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介紹

《第三極》的第二集一片熱土講述人們如何享用大自然的恩賜延續文化。雖然氣溫較低,但是強烈的日照彌補了溫度的不足,青藏高原也擁有著富饒的土地。 狼毒草,被用來製作成藏紙,又經歷古老的雕版印刷術,製作了屬於藏族人的書籍。在聖湖當惹雍錯邊上,人們歡慶一年一度的開耕節,種植青稞。在喜馬拉雅山的峽谷里,人們利用有限的土地,種植了神秘的雞爪谷。收穫後的歡歌。還有雞爪谷酒的熱烈。採集懸崖上巨大的蜂巢。蜂蠟最終運到尼泊爾,製作佛像模具。在山南,人們治理風沙,以使土地回歸富饒。在所有的故事中,人們從土地中獲取了某種收穫,也回饋給土地旺盛的生命力。

片中的藏紙其實是尼木三絕之一,其他的兩絕是哪兩絕呢?他們分別是藏香以及木板雕刻。那麼藏香的配方到底是什麼呢?木板雕刻的工序又是怎樣的呢?小編一一為你們解答。 

藏香古老神秘的配方

在西藏的各座寺廟,每座佛堂,各個山頂、甚至每座藏式院落里,都四溢著這神奇的香味。人們將虔誠的祈禱,神聖的祝福混合著這裊裊的淡香,瀰漫在空中,鋪天蓋地。

據《賢愚經》記載:佛陀住祗園時,名為“富奇那”的長者建造了一座旃檀堂,準備禮請佛陀。他手持香爐,遙望祗園,心懷佛陀,虔誠致意。裊裊煙香飄往祗園,降落在佛陀頭頂上,形成一頂“香雲蓋”。佛陀知悉,即赴富奇那的旃檀堂。從這個傳說來看,“香”是佛門弟子把誠心通達於佛的媒介,經上稱“香為佛使”。這也是佛教中以香敬佛的緣起。

公元七世紀,藏文鼻祖吞彌桑布扎,從佛教發源地印度將制香技術帶到青藏高原,並摒棄了印度香中無益於人體的成分,改良製作工藝,在他的故鄉尼木縣的吞巴鄉創造了流芳百世的藏香。如今,吞巴鄉仍是西藏的藏香生產地,那座被溪水環繞的村莊,依然有研磨香料的水磨永不疲倦地轉動著,啪啪的捶打聲,淡淡的柏木香,都讓整座村莊在寧靜中透著靈動。

 藏香中有一種採自溫泉中的石頭,這種石頭一般出現在水溫滾燙的泉水中。研磨這種石頭的器皿是石磨,先用榔頭搗碎石頭,再放在石磨中磨成粉末,正是這種藏香里的輔料,將香味迅速地擴散到空氣中,令香氣遠揚。

藏香中一些香料不僅名貴,且頗不易得,例如麝香。藏香的製作與修佛法是相通的,要憑心而做,憑心而取。”很多利慾熏心的人,會為了獲得麝香而射殺麝鹿,這就違背了做藏香取材乾淨的原則。其實傳統做藏香的師傅們知道,麝香是可以通過自然方法獲得的。每年七八月的時候,草原上開滿鮮花,麝鹿不停地吸取花香,並儲存在腺囊里,進入冬季的十一二月後,麝鹿會自己用爪子把快要脫落的腺囊抓掉,這樣就可以不必殺掉動物而獲得麝香了。

文、圖/相午 肖楓 

木板雕刻的工序

普松雕刻工序比較複雜,藏傳佛教經文需要9道工序,佛像需要16道工序。

雕刻用的木料是青岡木,剛買來的木料要剖成厚約3釐米的木板,然後運到羊八井,用溫泉水浸泡1小時。沒經過浸泡的木板容易開裂。接下來將木板曬乾,打磨光滑之後備用。

 將需要雕刻的內容打印或者寫在紙上,然後反過來(正面朝下)粘貼在木板上。粘合劑是特製的,用一種藏語叫“冰”的顆粒物加水和麵粉熬制而成。塗抹粘合劑時要仔細、均勻,貼紙時要注意不要起皺。曬乾之後,在紙上灑一些水,再用濕毛巾用力擦拭把紙磨掉之後,字跡就清晰地顯現出來。

 

開始雕刻的第一步,是去掉文字(或圖案)之間的大片空白。此時用的工具藏語叫“切貴”,是嵌在木把上的一塊長方形的刀片,異常鋒利。這一步完成之後,在木板上塗一層菜籽油,用濕毛巾蓋住,放一晚。

 第二天放在太陽下曬至半乾,就可以開始雕刻文字(或圖案)的細部。此時用的工具藏語叫“每貴”,一般有3種規格,每種規格各有一對,根據文字的大小選擇不同的“每貴”。為保持木板的濕度,將來不及雕刻的部分用濕毛巾蓋住。

雕刻完成之後,分別用“切薩”和“結松”對雕版進行修整,“切薩”用於修整雕版外部邊角,使之光滑、美觀;“結松”用於修整雕版內部。

 

如果發現錯別字,就需要用工具“作松”進行修改。“作松”很像一顆大鐵釘,一端有釘帽,另一端扁平,它的作用是將錯誤的部分敲進去,形成小縫;然後削一根青岡木敲進小縫里,再鋸掉多餘的部分,這樣,就可以在出現錯誤的地方重新進行雕刻。

雕版刻好後,就可以交付給買家

/ 禾子 圖/阿文


版權所有·西藏旅遊雜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