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蔣玲
記錄是用來打破的,奇跡是用來創造的。在這群年輕的藏族登山嚮導中,每個人都在書寫屬於他們自己的傳奇故事。小紮西次仁在第一次攀登珠峰的時候,就給他的老師和同窗們,一個大的驚喜。
“是真的,就是珠峰。” 小紮西次仁對著電話,更能放鬆地表達,他還在登頂的喜悅裏,說話時他一直笑得可以看到槽牙。一下山,他就迫不及待地找電話亭,他要把這個令他開心無比的消息告訴尼瑪老師。
“恭喜你!恭喜你,小紮西次仁!”尼瑪次仁剛在成功地組織了一次業餘登珠峰的商業活動中實現了自己多年的夢想——登頂珠峰。得知派給另一支國際商業隊的學生登頂的消息,當然是在大獲全勝的慶功宴上錦上添花。掛了電話,他想起這個打來電話的學生似乎沒上過一節登山的培訓課,他居然登頂了珠峰,真厲害。
尼瑪次仁沒有記錯,嚴格地說小紮西次仁算不上西藏登山學校的第一批學生,因為他加入的時候,第一批學生已經畢業了。
2002 年,在體校學習旅遊英語專業的小紮西次仁,因為耐力突出,被班主任推薦給登山學校的尼瑪次仁。尼瑪次仁看到眼前這個身材瘦小的學生有些猶豫,決定讓他在近期將要舉行的摩托車藏地騎行賽中實習實習,以此觀察一下他的體能和素質。
當時登山學校的一批學員已經學習實踐了近四年,而小紮是從體校中專畢業後轉進來的,此前並未接觸過登山,甚至連真正意義上的雪山也沒接近過。於是,他被分配到當時突擊營地的裝備店工作,邊賣裝備,邊學習裝備的使用。
羅塞爾是喜馬拉雅著名的國際高山嚮導,他已經成功地將上百位登山者送上了珠峰之巔。可他入行之初的背景資料卻鮮為人知,這位元在喜馬拉雅山區叱吒風雲的大人物是從默默無聞的大本營洗碗工、洗菜工一步步幹起來的,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大本營洗碗工都能成為羅塞爾,他90 次的勃朗峰攀登經歷也非同尋常。
↓小紮西次仁擔任2008 年奧運會聖火採集手。(供圖/ 小紮西次仁)
從90 年代初開始,每個登山季節羅塞爾幾乎次次不缺席,他擅用訓練有素的珠峰南側的夏爾巴擔當嚮導與運輸協作。他自己的探險公司也因為組織商業登山而收入頗豐。為了表示對老朋友尼瑪次仁的支持,在從北坡攀登珠峰的活動中,他會安排幾個名額給西藏登山學校的學生。但最初給這些學生的工作都是從海拔6500 米到7028 米之間的物資運輸,坦率地說,他還沒看到這些經驗不足的學生在高海拔操作熟練的夏爾巴面前有優勢。從某種意義上講,他不過是在給尼瑪次仁面子。而尼瑪次仁將學生安插進羅塞爾的隊伍,是希望在這支規範而成熟的隊伍裏,學生們能直接受到職業訓練,能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夏爾巴以及羅塞爾,從他們身上學到更多的實戰經驗。
小紮西次仁和其他五名學生被分派到了羅塞爾的商業隊,他們的工作是將大量的攀登物資從海拔6500米的前進營地,運輸至海拔7028 米的北坳。這支運輸隊伍由20 位夏爾巴和6 名西藏登山學校的學生組成,夏爾巴嚮導大多有登頂經歷,而他們領隊普巴已經11 次成功帶客戶登頂,是羅塞爾的得力助將。西藏登山學校的6 名學生中,有個別人是第一次到珠峰,有過珠峰攀登經歷的,也是從前進營地到北坳之間的運輸,登頂的機會還沒有落到他們身上過。
這是小紮西次仁第一次如此近距離地接觸雪山,攀登更是人生之初體驗。從大本營到前進營,不需要太多地借助攀登設備, 還能硬著頭皮跟在隊伍後面走下來。可通往北坳的路線,又是明、暗裂縫,又是冰壁,看上去那些裂縫似乎是一個個吃人的陷阱,隨時有可能吞噬掉他們這些送上門的“食物”。地形兇險是一方面,行進中還要借助冰爪、安全帶、上升器、主鎖,這些複雜的操作加上高海拔帶來的頭疼、氣喘,讓他焦頭爛額,他吃力地走在隊伍的最後,咬牙上到北坳時,站立的力氣都已耗盡,只能壓在冰鎬頭彎著身體,大口喘著粗氣。
夏爾巴領隊普巴見他狼狽的樣子,禁不住說了句:“藏族協作真的不行。”話音鑽進小紮西次仁的耳朵,如同一顆剛發射的導彈,直接擊中他的心,他感覺到自己的頭部血脈賁張,但自己現在做怎樣的回應都無濟無事,只能用實際行動證明“藏族協作”的實力。他把受到貶低的壓抑咽進肚子裏,跟著隊伍返回到6500 米的前進營。
一個珠峰季,羅塞爾的商業隊光從前進營到北坳的運輸要達到30 次左右,每次將近30 名協作,每人每次運輸達20 公斤左右,這些物資主要是路繩、氧氣、帳篷、食品、套鍋、Gas 罐等。對於高山協作來說,他們的工作繁重程度可想而知。隊伍採取的是連續運輸到北坳三次、休息一天的節奏。
那年的珠峰季,小紮西次仁他們在高山協作的隊伍裏往返前進營地與北坳之間,上上下下運輸了26 次。也正是因為小紮西出色的表現,隊伍臨時決定調任他和其他夏爾巴嚮導帶客人登頂,對於高山嚮導和高山協作來說,沒有人能抵禦首次沖頂珠穆朗瑪的誘惑。
當時對高山嚮導想都不敢想的小紮西次仁,在第一次攀登中就成功帶客戶登頂。他帶的客戶是一位元美國攀登者,他負責背客戶的補給氧氣、備用電池和水。這一次的經歷也開啟了小紮西高山嚮導的生涯,但他所處的團隊,是一個要求比羅塞爾隊伍還要嚴格的團隊。
羅塞爾隊伍的規矩是過了第二臺階(海拔8650 米)後,夏爾巴全部在前面走,先登頂,而客戶自己走向頂峰。這樣做也許是為了節省夏爾巴的體能,以備輔助客戶下撤時還有餘力。如果夏爾巴一直按照客戶的節奏走,降低自己行走的速度,會更大消耗體能。所以採取過了危險路段、到了平緩路線時,夏爾巴與客戶分開行動的方式。
但在西藏登山學校畢業學生所就職的西藏聖山探險公司,為百分之百確保客戶的安全,他們沒有採取這種方式,而是全程陪同,寸步不離。這就意味著向導們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體力,因為只要客人隨時有狀況,他們就會摘下自己的手套給客人戴上,甚至摘下自己的氧氣面罩給客人。客人的生命比登頂還要重要,但是在商業登山背景下,他們只是以服務者的角色出現,有很多人甚至不承認他們登山嚮導的身份,而很多登山者的光環也掩蓋了他們的努力,人們只會記得登頂者的名字,而忽略了這群守護者的名字。
但即使冒著凍掉手腳指甚至失去生命的危險,小紮西次仁和他的兄弟們仍舊熱愛自己的職業,對他們而言,這不僅是一份謀生的職業,這還是一份能守護生命,值得驕傲的工作。
成功登頂的登山者。(供圖/ 小紮西次仁)
採訪手劄 文/ 土豆 小紮西次仁是我在西藏登山學校接觸的第一位登山向導,當時是做一個高山攝影的題材,採訪這位靦腆低調的藏族男子。在採訪過程中,我對攀登珠峰的情況瞭解還不多,於是在小紮西的辦公室裏,他在電腦裏打開一張張圖片,給我們講述攀登珠峰的細節。作為登山嚮導,他還肩負著高山攝影的工作,既不僅要將客人安全帶上珠峰頂端,還要將客人在珠峰頂端的那一刻,以及路上的過程,拍攝下來,給客戶作為紀念,這也是商業登山服務的一個內容。在8300 米以上進行拍攝,意味著付出更多的精力和體力,其中有一張圖片,是在僅夠一個人側身抓住保護繩前行的情況下,小紮西一手抓保護繩,一手舉相機拍攝的,腳下就是萬丈深淵,而遠處的地平線上是初升的太陽。客人一定會記住這張冒著生命危險拍攝的照片,無論對他和對拍攝者而言,都是一張意義非凡的照片。 小紮西次仁是在2008 年奧運會珠峰點火的時候才第一次觸影的,當時他用特殊的可拍照手機向外界發送了第一張珠峰點火成功的照片,也正是這第一張照片,獲得了平遙攝影節攝影獎。如今他已經在珠峰上連續拍攝了5 年,也正是透過他的鏡頭,讓我們更加瞭解8000 米以上珠峰攀登的真實場景。 記憶最為深刻的,還是採訪結束的時候問小紮西次仁,“你已經第幾次登頂珠峰了。”眼前這個瘦小黝黑的藏族小夥子語速輕緩的告訴我,“第十次!”第十次登頂珠峰,這是一個什麼概念?這就是我眼前這位貌不驚人的藏族小夥子所做到的事情嗎?十次登頂,也是目前國內登頂珠峰次數最多的保持者,而這個記錄,還將繼續刷新,他,就是超級登山向導——小紮西次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