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索窮  次多  攝影|金海

  建築是凝固的旋律,而建築裝飾藝術就像組成這段美妙旋律的音符。西藏的藏式建築裝飾藝術運用了平衡、對比、對稱、韻律、和諧和統一等構圖規律和審美思想,藝術造詣深厚,工藝技術達到很高的水準。

07

門框左、右兩邊的枋案

門飾

  門是建築的出入口和建築內各房間的通道。西藏建築門洞尺寸相對低矮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青藏高原氣候寒冷,較小的門洞尺寸利於保溫。門的裝飾包括門楣、門框、門扇等部分,裝飾手法主要有雕刻、彩繪等。

門楣

  門楣的作用相當於雨篷,主要是為了防止雨水對門及門上裝飾的損壞,位置在門過梁的上方,用兩層或兩層以上(也有用一層的)的短椽層層挑出而成。短椽外挑一端自下而上削成楔形,伸出於牆體之外,並略向上傾斜(俗稱飛子木)。上層比下層多挑出一截,個數一般下層比門上短椽多兩個,上一層又比下一層多兩個,最上層的短椽一般圍成三面環形,各層之間用木隔板隔開,最上層的木板之上一般再放上一層片石,片石之上加一層黏土做成斜坡以利排水。門楣的長度一般及閘過梁長度相同或稍長,通常在短椽和飛子木上刷油漆、塗料或彩繪。 

宮殿及寺院大門上部裝飾門楣,最多為9層,門框的左、右兩邊至少有7層枋案,層層雕刻各種圖案。圖案主要為蓮花花瓣、疊函(藏語中稱之為卻砸,為經書錯落疊加樣,系藏式建築常見圖樣)、連珠紋、菩薩、天神、十方佛、飛天樂伎、人物、樹木、山石、動物、神龕、花飾、水波紋、金剛杵紋等。

08

雀替 柱頭與橫樑之間是雀替,藏族建築對雀替的裝飾非常講究。雀替分兩層,上為長弓,下為短弓。 

                       

雀替

   柱頭與橫樑之間是雀替,藏族建築對雀替的裝飾非常講究。雀替分兩層,上為長弓,下為短弓。雀替長短兩弓本身形狀要精心雕鏤,其表面也用雕刻著色的辦法加以渲染,以求良好的裝飾效果。雀替裝飾有簡有繁,最簡單的雀替形狀為梯形,這種不加任何雕飾的雀替多見於底層的儲存室內。而寺院建築大堂、佛殿之類重要殿堂內的雀替是經過精心雕鏤的藝術品,尤其是長弓形狀千姿百態,通常見得較多的有祥雲狀,此外還有各種花瓣狀,其裝飾效果相當強。整個雀替表面顯得飽滿、大方。

門頭拱

  門斗拱一般用於院門或主題建築大門,起裝飾作用,通常內門和偏門不做。斗拱形如一個等腰三角形或斜三角形,分3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最底層的托木,從牆上挑出,端頭削成弧形;第二部分為支撐方木,分為3層,各層方木個數一般為1個、3個、5個或7個;第三部分為橫木,有兩塊。第一層的方木比上面兩層的大,置於底層托木之上,一、二、三層的方木用橫木隔開。方木也有做兩層的,第一層為1個,第二層為3個、5個或7個,兩層時橫木則只用一塊。

                                                                                                                                   09

門窗周圍的黑色塗料為門套和窗套

門扇

  門扇大多為木制拼板,以單扇和雙扇為主,部分為多扇。普通民居門多為單扇門,門扇寬60—80釐米;宮殿、寺院多為雙扇門、多扇門,單扇門寬在80—100釐米,有的在1米以上。為增強木板的橫向聯繫,門扇正面常加鐵皮,在鐵皮上刻出鏤空裝飾紋或周邊做裝飾,這種鐵皮稱為門箍。門箍的做法很多,以美觀適用為主。為便於門扇的開啟和關閉,在門上安裝門扣環和門鎖鐐,置於門扇中央,這門扣、門環稱為鋪首,藏語又稱為果博。鋪首通常做成獸頭、獸面環狀。門扇常年經受風吹、日曬、雨淋,易受損壞,大多塗上油漆作保護。油漆的顏色以紅色居多,有的門扇還彩繪花紋、人物、天女、吉祥圖等,有些門扇刻上猛獸頭像,或粘貼了風馬旗。

                                                                                                                                              

門頭

  門頭主要用於進戶門,起裝飾作用。置於大門上方,做成階梯形。通常為2到3階,有的做到5階。大門正上方最高,有的還在最高階中央放一牛頭,其下方鑲有佛龕,供奉佛像。有的門頭頂部做成圓弧等形狀,部分門頭為漢藏結合形式。

10

窗楣

窗飾

  西藏傳統建築窗的主要特點是:洞口尺寸普遍偏小,窗臺高度較低,南面開窗較多。窗的構成元素包括:窗框、窗扇、窗楣、窗簾、窗套、窗臺等。窗過梁主色為藍色,並繪以龍、蓮花等圖案。窗框主要裝飾為疊函、蓮花花瓣等。窗扇裝飾手段為木雕彩繪,主要圖案有人物、花紋、幾何圖案等。窗套上塗刷油漆。

窗套

  窗套位於窗洞左右兩邊和底邊的牆上,形成一個三面環形,其形狀為牛頭變形,一般分牛臉和牛角兩種樣式,為西藏古代犛牛崇拜文化的遺存,也是藏式建築中的重要特色,無論僧俗之分、地位之分,都普遍運用這一裝飾方式,成為藏族傳統建築的一大特色。

  藏式建築窗套一律用黑色油彩繪就,有能夠避邪之說,與白色的牆體相呼應,具有一種獨特的美感。關於這種黑鈀,也有一種解釋說,由於黑色吸熱,在窗戶旁邊聚集的熱空氣會被高原上的風吹進室內,在寒冷的高原可以為室內提供更多的熱量。

窗楣

  窗楣作用是防止雨水對窗及窗上裝飾的損毀,做成短椽形式,自身也起裝飾作用。窗楣的位置在窗過梁的上方和下方,過梁下方的短椽一般作一層,個數一般為單數,以5個、7個居多,均勻分佈於窗框之上,從窗框上挑出而不伸出牆面,端部削成弧形(俗稱為猴臉飛子木),再塗上油漆,或在弧形面上繪製圖案。短椽尺寸沒有統一標準,視窗的尺寸而定。過梁上方的短椽一般作兩層或兩層以上,長方體木條製作,層層挑出。短椽外挑一端自下而上削成楔形,伸出於牆體之外,並略向上傾斜(俗稱為飛子木)。上層短椽比下層多挑出一截,個數一般上層比下層多兩個,最上層的短椽一般圍成三面環形。各層之間用木板隔開,最上層的木板之上一般再放上一層片石,片石之上加黏土做成斜坡利於排水。窗楣的長度一般與窗過梁長度相同或稍長,且飛子木也刷油漆、塗料或彩繪。 窗楣上層短椽主色調為深紅色,下層為綠色,綠色短椽面部作彩繪裝飾,圖案為花紋。

11

刷上白土粉和紅土粉的布達拉宮外墻

12

建築外牆粉刷

   

藏族傳統建築中外部牆體,一般都為石材牆。外形方正、風格古樸粗獷。牆體向上收分,具有牆體穩固作用。

白土粉和紅土粉

  由於石料大小形狀不同,工匠在砌牆的時候每排牆石的縫隙都是錯開的,上下左右牆縫中填充片石、泥沙,以增強建築的韌性和減震能力。但是這樣做有一個問題:長期經受風吹雨淋的牆體由於片石的脫落容易,影響到牆體的穩固,進而危及建築的安全。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採用黏性很大的白土粉和紅土粉刷牆,起到保護牆體的作用,又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建築美容方式,還能迎合宗教信仰和民俗心理的需要。

指抹紋

   “指抹紋是藏族外牆粉刷方式之一種,在石材及土牆表面覆蓋一層泥漿(其上刷一層白灰),泥漿表面用手指抹出紋路,一般是在弧線下墜的橫向半圓形兩邊拉出豎向的並列直線,在褒有美感的同時利於雨水下流保護牆體,舉手投足中顯示出民間勞作的輕捷和隨性。

 

“指抹紋”是藏族外墻粉刷方式之一種,在石材及土墻表面覆蓋一層泥漿(其上刷一層白灰),泥漿表面用手指抹出紋路,一般是在弧線下墜的橫向半圓形兩邊拉出豎向的並列直線,在保有美感的同時利於雨水下流保護墻體,舉手投足中顯示出民間勞作的輕捷和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