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介紹

t: left;">冷香閣內輕啜一口茶,平江路上側聽輕彈和唱,藝圃園中細品碧螺春的嬌柔,婉轉時光幻為茶杯上的一縷清香,醉了那獨自憑欄的美人。

蘇州,與生俱來的歷史優越感

按照《亞洲史》作者羅茲·墨菲對城市的定義:「以非農業產業和非農業人口集聚形成的較大居民點」的判斷,同時據歷史學家、蘇州人顧頡剛先生考證,蘇州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文字記載4000餘年,建城2500年。與上海相比,蘇州人常常有一種歷史優越感:上海只有區區200年不到的歷史。蘇州堪稱中國城市文化的活化石,現代的高樓與古舊的宅院和諧共處的畫面,在蘇州這座城市裡隨處可見。


 

經過幾千年的歷史變遷,蘇州仍然保存了古老的傳統,就像中國傳統文化,沒有突變,沒有斷層,只有歲月如歌的浸染:從生活習慣到語言,從園林藝術到臨水民居,從廂房天井到小巷里弄,歷史在這裡留下了變遷的痕跡,卻沒有褪去她的血脈精神。在蘇州,憑著感覺隨便選擇一個安靜的處所,閉目養神,便可以隨時穿越時空。若你不信,我有責任帶你去看看。咱們喝杯茶,好好感受與古人交流的那一瞬間。


蘇州雖以園林著稱,而吳中名勝卻數虎丘第一。虎丘塔,一個目前歪斜度已超過意大利比薩斜塔的古老建築,建於公元961,現已成為蘇州這座城市的LOGO。而就在塔下,有一個名為「虎丘劍池」(這四個字由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嫡傳獨子顏頵所書)的地方。我要帶你去的地方不是這裡,是劍池旁邊一個名為「冷香閣」的茶室。

夢蘇州水閣寄馮侍御

揚州驛里夢蘇州,夢到花橋水閣頭。

覺後不知馮侍御,此中昨夜共誰游?

——白居易


啜茶,冷香閣滿室芳香

冷香閣,由學者金松岑與費仲深等文化名人在民國7年集資修建,名自「四山爽氣,日夕西來」,曾於咸豐十年焚毀,1930年宣愣和尚重建。古人選址建宅頗為講究,選在這裡建茶室必有其玄機妙處。

茶聖陸羽曾寓居蘇州,他對湖州刺史李季卿說:「天下之水詳而論之分二十等,第一無錫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蘄州蘭溪石下水,第三峽州扇子山下蝦蟆口水,第四,便是虎丘寺石泉水。」。”

唐代鑒水專家、刑部侍郎劉伯芻的《品水清單》中,將蘇州虎丘寺石水排第二位,後人一看沒辦法,兩個專家意見不同,一個評第四,一個排第二。遂商議,定個折中的排名:第三泉,找了名人寫字刻碑,從此明確了這第三泉的排名。正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有水的地方就有靈氣,而一壺茶的好壞,水質的優劣是至關重要的。取水「第三泉」的冷香閣,還有什麼理由讓你在門前駐足?


冷香閣品茗,坐窗下,能看到院裡的梅花,臉上有山丘掠過的輕風,點一杯地產新茶。水取「第三泉」,煮沸,燙杯,置茶,稍涼,衝進杯。輕輕晃動,茶葉竪在水中次第落下,滿杯盡染春綠,吹一吹水面,啜一口茶,輕吸緩咽,讓茶香充滿口腔,山野清新和馥郁芬芳接踵而至。這時,你可以閉上雙目,輕輕呼吸,茶杯中的蘊媼水氣緩緩上升,在空中勾勒出山水景致,歷史人物由遠及近,衣衫飄散,鬚眉宛然……當你醒來,梅香依舊在,故人卻遠去了。

送人游吳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
古宮閒地少,水巷小橋多。
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
遙知未眠月,鄉思在漁歌。

——杜荀鶴


聽茶,平江路上半日閒

秋天的下午,兩三點鐘的光景,避開週末,離開遊人,拐進小路。一路踱過去,與一兩個住家行人擦肩而過,點點頭,微微笑笑,就像鄰里照面,午飯後的閒逛,感受生活此刻此地的真實。右邊或許是小河,岸邊條石磨得油光水亮,曬著雪菜蘿蔔的簸箕已然呈金黃色,衣物晾在細鐵絲上在風中搖曳,恍惚中回到了七八十年代甚至更久遠,一成不變的生活透著平淡與安逸。


 

前面不遠處是評彈博物館,傳統文化已少人問津,卻給我留了個清靜的地方。跨進門坎,只有一個守店的阿姨靜靜地整理書藉資料,態度和善,卻也不會熱情到擾了你的閒情。你只是翻翻看看,或空手而去,或買一兩張彈詞開篇的光碟,如果有我喜歡的《珍珠塔》,那一定是要的。

運氣好的話,館裡排演崑曲,挨進排演廳的門邊,靜靜地聽《牡丹亭》:「夢回鶯轉,亂煞年光遍,人一立小庭深院。注盡沈煙,拋殘繡線,恁今春關情似去年?裊晴絲吹來閒庭院,搖漾春如線。停半晌整花鈿,沒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雲偏……」


出得門來,一旁有博物館的書場,進去要杯茶,坐在裡面聽一場評書,地道吳濃軟語講得抑揚頓挫,說到情深處,琵琶三弦,輕彈和唱,婉轉裊裊,如訴如泣,把感情發揮到淋灕盡致,也是一場生動的下午茶。

這樣的半天功夫真是無聊啊,可我們身處鬧市,整日奔命生計,有多少機會能享受這般單純的無聊秋色呢?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父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

                                                         

                                                          (文/曾陸放圖/)


版權所有·西藏旅遊雜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