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索窮
藏刀分長劍和腰刀、佩刀等多種。長劍,藏語稱“巴當末”,長約1米;腰刀,藏語叫“結刺”,長度在10釐米~40釐米之間。
藏刀大致可分為四個地區類型:前後藏地區、工布地區、安多地區和康區。人們常說的拉孜和南木林藏刀是前後藏地區藏刀的代表,這裏匠人打制的藏刀注重刀刃的鋼火,講究刀的實用性,在全藏有“鋒利”的美名。刀的鞘、把一般不鑲珠寶。
地處藏東的工布地區山高林密,野獸出沒其間,人們伐薪狩獵是家常便飯,所以使用的刀具以寬、長為多。刀鞘多為木質,外面用獸皮包裹。除了捕獵格鬥,更是人們在密林中劈荊斬棘的利器。
安多地區牧民的刀主要用於宰殺和吃肉,有嚴格的男用女用之分,男式刀長度在一尺以上,女式刀在一拃左右,刀鞘的底部和刀柄的末端上翹,呈船形。安多人喜歡珠寶,頭飾、胸飾、腰飾無不光燦耀人,這些飾物同樣被用在刀上,刀鞘和刀把多錨金錯銀,鑲嵌著珊珊和綠松石,像精美的藝術品。
康區人性格粗獷豪放,康巴藏刀也是如此,不僅對刀本身有較高的要求,對其作為襯托武士氣概的外在形制也有特殊的喜好。刀鞘材料一般使用黃、白銅或純銀,鑲珠嵌寶,正面雕龍畫鳳,背面線刻卷草,佩在身上,起到了美觀和威懾的雙重作用。
由名匠次旦旺加领衔锻造的孜龙藏刀名远扬,2009年6月,文化部命名次旦旺加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族金属锻造工艺(藏刀锻制技术)代表性传承人。
汽車開出日喀則城西,順著中尼公路越過薩迦縣霞布吉定鎮,好不容易找到拉孜縣柳鄉孜龍村次旦旺加老人家,本想好好跟老人家聊聊,不想卻被接二連三拜訪老人的“刀客”所打擾,他們是來自陝西、雲南、浙江、東北、北京等地的遊客、刀劍收藏者和藏文化愛好者。看著他們嘰嘰喳喳、興奮異常的樣子,我們有些好奇地問他們路口上又沒有立招牌,我們當地人過來都挺不容易的,你們是怎麼找到的?他們開始七嘴八舌的“訴苦”,有的說多跑了80公里到拉孜縣城才打聽到的;有的則把手中的衛星地圖驕傲地展示給我們;有一位來自浙江溫嶺的客人比較聰明,他是在日喀則市區包了一位藏族師傅的車一路打探過來的;一對西安來的夫婦也很有辦法,他們從身後拽出一個怯生生的藏族小姑娘,“看,我們在路口‘抓到’的學生導遊,她會漢語,我們請她坐到車上直接把我們送到次旦旺加家門口的”。
聽到我們的議論,一旁幹活的次旦旺加老人卻是一臉的矜持和不易覺察的得意。老人不大會說漢語,跟遊客溝通的事完全交給大兒子尼瑪旺拉包辦。他悄悄告訴我們,“以後我就慢慢把‘攤子’交給他了,我很放心。他正在想辦法把孜龍藏刀放到網上銷售,把我們的電話號碼放上,以前有很多客人想來看我們卻根本找不到我們。自從央視四套播出我們家的故事,找我們談生意的人越來越多了。”
……
毫無疑問,刀劍這種遠古時的雪域兵器,今天已經變成為千山之宗、萬水之源的珠峰文化、雅江文化的一部分。在雪域高原眾多特色藏刀文化中,“後藏刀鄉”西藏日喀則地區拉孜縣柳鄉孜龍村的孜龍藏刀無疑是其中魅力無窮的亮麗奇葩。一代藏刀名師次旦旺加就居住在寧靜的拉孜縣柳鄉孜龍村。據當地人介紹,孜龍村傳說中的“羅布崗寺”,有一巨石和民房遺址,人們每年都作朝聖和紀念,多數為奇事不足為據,但它確是加工藏刀第一人藏刀之神“湯木確朵拉巴”的居所,其加工藏刀尤其鋒利,傳說其鋒利程度做完要用牛皮綁三道否則擔心傷人。
看著他們興致盎然忙著做生意,我們在一邊專心欣賞起孜龍藏刀。
我們所看到的孜龍藏刀具有刀口鋒利、式樣素雅、刀身美觀大方、質地堅固耐用等特點。尤其是孜龍刀鋼質堅韌,閃射的白光像浸濕的白楊樹枝;固定不變的特徵是刀斧中間有一道白色鐵光,猶如一道白色銀河,在文人筆下是“削鐵如泥,切石如菜,骨肉橫飛”,刀劍界對其讚譽甚高,具有集穿刺、砍劈、擊防、裝飾、美化與一體之功用。
據可靠記載,孜龍藏刀曾是西藏人民抗擊英國侵略軍的著名武器。
總之,經過丹增、普啦、次仁旺拉、次旦旺加、尼瑪旺拉、次旦紮西六代匠師的艱苦努力,從“拉孜噶不索藏刀”、“拉孜多尺藏刀”到“拉孜孜龍藏刀”一路走來,由名匠師次旦旺加領銜鍛造的孜龍藏刀在1988年獲得由西藏自治區手工業局、西藏自治區標準計量局授予的全區優質產品榮譽稱號。2009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命名次旦旺加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藏族金屬鍛造工藝(藏刀鍛制技術)代表性傳承人。
等客人慢慢散去後,次旦旺加終於有時間跟我們閒聊幾句。他說,“孜龍藏刀最大的特點是鋼刃特別好,做好一把孜龍藏刀起碼有二十多道工序呢。聽說過去拉孜宗有一位官商從噶倫堡帶來一種品質很次的鐵棍,由宗政府交給我們安排支差的任務,刀口就用這種鐵棍打,刀把也是用商人帶來的銅絲繩纏繞,俗稱拉孜嘎不索藏刀,有密不示人的技藝之意。但現在,我是用最好的車用彈性鋼板用特殊技藝鍛打刀刃,刀把也不是銅絲纏繞,是用精鋼製成,這個是任何人都比不了的。”
他的打鐵技術絕技我們在現場不可能明白個透徹,孜龍藏刀的鋼口天下第一確是事實。但我們不是刀劍專家,憑直覺判斷我覺得對孜龍藏刀只能用“藝高人膽大”來形容再好不過。因為整個刀身的那種高潔、素雅、脫俗、凝練、緊湊、一氣呵成,沒有高度的自信和高超的技藝是不可能達到的。
次旦旺加和大儿子尼玛旺拉在切磋藏刀的锻造技术。
然而有意思的是,一輩子鍛造藏刀的次旦旺加老人自己卻沒有佩戴藏刀的習慣,他說這裏面還有一個小小的故事:“年輕力壯的時候,我次旦旺加曾是孜龍公社的生產隊長、政治隊長、民兵連長、指導員,和其他年輕人一樣愛瀟灑愛扮酷,經常腰配一把金爪銀翅的孜龍刀出席各種活動,很是威風。加上我性格活潑、愛交朋友,我每次出門,朋友們看到我的藏刀,總是這個要去一把,那個搶走一個,我不好意思提錢的事,又不好拒絕朋友們的愛美之心,後來家裏人說你乾脆不要再戴藏刀了,你是戴一個少一個,整個一個‘敗家貨’。我理解這就是盛名之累,慢慢的,我就不再佩戴藏刀出門了,呵呵。”
這天下午,次旦旺加老人邀請我們跟他們一家到村口的樹林裏過林卡,老人又是唱歌又是跳舞。
看上去,今年63歲的次旦旺加有著與年齡不相符的敏捷身手和活躍的思維。老人卻說這是吃苦一輩子的“造化”,小時候的次旦旺加過著衣不裹體、食不果腹的生活,經常靠吃野菜度日,“糌粑只是聞聞味道而已”;全家幾口人擠住在三間搖搖欲墜的小屋裏,“人和牲口睡在一起,枕頭邊上就能嗅到牲口的糞便味。”
但是今天,次旦旺加老人已經是第四次搬遷新居,起居條件一次比一次好,“我以前住的房子品質已經很不錯了,自從孜龍藏刀聲名鵲起,來到我家的外國遊客很多,西方人普遍個頭高,看到我的刀子他們很高興,但是當他們興奮地進出房間時腦袋撞在低矮門楣上的情景讓我很是過意不去,後來就建成了現在這座以高闊、寬大、敞亮為特點的新居,以前貴族家的豪宅還不如過去他們眼中的‘黑骨頭’們今天過得舒坦、瀟灑”。
次旦旺加和孙子
老人還告訴我們:前一陣,上面有人叫他和兒子搬到日喀則城裏開辦藏刀工坊,他只需把藏刀打好,樹立孜龍藏刀的品牌,其他的事情可一概不管,答應每年給他們支付40萬元高薪。老人家幾乎沒怎麼考慮就謝絕了對方的好意。為什麼呢?次旦旺加用樸實的語言說出三點理由:第一、如果搬到城裏,我辛苦經營多年的農田就“作廢”了,這不是我一個農民應該考慮的事情;第二、我還有一百多頭牲口,由我的二兒子負責在山上放養,牧業生產對平衡我的家庭經濟起到很大作用,我不會把這個放棄;第三、我家的老婆子體弱多病,患風濕性關節炎多年久治不愈,現在就在家裏養著。她一輩子沒有離開過農村,不一定能適應現代化的城市生活,如果我們都忙起來就怕沒有人照顧她了。
一個有情有義的老人。
可以說,古老的孜龍藏刀既是藏族人民的生活用具,又可用於防身和民族裝飾,如今又是非常走俏的名優旅遊特色產品。2011年,次旦旺加老人僅出售孜龍藏刀一項的純收入達到十二萬元人民幣,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從前的‘黑骨頭’我次旦旺加現在是跟各級領導和專家學者平起平坐、侃侃而談,以前是我敬仰他們,現在是他們實打實的佩服老漢我的精氣神和精湛的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