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孔錟
第一次聽說岡仁波齊是在攝影班上,一個雲台的牌子就叫岡仁波齊。後來才知道是一個雪山的名字,在遙遠的西藏,也並未在意就匆匆的從腦海中滑過去了。直到有機會與阿裡牽手,岡仁波齊才在我的腦海中又慢慢清晰起來。
從拉薩出發,用兩天的時間就到了阿裡。我和同伴一行共6人,先在神山腳下的塔爾欽落腳,在周邊做一些拍攝工作。兩三天后我們才出發轉山。
神山西麓的第一天
早晨9點,我們坐車從塔爾欽出發前往出發第一驛站色雄。色雄位於岡仁波齊西側的山谷中,一條不大但很清澈的河流,穿過山谷向北面遠處流去。由於攝影攝像器材較多,相當沉重,還攜帶了睡袋等裝備,所以我們雇傭了2匹馬,2個馬夫和1個背夫,計畫用3天時間,比較放鬆的走完全程。
11點15分我們和馬夫馬匹匯合,正式圍繞神山邁出轉山的第一步。沿著山谷一路向北前進,兩邊都是高高的大石山,目測在5700-6000米的高度,植被稀少。由於有雪峰,不時有細小的瀑布從兩邊的山崖上垂下,在崖壁上打出一條條黑色的水痕。
也許是海拔高的原因,走出不到兩公里就開始感覺疲勞,我們走的很慢,三三兩兩的藏人和遊客不斷從後面超越我們。在轉山的50多公里路程中,設有幾個供轉山者休息的驛站,其中可供住宿的大驛站2個,還有幾個小驛站,都設有小商店和茶館,供轉山者坐下來休息一下疲憊的身子,但是也有的轉山者,到了一個驛站就走不動了,不管是不是能住宿的地方,找個地方一歪,從下午一直到第二天早晨,起得來的時候再說。
從第一驛站出發之後大約走了3公里,是一個叫做磕頭台的景點。這裡處於兩峰之間,岡仁波齊峰完全顯露了出來,吉祥而聖潔。磕頭台的山坡上佈滿了瑪尼堆和瑪尼牆,五顏六色的經幡下有幾個祭台散發著濃濃的酥油味。來自藏區各地的人們澆上酥油,插上青稞進行祈禱,我還看到有來自國外的轉山者在叩拜,上前一問才知道是來自尼泊爾的信徒。
在淙淙的流水聲中,我們繼續前行。在下午2點左右到達第二驛站,這裡有兩個茶館,都兼顧著小商鋪的功能。由於離山下不遠,前兩個驛站都沒有提供住宿的場所。在這裡稍事休息後,我們在下午3點重新起身出發。
下午的山谷十分寂靜,其他的轉山者都已經走到了我們的前頭,除了偶爾有山中的住戶騎著摩托車呼嘯而過,再沒有任何人跡。我不禁想起“空谷足音”這個詞來,除了嘩嘩的流水聲,我仿佛聽見了自己的腳步與心跳聲。兩旁高大的山峰、嶙峋的巨石慢慢的給我強烈的壓迫感。
隨著一群犛牛的身影,一個藏族牧民的小屋出現在路旁。那位牧民沖我招手,熱情地招呼我到他的帳篷中喝酥油茶。喝茶的時候簡單聊了幾句,知道他叫多吉,40多歲,有三個兒子。一個兒子在山下的鄉政府工作,一個在西藏大學讀書,還有一個兒子陪著他們兩口子在山上放牧犛牛。我問他養犛牛收入如何,他告訴我,他養了40頭犛牛,每頭能賺700元,就是夏季能在山上放養,到了十月份就要下山了。酥油清茶、油餅、犛牛肉乾等越來越多的東西拿出來招待我,在他們的熱情挽留中,我依依辭別,留下了一些茶錢,繼續上路。我初來西藏不久,這是我遇到的最淳樸的藏族同胞。
孜日普寺對面過夜
從多吉的小屋出來,同伴們都已經超過我到前面去了。我們在傍晚5點半到達孜日普寺對面的第三驛站。GPS顯示此地海拔5078米,我們今天耗時6個多小時所走的路程大約是14.4公里。
孜日普寺位於岡仁波齊峰正北面,隔著一條河與神山相對,是整個北部最佳觀賞地點。據傳,當年一有位大師轉山,碰到一頭野犛牛帶領他行走,後來走到一塊頗為顯眼的磬石旁那犛牛便無影無蹤。大師四處尋找,最終在一處洞頂巨石上發現了野牛隱沒的清晰印跡,大師遂將此洞作為自己的修行靜室,稱此洞為孜日普(犛牛隱沒洞跡)。此後,竹巴噶舉派的眾多大師、高僧在此洞內修行。後來,鼎秦•頓珠彤美以此洞為中心修建了孜日普寺。寺內供奉當年跟蹤犛牛尋找轉山路的古倉巴大師像、獅面度母像及其它眾多的佛像、經籍、佛塔以及四臂吉祥佛主的殿堂。哲日普寺背後高高聳立的山峰,被信徒們視為賢劫千宮。
離孜日普寺不遠的東邊有一塊形狀奇特的磐石,被稱為烏鴉宮殿。從“烏鴉宮殿”往上走,便可以看見神山東北邊那個最著名的天葬場——清涼寒林天葬場,可以說,阿裡三圍的人們都希望自己離開人世後能把軀體送到這裡天葬,以實現自己最後的願望。
在孜日普寺對面岡仁波齊的山腳下,就是轉山者最主要的休息和宿營地。這裡有一個大約可容納20多人就餐的小餐廳,一個賣小百貨的帳篷。宿營地的餐廳我看更多的是一個茶館的功能,除了可以提供簡單的炒飯和速食麵等食物,主要提供酥油茶和啤酒。8月底的時候,大約晚上9點半天色全黑,茶館就成了最熱鬧的地方,轉山的旅遊者、牧民、司機都在這裡閒聊,還有人唱起了各種語言的歌曲。山上採用柴油發電機發電,只能提供照明,不提供各種用電設備的充電。照明時間是從天黑到午夜12點,大約3個小時。
山上一排白色的平房可供住宿,房間共有10間,每個房間6張床,均為混住,每張床35元一晚。每個房間大約有15平米左右,擺放6張床非常狹窄擁擠。不過床上倒是被褥和毛毯齊備,8月的山上氣溫適宜,用店家提供的被褥和毛毯完全不覺寒冷,不過怕髒的人可以自帶睡袋,再蓋上一個毯子就夠了。
我們同行的6個人剛好擠進一個房間,關好門後,有人忽然發問:這麼小的空間,這裡面的氧氣夠我們6個人呼吸一整夜的嗎?於是有人趕緊起身把門又打開了……
清晨醒來,一眼就看到了窗外日出的陽光照到岡仁波齊峰頂的雪面上,反射出金色的光芒,藍天和金色的雪峰形成了強烈對比。我迅速拿起相機,幸運地記錄下這壯美景觀。
左圖 楚古寺中供奉的神像──中間為釋迦牟尼,其右邊的三尊為湖神龍女像。右圖 神湖邊的色拉龍寺。
岡仁波欽的北面。
穿越卓瑪拉山口
我們初步定的是用3天時間走完全程,第二天晚上準備住在第五驛站尊珠寺。這樣,今天的行程大約為24公里。
早上9點30分,我們正式開始了這一天的行程,很快我們就進入了向上爬的通道。這一段的道路有5公里,路程雖然不遠,但是要從5078米爬升到5723米,翻越這次行程的最高點——卓瑪拉山口。
大約行進了2公里,神山北面一片開闊的山坡吸引了我的視線。這裡丟滿了各式各樣的衣服,還有一些頭髮和骨頭。當地人告訴我,這裡是一個天葬台,也是一個祭祀台。平時沒有天葬的時候,轉山的信徒經過這裡,就將身上的衣服脫下,放在這裡,代表自己的軀體死去一次,過往所有的罪孽也隨之清洗了,而且越貼身的衣服越有效果。
爬過這片長達1公里的山坡,前面是一片緩坡,坡上綠草茵茵,開滿了一些不知名的小野花,GPS顯示這裡海拔5400米。前方,5700米的卓瑪拉山口已經遙遙在望了。完成登頂的最後一刻就是氣喘、休息,氣喘、休息交替的過程,也交織著身體的痛苦和心靈的嚮往。
終於,我們在12點登上卓瑪拉山口。大片的經幡,林立的瑪尼堆,燃燒的桑樹枝發出濃淡適宜的煙霧和香味,這些宗教性的符號和感觀上的刺激一道堆滿了山口,充滿了西藏特有的聖潔的宗教儀式感。往來經過的人們都在互相招呼著“紮西德勒”,並沒有想像中的激動和興奮。長時間的行走,讓大家的心情都慢慢沉澱下來,無論是最高點的山口,還是路上的景觀,都印成了一幅幅永久的畫面,把記憶留在內心,有待未來的歲月裡慢慢地回味。
下山後的無盡河谷
下山的路上,有個雪峰融水注入的碧綠的小湖,周邊都是灰色的山石,寸草不生,非常詭異,據說這裡是印度教的仙女烏瑪德瓦洗禮的地方。越過小湖,是一道冰川,再往前是一段陡峭懸崖了。站在崖頭就遠遠地看到的是第四驛站和不見盡頭的山谷與河流。
從卓瑪拉山口下到第四驛站,仿佛下了兩個巨大的臺階。從陡峭的大山頂上連滑帶沖地掉了下來。接著是一段平緩的路,過了這段路,又是近乎垂直的速降,仿佛坐上了孩子們喜歡的波浪式滑梯。這段路程有10公里,海拔從5723米下降到了5226米。下山的道路狹窄,有時甚至需要手腳並用地往下滑行,每當看到呼嘯著超越我的藏族同胞,我都充滿欽佩。
從第四驛站開始,正式進入岡仁波齊峰東側。站在山上俯覽這個河谷,只見兩側的大山聳立,一道清澈的激流穿行穀底,和神山西側山谷有近似的地方,只是山上更多了些野花野草,平添幾分綠意和秀氣。一條蜿蜒的小路在山底盤旋,直紮入遠處的大山中。
到達第四驛站的時候,我決定最後的近20公里一口氣走完,不在第五驛站尊珠寺過夜。
神山東側的河谷很深,大部分時候看不到岡仁波齊的山峰,在路上行走,只能看到兩側高高的山頭上偶爾飛過的山鷹和繞著山邊的山路在一環一環無休無止地延伸。在這條路上行走的信眾和香客很多,但是多為藏人,衣著服飾也迥然相異。在這一段路上,我第一次碰到了逆時針轉山的苯教教徒。
這一段路上的自然景觀是單調的,相對平坦的山路,蜿蜒曲折仿佛無盡無止,沒有上山的疲憊,也沒有下山的驚險,能夠讓人側目或感動的就是那些轉山的人們。他們迎著山風,步伐輕快地從我身邊劃過,神情或平靜或興奮,完全看不到長途行走的疲憊。當我在路邊歇息的時候,一些小夥子還會熱情的伸手要拉著我一塊走。從他們眼裡,我看到的是一種節日般的興奮勁,一種解脫了的輕鬆感,一種對美好世界的熱愛。
17點10分我到達第五驛站。尊珠寺是這次轉山過程中的最後一個大寺廟,從清晨出發到這裡,我們大約已經走了25或26公里。由於疲累,我們沒有再登上寺廟參觀,而是休息了片刻後進行最後10公里的衝刺。依然是高高的山崖,依然是清清的河水,長時間的行走和單調不變的景致,再次給我帶來了巨大的疲憊感。身體的疲勞甚至帶來了一絲絲心裡的恐懼,感覺自己越走越小,兩邊的山峰越走越大,河谷幽深,而翻過一個山頭又看到一個山頭,那種沒有終止的感覺令我心中升起一陣陣的洩氣和絕望。
最痛苦的是走出宗堆山口後的最後3公里。遠遠的看到了目的地塔爾欽,卻總是走不到。一直到了晚上8點半,終於回到了塔爾欽小鎮上溫暖的小酒店裡。
湖邊上的寺廟。
聖湖瑪旁雍措的幾點記憶
在岡仁波齊峰南面,是藏人心中三大聖湖之一的瑪旁雍措湖。四大宗教的教徒在朝拜過岡仁波欽之後,都要扶老攜幼地來瑪旁雍錯朝聖,在“聖水”裡“沐浴淨身”,以求祛病禳災,潔淨心靈。瑪旁雍錯有“世界江河之母”的美譽,是唐朝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稱為“西天瑤池”的地方。
從岡仁波齊峰下來後,我們坐著車,圍繞著瑪旁雍錯湖進行了探尋。
從塔爾欽出來,沿著219國道出了霍爾檢查站,越野車突然就拐下了土路,在飛沙走石中走了5公里,到了我們的第一站朗納寺。朗納在藏語中是“大象鼻子”的意思,因為寺廟建在湖北岸的一個半山坡上,地形地貌像大象的鼻子,故而得名。在寺廟這裡俯瞰著山下的一片紅土、一片草地和遠處的一片雪山,顯得分外神聖。而山下零星分佈著幾戶人家,就像信徒拱衛著山上的神祗。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寺廟後面有個獨特的用牛羊頭骨堆在一起的骨頭瑪尼堆,一些新放上去的牛羊頭骨,還血跡未幹,場面非常壯觀,但也頗有一些猙獰。
出了朗納寺,繼續沿著219國道向東南方向前進,是我們的第二個目標霍爾鄉旅遊區。霍爾鄉位於聖湖瑪旁雍錯的東北部,原來是個牧業鄉,隨著聖湖旅遊的開發,這裡的牧民也逐步搞起了旅遊服務。在聖湖東側是當地的政府霍爾鄉建設的一個旅遊住宿區,這裡可以使用200元一張的“神山——聖湖景區”聯合門票。湖邊的旅遊區有附近最大的一片草坪,這裡建起了一些住宿的帳篷和提供餐飲、休閒服務的茶館,住宿大約在30元/每人每晚。
這裡也是藏族信徒、印度和尼泊爾香客沐浴朝聖休息的主要場所。我們詢問來聖湖朝聖的藏族一家人,他們說從阿裡措勤縣開拖拉機,開了5天才來到湖邊。在湖邊沐浴和野餐後,將繞湖行走一圈,為全村人祈福迎祥。在離開前,一批印度香客來到湖邊,雖然風涼水冷,但是他們依然赤身入水,對著遠處的岡仁波齊峰遙遙叩拜,進行神聖的祈禱儀式。據說,聖湖只能讓印度和尼泊爾香客入水沐浴,藏區的信徒只能把湖水提到岸上進行沐浴。
我們的第三站是沙拉龍寺。沙拉龍寺位於瑪旁雍錯湖東岸,面對著一湖碧水和岡仁波齊峰。這一地區出產黃金,“沙拉龍”在藏語中的意思就是“有金子的地方”。沙拉龍寺下的湖邊,是一片潔淨的白沙,碧水、白沙和周圍白色的藏式建築,看起來頗有幾分土耳其的風韻。
在沙拉龍寺往南走有一片湖邊濕地,這裡有大量水鳥,湖畔還有一片紅色的野草,與濕地中綠色的水草、遠處藍色的湖水和白色的雪山形成豐富的色彩層次,我感覺這是整個瑪旁雍錯湖區最美的風光點。
接下去我們來到楚古寺。楚古寺又名楚果寺或楚苦寺,坐落在瑪旁雍措的南岸,背靠納木那尼峰,是如今聖湖周圍規模較大、保存較為完整的寺廟之一。楚苦寺現為格魯派寺廟,其中供奉釋迦牟尼等佛像。最為特別的是這裡供有瑪旁雍措湖神和龍女的塑像,這也是神湖範圍內唯一供有湖神的寺廟。
傍晚,夕陽從楚苦寺和聖湖神山之間落下,是一天中景致最瑰麗的時刻,天空中出現深藍寶石一般迷人的顏色,神山、聖湖和寺廟佛塔在夕陽的映襯下顯得更加神聖和靜謐,運氣好的時候還能碰到火燒雲來助興。
瑪旁雍錯東岸的楚古寺。
納木那尼和鬼湖拉昂措
第二天我們駛向納木那尼峰和鬼湖拉昂錯。納木那尼峰,藏民稱之為“聖母之山”或“神女峰”。納木那尼峰在藏語中是主婦雙鼻的意思,傳說中這座山峰是喜馬拉雅美麗的小女兒因為愛情失意所幻化。納木那尼峰在瑪旁雍錯湖的南側,山勢並不陡峭突兀,給人很平實憨厚的感覺。瑪旁雍錯和拉昂錯之間的山腳下,是拍攝納木那尼峰的最佳地點,這裡的經幡、紅土和枯黃的野草勾勒出豐富的色彩層次,可以與雪峰行成較為強烈的對比。在山腳下的山坡上,我們還遇到了大群野驢。在岡仁波齊山腳下的塔爾欽,則可以遠眺納木那尼峰,日照金山的景色多次在清晨出現。
拉昂錯湖,人稱鬼湖,藏語意為“有毒的黑湖”,與聖湖瑪旁雍錯共同分佈在納木那尼峰下,與淡水的聖湖一路相隔。拉昂錯是微鹹水湖,因其中重金屬和礦物質含量比較高,所以此湖水人畜皆不能飲用,岸邊的水草水鳥也比較少。這是其“鬼湖”之名的由來之一。另外,我還從當地人中聽說是因為湖中住有魔鬼,經常出沒吃人畜,後來被不遠處瑪旁雍措湖的龍王降伏了,故此得名“鬼湖”。鬼湖的名字雖然可怕,但當地的藏族人也並不真的把它看成邪惡的或恐怖的,他們說:那只是一種說法,其實它和別的湖差不多,沒有什麼特別的。他們還相信,瑪旁雍措和拉昂措的下麵的湖水是相通的。其實,拉昂措也是我所見過的非常美麗的湖泊之一。它顏色藍得深沉而讓人迷醉,平靜無波的湖面像一塊緞子平鋪在柔柔的群山中,湖中幾個小島就如同緞面上的刺繡精緻絕倫;陽光照來,又像寶石一樣反射出點點金光。最神奇的是,不論早晚,它都保持著同一個顏色,也許這個就是水中重金屬多造成的奇跡吧。
吉烏寺位於瑪旁雍措的西北角,距離到普蘭縣城的公路很近。“吉烏”是藏語“鳥”的意思,這裡也經常有大量水鳥聚集。吉烏寺建在湖邊的一座小山上,地勢較高,並處於瑪旁雍錯湖的拐角處,良好的視野成為拍攝瑪旁雍錯湖最佳的地點之一。傍晚,站在吉烏寺山頂的經幡旁,迎著徐徐吹拂的湖風,我們都沐浴在落日的金色餘暉中,不管是在拍攝的還是在湖邊思量的人們,慢慢與金色的轉經筒融合成一色,整個人也變得聖潔起來。時間仿佛被風吹得不見蹤影,呼吸著潮濕清新的空氣,納入眼中的是妖嬈的一汪碧水和遠處沉穩的雪山,讓人不能不將心魂都融化在這自然與神聖交織的世界裡。
瑪旁雍錯湖邊朝聖的人們。
轉山攻略:
1、轉山過程中溫差較大,衣服應便於脫穿;
2、陽光強烈,建議準備色深的墨鏡,最好塗抹防曬霜;
3、山谷風大,最好帶上防風衣帽和頭巾,可以防風吹入口鼻,也可以防曬。
4、長時間行走,會有輕微頭疼和眼部腫脹,稍事休息後即可消除。
5、整個岡仁波齊峰外側轉山道共有5個休息驛站,有茶館商鋪9個,住宿旅館4處。在轉山時注意補充飲用水,合理分配資源。
6、在山上宿營的時候,因為房間狹窄,加上海拔比較高,如果擠滿了人睡可能會出現缺氧現象,要給房間預留一個通風口,保證空氣暢通。
7、想要拍攝日照金山美景的朋友可不能睡懶覺。
可以用於圖說的文字:
尤其讓人震驚的是磕長頭轉長山的人。我甚至看到一個獨臂的殘疾人在磕長頭,三步一跪拜,五體投地。他穿著一件破舊的羽絨服,前面紮著圍裙和綁腿,一隻手上套著一個拖鞋,滿面塵土。他說,他已經圍繞神山連續磕了17天,還沒有磕完一圈。在路上我也看到了一些人倒在路邊的草叢裡,衣服一蓋就呼呼大睡了,這些是連續轉了許多圈的人,他們帶著乾糧就在山中不停地走,累了就在路邊一趟,醒來就繼續行走,不分白天黑夜,一直到自己的目標達成。後來我聽說,以前經常有磕長頭累死在路上的人,後來者會將他們的牙齒帶在身上,繼續完成他們磕長頭的心願。我不知道是什麼力量來支撐他們做出這麼虔誠的膜拜行為,也許是把對自己肉體的淬煉當做對靈魂淨化替代吧。
中國湖水透明度最大的淡水湖泊。“瑪旁雍措”藏語意為“不敗、勝利”,有“神湖”、“聖湖”之稱。瑪旁雍措位於岡底斯山主峰──岡仁波齊峰和 喜馬拉雅山西端的最高峰——海拔7694米高的納木那尼峰之間。湖岸線平直,周長83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