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何亦紅

07

阿尼瑪卿亦稱瑪積雪山或瑪卿崗日、積石山。位於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境內瑪沁縣西北部,是東昆侖山系支脈,主峰瑪卿崗日海拔6282米,位於東經99.4度,北緯34.8度。阿尼瑪卿在大藏文書中意為活佛座前的最高侍者,被藏族同胞視為神山,每年都有大批朝聖者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前去虔誠朝拜(繞山七天走完相當於念13億遍六字大明咒)。

 

轉山起點是倉尼堪多,這裏是個三岔口,一邊是通往雪山鄉,一邊是沿順時針方向轉山的路線。山崖上掛滿經幡,藏族嚮導們在這裏的具大的煨桑台前進行了轉山前的煨桑儀式,用松柏枝焚起靄藹煙霧,再在已經燃起的煨桑堆上加松枝、柏枝、桑面(糍粑)等物,隨著桑煙的升起,一種濃濃的神聖氣氛也隨之升起。大家圍繞煨桑台邊抛灑龍達,邊高喊阿珈羅,以此祈福,祈禱轉山順利。我們此次環山之旅採取半程騎馬半程駕車的形式。

 

09

在海拔最高的埡口煨桑

下圖 過河時候馬蹄很容易打滑。

08

——“你有老公嗎?幾個?

——“一個都沒有。

——“我有老婆兩個。

藏族嚮導和我各騎一匹馬,一路聊著閒話走在泥濘的山路上。我們要把一群犛牛驅趕到當晚的營地。雨水把馬的鬃毛打得透濕,馬的狀態似乎在雨中更要昂揚一些。大部分犛牛很自覺,只有少數掉隊或者走到旁側山上的需要驅逐,有些不聽人話的牛需要用上小石塊砸它們的屁股,並摻和上清脆的口哨兒聲。

 

當晚營地紮在了河岸邊拔地而起的山崖上,這裏密佈低矮的灌木,開滿杜鵑科紫色的小花,馬匹和犛牛們就被散放在花叢中。嚮導們搭起了色彩亮麗的藏式大帳,這是他們晚上的營帳兼大家的炊事大帳,而我們則在灌木叢中尋找略微平坦的地方搭起2-3人的戶外小帳。營地所在的山崖下方,河流在山谷中蜿蜒而行,從遠方切割峽谷而來,那雪山一字排開之處是我們即將朝聖的方向。

 

營地對岸的山壁上生長著孤零零的一棵柏樹,據說是這裏的第一棵柏樹,也受到過往藏民的朝拜,周圍掛滿了經幡。我們協助嚮導接起若干條長經幡掛好後,一起進行了一場小型的賽馬。肉孜的馬理所當然地拿了第一,他的馬毛呈黃棕色,身材勻稱,價值二十多萬。在青海藏區,牧馬傳統已經逐漸消亡了,摩托車替代了馬匹的作用,很多家早就不養馬了,導致我們轉山尋找馬匹也成為了一件難事,而且非常昂貴。肉孜家是個例外,他的爺爺告訴他一定要保留養馬的傳統,養不好馬就不要來見他了。肉孜的蟲草生意做得很大,家族也早就不需要通過馬來獲取經濟價值了,但他仍然養有十匹馬,說家族的傳統不能丟。

 

肉孜的馬術相當好,一路都在馴服胯下這匹狂躁的馬,馬總是躍躍欲試地往前躥,肉孜總得不停地掉頭轉彎,才能一路基本和我們保持相近的速度。肉孜對周圍的山系和神跡都非常清楚,從小就跟著爺爺轉山,他爺爺跟他講過各種阿尼瑪卿的故事。在安多藏區,阿尼瑪卿山神的形象在唐卡裏被藏民描繪成一個白盔、白甲、白袍、胯下白馬、手執銀槍的勇士。整個阿尼瑪卿山系的各個山峰都是不同的神,彼此都是親戚關係。

 

雪山融水傾斜而下衝擊出多條細小的河流,途中需要無數次涉水而過,我們須在馬背上掌握好平衡,稍微迎水的方向而上。水底的石頭濕滑,馬蹄也容易打滑,同隊的老徐一不小心在河中心人仰馬翻,跌入水中全身濕透。一時還追不上馱運行李的犛牛隊,無法更換衣物,在海拔四千米的地方忍受著潮濕和寒冷,滋味可想而知。

 

010

過了海拔最高埡口后,阿尼瑪卿露出真顏。

011在藏學研究中心前煨桑

 

當心,有野犛牛!嚮導們緊張了起來,馬匹的狀態也警覺了起來。順著嚮導指的方向看去,山頂上一對彎彎的牛角很威儀地凸現在山脊線上。野犛牛的體型要比普通犛牛大很多,毛長膘肥,走起路來渾身都在抖動,有時候有襲擊人畜的危險。

 

剛才還在山巔的野犛牛很快就俯衝到了山腳,嚮導們進行了分工,有的負責斷後,有的負責用石塊驅趕,有的用聲音恐嚇。野犛牛和我們的馬隊並行了很長一段距離,最後悻悻離去,所有人才松了一口氣。

 

當晚宿營在一條大河邊,海拔4200米,隊友中部分人出現了高山反應。我同帳的朋友手腳發麻,另外一帳的隊友嘔吐不止。我分別給她們沖泡了葡萄糖水,喝下後反應有所緩解。我不禁為她們擔心餘下更加艱苦的旅程。

 

牦牛

012第三天的達卻貢卡是轉山途中兩個海拔較高的埡口之一,海拔達到近五千米。這裏置有八座白塔,以及壯觀的經幡陣,我也親自掛上了一條紅色的經幡,並圍繞經幡陣行走一周後對阿尼瑪卿的方向磕了三個長頭,心中默念想要實現的美好夙願。藏族的先賢們這樣描述朝拜阿尼瑪卿山的功德:只要我們以至誠之心供養,我們心中所有美好的願望就都能實現,所有的不順都能離我們遠去。不論你是求事業、婚姻、家庭、健康等人天福報,還是求解脫、成佛,只要心誠,就都能如願。

 

藏族嚮導們則繼續煨桑,這次是牽著馬匹或者騎馬圍繞煨桑台順時針旋轉,桑煙中將手中一疊疊的龍達灑向天空,陰霾的天色為儀式增添了幾份威儀和悲壯。藏人的高聲呼喊、馬匹的嘶鳴、漫天飛舞的碎片,更讓人隱約感受到人們心中的那個阿尼瑪卿的震懾。

 

翻過埡口後阿尼瑪卿從厚重的雲層中顯出形來,露出了真容,山峰並不陡峭,山形平緩敦厚,整個下午都在我們的右側一起並行,阿尼瑪卿雪山,藏族人民稱博卡瓦間貢,亦稱斯巴喬貝拉幹,即開天闢地九大造化神之一,也是二十一座神雪山之一,排行第四,專掌安多地區的山河浮沉和滄桑之變,是藏族的救護者。我們行走在山腳下的草場地帶,阿尼瑪卿的西南側,這裏生長著成片的高原植物紅景天,以及珍稀的綠絨蒿。我們的右側是連綿的雪峰,左側的山體傳說就是阿尼瑪卿的舅舅,而周邊散佈的小湖據說有108個,是阿尼瑪卿的佛珠。

 

傳說阿尼瑪卿山神是活山神沃德的第四個兒子,沃德為了拯救藏區百姓,使他們解脫災難,能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派老四到安多消滅妖魔,降伏猛獸,懲辦壞人,使百姓過上幸福祥和的日子,後來老四與其父沃德鞏甲相會時,修建的九層白玉瓊樓變成了阿尼瑪卿山神。同時,阿尼瑪卿還是格薩爾王的護法神,有著無窮的智慧和慈善的心腸,他有許多家族、侍從和衛士,都環繞在他的身邊。而我們轉山一圈,自然也就逐一認識了整個阿尼瑪卿家族。

 

013

走著走著我們感覺進入了一個奇怪的石頭陣。一堆堆黑色的小石塊壘至馬腿高,面積很大,成片地延伸至山腳。當地人稱莫阿多啊,是以前占卜的地方。我們沿著蜿蜒在其間的小路騎行,雖並不熟知各種通過石頭進行占卜的方法,但確能感受到一種很神秘的氣場。

 

20042月這裏曾發生過一次大型冰崩,冰崩地點在阿尼瑪卿Ⅰ峰6282米高程點西北330度方向的西坡上。這次冰崩形成的冰磧物東西長2.2公里,南北寬1.5公里,面積約為3.3平方公里,堆積物占壓了瑪沁縣下大武鄉5000多畝夏秋草場,清水河、達瑪曲河、權隆河被阻斷,並由此形成了一個面積達30000平方米的堰塞湖。

 

我們此時正在經過冰崩區,一條黑色的冰磧帶從兩山之間傾瀉而出,黑色的碎石上這幾年已經被過往的馬隊和朝聖者踩出了明顯的小路,但規模很大,全部走完也得一兩個小時。

 

這一天的路程有24公里,我們走得很吃力,嚮導們尋找營地也很吃力,要保證有可靠的水源、平坦的地面以及背風的地勢,結果尋到了一處高地西馬智地,傳說是山神們賽馬的地方,從這裏可以俯瞰整個山谷,印有格薩爾王的彩旗高高飄揚在山巔的瑪尼堆上,對面的山體就是阿尼瑪卿的南大門,山門入口處。營地很美,一個清澈的小海子邊,開滿了黃色小花。帳篷就搭在河畔濕地厚厚的草包上,雖然有些潮濕,但軟軟的很舒適。馬和犛牛被放養在周圍的山裏,馬的雙腿雖然被綁上繩子,但仍然能挪動得很遠,第二天早上牧人們再將其逐一尋回。一夜風雨,一個藏族嚮導的帳篷頭天晚上塌了,早上他從一堆帳布中鑽出來,和同伴嘻嘻哈哈地抖掉毛毯上的積水,還一邊高聲唱著藏歌,在艱難的環境中,他們仍能保持開心和幽默。他們的快樂是如此簡單,是這廣闊的草原、奔騰的河流,以及巍峨的雪山,賦予了他們天生的堅韌、勇氣和樂觀。

 

014

 

第四天出發不久,肉孜夫婦指點我們看白度母神泉水,就在山崖下很不起眼的一處溪流處,周圍掛有少量的經幡,不注意還很難發現。據說在這裏用藏語念卓瑪經,泉水就會變大。想不到,隨後跟上來的一位嚮導真的會念卓瑪經,只見隨著他的念誦聲本只有一股的泉水竟漸漸由三股變成了五股!而隨著經文的結束,泉水又慢慢恢復了原狀。肉孜夫婦在這裏磕了幾個長頭,還用泉水清洗臉龐,相信能帶來吉祥。這附近還有很多神奇的的泉水,記得從大武鎮到達轉山起點三岔口的途中,還有一處紅色泉水(估計是含有鐵礦的原因),喝起來居然是啤酒口味的,有氣泡感,略帶苦澀。路過的藏民都用瓶子接飲,這泉水可以治療胃病。但不能連續飲超過三天。

 

下圖 寫著經文的牛骨。

015

傍晚時分我們到達了覺木央然,這裏可以算是阿尼瑪卿的西北側肩膀。一排白塔和經幡的後面山崖上,一個不起眼的山洞為消孽洞,進口為一人腰那麼粗的洞口,據說能鑽過的人即可消除之前的孽。旅遊局長索南指導我以奇怪的姿勢順利地鑽進,待再從另一口鑽出後心情無比舒暢。

 

報恩石是放置在洞口附近的一大一小兩塊巨石,分為男石和女石,男人抱那塊大的,女人抱那塊小的,如果能圍繞白塔行走一周,就算能報答一遍父母的養育之恩。我費了很大力氣試圖抱起那塊小的,可沒戲,它根本紋絲不動,看來父母恩真是如山重啊,如何能輕易報答得了!

 

白塔對面的山崖上掛滿經幡,是大寶法王的修行洞,藏語意為阿尼桑姆修行洞,藏族歷史上有很多高僧大德曾在這裏修學佛法。傳說這裏屬雜日山脈,天竺國的空行母修行岩洞,唐東傑布等修成正果後,在岩壁上留下頭部與胸部的痕跡。岩石上還留有格薩爾王的神駒和神犬的足跡。

 

 

同樣在索南的指點下,我雙手抱住消孼洞口一塊凸出的石頭,雙腳蹬住岩壁,頭朝下,把上半身反了過來,朝後看修行洞一側的山體,得到了和正常觀看不同的視角,夕陽正逐漸從山尖隱退,山體緋紅,配合深藍的天空,色彩絢麗,天地開闊,我問索南能看到什麼,他神秘地說:你能看到什麼就是什麼。我說我看到了一個明亮的未來,一方更廣闊的天地。一種希望和力量從心中破土而生。

 

這裏是阿尼瑪卿的最西端,從此就開始拐向阿尼瑪卿的另一側,後面的路程都是通有公路的,我們從這裏換乘越野車沿著東北側繼續轉山。

 

阿尼瑪卿文化中心是兀立於草原中心的一處雄偉的藏式建築,外部是典型藏式的雕樑畫棟,內部是現代的鋼結構和玻璃屋頂。一層大殿置有阿尼瑪卿精美的雕像,二層和後院則是學校的教室和宿舍。這裏完全是活佛自籌資金建立的,旨在為更多的藏族孩子提供學習機會。活佛大部分時間在其他地方籌款,我們前往拜訪的時候恰逢他正好在,他說這裏比較缺教師,如果有志願者願意過來支教一定要推薦過來。同時,隊友沐沐的朋友正好在藏區做免費午餐的公益活動,也準備介紹給藏文化中心。

 

馬幫昨晚就駐紮在藏文化中心前面的草灘上,我們就此與他們道別。由於今年蟲草經濟的發展,這些嚮導們都是腰纏萬貫的傢伙,每人都鑲有一顆大金牙,但卻一路忍受著寒冷、辛勞,不厭其煩地為我們做好每一個細節。卷毛嚮導騎一匹快馬在雨中追隨我們的車隊很久,我在車內隔著掛滿水珠的玻璃一個勁地和他揮手道別,心中有些許的不舍,不舍這些和他們一起跋山涉水、一起賽馬打趣、一起搭營喝茶的日子。很多時候我們留戀一個地方是因為留戀那裏的一批人,因為他們,此行的轉山增加了無數生動的情節。

 

越野車繼續行進在阿尼瑪卿東側的山路上,這是一條顛簸的土路,沿河而行。周遭的草原佈滿很多小洞,這些都是鼠兔留下的,鼠兔是草原的天敵,被它們刨過的草場基本都荒廢了。草場上孤零零的一個白色的帳篷裏住著一戶人家,這是科研專案的工作人員,他們負責在周圍種植草地,我們經過的時候正在犁地,準備種植草籽。這裏是海拔四千多米,生活條件艱苦,我不由得感歎他們的堅韌,但同時又為專案擔憂,偌大的草場,這樣的做法是否只是杯水車薪呢?

 

016

煨桑儀式

 

哈龍冰川是黃河流域最大最長的冰川,是此行的第二個五千米級高海拔的埡口,由於是駕車到達,並無太強烈的高山反應,但仍感覺到稀薄空氣的壓迫感。在這裏本可清晰看到阿尼瑪卿,但由於淫雨霏霏,濃重的霧氣完全遮住了雪峰,只露出下方延伸出來扇形的冰舌。我們照例在獵獵風中系上經幡,讓山風吹動經幡捎去去對阿尼瑪卿的敬意。面對隱藏在重重霧靄後面的巨大山體,比晴天一覽無遺之時,能拓展出更深遠的心靈空間。

 

曲格納降魔白塔海拔3650米,離雪山鄉三公里,到達這裏就已經接近轉山的尾聲了。白塔背面有一座小寺廟,廟內用筆劃(唐卡)簡單介紹了阿尼瑪卿雪山的神化傳說。據說這裏還埋著當年約瑟夫.洛克留下的十字架。洛克在早年的筆記中有這樣的記述,“1926年,我考察了青海湖南的阿尼瑪卿山脈以及黃河的峽谷地區,成為了對黃河和阿尼瑪卿山脈的中間地帶進行探險的第一位白人。後來他在為《國家地理》所撰文章中說,他當時登臨該山的4900米處,而他測算距離頂峰尚有3600米的高程,所以這座山是世界最高峰,超過了珠峰!

 

1944年,一位美國飛行員駕駛飛機途經阿尼瑪卿時緊急報告:我機飛行高度9000米,前方上空出現有高出我機數百米的山峰。據載,1949年美國登山者雷納德·克拉克曾在阿尼瑪卿探險和測量,他測出主峰海拔為9041米,這也超過了珠穆朗瑪。這期間還有一些勘查隊來此,然而都無功而返。直至1960年北京地質學院11人登上阿尼瑪卿峰,這座山才逐漸被人認知。

017

在黑牦牛毛氈房里喝上了熱茶。

018

阿尼瑪卿東側的山路崎嶇顛簸,這個季節多處被雪山融水沖毀,要不是當地司機熟悉情況,很難分辨出小瀑布密佈的路面上究竟哪里是路。途中車輛事故頻出,在海拔近五千米的前後不著的地方,一輛車出現了故障,藏族司機居然用一條哈達給綁好了。而第二天另一輛車被開斷了轉向軸,這個問題哈達可無法解決了,只能將車棄在附近的居民點了,找機會再進來拖車或維修了。最終我們於第六天到達了雪山鄉。

 

在雪山鄉的黑犛牛毛織成的氈房裏,我們手捧灑滿人參果和白糖的藏家優酪乳,圍著牛糞爐喝上女主人親手燒制的奶茶的時候,心裏才真正溫暖踏實,至此轉山的旅程正式畫上句號。阿尼瑪卿此時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反而由清晰變得模糊,或者說是多元化,它不僅僅是遠方那片潔白的雪峰,也是那個騎著白馬力量超凡的山神,還可以是朝聖者夢想中的美好福地,甚至是跋涉者心中不滅的希望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