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墨脫,如今已經是國內最經典的徒步線路之一。從墨紮公路自駕或各徒步路線到達墨脫縣城後,很多遊客都會選擇在縣城休整後就離開墨脫了,全然不知道其實在縣城除了感受墨脫村的門巴風俗外,還可以去看看位於墨脫鎮馬拉山上的寧瑪派寺仁欽崩。
前往仁欽崩寺的山路上,雖已修好了便於朝聖者的台階,仍會經過茂密的原始森林。
撰文/彭麗 攝影/馮帥
墨脫,西藏秘境“白瑪崗”。這處佛教徒心中“盛滿蓮花”的朝聖之地,也是徒步者腳程下“難於上青天”的天塹地壑。每年春秋兩季,前往朝聖探險的遊人不絕如縷。
在眾多進出墨脫的路線中,有這樣一條,跋途最遠、耗時最長:
格當—曲薩普巴—加玉—崩崩拉—下噶—羊甲—安紮拉—加各布工—嘎傑(貢堆)—沖沙王瑪—日清拉——仁欽崩—墨脫
歷史上,這是一條從墨脫格當鄉通往墨脫縣的道路之一;其中,格當鄉的貢堆頗章神山至仁欽崩寺的段程,也是墨脫縣城老百姓的朝聖之路。
仁欽崩,墨脫縣歷史久遠、地位甚高的紅教寧瑪派寺廟;當年那場引發墨脫政治格局大變動的門珞械鬥,就是始於該寺的興建。
許多遊客從墨紮公路自駕或徒步到墨脫縣城,都會選擇在這裡休整後就離開墨脫,全然不知除了在縣城感受墨脫村的門巴風俗外,還可以攀上墨脫鎮的馬拉山,親歷一場發往仁欽崩的朝聖之旅。
抵達墨脫的翌日清晨,我們一行人從縣城出發,前往仁欽崩。關於墨脫縣螞蟥繁布,早有耳聞。出發前打聽到現時6月的雨季正是這些吸血環體動物較活躍季節,臨走前大家穿上了長衣長袖,並準備了一盒香煙以作熏防。
循著墨脫百姓的朝聖路線,30分鐘驅車至墨脫鎮的巴日村,再徒步4.17公里到達仁欽崩,全程在無人區運行,涉溪流、穿原始叢林和螞蟥區,途經崩崩拉、日清拉、安紮拉,都是4000米以上的山口,地形起伏也最大。當地群眾朝拜神山,行駛該路線需12天,外來考察者大概15-20天。
進入巴日村,棄車徒步,眼前立即鋪展開來一幅墨脫村莊的異域風情。
拾清新蜿蜒的水泥台級而上,道路兩旁簇滿了顏色鮮豔的野花,俯瞰的視角盡收藏式民居的藍色屋頂。愈走景愈奇,風光如美麗的畫卷逐一開闊,遠處如潔白哈達般的雲霧繚繞在雅魯藏布大峽谷上空;耳邊不時傳過來不知名小鳥的清脆鳴啼,眼前偶有村民牽牛上來下往……眾人皆歎,若在這個美麗的小村莊住上些時日,恬然感受門巴的靜美風情,真是件十分愜意的事情呢!
一路向上,海拔不斷抬升,空氣也愈加濕潤。越過溪流,悶熱的天氣變得涼快起來。空氣濕度的加大,讓大家不禁警惕起腳下,原本欣賞著原始叢林風景的關注力也不時轉移到褲腿上來——瞧瞧是不是有螞蟥悄然造訪。
斷不了的驚歎,墨脫的美麗!參天的大樹、珍貴的野生動植物,不時飛過見所未見的鳥禽,每一路段的野生物種隨著海拔的變化也在瞬間轉變:此處是白色的薔薇科植物,那處卻能發現紅色樹幹的杜鵑科樹種……穿越這條路線,說是縣內的觀光朝聖之旅或許還有些欠缺,另一不同凡響的體會——這如夢似幻般的原始森林之旅啊!
大家沉浸在欣賞與拍攝的樂趣中,2個小時後,終於抵達朝拜聖地——仁欽崩寺。在墨脫寧瑪派寺廟原有的6座寺宇中,仁欽崩建史最長,至今已200多年,在縣內影響也最大。目前寺廟由村民打理,主管日常的經堂打掃與點酥油燈。
這座落于墨脫村南側馬拉山上的寺廟,1950年毀於地震後,經修復煥然為現設有東西二門的一層方形建築。仁欽崩喇嘛最多時達40人,其中大部分不住寺內。
相傳,門巴人來後不久,拉薩的聖僧仲吉林巴、吾金仲堆林巴、曲吉林巴、仁真多吉通麥等各寺廟代表,據佛爺大師的指示前來修建仁欽崩寺。他們與珞巴首領、富者和有威望的人協商,最後珞巴人同意在當布山坡上建寺,為民祈禱祝福;後不知何因,興許是有人挑唆,珞巴人改變主意,轉而反對在珞巴村內建寺蓋廟,否則,便要殺死建寺人。
在眾位寺廟代表中,仲吉林巴是個能言善辯的老喇嘛,智謀超人。他帶上大量珍珠去拜訪珞巴首領和百姓,珞巴工嘎便以竹碗盛酒款待。珞巴人的竹碗從不清洗,碗裡碗邊沾有不少污垢,隨從勸其慎飲,然仲吉林巴道:“他們不髒!珞巴是聖地的主人,他們頭上發海螺光,身上發熱光,而我們一點光也沒有。”說罷舉碗,一飲而盡。珞巴人高興極了。
一種紅色樹幹的杜鵑科樹種,
不久,仲吉林巴見機提出在當布山坡上建寺的想法。珞巴人回應:“那裡是我們珞巴人的獵場,建寺後朝聖人多了,會嚇跑野獸。”於是他又給珞巴送去他們極缺的斧頭、腰刀、砍刀和鋤頭等鐵質農具,還包括不少海螺、貝殼和一些章嘎藏幣。仲吉林巴說:“蓮花生大師曾言,仁欽崩是金剛度母的肚臍,在那裡建寺廟,大慈大悲的蓮花生大師會給珞巴人帶來好運氣。”如此這般,珞巴人終於同意在仁欽崩修建寺,並提出:“你們建造三個寺廟,每個寺廟要給我們一個斧頭,一個腰刀和一個鋤頭及各種串珠。”最後,各寺廟均滿足了珞巴人的要求。
這個不大的寺廟興建時,共有15人,均是剛遷來不久的堆朱巴人負責修建,共歷時五年建成。廟宇小,成四方形庭院,一個大經堂,八間住房,經堂裡擺滿了拉薩各寺贈予的佛像和經書,牆壁與柱子上掛滿了各樣唐嘎。仁欽崩雖小,然在這片世外桃園的“高原孤島”上,實屬壯觀了!
環顧寺廟,歷史感油然而生。寺雖不大,卻是名聲蜚聲響內外。在村村都有“拉康(經堂)”或“拉康(神廟)”的西藏——與中國內地供人們集體或個人祭祀的祠堂相仿,仁欽崩被村人視為極其聖潔之地。朝向它,人們都有一顆虔誠和崇尚的心。
寺內正中祭臺上立有一座蓮花生大師的泥像,像前擺有多個盛滿淨水的銅碗和銅質酥油燈;四周牆上掛著形象各異的神符掛像——唐嘎,木架上整齊地堆放著藏文經書;內有一大法輪,轉一圈,銅鈴響一下,清脆悅耳;門口懸掛了象徵天、雲、火、地、草的彩色經幡,迎風呼嘯,一併掛著的還有繞寺一圈的轉經筒。據說人們順時針轉動轉經筒,便可以去災祈福。
墨脫素有“五曹六寺”之稱,仁欽崩名列寺首,屬宗級(為現在的縣級)寺廟,其它5座乃羅邦寺、德爾貢寺、馬崩寺、格林寺和巴爾根寺。古時百姓需經馬行道徒步4天到到仁欽崩,也有傳說門巴人東遷後經珞巴人首領同意,由幹布寺活佛——幹布出資修建了仁欽崩寺。最初寺內為一大間,約200平方米,呈四方形,石木結構,共3層;東、西、南、北各開一門;寺內有12座鍍金銅像,其中蓮花生銅像8米高,僅指甲就有拳頭大;寺有僧人65名,三分之二乃西康前來朝聖而不願返鄉的藏人。1950年毀於地震後,僧人四散,後象徵性地修復了兩門,住寺活佛乃當本布曹本(區長)阿旺次臣的兒子,是年6歲。
朝聖途中偶遇的小野果,味道甘甜美味,是解乏佳品。
當時的仁欽崩寺有自己的土地,出租給6戶藏人耕種,收成對半分。寺內還有“噶紮”,負責僧人活動。僧人生活主要靠佈施收入。
相傳仁欽崩等6座寺廟多為雲遊僧所建,相互無隸屬關係。各寺全年要舉行多次全宗教性活動,大都與農業生產相關。宗教活動主要集中在春播後、收割後,如開春的2月、夏收的6月和秋收的11月,均要舉行全宗教性大型驅鬼祭神活動。屆時,人們扶老攜幼,帶上美味佳餚,遠行數日踴躍參加這次難得的宗教盛典。此外,西康、青海、甘肅等省及印度的善男信女,也會遠道前來朝聖。
“文化大革命”期間,仁欽崩受到破壞。1980年人類考題考察小組到仁欽崩做科研考察時發現仁欽崩已成廢墟,僅剩寺牆,每邊長約5米,後於1984年重建至今。又據墨脫縣的記載,自80年代始,政府對仁青崩的修建便加大了力度。
1987年11月25日,墨脫縣最大的寺廟仁青崩寺重建工程破土動工。
1992年10月14日,地區佛協和民宗局的領導小組及僧尼70餘人,墨脫縣幹群100余人,于林芝喇嘛嶺寺舉行了迎接墨脫縣仁青崩寺蓮花神像的移交儀式,並於11月底運回仁青崩寺。
據介紹,墨脫的巴日村現在已具備了接待徒步仁青崩遊客的條件,包括相關的的旅遊配套設施——客棧、農家樂和藏家民俗體驗等。
橫越過螞蟥區的驚心動魄、徜徉在原始森林的雲霧松濤、馳騁于熱帶雨林的原生美景、流連著仁青崩的往昔興衰……一場穿越生命的朝聖之旅,一次拔動心靈的純淨之行,不單是你墨脫縣內的徒步一日遊,更為那神迷心往的墨脫之旅增添了完美與震撼。
仁青崩,多吉帕姆女神的肚臍、墨脫的心腹,其興廢動盪的本身也是一場墨脫歷盡劫波的往昔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