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獨特的的長鼻子甲蟲﹣喜馬象

06/07/2015
Published in 生物天堂
Rate this item
(0 votes)

在植被茂盛的達林村,我們見到了漂亮異常的線條喜馬象。鞘翅上大面積的綠色鱗片,閃耀著金光。與周圍的生存環境渾然一體。(攝影/張巍巍)

青藏高原多變的地理和氣候條件,孕育了無數獨特的生物。喜馬象,這類以青藏高原為主要分布區域的奇特甲蟲,奇跡般的適應了這裡複雜的地理條件,並適應了這裡多變的惡劣氣候,成功的在世界屋脊上繁衍生息,成為了這一地區的生物多樣性發展的成功典範。

 

喜馬拉雅獨特的的長鼻子甲蟲

喜馬象撰文/攝影張巍巍任立

02沙洲奇景

快艇從娘歐碼頭出發,沿雅魯藏布江而下。從這裡到派鎮碼頭,還沒有正式進入著名的世界最長的雅魯藏布大峽谷,水面較為平緩,江心斷斷續續散布著一些大小不等的沙洲。行至米瑞鄉和白拉村之間的江面時,出現了一個較大的沙洲,一排正在沙洲旁覓食的綠頭鴨騰空而起。除了綠頭鴨,島上還會有些什麼神秘物種呢?好奇心驅使我們停船上岸,探個究竟。

剛剛停船,就有成群結隊的牛來迎接我們了。春天的時候,當地藏民把牛、馬或豬等家畜用船載入沙洲散養。這些家畜在沙洲上取食島上的植物,自由生長。它們在島上自由自在,完全不用人來照顧,並且沒有走失的危險。等到秋末,天氣漸冷,主人們再將它們帶回陸地。然而,看得出來,雖然島上的植物足夠這些牛享用,但是,它們長時間孤獨生活,也實在是寂寞難耐,見到我們登陸,好奇心便驅使它們結隊趕來。

徑直向沙洲中央走去,很快,我就發現沙地上有一隻蟲子在爬動,俯下身才發現,這是一隻大約15mm長的象鼻蟲,由於它的身體顏色跟沙地很接近,所以一下子難以分辨。仔細看的話,還可以發現象鼻蟲在沙地上走過的痕跡。

再往里,長滿了伏地生長的綠色植物。植物只有一種——西伯利亞蓼,其中的一些正開著小白花,非常均勻的鋪滿沙洲的中心地帶。由於沙洲殘酷的生活條件,使其變得過於低矮。很顯然,象鼻蟲的食物就是這種植物了。

越走,象鼻蟲越多。但它們似乎很討厭高原日照的感覺。只要是有個小洞,就會往里鑽。之後發現,牛蹄印的陰影處有很多象鼻蟲,衝上岸來的木塊、廢鞋、甚至牛糞下面和背陰面,象鼻蟲無所不在!幾十、幾百,甚至幾千頭聚集在一起,在毫無遮擋的沙洲上,以此躲過太陽的直接暴曬。

我拾起一隻象鼻蟲仔細端詳,兩邊鞘翅向下延伸,將腹面兩側包圍起來。它的足非常有力,而且呈鈎狀,可以在大風的條件下,更好的固定自己。顯然,這是一種後翅已經退化,無法飛行的象鼻蟲,並且對高原的環境、沙洲的環境都非常適應。我不禁想起了一個名字:喜馬象!一定就是它了!

回來之後,經過鑑定,這種數量最多的喜馬象名為半圓喜馬象Leptomias semicircularis。

03

半圓喜馬象的主要食物就是這種遍佈沙洲的西伯利亞蓼。(攝影/張巍巍)

喜馬象青藏高原的特有甲蟲

眾所周知,在昆蟲裡面,甲蟲的種類是最多的,但很少有人知道,甲蟲裡面象蟲的種類遙遙領先。據估計,全世界已知昆蟲超過100萬種,甲蟲已知超過35萬種,這其中,象蟲已知種類6萬2千多種,佔了18%。喜馬象在動物分類學上,屬於象蟲科Curculionidae、粗喙象亞科Entiminae、纖毛象族Tanymecini、喜馬象屬Leptomias。喜馬象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目前全世界已知138種,我國已知90種,其中西藏已知59種。此外,根據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現有標本統計,至少還有數十個分布於西藏的種類為世人所不知,是尚未發表的新物種。

1886年,德國昆蟲學家福斯特(Johannes K.E. Faust,1822-1903)根據印度的象鼻蟲標本建立了喜馬象屬,並且同時發表了6個新種。在1916年出版的《英屬印度動物志-象蟲科》記錄了26種印度的喜馬象,其中一半為新種。

國內種類的最早研究也始自國外昆蟲學家。1888年,福斯特記述了採自西藏的Heteromias thibetanus,但未給出Heteromias為新屬的任何說明,他僅記述了該新種,之後該種被併入喜馬象屬。在1955年的《喜馬拉雅山象蟲新種》和1961年的《印度、巴基斯坦喜馬象》這兩篇文章中共記述了18個新種,實際上有13種都產自我國的西藏。

國內喜馬象的研究是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趙養昌教授和陳元清研究員共同開創的。在1981年出版的《西藏昆蟲》一書中,記載西藏喜馬象55種,其中新種和新亞種竟多達43個!而1980年,他們在《昆蟲分類學報》發表的《中國青藏高原的喜馬象屬及其近緣屬》一文雖然記述了33個新種(包括近緣種類),但卻是前文的後續補充文章,由於《西藏昆蟲》一書的出版滯後,陰錯陽差,竟提前將近一年半面世。1996年張潤志描述了短喜象屬3新種和西藏象屬1新種,陳斌和蘭兵(1997)記述了骨板象屬的2新種。2007年,任立等對中國短喜象屬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修訂,記述1新種,並給出了中國全部已知種類的檢索表和鑒別特徵。

喜馬象是典型的高原山地類群,喜馬象在西藏廣泛分布,70%以上的種類都分布於雅魯藏布江河谷地帶和西藏東部、南部、東南部海拔900-5200米的垂直地帶,是西藏昆蟲中極具特色的一個類群,地位十分重要。

喜馬象的適應能力很強,各種海拔高度,各種植被類型的地區,幾乎都可以見到它們的蹤跡。這跟地殼運動,喜馬拉雅山的崛起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繫。西藏地區強烈抬升,導致氣候、植被、生活環境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高原地區的寒冷氣候和乾旱,使得植被變得單一,森林和灌叢被草原和荒漠所替代,一部分種類滅絕了,而一部分種類則適應環境存活下來。

高原生活的喜馬象,由於乾旱、寒冷、風沙大的氣候條件,多數營地棲生活。長期以來,後翅失去了飛行的意義,用進廢退,逐漸退化以至完全消失。而鞘翅則為了減輕沙礫的磨損,變得越發堅硬厚實,對身體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

在喜馬拉雅山脈以外,也有少數種類的喜馬象。其中的一些分布到喜馬拉雅山西北的阿富汗和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地。還有些則分布在我國內地,諸如青海、甘肅、四川,甚至華北、東北等地。

0405

左圖 登上沙洲不久,就發現了一隻半圓喜馬象在沙洲上漫步。

右圖 這種鴕鳥式的躲藏方法,不失為喜馬象躲避強烈的陽光照射的良策。(攝影/張巍巍)

0607

左圖 牛蹄印也是喜馬象的避暑勝地之一。

右圖 一切漂浮到沙洲上的東西,都變成了喜馬象的掩體。(攝影/張巍巍)

藏東南,喜馬象無處不在

根據1988年出版的《西藏南迦巴瓦峰地區昆蟲》一書記載,南峰地區共記載象蟲34種,其中喜馬象23種,佔已知種數的三分之二強。

我們在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其他地方考察,也見到了不少喜馬象,充分證實了喜馬象在大峽谷地區的多樣性。

從大沙洲沿江而下,快到著名的佛掌沙丘的時候,會經過另外一個大型的沙洲。這個沙洲跟第一個自然環境完全不同,沙洲大概有一半以上的面積長著高聳的樹木。樹冠層,成群的大紫胸鸚鵡嘈雜的叫聲回蕩在林間;樹林里藤蔓滋生,加之地上厚厚的落葉,使人猶如置身於原始叢林之中。這個沙洲上的昆蟲種類明顯豐富得多,在這裡我們見到了兩種喜馬象,一種生活在朽木中,另一種則取食樹葉生活。很顯然,由於生活環境較為「優越」,它們的身體明顯具有更多的光澤度,鞘翅上竟然多少帶有綠色的鱗片。

在植被茂盛的達林村,我們則見到了漂亮異常的喜馬象種類。鞘翅上大面積的綠色鱗片,閃耀著金光。與周圍的生存環境渾然一體。看來體色也是喜馬象生物多樣性不可或缺的特點之一。

形形色色的喜馬象,為我們揭示了生命的起源和發展,乃至繁盛的過程。這些小小的昆蟲,在億萬年的環境變化中,不斷適應周圍的變化,適者生存,演化出各種不同的物種,這正是生物多樣性的魅力之所在!

09

上圖 交配中的喜馬象。

下圖 在另一個沙洲上,由於生活環境較為“優越”,喜馬象的身體明顯具有更多的光澤度,鞘翅上竟然多少帶有綠色的鱗片。(攝影/張巍巍)

10

Read 1392 times Last modified on 週一, 06 七月 2015 16:06
Login to pos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