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氣候、環境而生的食物,帶著種子的資訊,土地的堅韌,還有藏在蕊裏的美味,如被施了魔法般,變幻著身姿來到你我面前。是否,我們可以用等待一朵花開的時間,來等待美味的呈上,然後嚼出各自的好心情。
開胃篇
風乾牛肉:每到11月底,是藏族家庭主婦們最忙的時候,因為只有在氣溫零度以下時做的風乾牛肉才最好吃。勤勞的藏族阿媽將新鮮的牛肉切成小塊串上,什麼作料也不放,放進竹籠,井然有序地掛在屋簷下。度過一個漫長冬天的牛肉,在低溫乾燥的環境下,不用烘烤水分就會自然蒸發。
這些舊時貴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如今幾乎成了每個家庭主人在新年待客的零食。春播的季節,這些風乾牛肉被主婦們擺上了餐桌,成了犒勞男主人的佳品。一盤風乾牛肉,就著一杯青稞酒,或者蘸上藏式辣椒醬,肉有嚼勁,辣椒回味無窮。如果你在牧區看見一個藏族放羊的小孩手裏拿著一大條風乾肉猛嚼,不要奇怪,那是他們的零食。
血腸:羊血腸是西藏盛行的特色美食。從羊腔中舀在盆裏的羊血,一般正好灌滿它自己的腸肚。灌時,先用手把凝結的血塊攥碎,攪進蕎面或白麵,加入事先準備好的羊肉沫、油、鹽、蔥、蒜等作料。然後從割口處灌入,要灌得不可太滿也不可太扁。小腸為煮食方便,可以斷成四、五截,煮熟時盤成一團,好像在腹中的自然狀態。然後切片裝盤,端起一杯青稞酒,一頓地道藏餐就此拉開序幕。
涼拌黑木耳:與亞東的魚齊名的還有亞東的木耳,珍珠般大小的木耳只長在一種當地人稱吉吉梅朵帶刺的樹上,每年3月和7月是收穫季節,尤其是3月雪未化時長出來的木耳最為珍貴,可以說是極品中的極品。
即便是最普通的涼拌木耳也是味道絕佳的,用開水煮一會兒後放到當地聖水裏冰鎮降溫,加入西芹和作料,脆中帶點回味的辣,是開胃的涼菜珍品。
口水篇
土豆:土豆之於西藏人,就像饅頭之於北方人,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高原土豆吃起來帶著甜味,其中林周縣的紫土豆尤為出名。
智慧的藏族同胞懂得如何在高原生活,遊牧的人們常常圍坐在一起煮上帶骨的牛肉,唱歌跳舞,喝酒談話,吃完牛肉的湯就用來煮土豆,將土豆洗淨放入鍋內,加少許鹽巴,煮熟後撒上一點香草即可食用。其時,肉湯已滲入土豆,香濃撲鼻。大家你一個我一個伸手去拿,剝去皮送入口中,只覺得異常爽口。
或是在小攤來一碗加上孜然、辣椒和鹽的炸土豆,邊吃邊穿行在街頭;或是在寒冷的冬天,買幾斤土豆在家裏洗淨,插上電爐煮土豆,加一杯酥油茶或甜茶,都是一頓營養豐富的早餐。
優酪乳:西藏有大量遊牧民族,他們常年生活在草原上,生產的牛羊奶除了食用之外,還有大量剩餘無法保存,便釀制了優酪乳,這種自家生產的乳製品很快便成為西藏人最喜歡的食品之一。
在拉薩街頭隨處可見自製的優酪乳小攤,用小竹筒裝著,四周圍滿了人。走進大大小小的優酪乳坊,一杯被打扮得很漂亮的優酪乳端上桌,舀上一瓢,放進嘴裏,酸溜溜的讓人不禁在大熱天也打了個寒噤,可以很快的消暑解熱。細細品嘗,略有回甜,中間可能還夾雜著人參果,又或是幾顆水果粒,是夏季開胃健脾的好東西,還有的將優酪乳做成風味獨特的優酪乳蛋糕,人們總是善於用有限的食材發揮無限的想像。
藏面:西藏的面不同於其他地方的面,因為它的選材——青稞。吃一碗青稞面,好似藏族同胞一樣給人感覺質樸實在。
先把麵條煮好後放入涼水中冷卻,吃時只需在熬好的熱牛肉湯鍋裏輕輕焯一下,放入加過作料的碗裏,再加幾片牛肉和一勺牛骨頭湯,一碗香味濃郁的“藏面”就被熱情的藏族同胞端上桌來,配上一杯酥油茶,受到旅行者和當地年輕人的厚愛。那濃郁的香味都已記在每個西藏旅行者的心上,並永遠的留在了記憶深處。
當然也有改良的藏面,配上青色的尖椒,香香辣辣的,把眼淚鼻涕都辣出來了,那也是相當舒服的。
人參果:因為《西遊記》,顛覆了我們所有關於人參果的認識,真正的人參果其實比豬八戒沒嘗到味道的那一顆小很多倍,模樣也截然不同。
人參果飯也叫“卓瑪折絲”。將人參果煮熟後,放在米飯上,撒些白糖,再均勻地淋上一勺滾燙的酥油汁,一份營養又好吃的人參果飯就做好了。人參果飯被藏族同胞視為一種吉祥的食物,只在婚禮、節日食用。
在隆重的藏曆新年,人參果飯被盛在一個小巧精緻的盛器內,供于佛龕前時,這就是他們一年的希望。獻給尊貴的客人時,一碗香噴噴的人參果大米飯就是熱情的蔓延。
獨門篇
蘑菇燉羊肉:每到雨季,在藏北草原,蘑菇遍地。取洗淨的鮮菇與切成小塊的羊肉加入西藏香料一起燉,肉有菇香,菇有肉味,其香誘人,回味無窮。有一種被當地人稱之為“賽夏”的蘑菇是菇中上品,用這種蘑菇與羊肉同煮,則羊肉不膻不腥,香味四溢,湯鮮肉美,令人百吃不厭。
西藏是各種菌類齊聚的天堂,只有最純淨的環境才能培養珍貴如冬蟲夏草,外形如瓜瓤的羊肚菌,肉質肥大的牛肝菌,模樣詼諧可愛的老人頭菌……還有那些叫不出名字的野蘑菇,西藏絕對是菌類愛好者不能錯過的地方。
蟲草燉雪雞:每年六七月,是甘南草原最繁忙的季節,因為這是蟲草收穫的季節,這種冬天是蟲,夏天變草的菌類植物是與人參、鹿茸馳名的三大補品。
而雪雞長相有點像內地的珍珠雞,有幾分野雞的模樣。因生活在高山雪中得名,它們往往擇雪而居,以雪地下的植物為生,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的珍品,為宴席的美味佳餚。雪雞素有“禽中珍品”之譽,歷史上曾作為貢品獻給皇帝,因此“蟲草燉雪雞”列為三珍之首一點也不為過。
黃油煎松茸:《舌尖上的中國》第一集首先介紹的食材就是松茸,這種被日本人奉為“菌種之王”的食材除了雲南,西藏也是為數不多的產地之一。
為什麼博大精深的川菜考試往往是傳統的回鍋肉,那是因為廚師的真正秘密在於用最簡單的方法做出最純正的味道,傳統的西藏人三餐中沒有花式的紛繁變化,一如他們身上的質樸。一份簡單的黃油煎松茸,不需作料,只加少許鹽,越是簡單的烹飪越能嘗到關於食物本身的味道。或是在草原上撿一堆蘑菇,就地用幹犛牛糞點燃烘烤,鹽都不需要加,吃起來暢快而美味。
驚豔篇
藏香豬:藏餐之所以獨特,是因為有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養出來的獨特食材,在林芝滿大街旁若無人亂跑的藏香豬,它們漫山遍野地遊走,吃的是冬蟲夏草,聽的是寺院經聲,比起內地圈養的動物,它們過著自由的生活。這種放養的豬據說3年只能長到80斤。
當地人用它炒菜,做臘肉,肉質緊密,濃香,除了五味細微的精妙變化,還能吃出一種奔跑的味道,感覺每一塊肉都經過了長途賓士。最受歡迎的烤藏香豬,撕下一塊香味撲鼻,放進嘴裏,肥而不膩,是美容養顏的佳品。
石鍋雞:石鍋產自有名墨脫的皂石,人工挖鑿而成,是與紫砂鍋媲美的燉湯首選用品。而石鍋雞的選材藏雞——這個高原生靈尤其厲害,一扇翅膀能飛到樹上,所以這種雞肉肉質細密。同時在裏面加入各種林芝野山菌和手掌參,手掌參煮過之後呈透明色,形似有名的泡椒雞爪,不過手掌參遠比它有營養。偶爾老闆還會驕傲地講訴他們家的石鍋雞因為營養太豐富,有些客人吃了晚上會流鼻血。
再加上藏貝母、薏仁、紅棗等一起用高山雪水燉煮,在一天跋涉之後來一碗滾燙的雞湯,放入少許香蔥,能感覺到湯汁從舌尖一直流到胃裏,帶給我們風景以外的滿足感。而有些人會在喝了兩碗湯後為鍋裏的雞是公雞還是母雞爭論一番,最後當然得出結論是公雞,因為母雞需要留著下蛋。
犛牛蓋被:只有在西藏才能吃到最正宗的新鮮犛牛肉。但初看犛牛蓋被會覺得很奇怪,這不就是一盤面皮嗎?
其實撬開來,另有乾坤,下麵是用炭火烘烤的高原土豆和犛牛肉,這種土豆吃起來粉粉的感覺,皮很脆,每一顆都吸入了濃濃的肉味。加上些蔥花,犛牛肉混合了蔥和蒜的香味,很有嚼頭。蓋被配著牛肉,蘸一點他們自製的辣椒醬,讓人食欲暴增。尤其是蓋被韌性十足,下次再吃時你會禁不住想問老闆“能多蓋幾層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