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介紹

每年清明前後20天,冬寒未解,峨眉山海拔800~1200米處,常年雲霧空蒙的赤城峰、白岩峰、玉女峰、天池峰、競月峰下和萬年寺一帶高山茶園,已有茶樹新芽傲立寒冷,破雪而出。此時寺廟的師傅,山上的茶農,踏著薄雪,將這些嫩芽親手採下,精心炒制,以山泉水烹,打造出一杯最詩意精妙的「峨眉雪芽」。隨著這滋味清鮮、飽滿的茶湯入口,峨眉山的冬日畫上句號,春天真正來臨。在峨眉茶人眼中,雪芽是高山茶區的報春使者。積蓄了一冬養分的芽頭,分外鮮嫩,小小一片,彷彿涵蓋了整個春天。也因此,雪芽成為峨眉山茶中的尚品。

摘茶,炒茶,殺青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南方的土壤適宜種植茶樹,南方的各個城市不僅擁有秀美的景色,還有品質獨特的茶葉。

清明前後的峨眉,山上隨處可見炒茶人忙碌的身影。景區步道旁找一塊空地,將炒茶鍋支起。一位師傅手藝嫻熟,全神貫注地揉、捻、壓著鍋底的「翠綠」。有人駐足觀看時也不分神,回答客人的提問時,手也不停。

也有在寺廟炒茶的。山腳報國寺一隅的八角亭里,也有兩位師傅低頭炒茶。這裡的環境顯然優於步道旁,而外形頗有幾分仙風道骨的一位寺院義工,負責為遊客解答有關這些茶葉的種種疑問。他只說茶,說峨眉山茶的好與精妙,也催促遊人品嘗,詢問口感,卻並不急於推銷,一舉一動都能看出,是真正的愛茶人,不是商人。聊也聊了,談也談了,看天色將晚,義工將剛炒好的茶葉恭敬收起,說剩下一些也好,寺里師傅們也要喝茶的。

在峨眉供遊人體驗採摘的茶園裡,穿著白色大褂的黃師傅和王師傅,為採茶的客人表演炒茶中殺青的環節。這是一道外行人眼裡最直觀,最具看點,也最溫柔的工序。炒鍋里的嫩芽嫩葉,綠的晃眼,隨著師傅手掌上下翻動,茶香四溢,毫無防備湧入鼻腔。那個瞬間,鼻子這個對時令最被動的感官,被調動起來,整個人都有被春天包圍的感覺。

炒茶20餘年的黃師傅說,機器炒制的茶外形雖優於人工炒制,但口感卻略遜一籌。一盞茶的甘苦,只有經過炒茶人親手操作,最後才飽含「人氣」,否則誰還會費力去人工炒茶。黃師傅又讓我看他的手掌,手指上有死皮褪去的痕跡,透著力道和油潤,都是炒茶所致。

黃師傅和其他茶人的手,像某種隱秘介質,或許峨眉山水與飲茶人此生都無緣見面,但那份嗜茶的心,卻經由一雙手掌聯通。就像分開時黃師傅對我說,我們做的事,就是把峨眉山水歸於茶中,再帶給喝茶的人。

古寺,禪僧,禪茶

峨眉山寺院諸多,寺院裡的師傅們大多好茶。禪和茶在佛教當中千絲萬縷的聯繫,在峨眉是有所顯現的。寺廟里的師傅們也會上山採茶,採來的茶加工後,即成禪茶,是峨眉茶中倍受推崇的。

據《峨嵋讀志》中記載「峨嵋山多藥草,茶尤好,異於天下;今水寺後的絕頂處產一種茶,味初苦終甘,不減江南春採。」這便是最早的峨眉禪茶。古寺深山,盛產好茶,禪僧以茶當飯,資養清修;有茶食客前來,以茶待客,坐而論禪,廣結善緣,傳為美談。幾分風雅、幾許坦蕩、幾多隨性,這就峨眉僧人舊時相傳的「禪茶一味」。

如今,前往峨眉,進寺院品茶聽禪其實並非難事,更多可能性還在於自己。茶不必非要是禪茶,尋一味新下來的綠茶在山中也並非難事。只需選一家寺院住下,即可品茶悟道,這此間尋覓的,是一份內心的清靜與修養。而這看似過於簡單化的「禪茶一味」雖遠不及古人風雅,但對於對忙碌的現代人來說,也實為不易了。

你也可以做一位採茶人,在專業茶人的指導下,感受一回芽與葉同指尖的觸感;遊客走在布滿春光的茶園裡,感受空氣、土地與茶的交融;觀摩親自採下的新茶,由一片芽葉,最終變為杯中一抹綠水,最後被緩緩飲下。這整個過程,就像重慶前來體驗採茶的一位女士說:「絕對不是喜悅可以形容,好像和峨眉山多了一種其他的緣分,真的安逸。」

竹椅,長嘴壺,蓋碗茶

四川產竹,竹靠椅就成了四川茶館的特色,讓茶客想躺就躺就坐就坐,講個舒服。正宗的川茶館應是紫銅長嘴大茶壺、錫茶托、景瓷蓋碗。幾塊錢一杯茶,一張方桌,數張竹椅,一副麻將,一坐一個下午。家長里短,逸聞趣事,一擺就是半天。這些散布在四川各個居民小區里或城邊鄉場上的無數無名茶鋪正是構成四川茶館文化最基礎的元素。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茶館已成為四川人修身養性的樂土。它把蜀人的悠閒和悠閒中的慵懶,隨和與隨和背後的任性都暴露無遺。

在峨眉山喝茶的過程中,發現茶器、茶道說講究也講究,說不講究倒也真的隨意。

在中山區的茶坊,漂亮的四川妹子坐在原木色的茶桌前,拉開架勢,準備來一場精彩的茶道表演。能看出來,茶桌上的茶器透著大有來頭味道。而在我看來,茶道的存在,除了味覺的體驗,更多則是叫人在這行雲流水的動作中,慢慢放鬆下來,打開自己,觀想內心。感受到這一點,就不會嫌茶道繁復,而試圖快馬加鞭飲茶解渴的人,不適合茶藝的節奏也正常。

在峨眉山喝茶,最常用的還是普通茶杯、茶碗。茶是個已經融入峨眉當地人生活的平常之事,對茶器的隨意也能看出這一點,但對茶本身的標準卻沒降低。這一衝一泡,色澤是否清澈,口感是否馥郁清鮮,芽頭品相可好,都成為評價一杯好茶的標準。生活在山中的人,對自然的利用手到擒來,就連飲茶時也很善於借景造勢。晴雨也好、晨夕也罷,花草竹木,推窗皆景,如在畫中,時時處處彰顯趣意無窮,這許多感受搭配疊加在一起產生的美,看似平常,卻極難複製,為峨眉獨有。

所以難怪當地朋友說,在山中,一年中無論什麼時候,只要一杯雪芽入口,春天的感覺隨叫隨到,擋也難擋。

Tips:

陸游與峨眉雪芽

南宋詩人陸游愛茶。茶對於他來說,是啓發詩思、激發詩情的引子。常常「毫盞」煎熟之時,就是其詩句煉成之際,「詩情森欲動,茶鼎煎正熟」,「香浮鼻觀煎茶熟,喜動眉間鍊句成」。

公元1174年,峨眉山的別峰大師與陸游結成忘年之交。幾年間的往來,造就深厚情誼。以致1181年陽春三月,大師聽說陸游將調任崇州時,深感「相見時難別也難」,雖方外之交也不免離情依依。大師拿出自己準備「私享」的好茶,差寺里小僧贈予陸游。這「私享」好物,便是不久前剛從中峰寺後白岩峰下採摘焙制而成的「峨眉雪芽」。愛茶人眼中,這可以算是最貼心的臨別贈禮了,所以這一場道別之儀不可謂不盡心。

而陸游得峨眉雪芽後自然倍感高興,遂請來兩位茶道名士,取了丁東井的清泉,品茗於萬景樓下的林樾中,一時喝得高興,吟出了現在峨眉山茶人幾乎都耳熟能詳的——

雪芽近自峨眉得,

不減紅囊顧渚春;

旋置風爐清樾下,

他年奇事記三人。

(文、圖/桔豬)

 

 版權所有·西藏旅遊雜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