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介紹
從沒想過與她見面會是這樣一種方式,敦煌,嚮往那麼久,但從沒想過會在鳴沙山露營,更沒想過會看到沙漠中美麗的星空。李白說:「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在鳴沙山無際的沙海中,頭枕星空,我沒有聽見風吹流沙發出的鳴唱,只見繁星點點,千年不變,而我只是匆匆過客……
嘉裕關:尋找拍點 錯過日出
我的腳步一路匆匆,總是伴著祁連明月,向西,向西。從青海進入甘肅境內,向著敦煌一路前行,以為祁連山被拋在了身後,但它仍在遠處延伸,只是近處的草甸變成了戈壁。當然這不再是唐蕃古道,這是另一條古道,這是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公元前138年,自張騫通西域,這條路便在世界大放異彩,它的輝煌和沒落,都在此後兩千多年鑄就了永恆的文化符號。
抵達嘉裕關市時,已是晚上。這個因絲綢之路而興起的城市並沒有隨著絲路的沒落而荒廢,反倒更加繁華,我喜歡這個小巧而整潔的城市,月明星疏,舟車勞頓的我睡得很好。
第二天早上6點,天還沒亮時,我就起床打算去拍嘉裕關的日出。此時,同行的朋友們還沒有醒來,不忍叫他們,我悄悄下樓發動了汽車。導航上顯示,嘉裕關城樓距住地只有五六公里遠,於是沿平直的道路駛去,頭上晨星閃爍,四周靜悄悄的。很快,車就到達嘉裕關城樓的遊客中心,因太早,景區還沒有開門,想要趁天上有星星拍一拍嘉裕關的星空,可四周漆黑,根本看不到嘉裕關的影子,路牌顯示,此去8公里處有懸壁長城。想想如果能拍下長城的星空也不錯,趕緊向懸壁長城奔去。
遺憾的是到了懸壁長城公園門口,也是大門緊閉,天色仍早,四顧茫茫,根本看不到長城的影子。就在等待的過程中,天色漸漸亮了,朋友們打來電話,他們已向嘉裕關出發,待我趕到匯合時,東方天邊已經泛紅,太陽即將升起。我們緊張地四處打聽能拍到嘉裕關日出的最佳地點,就在我們四處亂轉的過程中,紅日已經冉冉升起,十分鐘後,我們終於轉到了嘉裕關背後一處土坡上,雄關就在遠處,不過太陽不再是溫暖的紅日,金燦燦的光芒照得人無法睜眼。因為昨天沒做拍日出的功課,我們錯過了最美的嘉裕關日出。
心有不甘的我們,站在坡上,迎著晨風,看那嘉裕關在晨光下的剪影。南靠祁連山的「嘉峪關」意思是「美好的山谷」,由此向西就是戈壁荒漠,還是小時學歷史課時就知道,萬里長城東起八達嶺,西到嘉裕關,它就是長城最西的起點。「塞下傳笳歌敕勒,樓頭倚劍接崆峒。長城飲馬寒宵月,古戍盤雕大漠風。」這是林則徐當年被貶新疆路過嘉裕關時寫下的詩句;「天下雄關雪漸深,烽台曾見雁來頻。邊牆近處掀髯望,山似英雄水美人。」這是於右任在此寫下的詩句。嘉裕關,迎來送往古今多少過客,它依然立在這裡,述說絲路的甜蜜和憂傷。
鳴沙山:沙漠星空 穿越古今
敦煌,是我嚮往很久的地方,月牙泉,也是我認為最美麗的名字。不過我來得不是時候,在國慶黃金周時刻來湊熱鬧,注定會留下遺憾。原定要去的月牙泉,因為自駕車太多,根本就開不進去,只好取消行程。不過,好在提前安排的鳴沙山露營還是沒受影響,遊客雖多,可想到在沙漠露營的並不太多,也因為鳴沙山足夠大,廣闊的沙漠能將投進去的露營者化為無形。
傍晚,坐著露營基地提供的車輛,繞過一大片戈壁墓地,到了鳴沙山背後,再爬過一座高高的沙丘,在一個四面沙丘包圍的沙中平壩,這就是我們露營的地方。
扎好帳篷,天已黑下來,在露營基地準備晚餐的當頭,我們提著小燭燈,拿著買的煙花向著最近一座最高的沙丘爬去。每一步下去,都要沒過腳踝,鞋子中早裝滿了沙粒,每一步都像灌了鉛一樣沈重。總算登上了沙丘最高的沙脊上,遠處,敦煌市區的燈火映紅了天邊,而月亮升起在鳴沙山的方向,透過薄雲灑下清輝,幾個不知從沙漠深處放飛的孔明燈,在夜空中一閃一閃,飄浮不定。大家摸索出一個大大的禮花置於沙丘上,風大,好不容易才點燃,煙花滋滋地綻放,映紅了大家的臉龐,在空曠的沙漠中,它開得那麼燦爛,只那麼短短的十幾秒鐘後,一切又歸於沈寂。頭頂的星星,隨著夜色的深沈而愈發明亮。
傳說鳴沙山是會唱歌的,在起風的日子,會在風的吹動下發出歌聲一樣的鳴響。不過今夜,雖然也有風,但我沒有聽見鳴響。我仔細分辨著鳴沙山與別的地方沙漠的不同,沙丘一座連著一座,伸向遙遠的天際,隱沒在黑暗中。要說不同,我想除了這裡有與它永不分離的月牙泉,還有從樂尊行者在鳴沙山斷崖上開鑿石窟開始,它就承載了太多的歷史和傳說。
公元366年,有位叫樂尊的僧人雲遊到鳴沙山東麓腳下,此時,夕陽西下,落日的金光照射在對面的鳴沙山斷崖上,只見山崖金光閃閃,彷彿有千萬尊佛發出耀眼的佛光。樂尊認為這是佛祖的旨意,當即在懸崖峭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閉關修行。此後,歷經東晉、前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明、清,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漫長歷史長河中,人們先後在此開鑿了一千多個洞窟。一次發願,促成千窟,一種信念,堅守千年。
此處露營沙漠,離月牙泉很遠,自然是不可能看得到的,不過頭上的星空和1600多年前第一位開鑿石窟的樂尊行者看到的並沒有什麼不同。我們能看到星星,全賴於地球的旋轉,在浩瀚的宇宙中,星星無處不在,只有當我們轉到地球的陰影里,才能看到反射著陽光的星星。坐在沙丘上,我很快就找到了七勺星對著的那顆最明亮的北極星,它在不同的民族中有不同的稱呼和傳說,在印第安人眼中,它是「不動的星星」,在古代中國人眼中,它被稱作紫微星,是「天空的至尊」。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印第安人是以理性的思維在看星空,因為科學已經證明北極星確實在地球上看來,銀河系中位置是相對固定的,所有的星星在我們看來都是圍繞著北極星在旋轉。而古代中國人,卻是充滿敬畏地在仰望星空。
地球不停旋轉,鬥轉星移中,星空,成了連接古今的紐帶,千年前的古人和我們都在仰望同一片星空。架上三角架,我努力想捕捉下今夜的星空,最好還有幾顆流星划過,如果說什麼是最浪漫的歸宿,那我願化成這沙海中的一粒塵埃,經風吹起,飄向那無際的星空。
玉門關:古道西風 芳草萋萋
「黃沙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很難想像王之渙筆下的玉門關會是這樣一個小小的土堡。
從敦煌向西北前行90公里後,路邊一座烽火台一般的城堡孤零零立在路邊戈壁灘中,沒有城樓,沒有高大的城牆,甚至斷牆也沒有,四周只有荒草和蘆葦,夕陽西下,陽光撥弄雲層照射在城堡上,漆上一抹暖黃,透露出「古道西風瘦馬」的無限淒涼。
如今我眼前的這座小城堡呈四方形,用黃土夯築而成,殘牆不到10米高,在西和北兩個方向各有兩道不不寬的城門,此處又叫小方盤城。
玉門關最初為漢武帝所設,因其在河西走廊上佔據重要位置,遂成為絲路最為著名的關塞之一,因西域輸入的和田玉要經此運入內地,於是將它稱為玉門關。不過,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玉門關從宋代起就漸漸廢棄,直到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直到上世紀初,英國人斯坦因考察敦煌西北漢長城時,在如今的小方盤城附近挖出了幾枚漢簡,其中一枚上面清楚地寫著「玉門都尉」的字樣,證實了這座遺跡就是漢代的玉門關,在歷經千年沈寂後,玉門關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
TIPS
嘉裕關:
嘉裕關位於甘肅嘉峪關市向西5公里處,是明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衝。是明代萬里長城西端起點,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先後經過168年時間的修建,成為萬里長城沿線最為壯觀的關城。嘉峪關市南靠祁連山,北倚馬鬃山,東接酒泉盆地,西為平坦的戈壁,地處走廊西段最窄處。嘉峪關周圍古蹟眾多,名勝林立,敦煌莫高窟、嘉峪關城樓、懸壁長城、七一冰川、魏晉墓等馳名中外,加之當地的夜光杯、大板瓜子、駝絨等土特工藝產品,使嘉峪關又成為重要的旅遊勝地。
鳴沙山:
鳴沙山是絲綢之路上神奇瑰麗的景點,地處甘肅省敦煌市南郊7公里,在巴丹吉林沙漠和塔克拉瑪乾沙漠的過渡地帶。鳴沙山是國家級重點旅遊風景名勝區。鳴沙山古稱神沙山、沙角山,東西長約40公里,南北寬20公里,高數十米,東起莫高窟崖頂,西接黨河水庫,山峰陡峭,勢如刀刃,整個山體由油潤細米粒狀黃沙積聚而成。據說,大風起時,沙會發出巨大的聲響,敦煌鳴沙山與寧夏中衛縣的沙坡頭、內蒙古達拉特旗的響沙灣和新疆巴里坤縣四地的鳴沙山號稱我國的四大鳴沙。
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始建於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是一座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一個有1600餘年歷史的曠世奇葩。莫高窟雖然在漫長的歲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襲和人為的破壞,但目前仍保存有從十六國後期到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各代洞窟492個,彩塑2415身,壁畫45000多平方米,唐宋木結構建築5座。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窟。
玉門關:
玉門關,俗稱小方盤城,位於敦煌城西北90公里處。自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開通後,東西方文化、貿易交流日漸繁榮,為確保絲綢之路安全與暢通。大約公元前121年~107年間,漢武帝下令修建了「兩關」,即:陽關和玉門關。在玉門關景區,可以欣賞到一望無際的戈壁風光,形態逼真的天然睡佛以及戈壁中的沙生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