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土豆

↓納木錯湖北岸浪蝕平臺(攝影王君波)

027

納木錯湖是藏北高原內陸湖的典型代表,由於湖泊強烈退縮形成了沿湖岸的一系列第四紀湖相沉積物組成的湖成地貌。在納木錯沿岸分佈著由湖相沙組成的現代湖灘,湖相沉積與黏土沉積組成的湖岸階地以及由湖濱相礫石組成的湖岸堤,其中還包括由湖水侵蝕和拍擊作用形成的浪蝕平臺,浪蝕崖,浪蝕洞和多種岩溶地貌,構成納木錯流域湖成地貌類型。

 

凹陷而成的納木錯

 

從衛星圖上看,納木錯緊依念青唐古喇山脈,由東向西,湖面逐漸開闊,有如一隻等待開屏的孔雀剪影,西邊寬闊的湖面是其修長的屏尾,紮西多半島是其高聳的腰身。大多數的遊客,只能來到位於東部的紮西多半島,遠眺北岸的山脈,再回頭仰望念青唐古拉延綿的雪山,遙想神湖的彼端。

 

關於納木錯的成因,21 世紀初,國土資源大調查專案對納木錯地區的第四紀環境演變展開了全面和細致的調查研究。在大約6500 萬年至260 萬年,也就是地質年代所說的古近紀和新近紀時期,在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擠壓的外力作用下,喜馬拉雅山脈緩慢隆起;在這一外力下,形成了一系列山脈的皺褶式隆起和凹陷,而念青唐古喇山北麓的凹陷,形成了納木錯斷陷構造湖。

 

至今,我們仍可以在納木錯湖北岸清晰的看見這一劇烈的地質運動所帶來的大地印記。青藏高原研究所的湖泊專家王君波曾經駕船考察過納木錯北岸一帶,從他提供的資料照片,湖岸北東向斷裂構造懸崖仍清晰可見,這正是斷陷構造的證據。但由於湖面過於寬廣,一般的遊客從紮西半島上無法看到北岸的這些景觀的。馬麗華在《風化成典- 西藏文史故事十五講》開篇自新大陸描述了這一史無前例的地質運動,青藏高原地區在告別海洋的四千萬年間,歷經三次隆起、兩次夷平:約在三千萬年前,新高地已距海平面兩千米,停歇了,並緩慢剝蝕降低;第二次隆升約從兩千萬年前開始,持續約五百萬年,此次運動造就了喜馬拉雅山脈。之後再經歷了一個下降過程。直到三百六十萬年前,青藏地區在一個高不過千米的巨大平原上,重新開始了持續至今的整體的、快速的抬升。

028

納木錯湖相沉積形成的年輪狀地質結構(攝影柳葉刀)

 

納木錯的年輪  滄海桑田,歲月留痕,神女納木錯也不例外。據說,曾經的納木錯並不是今天的樣子,至今約一萬年前的全新世,存在一個古納木錯,她的面積很大。後來,因氣候變化,湖泊不斷退縮,至今湖周圍仍留下數道明顯的湖岸退縮線。

 

從地圖上看,納木錯周圍還有數目眾多的湖泊,其中最鄰近的大湖,就是色林錯。這些湖泊像灑落在高原上斷了線的珍珠,彼此間似乎有什麼聯繫。而科學家證明了這些聯繫,根據中國地質科學院朱大崗等著的《納木錯湖相沉積與藏北高原古大湖》,高原上的這些散落的湖泊,曾經連為一體,形成是一個超級大湖,被稱為古羌塘湖

 

如今在納木錯的北西角,也就是保吉鄉方向,連接納木錯與其西的仁錯- 久如錯的雄曲- 那曲谷地分水嶺地段,可以看見大片明顯的湖相沉積與湖岸階地。所謂湖岸階地,是因為湖岸地帶湖水作用形成的一級又一級的階梯狀地形,有如湖泊在消長過程中在大地上刻下的年輪,沿著湖心由外向內,由高至低形成同心圓,默默講述湖泊的演變歷史。

 

通過對納木錯湖成階地的研究,科研工作者推測在距今年代大約40-25 千年以前,證實納木錯與其西的仁錯- 久如錯,在納木錯的3 級與2 級湖岸階地形成時期,確實是互相連通的大湖。科研人員甚至推論,在納木錯的3 級階地與2 級階地形成時期,納木錯是與色林錯連通的大湖,而不是通過河流相連接兩個湖。

 

在這兩個時期以及納木錯4 級階地與更高的湖相沉積物堆積時期,是藏北高原南部古大湖發育的幾個高湖面階段。其中最高的湖面階段,納木錯與申錯及藏北高原東南部的大多數古湖,如古色林錯、古格仁錯、古吳如錯、古昂孜錯等,都是相連通的,可稱為古羌塘東湖。而藏北高原西南部的古當惹錯、古紮日南木錯、古塔若錯、古紮布耶、古洞錯等也是相互連通的,可稱為古羌塘西湖。甚至在某個時段,羌塘東湖古羌塘西湖也是一度相通,成為真正的古羌塘湖

 

但中科院湖泊專家王君波認為相比當惹雍錯,納木錯的古湖岸,並不典型。目前,在納木錯沿岸可以清晰地劃分出4 6 級湖岸階地,最高湖相沉積高出現代湖面150 米,沿岸堤可多達50 條。雄曲- 那曲穀地是連接納木錯盆地與其以西的仁錯- 久如錯盆地的分水谷地,也是構成納木錯2 級湖岸階地頂部的第四紀湖相沉積,構成寬闊的谷地。

 

除由湖相沉積所構成的完整階地面與階地斜坡的4 個級別的階地外,在納木錯沿岸的若干基岩山丘的丘頂與坡麓都可以發現高出湖面60-150 米的5-6 級湖相階地沉積分佈,如奪瑪、尼普、瑪爾迥、塔吉古日西坡、昂崩與昂千及幹瑪弄等基岩小山丘。

 

029

納木錯湖面觀日出(攝影唐建明)

 

停車遠眺納木錯湖岸,會發現湖岸邊布有白色的鹽漬,像是給納木錯獻上白色的哈達,這些白色的鹽殼,是碳酸鹽風化殼。由於念青唐古喇山脈巨大地形的影響,納木錯南、北兩岸的氣候條件差異較大,南岸較濕潤,土壤屬氈狀草甸土;北岸相對乾旱,屬乾旱草原土,該類土壤在藏北高原其他地區也廣泛存在,因此納木錯湖北岸的土壤可以作為藏北高原土壤的典型代表。

 

曾經是西藏高原第一大湖泊的納木錯,也被地理位置偏北的色林錯奪取了面積第一的位置,原因就是2004 年以來色林錯水位迅速上漲,湖泊面積超越了納木錯。湖泊水位上漲的不僅是色林錯,納木錯也在漲。據青藏高原研究所納木錯綜合觀測站站長康世昌表述:研究人員從1970 年開始對納木錯進行大規模的考察,發現從1970 年至2012 年,納木錯的海拔高度從原來的4718 米上升到現在的4725 米,湖面整整上升了7 米。對納木錯的長大,康世昌繼續分析:納木錯從上世紀70 年代起一直在擴張,這和納木錯流域的冰川消融水量和降水量增加,以及湖泊的蒸發水量有關係,補給增多,蒸發減少,湖泊自然就長大了。

 

上升的湖面,淹沒了部分湖岸,甚至將納木錯西部的兩個半島——梯讓木波多島和根達多島,變成了島嶼。納木錯流域湖面本身和陸面區域的內降水增長,氣溫顯著上升以及其引起的冰川融水增加是造成湖泊擴張的重要原因。根據納木錯站對納木錯流域內湖泊、冰川動態變化監測檢測分析表明,冰川加速退縮帶來的融水增加是湖面擴張的原因之一。冰川的加速退縮是氣候變化的結果,在氣象要素中,氣溫和降水與冰川進退變化的關係最為密切,支配冰川進退變化的氣象要素關鍵是氣溫。從百年尺度的氣候變化看,整個青藏高原在20 世紀60-80 年代為冷期,而80 年代以來進入一個氣溫持續偏高的時期。康世昌認為,根據對納木錯流域典型冰川監測表明,近期的冰川退縮加劇就是在氣候變暖條件下發生的。

 

030

西布冰川(圖片提供中科院)

 

冰川王國 念青唐古喇山脈位於青藏高原的中南部,處於南亞季風暖濕氣流進入高原的通道上。念峰上發育著眾多形成於260 萬年之後的冰川,即現代冰川,有冰川王國之稱。但是這些現代冰川普遍短小,山脈西段現代冰川規模較小,而東南段規模較大,區域差異明顯。其中三條比較大的冰川,位於南坡的爬努冰川、西布冰川,以及位於北坡的拉弄冰川,皆發源於念青唐古喇山的主峰。冰川的最佳觀景台設在寧中鄉,從觀景台可以看見念青唐古喇山的四個高聳的主峰,以及掛在主峰上南坡上的爬努和西布冰川。

 

在念峰的北坡,由東向西經過的第一條冰川是紮當冰川,但是由於距離較遠和地勢高,無法在湖岸觀賞。紮當冰川呈現扇型,形狀規則,所以科考隊員可以直接在冰川上作業,從2005 年來,列為長期觀察的冰川。而其他的冰川屬於懸冰川,掛在陡峭的山崖上,難以進行冰面科考。北坡的冰川融水流經短距離的山前地帶呈辮梳狀直接注入湖泊,是納木錯主要的水源補充。因此在5-6 月進入納木錯的南岸,可以看見無數條大小不同的溪流沖刷出來的淺灘,目光逆溪流而上,可以看見覆蓋在念峰上尚未融化冰川和積雪,從溪水流量可以大致判斷源頭冰川的規模。

 

由於念峰主山脊線整體呈北東東走向,念青唐古喇山脈成為自東南方向而來的暖濕氣流進入藏北高原的一道屏障,山脈兩側氣溫和降水差別較大,成為唐古喇山脈大陸性冰川區與藏東南崗日嘎布海洋性冰川區之間的一個過渡帶。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近50 年來,我國西部80% 以上的冰川處於退縮的狀態。念青唐古拉峰地區在更新世(260 萬年)曾廣泛地受到冰川的作用,當前仍是我國現代冰川的主要分佈中心之一,現代雪線在海拔5100-5700 米,由東向西逐漸升高,主峰地區現代雪線高達5717 米。自1970 -2000 年期間,由於北川融水,納木錯湖面面積從1941.64 平方公里增加到1979.79 平方公里,但流域內冰川的面積從167.62 平方公里減少到141.88 平方公里。2007 年念峰地區冰川總面積為571.82 平方公里,總條數為724 條。冰川大小範圍分佈在0.01-14.24 平方公里,平均總面積為0.79 平方公里。

 

031

納木錯五彩湖灣(攝影張洪軍)

 

女神的辮子——納木錯的河流

在念青唐古拉的北側,納木錯的南岸,流淌著無數細小的河流和溪流,被稱為辮梳狀河流,而在納木錯的西部,分佈著沼澤和較大的河流,是良好的牧場。沼澤上的河流,則被科考隊員形象地稱為犛牛尿河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湖泊組在沿湖的22 條河流設置了取樣點,不定期的環湖採集22 條河流的水樣進行資料分析。為了和納木錯來個360 度的全方位接觸,我們跟隨湖泊組進行了環湖考察,時間是在6 月,雨季尚未來臨。

 

我們在南岸經過的第一個採樣點就遇到狀況——無水,面對乾涸的河床,科考隊員手持GPS 衛星定位儀,不確定是否在正確的取樣點上,但接下來南岸的幾個溪流取樣點,都是水量不豐的情況。時間距離上一次取樣僅不到一個月,而在5 月的時候,寬敞的溪流和豐沛的水量,還讓科考隊員的車輛難以涉水而過。科考隊長王君波分析,這可能是因為溫度的變化造成冰川融水改變造成的。當5 月過後,大量的冰雪消融之後,雨季又尚未開始,得不到水源補充,溪流就有斷流的情況。高原溪流的季節變化之強烈,也帶來納木錯自然景觀的多變性。

 

環湖匯入納木錯的河流,主要有西岸的波曲、昂曲、測曲、那曲,東岸的你亞曲、那根曲,以及一系列南岸的平行河流,北岸河流較少。位於西岸的波曲、昂曲、測曲、和東岸的你亞曲這四條河流流域面積占總流域面積的57% 以上,以地下水補給為主,同時也包括相當一部分積雪和冰川融水補給,產水量較大,是納木錯的主要補給河流。南岸的河流大小總共有27條,流域面積占總流域面積的14%,這些河流均發源於念青唐古喇山脈的冰川末端,依靠高山積雪和冰川融水及降水補給。

 

進入到西岸,就遇到比較大的河流,比如測曲、波曲和那曲,汽車需要從橋樑上通過,其中那曲周圍形成一個巨大的沖刷平原和濕地,棲息著多種鳥類,也是黑頸鶴的主要棲息地。北岸河流不多,以山地為主,有濕地的地方,就會分佈著村落。

 

東岸最大的河流是你亞曲和那根曲,其中那根曲從那根拉山口流出,雨季的時候,雨水沖刷下大量的紅色泥沙,將那根曲都染成紅色,會在河流的入湖口形成一片紅色的水域,為納木錯的霓裳增添濃重的一筆。

 

032神湖邊上的瑪尼石堆(攝影盧海林)

 

花季納木錯 對於納木錯的植物,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張照片,在採集湖岩芯樣本的時候,科考隊員從湖底的沉積樣本中帶出一棵綠色的植物,這棵綠色的水生植物顯示了高原植物的頑強,只要有陽光的地方,就能進行著光合作用。但在冬天,納木錯流域萬籟寂寂,是一片冰雪的世界,嚴酷的生存條件,造成這裏的生物種類相對單調,生態系統結構簡單,具有高度的自然性、稀有性、脆弱性和代表性。由於其獨特的自然條件,區域性特有生物較多。

 

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長楊永平跟高原植物打了30多年的交道,是一名植物通,對這裏的植物如數家珍。據其介紹,納木錯的水生植物有三類,納木錯的東、西湖濱草原與湖體交換的瀉湖區,有數量不多的大型水生維管束植物,主要為沉水植物,包括紅線草、小茨藻群系、梅花藻群系、黃花水毛茛等,多為建群成分;其次為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最少,基本都是伴生成分如浮葉眼子菜、茨藻、杉葉蓮、蓮草等。

 

在東岸和西岸河流入湖口附近形成較大面積的濕地植被,其中沼澤地中以藏北嵩草、華扁穗草為優勢種,湖邊淺水以蓖齒眼子菜和黃花水毛茛為優勢種。納木錯周邊沼澤群落草叢茂密、種類豐富,除了上述種群外,還有莎草科、毛茛科、報春花科等植物30 餘種。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岸措甲那湖附近,沿山坡分佈著大量的香柏群,樹齡最長的高達300 年。轉湖的朝聖者,會在這裏採集香柏煨桑,附近的村民也會到此採集香柏。奇怪的是,香柏就分佈在這一處的山坡上,其他地方不長。

 

納木錯流域是青藏高原東部高寒草甸和羌塘高寒草原的過渡區,流域內山地緩坡和平原地區主要分佈有紫花針茅為建群種的高寒草原,湖邊,溪流邊,水分條件好的陰坡及海拔5200 米以上的高山地區分佈有高寒草甸,以及零星分佈的高山灌叢和沼澤草甸,特別是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呈犬牙交錯分佈。

 

因此納木錯周邊分佈著眾多天然牧場,早在松贊干布時期,就是其蓄養戰馬的草場。濕地分佈廣泛,這些濕地在夏季由於蓄水過深,犛牛和羊不便吃草。但是到了冬季,濕地結冰,草露了出來,牧人就趕著牛羊到此過冬,夏季存儲下來的草為過冬的牛羊提供了豐盛的大餐,濕地成為牧民的冬窩子,這也是牧民在高原因地制宜形成的生存智慧。

 

033

上圖墊狀點地梅(攝影楊永平)下圖狼毒草(攝影楊永平)

034

 

不少到高原旅行的遊客,都希望看到高原花海的季節,那麼去納木錯看花的最佳時節又是什麼時候呢?根據開花期的特徵可以將湖區植物的花季分為三類:

 

一早花植物:5 月底到6 月初開花,6 月中旬結束開花,如墊狀點地梅。

 

二介於早花植物與晚花植物之間:6 月進入盛花期,花期延續到7 月底,8 月初,如委陵菜屬、藏沙蒿、高山嵩草。

 

三晚花植物:7 月以後進入開花期或盛花期,花期延續到8 月下旬或者9 月下旬,如異葉青蘭、藏西風毛菊、弱小火絨草、紫花針茅。

 

所以想看到最美的花海,就要看準時節了。

 

035

飛鳥(攝影柳葉刀)

 

野性納木錯 我們在經過那曲的時候,同行的李師傅在橋下採集水樣,寬闊的河床只有窄窄的溪流緩慢流過,看不到魚類活動。但王君波告訴我們,就在上個月,在這條河流上,水流量要比現在大,看見了大量的魚群,他們判斷是洄游魚群。

 

我們無法得知當時這些魚群,是否就是在納木錯流域和其河流,生活著的特有的魚類——拉薩裸裂尻魚。據瞭解,拉薩裸裂尻魚僅在支流發現,屬於棲息河道的魚類,由於納木錯屬封閉的內陸湖泊,故這些魚類都在入湖河流或湖區內完成整個生活史。另外,在湖區還發現的納木錯裸鯉、異尾高原鰍、小頭裸裂尻魚和長鰭條鰍均為青藏高原特有種。

 

就在那曲河谷,還生活著眾多水禽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夏季的傍晚,常看見在湖邊嬉戲的水禽,最普遍數量佔優勢的是留鳥(注:即一年四季皆可見的鳥類),主要有棕頭鷗、斑頭雁、赤麻鴨、秋沙鴨等,良好的自然環境,也為許多遷徙水禽提供了重要繁殖地。在納木錯西岸的沼澤地帶,還生活著黑頸鶴,是納木錯沼澤地唯一的鶴類,也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在湖東岸沼澤區有繁殖群,主要有赤麻鴨和斑頭雁等。

 

由於有鳥類和小型齧齒類動物,所以這個地區也出沒狼和狐狸等食肉性動物,形成多樣性的生物圈。但是要看到它們出沒,需要些許耐心和運氣。

 

037

雨後彩虹(攝影嘉措)

 

納木錯的彩虹 納木錯的天氣複雜多變,也給神山聖湖披上神秘的面紗。納木錯夏季的白天,天氣更是變化更是無常。廣袤的高原草甸上,山東南被雨雲遮蓋,山頂下起了白雪,而草原西南面還是豔陽高照。我們在環湖的時候,就一直追著雨神的腳步。當車行駛在湖西北岸的時候,前方一直烏雲密佈,汽車駛進雲層區,下起了冰雹,此時的南岸豔陽高照。當我們駛進北岸的時候,雲層還未散去,天空下起雨來,而一縷陽光,將南岸的念青唐古拉峰照得金光四射。但當我們越來越接近南岸的時候,雲層在北岸撕開一道裂口,放晴了,但前方的那根拉方向烏雲密佈,5000 多米的山口上,不知下的是雨還是雪。如果遇到那根拉的大雪天氣,車輛將無法通行。

↓光影納木錯(攝影/盧海林)

036造成如此多變天氣的原因是白天納木錯湖南岸產生的湖風與念青唐古喇山脈北坡產生的穀風疊加,與山南坡產生的另外一道穀風在山頂匯合,于水準方向形成一強輻射線,垂直方向為強上升運動,造成該地區夏季白天複雜多變的天氣;夜間由於南岸陸風與北坡山風疊加式的整個區域為強大南風氣流控制,補給了水汽和熱量等要素,也為白天不穩定運動提供了能量。

 

不過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天氣,所以很容易在雨後或者冰雹過後,看見掛在天際的彩虹,而且出現雙虹的幾率極高。因此,夏季的納木錯,對攝影愛好者而言是名副其實的天堂,不僅可以捕捉納木錯的晚霞,還可以秒殺納木錯雨後的彩虹。

 

納木錯流域處於亞寒帶季風半乾旱氣候區和藏北高原草原區的東南邊緣地帶,對區域氣候變化較為敏感,流域內雨、旱季分明,每年的6-10 月是流域內的季風期,受西南季風帶來的印度洋暖濕氣流的影響,氣候溫暖濕潤;11 月至次年的5 月屬於旱季,主要受西風環流的控制,寒冷而乾燥。根據中國科學院納木錯多圈層綜合觀測研究站的觀測記錄,該流域全年平均氣溫和相對濕度分別為0 度和52.4%,季風期日最高氣溫大於12 度,平均相對濕度大約為67%;旱季日最低氣溫低於零下2 度,平均相對濕度大約為45%,年平均風速為4 / 秒,一年中的大風日數為53 日,全年盛行風在東南至西北風之間,季風期以南風為主,旱季盛行西東西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