然的美麗和神奇,使得他和這塊土地同呼吸共命運,開始開展環保工作。

另外一次偶遇,讓張洪軍開始將拍攝關注點放在高原野生動物的拍攝上。2005 9 月,他們從瑪旁雍錯往日喀則方向趕路,居然在一處5000 多米的山口偶遇一群遷徙的藏羚羊,目測有上千頭,浩浩蕩蕩的在翻越山口。張洪軍他們還是第一次遇到如此大規模的藏羚羊,抓起相機就狂拍,奇怪的是羊群並沒有因為汽車的出現而改變行進的路線,始終在路線5 公里左右的範圍內徘徊,目標是要翻越山口。第一次如此近距離的拍攝藏羚羊,改變了張洪軍的攝影視野,從此以後他開始有意識的將焦點對準西藏的野生動物。

 076

左圖雅江沙丘,金色的記憶

下圖一在雅江南岸遠眺桑耶

下圖二珠峰旗雲

077
078

「比我老的老頭」

那麼攝影是從什麼時候對他來說了有了更多的意義呢?那是當他遇到一個比他還老的老頭——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納木錯的黃宗琥副站長開始。在高原拍攝野生動物,必須瞭解野生動物出沒的規律和習性。隨著攝齡的增加,張洪軍已經不滿足於拍攝風光片,他還希望用自己的鏡頭記錄藏地的環境和野生動物。因為熱愛,所以想要保護的這種心情,影響了他的拍攝主題。黃宗琥長期在高原工作,從事冰川和氣候變化的研究工作,同時對高原的生態狀況非常瞭解,加之自身也是攝影愛好者,所以很多拍攝青藏高原題材的攝影愛好者和他成為了朋友。張洪軍和他在一起,不僅交流拍攝心得,同時也獲得了一手的拍攝經驗和當地信息。比如藏羚羊產子大概的日期、遷徙路線以及當地天氣信息等。

山上似有神曲

伴隨風聲滌蕩心靈

山連著湖的深

俯首彼此對望千年

比如薩普神山風光

079

2006 年時候他在色林錯偶遇過一次藏羚羊,但藏羚羊出沒無常,特別是產子期的母羊更是敏感,所以並不好拍攝。他們曾經兩車三人在尼瑪縣榮瑪鄉守候了兩日,都沒有看見藏羚羊的蹤影,但據鄉里人說,不久前大批藏羚羊正在此處活動出沒,僅用肉眼既可清晰觀察羊群。失望之余,他們決定繼續南下,往色林錯方向開去。果然,在接近色林錯方向開始看到羊群,而快到湖邊的時候,出現了大規模的羊群和已經能伶俐奔跑的羔羊。羊群基本由母羊和羔羊組成,從羔羊的個體和奔跑速度判斷,已經是出生近1 個月的幼羊,隨母羊從產子區卓乃湖一直遷徙到了色林錯的湖畔吃草。

能夠如此近距離拍攝野生藏羚羊總是讓人激動不已。長期在高原拍攝,張洪軍總結了兩條規律:靜若處子、動若脫兔。在拍攝風光片的時候,為了等光線,往往像放長線釣大魚的漁夫一樣,腳架架好,機子擺到位,剩下的就是一個字——等;而在拍攝野生動物的時候,則要有隨時和動物賽跑狂奔的體力。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對攝影的愛好一髮不可收拾的張洪軍還喜歡和朋友以及拍攝對象一起分享這種定格光影的快樂時刻。在西藏牧區和一些邊遠地區,獲得一張照片不容易,所以這往往成為最珍貴的禮物。目前他已義務拍攝宣傳了陳塘等十幾個地區,通過他的片子,更多的人開始瞭解西藏。

從拍風光、拍攝野生動物,張洪軍還想為西藏的文化保護多做點事情。玩家的心態更多的是對這個地方的熱愛和責任,他計劃用三年的時間系統的拍攝藏區的鍋莊和玄子,用影像記錄時代的變遷,繼續他無影無邊的「好攝」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