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介紹
夕陽還沒落下,月亮卻已升起,升起在一座紅山雪線上藍藍的天幕,日月同輝。毫無疑問,這就是日月山,近處是黃色的衰草,在秋風中搖曳,像美國畫家懷斯筆下的衰草,孤獨,塵絕。一條公路平直地穿過草地,伸向遠方,山那頭,不遠處就是倒淌河,這文成公主眼淚匯成的小河……
從青海湖出來向東,我再一次追逐著夕陽,追逐著黃昏,追逐著月亮。一路同行的月亮,仍在夕陽西下時掛在天際,準時前來赴約,只是此時的月亮,不再是祁連山上那彎彎的月牙,已在不知不覺中成了半圓,清輝伴日落,蒼涼而孤寂。「今夕何夕,遇此良人」,一過日月山,我就知道,離倒淌河已經不遠。
日月山:日月同輝 魔幻之地
日月山原名赤嶺,海拔3520米,雖然也是祁連山的支脈,但在青藏高原眾多山峰中不足為高,但它卻是地標性的分界線,東邊是漢地農區,西邊藏地牧區,兩邊自然風土迥異,「過了日月山,又是一重天」,這是唐蕃古道的必經之地,是古道上的「西海屏風」。古道最宜伴夕陽,當然昔日的古道已成了今天寬闊平坦的大道,驅車疾駛,兩旁風景快速退卻,耳畔只有風聲,我彷彿成了呂克·貝松《超體》中的露西,伴隨著風景的變幻,瞬間回到了過去。
傳說1000多年前,文成公主入藏途經赤嶺時,登上山頂,拿出臨行時唐太宗贈送的寶鏡,想起唐太宗曾說的話,只要思念家鄉,向寶鏡中一照,就能照見家鄉的模樣。於是,她在山頂上東望長安,可鏡中並沒有出現家鄉的影子,失望之余,她將寶鏡扔下山崖,寶鏡摔成兩半,一半化為金色的太陽,一半化為銀色的月亮,日月在此處交相輝映,日月山就此得名。如此魔幻的場景,想必呂克·貝松也沒能想到。
文成公主摔鏡自然只是神話,不過此時的我是相信她確曾登過日月山,因為它赤色的山嶺披著雪冠,是那麼美麗,它兩邊的景致是那麼的不同,北坡,是秋收的麥田,南坡,是無際的草甸。過了此地,就進入了真正意義的青藏高原,那時的交通條件不會像今天這樣車輪一滾就過去了,和親之路那麼漫長,她不會不在此停留。
倒淌河:明夕何夕 絲絲鄉愁
當我還在尋找倒淌河時,汽車已經駛到倒淌河鎮,前面就是高速路的入口,左邊就是倒淌河景區。
景區門票標價40元,我還是第一次聽說因國慶黃金周,門票居然不升反降,只有20元。進了大門,一道窄窄的木橋上掛滿經幡,穿過經幡之門,草原上散落著一些大大的帳篷,居然只有寥寥幾個遊人,工作人員告訴我,可以到大帳篷處免費換藏裝拍照,免費和馬兒、氂牛合影,雖然我對此並不感興趣,但仍讓我對如此友善的行為頓生好感,走了全國這麼多地方,免費換裝拍照,這還是頭一次遇到。
當然景區並不大,除了帳篷和一些零星擺放的仿古馬車道具,還有一座漢式亭子,此外就沒有什麼人工設施了,我並沒因此失望,反而覺得這種更貼近自然的原生態方式,在當前各地開發過度的環境下反其道行之,更值稱頌,一過旅遊旺季,把帳篷一拆,又會回復到當年文成公主看到的模樣,這不更好嗎?
在景區內拍了不少照片,仍沒見著想像中的倒淌河,只好開口詢問。倒淌河在哪裡?我的問題倒讓別人不可思議,「這不,你面前不就是嗎?」我這才把目光投向眼前一米處的草地上:一條清淺的小溪,最窄處僅寬約一米,曲曲折折在綠色的草原上蜿蜒,遠處就是日月山。這會是河嗎?這回吃驚的是我了,但它確實是河,水流極為平緩,幾乎看不見流動,深藍的天空倒影在水面,如果沒有參照物,極像黃河源頭的「九曲十八彎」,只不過這是微縮版的,童話中的迷你王國,輕輕一躍就可跨過。
不過一細想,心中還是釋然了,因為它本來就不是河流,它是文成公主的眼淚。話說當年文成公主將寶鏡在日月山上扔下山崖後,獨自下山時,思鄉的眼淚一髮不可收拾,漸漸匯成了一條小河,西流入青海湖,由於這河一改江河東流的慣例,因此被人們稱為倒淌河。不過無趣的地質解釋就沒這麼動人了,因此那像老先生照本宣科一般的解釋從來都會被人們直接忽視,人們更願意給河流賦予生命和故事,更何況它還和文成公主有關。
倒淌河藏語稱「柔莫湧」,意思是讓人羨慕喜愛的地方。換個視覺,換種境界,眼前的倒淌河不再是先前完全沒引起我注意的水溝和小溪,它成了一條實實在在的河流,從歷史中走來,波瀾不驚。在這裡,我聽見了一位少女的嘆息,然後她登輦西去,明夕何夕,從此不再回頭。
TIPS:
關於倒淌河的地質解釋:在13萬年以前,青海湖還是一個外洩湖,湖水由西向東注入黃河,後來地殼隆起,日月山平地突起,把青海湖的出口堵住,青海湖從此成了閉塞湖,外洩的湖水被迫倒流湖內,這就有了這條源於日月山西麓察汗草原,全長40多公里,青海湖水系最小支流的倒淌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