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四翎 攝影/路子、海憶水 編輯/邊珂、馮帥
這是一條孕育了無數生靈的朝聖之路,這是一條彙集了五千年華夏文明的尋根之路。她的蒼茫、遼闊、壯美和高遠讓她成為中國最美的鐵路。青藏鐵路猶如一條騰飛的巨龍,作為一個牽引者,帶領我們走入神秘的雪域高原,讓我們一睹青藏高原獨有的奇山和異水。
座標里程:西寧(0km)——青海湖(133)——察爾汗(763)——格爾木(830)——納赤台(914)——玉珠峰(955)——楚瑪爾河(1056)——沱沱河(1239)——通天河(1281)——唐古喇山(1421)——安多(1524)——錯那湖(1553)——那曲(1650)——當雄(1808)——羊八井(1881)——拉薩(1956)。
第一部分:青海湖
在那遙遠的地方
過了日月山,又是一重天。
站在回望石旁,東西環顧,風景迥異,只見一邊千里平疇、煙雨濛濛,一派塞上江南風景;回首再向西,卻是另一番景象:點點氈房,牛羊悠然,草原起伏,直到天盡頭,那是青藏高原和美麗的青海湖。
日月山(座標90km)
無論在絲綢之路,還是在唐蕃古道中,日月山都是不可忽視的一站。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正是在西寧以西的日月山埡口向東眺望,揮淚告別了自己的故鄉,跟隨前來迎親的吐蕃使者進入西藏的。
日月山坐落在青海省湟源縣西部,屬祁連山脈,古時為中原通向西南地區和西域等地的要衝,形勢險峻,早在漢代,就已成為我國“絲綢輔道”的一大驛站。唐代時更成為唐蕃古道的必經之路。
而如今,這裡是青藏鐵路的起點。它的左邊是黃河支流的湟水河,中間是青藏鐵路西格段,右側的柏油馬路與唐蕃古道重合。在自然地理上,日月山也是一條非常重要的分界線,它是我國外流區域與內流區域、季風區與非季風區、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分界線,也是青海省內農業區與牧業區的分界線。
與青藏高原上動輒五六千米高的雪山相比,駐守在青藏高原門戶之上的日月山不算高,海拔僅3000多米。再加上高原上的山,總有著似山還似原的味道,這讓日月山看上去像兩個大山丘。《山海經》說:“其下有弱水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弱水指的便是今天日月山下的倒淌河,“炎火之山”正是今天的日月山。日月山西頭數十裡,土石皆為赤紅色,壘壘岩石如火,所以古時多稱其為“炎山”或是“赤嶺”。
日月山高不及昆侖,險不如積石,既無蒼翠的森林,又無嶙峋的怪石,有的只是一派蒼茫。山頂有一塊刻有“日月山”三字的大石碑,兩個山頭日亭月亭遙相互應。日亭中的壁畫主要講述了藏王松贊幹布派大臣祿東贊赴唐都長安請婚的軼事,月亭中的壁畫主要表現了文成公主入藏後,從中原帶去精神與物質文明的傳播情況,涉及了紡織、釀酒、音樂、舞蹈、天文、地理以及佛教等很多主題。
可以這樣說,這裡是漢藏兩個文明融合與碰撞的交匯點。
青海湖(座標133km)
青海湖是青藏鐵路向西途經的第一個高原湖泊。翻過日月山,列車在青海湖邊蜿蜒而去。
青海湖的美離不開身邊4座高山的環抱:北面的大通山,東面的日月山,南面的青海南山,西面的橡皮山,這4座海拔都在3600米至5000米的大山,猶如4幅高高的天然屏障,將青海湖緊緊環抱其中。從山下到湖畔,則是廣袤平坦、蒼茫無際的千里草原。
青海湖是構造斷陷湖,湖盆邊緣多以斷裂與周圍的大山相接。距今20~200萬年前成湖初期,形成初期原是一個大淡水湖泊,與黃河水系相通,那時氣候溫和多雨,湖水通過東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黃河,是一個外流湖。13萬年前,由於新構造運動,周圍山地強烈隆起,湖東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隆起,使原來注入黃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東向西流入青海湖,出現了尕海、耳海,後又分離出海晏湖、沙島湖等子湖。由於外泄通道堵塞,青海湖遂演變成了閉塞湖。加上氣候變幹,青海湖也由淡水湖逐漸變成鹹水湖。
北魏時青海湖的周長號稱千里,唐代為400公里,清乾隆時減為350公里。目前青海湖呈橢圓形,周長300餘公里。近幾十年來,受氣候變暖和人類活動影響,青海湖水位持續下降。近50年來,青海湖水位下降了3.78米,水面面積減少了362.3平方公里,大致相當於每年減少一個杭州西湖。青海湖正在從單一的高原大湖泊分裂為“一大數小”的湖泊群。有專家預測,如果按照現在的速度不斷萎縮,平均水深18米的青海湖將在200年後完全消失。為了保護青海湖,青海省在2008年正式啟動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項目,計畫在10年內最大程度恢復青海湖原生態。
任何時候來青海湖,都不會是錯。一年四季,每日晨昏,青海湖的景色各不相同,卻都美到極致。佇立湖邊舉目環顧,群山環繞,碧波蕩漾,雖然沒有夏季濃烈綺麗般的綠與冬日冰封玉砌般的白,蔚藍的青海湖卻顯示出一種最斑斕的高貴與靜謐。極目眺望處,正是讓人心動不已的海心山。“一片綠波浮白雪,無人知是海心山”,海心山境地幽絕,自古以來便有僧人在島上修行。海心山上有一座古城可以遊覽,但其實這裡最大的看點還是可在海心山的高處,遠眺青海湖的全景。
海心山是神秘而聖潔的,而鳥島則是神奇而靈動的。鳥島東頭大,西頭窄長,遠遠望去活似一隻蝌蚪,不過,這只小蝌蚪卻名列我國八大鳥類保護區之首,棲憩禽鳥的總數在16萬隻以上。每年三四月,雁、鴨、鶴、鷗等候鳥陸續從南方來到這裡開始營巢;到五六月份,在鳥島0.11平方公里竟有著數以萬計的鳥巢,鳥蛋遍地、幼鳥成群,鳴啼之聲此起彼伏,傳揚數裡;到七八月間,群鳥翱翔於藍天、遊弋於湖面;九月之後,這些候鳥們才攜兒帶女漸漸南遷。而到了十月份之後,又有數千隻大天鵝陸續從俄羅斯的北部、西西伯利亞以及我國新疆和靜縣的巴音布魯克等地遷來。
7月,是青海湖看油菜花的最佳季節。青藏鐵路從西寧去青海湖的路上,油菜花就沒有停過。日月山以東地區,這裡的油菜花沿著山地的梯田分層,層次感豐富;而在日月山以西地區,油菜花則是平鋪在青海湖岸,一眼望不到邊際。即使在夏天,這裡的平均氣溫也不過18℃,完全沒有盛夏的焦躁。,湖畔地勢平坦的高原草壩上,一壟一壟的油菜花在大地上蜿蜒起伏,直到天邊,線條簡單而不失悠閒美麗。
青海的另一處油菜花海,要從西寧坐5個小時長途車才能到達的門源縣,西起青石嘴,東到玉隆灘,北到與甘肅交界的冷龍嶺,南到大阪山,這片區域的油菜花綿延幾十公里,宛如金黃的大海。由於田地多向著河道方向傾斜,所以站在河岸上向兩邊看,鋪天蓋地的都是金黃色,大通河在中間流淌,這種景色就像鑲了兩道金邊的銀絲帶蜿蜒飄舞,與祁連山遙相輝映。
門源油菜花時比青海湖的油菜花期要早,一般7月中旬為盛期,到月底就有點開敗了。而青海湖的到月底還盛開著,所以,來青海看油菜花最好的時間是7月中下旬前後。
第二部分:察爾汗鹽湖
並駕齊驅的 “萬丈鹽橋”
在田野般平坦的鹽殼下50公分處,是五彩繽紛的鹽的世界,色彩各異的鹽田風光對映著遠方出現的海市蜃樓,構成高原湖泊之絕景,這裡就是號稱中國“鹽湖之王”的察爾汗鹽湖。(導語)
察爾汗鹽湖(座標763km)
浩瀚的察爾汗鹽湖如一顆潔白晶瑩的巨大寶石靜靜地躺在柴達木盆地的心臟位置。青藏鐵路和敦格(敦煌至格爾木)公路,猶如兩條巨龍,橫跨在察爾汗鹽湖的南北兩側。
察爾汗鹽湖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鹽湖之一,它的富足令人驚訝——鹽湖東西長160多公里,南北寬40公里,鹽層最厚處有20米,據稱湖中儲藏著500億噸以上的氯化鈉,可供全世界的人食用1000年。
察爾汗鹽湖距格爾木只有66公里,幾千萬年前,這裡還是一片汪洋大海,地殼運動使青藏高原這塊地面抬起,變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原,結果海水留在了一些低窪地帶形成了許多鹽湖,察爾汗鹽湖就是其中的一個。
察爾汗是蒙古語“鹽的世界”之意。由於鹽湖地處戈壁瀚海,這裡氣候炎熱乾燥,日照時間長,年降雨量不及蒸發量的百分之一,一切綠色植物均難以生長。長期風吹日曬,湖內形成了高濃度的鹵水,逐漸結晶成了鹽粒,湖面板結成了厚厚的鹽蓋,異常堅硬。
這裡的鹽形狀奇特,超乎普通人知識範疇內的想像,它們有的像珍珠和寶石花,也有的像寶塔、星斗,除了白色,還有紅、青、藍、黑。由此不同,所以它們的名字也多成珍珠鹽、玻璃鹽、珊瑚鹽、水井鹽、雪花鹽、粉條鹽、蘑菇鹽等等。這些神奇的鹽花,是鹽湖中鹽結晶時形成的美麗形狀的結晶體稱謂,是鹵水在結晶過程中因濃度不同,時間長短不一,成份差異等原因而形成的。
舉世聞名的“萬丈鹽橋”建造在鹽湖之上。所謂橋,其實是用鹽在察爾汗鹽湖湖面上鋪成的一條長32公里的公路。雖然外國專家曾得出“鹽含量超過40%的地區不能修築公路”的結論,但是乾旱的氣候讓萬丈鹽橋成為了真實的存在。從格爾木至敦煌公路的一段和青藏鐵路的一段,均由此經過。湖面上車水馬龍,湖面下碧波蕩漾,公路路面平整光滑,與柏油馬路無兩樣,即使路面出現坑凹,用鹵水一澆,隨後凝結即可填平。只要不下雨,鹽路的維護成本,顯然更具優勢。
青藏鐵路也是從這裡,穿越察爾汗鹽湖呼嘯而過的。鐵路“鹽橋”,與“萬丈鹽橋”相互輝映,並駕齊驅,頗為壯觀。鹽湖鐵路橋比公路“鹽橋”更長,並且這座鐵路“鹽橋”也許更具備了“橋”的特徵——擁有兩座“橋頭堡”:達布遜火車站和察爾汗火車站,兩邊蜿蜒而去的路軌自然形成了“引橋”。
如今,在寬闊平坦的萬丈鹽橋上不但可以欣賞到兩邊的湖光山色相映、倒影婆娑的美景,領略鹽橋的獨特魅力,還能一睹公路鐵路並行的壯觀場面。
第三部分:從昆侖山到三江源
從昆侖山到三江源
“有昆侖山在,鐵路就永遠到不了拉薩。”這是美國火車旅行家保羅.泰魯在上世紀80年代出版的《遊歷中國》一書中所斷言的。如今青藏鐵路通車已經第五個年頭了,不僅讓保羅的斷言落空,也向世界不斷地見證著這條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天路。
可以這樣說,昆侖山是青藏線上的一個分水嶺。火車沿著青藏鐵路離開格爾木翻過昆侖山口,這個時候,我們才真正走入青藏高原。一進入昆侖山地區,就能感受到明顯的變化:坡度不斷加大,海拔迅速升高,空氣開始稀薄,南北兩邊是連綿起伏的昆侖山主脈,雪山突兀林立,高寒草甸廣袤無邊……青藏線上的風景是滄桑、壯闊而厚重的,正是這極端的高原環境,成就了獨特的美景。
昆侖山自古以來稱為是中華龍脈的發源地,在歷史上有“萬山之祖”的顯赫地位,是明末道教昆元派(昆侖派)的道場所在地。相傳昆侖山的仙主是西王母,與玉皇大帝約會的瑤池,也在這座大山裡。這是一座東西走向的山脈,長2500公里,平均海拔5000米,寬130——200公里,西窄東寬總面積達50多萬平方公里。
作為青海省重要的自然區劃界線,昆侖山把青海一分為二,一半是柴達木盆地荒漠般的乾旱區,另一半就是巍峨壯闊青藏高原。
納赤台(座標914km)
玉珠峰(座標955km)
過了赤納台就是玉珠峰站,這也是青藏鐵路第一個觀光車站。在這裡,青藏鐵路沿著“玉珠峰”和“玉虛峰”在內的15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自東向西的延伸開來。沿線是終年不化的冰川和積雪,遠眺猶如一條騰飛的潔白的巨龍。在月臺就可以看見被稱為“可哥賽極門”峰的玉珠峰——“可哥賽極門”是蒙語,意為“美麗而危險的少女”。 玉珠峰主峰海拔6178米,是昆侖山東段最高峰。與玉珠峰相距僅20多公里就是海拔6500多米的道家聖地“玉虛峰”。途經這裡,車外是一片遼闊、廣袤的高地草原,在座座晶瑩耀眼的冰峰之下,草甸中靜臥著塊塊如白色湖泊的不化積雪,昆侖六月雪,正是描寫的這裡。毛澤東在《念奴嬌•昆侖》裡就留有一句著名詩句:“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
玉珠峰的南北坡均有現代冰川發育,地形特點南坡緩北坡陡,其中南坡冰川末端海拔約5100米,北坡比降較大,冰川延伸至4400米。由於高度適中,坡度平緩,使它成為世界高山探險旅遊者的天堂。隨著青藏鐵路的開通,這裡的交通條件更加便利,吸引了更多的中外登山愛好者,也為玉珠峰的開放帶來了良好的機遇。
火車翻過了昆侖山口,就進入了青藏高原的腹地——三江源。顧名思義,這裡是我國最著名的三條大江——長江、黃河以及瀾滄江的源頭匯水區。從三江源流淌開去的,不止是這三條大江大河,更是中華大地5000年的燦爛文明之光。三江的源頭,不僅是我國大部分地區的生命之源,也孕育了恒河、印度河、湄公河等亞洲許多著名的河流,是亞歐大陸上大江大河發育最多的區域,起著各江河水文迴圈的初始作用。
在這片世界上最大的河源區,青藏鐵路跨越了青藏線上的三條大河:楚瑪爾河、沱沱河、尕爾曲,而青藏鐵路的兩座著名的高架橋就橫跨在楚瑪爾河與沱沱河的上方。
楚瑪爾河(座標1056km)
楚瑪爾河位於長江源的北源,發源於可哥西裡深處的可哥西裡湖,是長江源頭的一個分支,最終匯入通天河。青藏鐵路的楚瑪爾河站地處藏羚羊在昆侖山東西遷徙通道的核心區,這裡地勢平坦,河流曲折。在楚瑪爾河站可以看見楚瑪爾河和專為藏羚羊遷徙而建成的楚瑪爾河大橋,橋長2565米,大橋有78個橋孔可供藏羚羊等野生動物自由通過,是青藏鐵路的重點控制性工程。楚瑪爾河的兩岸是藏羚羊的主要棲息地和遷徙通道,每年6、7、8月間,可見成群結隊的臨產藏羚羊長途跋涉由昆侖山東部經過此地向西進入可哥西裡腹地。
沱沱河(座標1239km)
長江的源頭是沱沱河發源於唐古喇山脈主峰格拉丹冬西南側薑根迪如冰川,藏語意為“狼山”,冰川融水彙聚,形成沱沱河最初的源流。這裡有龐大的雪山群,海拔六千公尺以上的雪峰共有20座,永久雪線高達5800米 ,群峰上有40條現代冰川和許多冰鬥。它的最上源有東西兩支,東支發源於格拉丹冬雪山群西南側的薑根迪如雪山下的冰川;西支源於尕恰迪如崗雪山的西側,兩河受冰川融水補給,成為長江的最初水源。東西兩支匯合後稱納欣曲,下行24公里與右岸的切美曲匯合後才稱沱沱河。
青藏鐵路的第二座高架橋飛架在沱沱河沿的河灘上,這裡也是著名的萬裡長江第一橋。
通天河沿(座標1281km)
從沱沱河沿向南40多公里,青藏鐵路再次跨越了青藏線上的一條大河,當地人稱這裡為通天河沿,很多人也習慣地稱這條大河為通天河,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正確。準確地說,這條大河是長江南源當曲上游的一條二級支流尕爾曲。尕爾曲發源於各拉丹冬雪山群東側,流經此處後匯入布曲,成為當曲的一級支流。布曲匯入當曲後在下游一個叫囊極巴隴的地方,長江南源當曲與正源沱沱河匯合,這裡才始稱通天河。
從昆侖山到三江源,這無疑是一處極為重要的區域,也是青藏線的精華所在。當青藏鐵路越過三江源地區,就漸漸走近了唐古喇山脈,我們又將進入到另一處美妙的高原地域。
第四部分:那曲--藏北高原
天邊的羌塘
藏北高原的下午,在寂寥無人的曠野中,一群烏鴉從“羌塘自然保護區”的牌子上驚起,鋪天蓋地在天空盤旋著,一分鐘前天空中還是白花花的大太陽,頃刻烏雲壓頂,冰雹夾雜在小雨中鋪天蓋地而至。這裡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氣候條件最惡劣的高原。然而,她卻養育著世界上遊牧生活保留最完整的藏族牧民和成千上萬的高原獨有野生動植物。這裡就是被稱為“世界上除了月亮背面之外最神秘的地方”的藏北高原,在藏語中被稱為“羌塘”。
羌塘高原位於唐古喇山脈、念青唐古喇山脈以及岡底斯山脈的環抱之中,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包括了幾乎整個那曲地區以及部分阿裡地區。青藏鐵路正好在這片廣袤的羌塘草原上穿越而過。
海拔5068米唐古喇山車站是青藏鐵路、也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車站,這裡僅比青藏鐵路的最高點——唐古喇山埡口低了4米。翻過唐古喇山埡口,青藏鐵路就從青海進入了西藏。列車一路向下疾馳,很快就進入了一望無際的羌塘草原。
羌塘北部的大片地區一直被視為“無人區”或“生命禁區”,因為這裡高寒缺氧、交通不便,人類無法適應這裡的生存環境。然而,人類的生命禁區卻為大量的野生動物提供了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樂園。遠離人類的騷擾,野生動物真正成了這裡的“主人”。經過數百萬年的自然選擇,他們完全適應了這裡為他們提供的生存空間。生活在羌塘的動物大多是青藏高原獨有的瀕危野生動物,其中包括藏野驢、野犛牛、藏原羚、西藏棕熊、黑頸鶴、雪豹、藏羚羊等。這些動物大都只在青藏高原被發現,是青藏高原帶給人類最好的禮物。
錯那湖(座標1553km)
每年的6-9月是這片高原的黃金旅遊季節,這裡既有神山聖湖,又有浩瀚的草原和冰川。每到牧草豐美、牛羊成群的時節,乘坐青藏列車穿行於此,就如同穿行在一幅絕美的高原風景畫中。
羌塘高原最大的景觀特色是湖泊眾多,湖泊面積達2.14萬平方公里,約占中國湖泊總面積的1/4,湖泊分佈的海拔高度也列於世界首位。
當你乘坐青藏列車進入安多境內時,一定會被窗外那如藍寶石般的湖水所迷醉,這就是美麗的錯那湖,4800米的海拔高度也讓它成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錯那湖是青藏鐵路沿線距離最近的湖泊,列車繞湖而行,最近處僅僅幾十米,湖水仿佛觸手可及。這個位於西藏那曲地區羌塘自然保護區腹心地帶的湖泊,有著碧綠的湖水,肥美的水產,眾多的鳥類,岸邊肥沃的草場也是野生動物的天堂。在一望無垠的草原和藍天下,錯那湖顯得格外美麗。列車汽笛聲打破了錯那湖千年的沉寂,也讓每一個剛剛踏上西藏這片神奇土地的人們都驚歎不已。
那曲(座標1650km)
列車從錯那湖再往前行進90多公里,就到達那曲鎮了。那曲的意思是“黑河”,是藏北草原的中心城市。
由於高寒多風和凍土地質,那曲是全國唯一一座不長樹的城市,但這裡卻有著遼闊的高寒草原。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到處是牧民賴以生存的犛牛和羊群,處處可見高原遊牧民族的棲息之所——帳篷。牧民在這裡創造了夢幻迷離、色彩斑斕的遊牧文化。這裡不僅有遠古岩畫和古國遺址,英雄格薩爾王的足跡和故事更是遍佈草原。
那曲是一片富饒的土地,物產非常豐富。那曲地區11個縣區有6個縣產蟲草,這裡是整個青藏高原蟲草品質最好的出產地。
在美麗的羌塘草原,至今還流傳著一首古老的歌謠:“遼闊的羌塘草原啊,在你不熟悉它的時候,它是如此那般的荒涼,當你熟悉了它的時候,它就變成你可愛的家鄉。”
第五部分:念青唐古喇山
念青唐古喇山下的“藍海”和“熱海”
在西藏古老的神話裡,在苯教或藏傳佛教的萬神殿中,在當地牧羊人和狩獵者的民歌和傳說裡,念青唐古喇山和納木措不僅是西藏最引人注目的神山聖湖,而且是生死相依的情人,念青唐古喇山因納木措湖的襯托而顯得更加英俊挺拔,納木措湖因為念青唐古喇山的倒映而愈加綺麗動人。
念青唐拉山在藏傳佛教中是全藏著名的護法神山,也是北部草原眾神山的主神。 “念青”在藏語中意為“次於”,就是說此山脈的規模僅次於唐古喇山脈。它西接岡底斯山脈,東南延伸與橫斷山脈相接,中部略為向北凸出,同時將西藏劃分成藏北、藏南、藏東南三大區域。
念青唐古拉主峰海拔7111米,高聳的山峰發育了海洋性冰川,也孕育了西藏最著名的兩條大江——山北高原流淌著怒江,山南寬穀發育了雅魯藏布江。由於念青唐古喇山處在峽谷與高原、半濕潤與半乾旱、森林與草原的過渡與轉換地帶,也被視為南北分明的界山。
念青唐古喇山北面氣候寒冷但比較濕潤,對耐寒植物和草本植物而言,是最適合生長繁殖的地域,所以這裡高山杜鵑、山柳、龍膽等高寒草甸植被競相爭豔。每年的7、8月是各種植物的花果期,五顏六色的花草點綴草原,使這片土地成為高原上難得一見的一道風景。
念青唐古喇山南的景觀與山北高原完全不同,雅魯藏布江自西向東流淌,拉薩河穀就坐落在雅魯藏布江北側,河谷中是大片大片的農田。
當雄(座標1808km)
當雄素有“拉薩北大門”之稱,到了當雄縣,千萬別忘了去看看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鹹水湖——納木措。納木措,藏語意為“天湖”,是西藏“三大聖湖”之一,也是藏傳佛教聖地。湖面海拔4178米,東西長70公里,南北寬30公里,面積192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納木措與青海湖是我國兩個最大的鹹水湖,而它們也像兩顆巨大的藍色寶石分別鑲嵌在青藏鐵路的兩頭。
站在納木措湖邊,仿佛置身於一個藍色的世界。高原的氣候瞬息萬變,時而狂風大作,時面烏雲密佈,時而又陽光明媚,湖面隨著天氣的變化呈現出不同的風韻:淡藍、淺藍、灰藍、寶藍、深藍以及深邃如墨一樣的藍黑,這由淺而深的藍色,似乎包容了世界上一切的藍色。
納木措的形狀像靜臥的金剛度母,湖的南面有烏龜梁、孔雀梁等18道梁,湖的北面有黃鴨島、鵬鳥島等18個島,湖的四面建有4座寺廟,象徵著佛教上所說的慍、怒、權、勢。這些寺廟的牆壁上有許多自然形成的佛像,據傳納木措是帝釋之女,念青唐拉之母,被善男信女視為必去的神聖之地,從古到今香客不斷。
湖中五個島嶼兀立于萬頃碧波之中,佛教徒們傳說他們是五方佛的化身,凡去神湖朝佛敬香者,莫不虔誠頂禮膜拜。此外還有五個半島從不同的方位凸入水域,其中紮西半島居五個半島之冠,島上紛雜林立著無數石柱和奇異的石峰,還有許多幽靜的岩洞。紮西半島是納木措最主要的旅遊點,也是觀看念青唐古拉和納木措相依相伴的最好地點,特別是在夕陽西下或者朝陽初升的時候,平靜而絢爛的納木措映襯著雄偉的念青唐古拉,那是讓你永遠無法忘懷的絕美影像。
西元十二世紀末,藏傳佛教達隆嘎舉派創始人達隆塘巴紮西貝等高僧,曾到納木措修習密宗要法,並始創羊年環繞納木靈湖之舉。信徒傳說,每到羊年,諸佛、菩薩、護法神集會在納木湖設壇大興法會,如人此時前往朝拜,轉湖念經一次,勝過平時朝禮轉湖念經十萬次,其福無量。所以每到藏曆羊年僧俗信徒不惜長途跋涉,前往轉湖。這一活動在四月十五達到高潮。
去納木措遊覽,除了觀賞納木措湖之外,另一大特色是一望無際的納木措草原,讓人感受至深的是藏北那種人跡罕至的壯闊雄渾。草原上動作敏捷的土撥鼠、悄然凝望的黃羊、活潑可愛的野兔,都讓人感到一種大自然的親切。此外,湖面很厚的冰至翌年5月開始融化時發出的巨大聲響,聲傳數裡,亦是一自然的奇景。
羊八井(座標1881km)
列車經過羊八井,在車窗裡就能看到白雪皚皚的群山環抱之中蒸汽田的絲絲熱流,這一完美的契合,構成了世界屋脊上引人入勝的天然奇觀。過去,這裡只是一塊綠草如茵的牧場,從地下汩汩冒出的熱水奔流不息、熱汽日夜蒸騰。現在,這裡不僅建有中國最大的地熱電站,還在海拔4300米的羊八井盆地上,建起了一座全新的地熱城,並開發出了價廉物美的地熱溫泉。
羊八井最美的時候是每天的清晨,由於空氣還比較冷,羊八井地熱田一帶總彌漫著白色霧氣,地熱田產生的巨大蒸汽團從湖面冒起,如人間仙境。如果運氣好,碰上熱水井噴發,更可一睹沸騰的溫泉由泉眼直沖雲霄的場面,十分壯麗美觀。這裡的溫泉水含大量硫化氫,對多種慢性疾病都有治療作用。溫泉洗浴最好的選擇是露天游池,尤其在冬天,跳進溫泉裡看漫天飛雪,還有遠處的雪山,這樣的經歷絕非尋常。
第六部分:拉薩河穀
幸福綠洲拉薩河
拉薩河大橋橋下的河水在高原的陽光下閃閃發光,耀目的雲層低垂在橋的上方,拉薩如同這高原天空的雲,仿佛伸手可及了。
列車經過世界最高的地熱溫泉羊八井之後,聖城拉薩就在前方不遠處了。從堆龍德慶開始,隨著河谷越來越寬闊,堆龍河匯入了拉薩河,列車也進入了拉薩河谷地區。猛然間,一座通體潔白、宛如一條飄揚的哈達般橫跨在拉薩河之上的大橋出現在眼前,這就是著名的拉薩河大橋。全長928.85米的拉薩河大橋是青藏鐵路的標誌性工程,過了拉薩河大橋,青藏鐵路的終點站——拉薩火車站就出現在我們的眼前。
拉薩河大橋(座標1950km)
拉薩河在拉薩的南部蜿蜒而過,拉薩人視她為母親河,每到周未或節假日,成群結隊的拉薩人或開車或步行到拉薩河的沿岸、河谷,搭上帳篷,或釣魚、或戲水、或沐浴,喝著酥油茶,盡情享受拉薩的燦爛陽光與閒情逸致。
站在拉薩河畔,河水緩緩地仿佛像一條飄帶,輕盈地流淌。河的南岸是沙地和不多的草木,再遠處光禿禿的石山。山的遠方依然是山,連綿向遠方伸展。河對面山上的雲霧,蕩蕩漾漾地一會兒在山間,一會兒在河面繚繞。水量不大的季節裡,站在河邊,你幾乎聽不到流水聲,只有清澈的河水靜靜流淌,倒映著四周的山峰和天空的顏色。
拉薩河,藏語稱吉曲,意為“快樂河”、“幸福河”,是雅魯藏布江五大支流之一,發源於念青唐古喇山脈南麓,沿途流經墨竹工卡縣、達孜縣,最後經過拉薩市,在拉薩市南郊匯入雅魯藏布江。
雖然拉薩河流域面積僅占西藏自治區總面積的2.7%,但是流域內的人口、耕地卻約占全自治區的15%,是西藏主要糧食產區之一。西元633年,吐蕃君主松贊幹布統一西藏部落後,遷都拉薩河穀,拉薩河流域隨之發展,逐步成為西藏高原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和宗教的中心區域。
在拉薩河的河床上躺一會,是很多來往拉薩遊客們的保留節目。身下的鵝卵石被太陽曬得暖暖的,細細的沙子乾淨而溫暖,天空依舊是高原的藍。正是拉薩河,給了日新月異的拉薩城這份原始的清淨與純潔。
日月山(座標90km)
無論在絲綢之路,還是在唐蕃古道中,日月山都是不可忽視的一站。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正是在西寧以西的日月山埡口向東眺望,揮淚告別了自己的故鄉,跟隨前來迎親的吐蕃使者進入西藏的。
日月山坐落在青海省湟源縣西部,屬祁連山脈,古時為中原通向西南地區和西域等地的要衝,形勢險峻,早在漢代,就已成為我國“絲綢輔道”的一大驛站。唐代時更成為唐蕃古道的必經之路。
而如今,這裡是青藏鐵路的起點。它的左邊是黃河支流的湟水河,中間是青藏鐵路西格段,右側的柏油馬路與唐蕃古道重合。在自然地理上,日月山也是一條非常重要的分界線,它是我國外流區域與內流區域、季風區與非季風區、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分界線,也是青海省內農業區與牧業區的分界線。
與青藏高原上動輒五六千米高的雪山相比,駐守在青藏高原門戶之上的日月山不算高,海拔僅3000多米。再加上高原上的山,總有著似山還似原的味道,這讓日月山看上去像兩個大山丘。《山海經》說:“其下有弱水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弱水指的便是今天日月山下的倒淌河,“炎火之山”正是今天的日月山。日月山西頭數十裡,土石皆為赤紅色,壘壘岩石如火,所以古時多稱其為“炎山”或是“赤嶺”。
日月山高不及昆侖,險不如積石,既無蒼翠的森林,又無嶙峋的怪石,有的只是一派蒼茫。山頂有一塊刻有“日月山”三字的大石碑,兩個山頭日亭月亭遙相互應。日亭中的壁畫主要講述了藏王松贊幹布派大臣祿東贊赴唐都長安請婚的軼事,月亭中的壁畫主要表現了文成公主入藏後,從中原帶去精神與物質文明的傳播情況,涉及了紡織、釀酒、音樂、舞蹈、天文、地理以及佛教等很多主題。
可以這樣說,這裡是漢藏兩個文明融合與碰撞的交匯點。
青海湖(座標133km)
青海湖是青藏鐵路向西途經的第一個高原湖泊。翻過日月山,列車在青海湖邊蜿蜒而去。
青海湖的美離不開身邊4座高山的環抱:北面的大通山,東面的日月山,南面的青海南山,西面的橡皮山,這4座海拔都在3600米至5000米的大山,猶如4幅高高的天然屏障,將青海湖緊緊環抱其中。從山下到湖畔,則是廣袤平坦、蒼茫無際的千里草原。
青海湖是構造斷陷湖,湖盆邊緣多以斷裂與周圍的大山相接。距今20~200萬年前成湖初期,形成初期原是一個大淡水湖泊,與黃河水系相通,那時氣候溫和多雨,湖水通過東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黃河,是一個外流湖。13萬年前,由於新構造運動,周圍山地強烈隆起,湖東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隆起,使原來注入黃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東向西流入青海湖,出現了尕海、耳海,後又分離出海晏湖、沙島湖等子湖。由於外泄通道堵塞,青海湖遂演變成了閉塞湖。加上氣候變幹,青海湖也由淡水湖逐漸變成鹹水湖。
北魏時青海湖的周長號稱千里,唐代為400公里,清乾隆時減為350公里。目前青海湖呈橢圓形,周長300餘公里。近幾十年來,受氣候變暖和人類活動影響,青海湖水位持續下降。近50年來,青海湖水位下降了3.78米,水面面積減少了362.3平方公里,大致相當於每年減少一個杭州西湖。青海湖正在從單一的高原大湖泊分裂為“一大數小”的湖泊群。有專家預測,如果按照現在的速度不斷萎縮,平均水深18米的青海湖將在200年後完全消失。為了保護青海湖,青海省在2008年正式啟動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項目,計畫在10年內最大程度恢復青海湖原生態。
任何時候來青海湖,都不會是錯。一年四季,每日晨昏,青海湖的景色各不相同,卻都美到極致。佇立湖邊舉目環顧,群山環繞,碧波蕩漾,雖然沒有夏季濃烈綺麗般的綠與冬日冰封玉砌般的白,蔚藍的青海湖卻顯示出一種最斑斕的高貴與靜謐。極目眺望處,正是讓人心動不已的海心山。“一片綠波浮白雪,無人知是海心山”,海心山境地幽絕,自古以來便有僧人在島上修行。海心山上有一座古城可以遊覽,但其實這裡最大的看點還是可在海心山的高處,遠眺青海湖的全景。
海心山是神秘而聖潔的,而鳥島則是神奇而靈動的。鳥島東頭大,西頭窄長,遠遠望去活似一隻蝌蚪,不過,這只小蝌蚪卻名列我國八大鳥類保護區之首,棲憩禽鳥的總數在16萬隻以上。每年三四月,雁、鴨、鶴、鷗等候鳥陸續從南方來到這裡開始營巢;到五六月份,在鳥島0.11平方公里竟有著數以萬計的鳥巢,鳥蛋遍地、幼鳥成群,鳴啼之聲此起彼伏,傳揚數裡;到七八月間,群鳥翱翔於藍天、遊弋於湖面;九月之後,這些候鳥們才攜兒帶女漸漸南遷。而到了十月份之後,又有數千隻大天鵝陸續從俄羅斯的北部、西西伯利亞以及我國新疆和靜縣的巴音布魯克等地遷來。
7月,是青海湖看油菜花的最佳季節。青藏鐵路從西寧去青海湖的路上,油菜花就沒有停過。日月山以東地區,這裡的油菜花沿著山地的梯田分層,層次感豐富;而在日月山以西地區,油菜花則是平鋪在青海湖岸,一眼望不到邊際。即使在夏天,這裡的平均氣溫也不過18℃,完全沒有盛夏的焦躁。,湖畔地勢平坦的高原草壩上,一壟一壟的油菜花在大地上蜿蜒起伏,直到天邊,線條簡單而不失悠閒美麗。
青海的另一處油菜花海,要從西寧坐5個小時長途車才能到達的門源縣,西起青石嘴,東到玉隆灘,北到與甘肅交界的冷龍嶺,南到大阪山,這片區域的油菜花綿延幾十公里,宛如金黃的大海。由於田地多向著河道方向傾斜,所以站在河岸上向兩邊看,鋪天蓋地的都是金黃色,大通河在中間流淌,這種景色就像鑲了兩道金邊的銀絲帶蜿蜒飄舞,與祁連山遙相輝映。
門源油菜花時比青海湖的油菜花期要早,一般7月中旬為盛期,到月底就有點開敗了。而青海湖的到月底還盛開著,所以,來青海看油菜花最好的時間是7月中下旬前後。
第二部分:察爾汗鹽湖
並駕齊驅的 “萬丈鹽橋”
在田野般平坦的鹽殼下50公分處,是五彩繽紛的鹽的世界,色彩各異的鹽田風光對映著遠方出現的海市蜃樓,構成高原湖泊之絕景,這裡就是號稱中國“鹽湖之王”的察爾汗鹽湖。(導語)
察爾汗鹽湖(座標763km)
浩瀚的察爾汗鹽湖如一顆潔白晶瑩的巨大寶石靜靜地躺在柴達木盆地的心臟位置。青藏鐵路和敦格(敦煌至格爾木)公路,猶如兩條巨龍,橫跨在察爾汗鹽湖的南北兩側。
察爾汗鹽湖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鹽湖之一,它的富足令人驚訝——鹽湖東西長160多公里,南北寬40公里,鹽層最厚處有20米,據稱湖中儲藏著500億噸以上的氯化鈉,可供全世界的人食用1000年。
察爾汗鹽湖距格爾木只有66公里,幾千萬年前,這裡還是一片汪洋大海,地殼運動使青藏高原這塊地面抬起,變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原,結果海水留在了一些低窪地帶形成了許多鹽湖,察爾汗鹽湖就是其中的一個。
察爾汗是蒙古語“鹽的世界”之意。由於鹽湖地處戈壁瀚海,這裡氣候炎熱乾燥,日照時間長,年降雨量不及蒸發量的百分之一,一切綠色植物均難以生長。長期風吹日曬,湖內形成了高濃度的鹵水,逐漸結晶成了鹽粒,湖面板結成了厚厚的鹽蓋,異常堅硬。
這裡的鹽形狀奇特,超乎普通人知識範疇內的想像,它們有的像珍珠和寶石花,也有的像寶塔、星斗,除了白色,還有紅、青、藍、黑。由此不同,所以它們的名字也多成珍珠鹽、玻璃鹽、珊瑚鹽、水井鹽、雪花鹽、粉條鹽、蘑菇鹽等等。這些神奇的鹽花,是鹽湖中鹽結晶時形成的美麗形狀的結晶體稱謂,是鹵水在結晶過程中因濃度不同,時間長短不一,成份差異等原因而形成的。
舉世聞名的“萬丈鹽橋”建造在鹽湖之上。所謂橋,其實是用鹽在察爾汗鹽湖湖面上鋪成的一條長32公里的公路。雖然外國專家曾得出“鹽含量超過40%的地區不能修築公路”的結論,但是乾旱的氣候讓萬丈鹽橋成為了真實的存在。從格爾木至敦煌公路的一段和青藏鐵路的一段,均由此經過。湖面上車水馬龍,湖面下碧波蕩漾,公路路面平整光滑,與柏油馬路無兩樣,即使路面出現坑凹,用鹵水一澆,隨後凝結即可填平。只要不下雨,鹽路的維護成本,顯然更具優勢。
青藏鐵路也是從這裡,穿越察爾汗鹽湖呼嘯而過的。鐵路“鹽橋”,與“萬丈鹽橋”相互輝映,並駕齊驅,頗為壯觀。鹽湖鐵路橋比公路“鹽橋”更長,並且這座鐵路“鹽橋”也許更具備了“橋”的特徵——擁有兩座“橋頭堡”:達布遜火車站和察爾汗火車站,兩邊蜿蜒而去的路軌自然形成了“引橋”。
如今,在寬闊平坦的萬丈鹽橋上不但可以欣賞到兩邊的湖光山色相映、倒影婆娑的美景,領略鹽橋的獨特魅力,還能一睹公路鐵路並行的壯觀場面。
第三部分:從昆侖山到三江源
從昆侖山到三江源
“有昆侖山在,鐵路就永遠到不了拉薩。”這是美國火車旅行家保羅.泰魯在上世紀80年代出版的《遊歷中國》一書中所斷言的。如今青藏鐵路通車已經第五個年頭了,不僅讓保羅的斷言落空,也向世界不斷地見證著這條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天路。
可以這樣說,昆侖山是青藏線上的一個分水嶺。火車沿著青藏鐵路離開格爾木翻過昆侖山口,這個時候,我們才真正走入青藏高原。一進入昆侖山地區,就能感受到明顯的變化:坡度不斷加大,海拔迅速升高,空氣開始稀薄,南北兩邊是連綿起伏的昆侖山主脈,雪山突兀林立,高寒草甸廣袤無邊……青藏線上的風景是滄桑、壯闊而厚重的,正是這極端的高原環境,成就了獨特的美景。
昆侖山自古以來稱為是中華龍脈的發源地,在歷史上有“萬山之祖”的顯赫地位,是明末道教昆元派(昆侖派)的道場所在地。相傳昆侖山的仙主是西王母,與玉皇大帝約會的瑤池,也在這座大山裡。這是一座東西走向的山脈,長2500公里,平均海拔5000米,寬130——200公里,西窄東寬總面積達50多萬平方公里。
作為青海省重要的自然區劃界線,昆侖山把青海一分為二,一半是柴達木盆地荒漠般的乾旱區,另一半就是巍峨壯闊青藏高原。
納赤台(座標914km)
赤納台作為進入昆侖山的第一站,其“昆侖第一泉”位於格爾木西南約90公里處的青藏公路邊,與青藏鐵路隔河相望。泉池的四周,由精美的花崗岩石板堆砌而成,中央一股清泉從池底噴湧而出,像一朵盛開的蓮花。由於泉水位於海拔3540米的高寒地帶,常年冰天雪地,水溫較低,但卻從不會封凍,故成稱為不凍泉。昆侖泉是昆侖山中最大的不凍泉,水溫常年恒定為20℃。這裡的泉水冷洌甘甜,取之不盡,因而被視為昆侖奇景。傳說當年文成公主進藏時一行人路過此地,精疲力竭,卻發現附近無水,人畜之好忍住乾渴過夜。當次日早上醒來時,人們發現供放佛像的地方竟然冒出了一眼晶瑩的泉水,原來是釋迦摩尼佛把山中泉水壓了出來,以普度眾生。
青藏鐵路就是從這裡穿越昆侖山一路南去。
過了赤納台就是玉珠峰站,這也是青藏鐵路第一個觀光車站。在這裡,青藏鐵路沿著“玉珠峰”和“玉虛峰”在內的15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自東向西的延伸開來。沿線是終年不化的冰川和積雪,遠眺猶如一條騰飛的潔白的巨龍。在月臺就可以看見被稱為“可哥賽極門”峰的玉珠峰——“可哥賽極門”是蒙語,意為“美麗而危險的少女”。 玉珠峰主峰海拔6178米,是昆侖山東段最高峰。與玉珠峰相距僅20多公里就是海拔6500多米的道家聖地“玉虛峰”。途經這裡,車外是一片遼闊、廣袤的高地草原,在座座晶瑩耀眼的冰峰之下,草甸中靜臥著塊塊如白色湖泊的不化積雪,昆侖六月雪,正是描寫的這裡。毛澤東在《念奴嬌•昆侖》裡就留有一句著名詩句:“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
玉珠峰的南北坡均有現代冰川發育,地形特點南坡緩北坡陡,其中南坡冰川末端海拔約5100米,北坡比降較大,冰川延伸至4400米。由於高度適中,坡度平緩,使它成為世界高山探險旅遊者的天堂。隨著青藏鐵路的開通,這裡的交通條件更加便利,吸引了更多的中外登山愛好者,也為玉珠峰的開放帶來了良好的機遇。
火車翻過了昆侖山口,就進入了青藏高原的腹地——三江源。顧名思義,這裡是我國最著名的三條大江——長江、黃河以及瀾滄江的源頭匯水區。從三江源流淌開去的,不止是這三條大江大河,更是中華大地5000年的燦爛文明之光。三江的源頭,不僅是我國大部分地區的生命之源,也孕育了恒河、印度河、湄公河等亞洲許多著名的河流,是亞歐大陸上大江大河發育最多的區域,起著各江河水文迴圈的初始作用。
在這片世界上最大的河源區,青藏鐵路跨越了青藏線上的三條大河:楚瑪爾河、沱沱河、尕爾曲,而青藏鐵路的兩座著名的高架橋就橫跨在楚瑪爾河與沱沱河的上方。
楚瑪爾河(座標1056km)
楚瑪爾河位於長江源的北源,發源於可哥西裡深處的可哥西裡湖,是長江源頭的一個分支,最終匯入通天河。青藏鐵路的楚瑪爾河站地處藏羚羊在昆侖山東西遷徙通道的核心區,這裡地勢平坦,河流曲折。在楚瑪爾河站可以看見楚瑪爾河和專為藏羚羊遷徙而建成的楚瑪爾河大橋,橋長2565米,大橋有78個橋孔可供藏羚羊等野生動物自由通過,是青藏鐵路的重點控制性工程。楚瑪爾河的兩岸是藏羚羊的主要棲息地和遷徙通道,每年6、7、8月間,可見成群結隊的臨產藏羚羊長途跋涉由昆侖山東部經過此地向西進入可哥西裡腹地。
長江的源頭是沱沱河發源於唐古喇山脈主峰格拉丹冬西南側薑根迪如冰川,藏語意為“狼山”,冰川融水彙聚,形成沱沱河最初的源流。這裡有龐大的雪山群,海拔六千公尺以上的雪峰共有20座,永久雪線高達5800米 ,群峰上有40條現代冰川和許多冰鬥。它的最上源有東西兩支,東支發源於格拉丹冬雪山群西南側的薑根迪如雪山下的冰川;西支源於尕恰迪如崗雪山的西側,兩河受冰川融水補給,成為長江的最初水源。東西兩支匯合後稱納欣曲,下行24公里與右岸的切美曲匯合後才稱沱沱河。
青藏鐵路的第二座高架橋飛架在沱沱河沿的河灘上,這裡也是著名的萬裡長江第一橋。
通天河沿(座標1281km)
從沱沱河沿向南40多公里,青藏鐵路再次跨越了青藏線上的一條大河,當地人稱這裡為通天河沿,很多人也習慣地稱這條大河為通天河,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正確。準確地說,這條大河是長江南源當曲上游的一條二級支流尕爾曲。尕爾曲發源於各拉丹冬雪山群東側,流經此處後匯入布曲,成為當曲的一級支流。布曲匯入當曲後在下游一個叫囊極巴隴的地方,長江南源當曲與正源沱沱河匯合,這裡才始稱通天河。
從昆侖山到三江源,這無疑是一處極為重要的區域,也是青藏線的精華所在。當青藏鐵路越過三江源地區,就漸漸走近了唐古喇山脈,我們又將進入到另一處美妙的高原地域。
第四部分:那曲--藏北高原
天邊的羌塘
藏北高原的下午,在寂寥無人的曠野中,一群烏鴉從“羌塘自然保護區”的牌子上驚起,鋪天蓋地在天空盤旋著,一分鐘前天空中還是白花花的大太陽,頃刻烏雲壓頂,冰雹夾雜在小雨中鋪天蓋地而至。這裡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氣候條件最惡劣的高原。然而,她卻養育著世界上遊牧生活保留最完整的藏族牧民和成千上萬的高原獨有野生動植物。這裡就是被稱為“世界上除了月亮背面之外最神秘的地方”的藏北高原,在藏語中被稱為“羌塘”。
羌塘高原位於唐古喇山脈、念青唐古喇山脈以及岡底斯山脈的環抱之中,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包括了幾乎整個那曲地區以及部分阿裡地區。青藏鐵路正好在這片廣袤的羌塘草原上穿越而過。
海拔5068米唐古喇山車站是青藏鐵路、也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車站,這裡僅比青藏鐵路的最高點——唐古喇山埡口低了4米。翻過唐古喇山埡口,青藏鐵路就從青海進入了西藏。列車一路向下疾馳,很快就進入了一望無際的羌塘草原。
羌塘北部的大片地區一直被視為“無人區”或“生命禁區”,因為這裡高寒缺氧、交通不便,人類無法適應這裡的生存環境。然而,人類的生命禁區卻為大量的野生動物提供了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樂園。遠離人類的騷擾,野生動物真正成了這裡的“主人”。經過數百萬年的自然選擇,他們完全適應了這裡為他們提供的生存空間。生活在羌塘的動物大多是青藏高原獨有的瀕危野生動物,其中包括藏野驢、野犛牛、藏原羚、西藏棕熊、黑頸鶴、雪豹、藏羚羊等。這些動物大都只在青藏高原被發現,是青藏高原帶給人類最好的禮物。
錯那湖(座標1553km)
每年的6-9月是這片高原的黃金旅遊季節,這裡既有神山聖湖,又有浩瀚的草原和冰川。每到牧草豐美、牛羊成群的時節,乘坐青藏列車穿行於此,就如同穿行在一幅絕美的高原風景畫中。
羌塘高原最大的景觀特色是湖泊眾多,湖泊面積達2.14萬平方公里,約占中國湖泊總面積的1/4,湖泊分佈的海拔高度也列於世界首位。
當你乘坐青藏列車進入安多境內時,一定會被窗外那如藍寶石般的湖水所迷醉,這就是美麗的錯那湖,4800米的海拔高度也讓它成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錯那湖是青藏鐵路沿線距離最近的湖泊,列車繞湖而行,最近處僅僅幾十米,湖水仿佛觸手可及。這個位於西藏那曲地區羌塘自然保護區腹心地帶的湖泊,有著碧綠的湖水,肥美的水產,眾多的鳥類,岸邊肥沃的草場也是野生動物的天堂。在一望無垠的草原和藍天下,錯那湖顯得格外美麗。列車汽笛聲打破了錯那湖千年的沉寂,也讓每一個剛剛踏上西藏這片神奇土地的人們都驚歎不已。
那曲(座標1650km)
列車從錯那湖再往前行進90多公里,就到達那曲鎮了。那曲的意思是“黑河”,是藏北草原的中心城市。
由於高寒多風和凍土地質,那曲是全國唯一一座不長樹的城市,但這裡卻有著遼闊的高寒草原。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到處是牧民賴以生存的犛牛和羊群,處處可見高原遊牧民族的棲息之所——帳篷。牧民在這裡創造了夢幻迷離、色彩斑斕的遊牧文化。這裡不僅有遠古岩畫和古國遺址,英雄格薩爾王的足跡和故事更是遍佈草原。
那曲是一片富饒的土地,物產非常豐富。那曲地區11個縣區有6個縣產蟲草,這裡是整個青藏高原蟲草品質最好的出產地。
在美麗的羌塘草原,至今還流傳著一首古老的歌謠:“遼闊的羌塘草原啊,在你不熟悉它的時候,它是如此那般的荒涼,當你熟悉了它的時候,它就變成你可愛的家鄉。”
第五部分:念青唐古喇山
念青唐古喇山下的“藍海”和“熱海”
在西藏古老的神話裡,在苯教或藏傳佛教的萬神殿中,在當地牧羊人和狩獵者的民歌和傳說裡,念青唐古喇山和納木措不僅是西藏最引人注目的神山聖湖,而且是生死相依的情人,念青唐古喇山因納木措湖的襯托而顯得更加英俊挺拔,納木措湖因為念青唐古喇山的倒映而愈加綺麗動人。
念青唐古拉主峰海拔7111米,高聳的山峰發育了海洋性冰川,也孕育了西藏最著名的兩條大江——山北高原流淌著怒江,山南寬穀發育了雅魯藏布江。由於念青唐古喇山處在峽谷與高原、半濕潤與半乾旱、森林與草原的過渡與轉換地帶,也被視為南北分明的界山。
念青唐古喇山北面氣候寒冷但比較濕潤,對耐寒植物和草本植物而言,是最適合生長繁殖的地域,所以這裡高山杜鵑、山柳、龍膽等高寒草甸植被競相爭豔。每年的7、8月是各種植物的花果期,五顏六色的花草點綴草原,使這片土地成為高原上難得一見的一道風景。
念青唐古喇山南的景觀與山北高原完全不同,雅魯藏布江自西向東流淌,拉薩河穀就坐落在雅魯藏布江北側,河谷中是大片大片的農田。
當雄(座標1808km)
當雄素有“拉薩北大門”之稱,到了當雄縣,千萬別忘了去看看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鹹水湖——納木措。納木措,藏語意為“天湖”,是西藏“三大聖湖”之一,也是藏傳佛教聖地。湖面海拔4178米,東西長70公里,南北寬30公里,面積192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納木措與青海湖是我國兩個最大的鹹水湖,而它們也像兩顆巨大的藍色寶石分別鑲嵌在青藏鐵路的兩頭。
站在納木措湖邊,仿佛置身於一個藍色的世界。高原的氣候瞬息萬變,時而狂風大作,時面烏雲密佈,時而又陽光明媚,湖面隨著天氣的變化呈現出不同的風韻:淡藍、淺藍、灰藍、寶藍、深藍以及深邃如墨一樣的藍黑,這由淺而深的藍色,似乎包容了世界上一切的藍色。
納木措的形狀像靜臥的金剛度母,湖的南面有烏龜梁、孔雀梁等18道梁,湖的北面有黃鴨島、鵬鳥島等18個島,湖的四面建有4座寺廟,象徵著佛教上所說的慍、怒、權、勢。這些寺廟的牆壁上有許多自然形成的佛像,據傳納木措是帝釋之女,念青唐拉之母,被善男信女視為必去的神聖之地,從古到今香客不斷。
湖中五個島嶼兀立于萬頃碧波之中,佛教徒們傳說他們是五方佛的化身,凡去神湖朝佛敬香者,莫不虔誠頂禮膜拜。此外還有五個半島從不同的方位凸入水域,其中紮西半島居五個半島之冠,島上紛雜林立著無數石柱和奇異的石峰,還有許多幽靜的岩洞。紮西半島是納木措最主要的旅遊點,也是觀看念青唐古拉和納木措相依相伴的最好地點,特別是在夕陽西下或者朝陽初升的時候,平靜而絢爛的納木措映襯著雄偉的念青唐古拉,那是讓你永遠無法忘懷的絕美影像。
西元十二世紀末,藏傳佛教達隆嘎舉派創始人達隆塘巴紮西貝等高僧,曾到納木措修習密宗要法,並始創羊年環繞納木靈湖之舉。信徒傳說,每到羊年,諸佛、菩薩、護法神集會在納木湖設壇大興法會,如人此時前往朝拜,轉湖念經一次,勝過平時朝禮轉湖念經十萬次,其福無量。所以每到藏曆羊年僧俗信徒不惜長途跋涉,前往轉湖。這一活動在四月十五達到高潮。
去納木措遊覽,除了觀賞納木措湖之外,另一大特色是一望無際的納木措草原,讓人感受至深的是藏北那種人跡罕至的壯闊雄渾。草原上動作敏捷的土撥鼠、悄然凝望的黃羊、活潑可愛的野兔,都讓人感到一種大自然的親切。此外,湖面很厚的冰至翌年5月開始融化時發出的巨大聲響,聲傳數裡,亦是一自然的奇景。
羊八井(座標1881km)
列車經過羊八井,在車窗裡就能看到白雪皚皚的群山環抱之中蒸汽田的絲絲熱流,這一完美的契合,構成了世界屋脊上引人入勝的天然奇觀。過去,這裡只是一塊綠草如茵的牧場,從地下汩汩冒出的熱水奔流不息、熱汽日夜蒸騰。現在,這裡不僅建有中國最大的地熱電站,還在海拔4300米的羊八井盆地上,建起了一座全新的地熱城,並開發出了價廉物美的地熱溫泉。
羊八井最美的時候是每天的清晨,由於空氣還比較冷,羊八井地熱田一帶總彌漫著白色霧氣,地熱田產生的巨大蒸汽團從湖面冒起,如人間仙境。如果運氣好,碰上熱水井噴發,更可一睹沸騰的溫泉由泉眼直沖雲霄的場面,十分壯麗美觀。這裡的溫泉水含大量硫化氫,對多種慢性疾病都有治療作用。溫泉洗浴最好的選擇是露天游池,尤其在冬天,跳進溫泉裡看漫天飛雪,還有遠處的雪山,這樣的經歷絕非尋常。
第六部分:拉薩河穀
幸福綠洲拉薩河
拉薩河大橋橋下的河水在高原的陽光下閃閃發光,耀目的雲層低垂在橋的上方,拉薩如同這高原天空的雲,仿佛伸手可及了。
列車經過世界最高的地熱溫泉羊八井之後,聖城拉薩就在前方不遠處了。從堆龍德慶開始,隨著河谷越來越寬闊,堆龍河匯入了拉薩河,列車也進入了拉薩河谷地區。猛然間,一座通體潔白、宛如一條飄揚的哈達般橫跨在拉薩河之上的大橋出現在眼前,這就是著名的拉薩河大橋。全長928.85米的拉薩河大橋是青藏鐵路的標誌性工程,過了拉薩河大橋,青藏鐵路的終點站——拉薩火車站就出現在我們的眼前。
拉薩河大橋(座標1950km)
拉薩河在拉薩的南部蜿蜒而過,拉薩人視她為母親河,每到周未或節假日,成群結隊的拉薩人或開車或步行到拉薩河的沿岸、河谷,搭上帳篷,或釣魚、或戲水、或沐浴,喝著酥油茶,盡情享受拉薩的燦爛陽光與閒情逸致。
站在拉薩河畔,河水緩緩地仿佛像一條飄帶,輕盈地流淌。河的南岸是沙地和不多的草木,再遠處光禿禿的石山。山的遠方依然是山,連綿向遠方伸展。河對面山上的雲霧,蕩蕩漾漾地一會兒在山間,一會兒在河面繚繞。水量不大的季節裡,站在河邊,你幾乎聽不到流水聲,只有清澈的河水靜靜流淌,倒映著四周的山峰和天空的顏色。
拉薩河,藏語稱吉曲,意為“快樂河”、“幸福河”,是雅魯藏布江五大支流之一,發源於念青唐古喇山脈南麓,沿途流經墨竹工卡縣、達孜縣,最後經過拉薩市,在拉薩市南郊匯入雅魯藏布江。
雖然拉薩河流域面積僅占西藏自治區總面積的2.7%,但是流域內的人口、耕地卻約占全自治區的15%,是西藏主要糧食產區之一。西元633年,吐蕃君主松贊幹布統一西藏部落後,遷都拉薩河穀,拉薩河流域隨之發展,逐步成為西藏高原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和宗教的中心區域。
在拉薩河的河床上躺一會,是很多來往拉薩遊客們的保留節目。身下的鵝卵石被太陽曬得暖暖的,細細的沙子乾淨而溫暖,天空依舊是高原的藍。正是拉薩河,給了日新月異的拉薩城這份原始的清淨與純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