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水,在藏族同胞的生活里须臾不可或缺。也许青藏高原少有像其他民族一样,用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以及讲究和美仪式的茶道和品茶艺术,但是饮茶之道早已和藏族同胞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了,正所谓:“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茶儿浓来花儿香,人生无茶无欢娱”;“饭可一天不吃,茶却不能一顿不喝”等等。遥想当年,对于相对缺乏蔬菜的青藏高原,茶叶成为了人们生活中最为普遍的品素解腻食品。而从云南、四川到玉树,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出现了一条茶马互市的古道——结古朵,是当年最为著名的集散地之一。
大概是那些行走在于江河山川之间的古老商队,一条用青藏历史、自然神话、民间故事的风雨洗涤了马群背上的驼茶之后,将关于茶叶的来源讲述给了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然后让父母讲述给我们,再让我们讲述给品茶饮水的人。
茶的来源
在很久以前的某一个时候,国王杜松莽布支患了一场重病。当时的雪域吐蕃还没有精通医道的医生,国王在下人的悉心伺候中进行饮食调理。虽然是这样,但国王的病情依旧,食欲全无。
有一天,正当国王杜松莽布支躺在窗前的病床上昏昏欲睡时,王宫的屋檐角上,飞来了一只从来没有见过的小鸟,小鸟的口中衔着一节小树枝,树枝上还带着几片叶子。这美丽的小鸟在国王的屋顶上婉转低啼叫着。
起初,国王并没有怎么留意这只小鸟,可第二天太阳刚刚爬上山头,照射出第一道金色的光芒时,那只小鸟又飞来了,和昨天一样仍在国王的屋顶上啼叫着,好像在说着什么。国王开始觉得挺奇怪,就派人下去查看。下人拿来了小鸟嘴尖衔着的小树桩,给国王看。国王仔细端详着这节小树枝,觉得从来没有见过,于是好奇地摘下树叶的尖梢放入口中品尝,顿时觉得一股袭人的清香遍布全身,随即命人加水进行烧煮,果然成为非常可口的饮品,一时间,国王忽然有了些食欲。
于是国王召来众大臣和百姓说:“各位大臣和百姓请听我说,在这次病中我失去了对食物的兴趣,这令我的病情久久不愈,只有喝了那只小鸟衔来的树叶烧煮的水后,才感觉身心都十分舒适,想必那是疗养身体、治疗调理的佳品。忠心于我的臣民们,请你们到各方去寻找,务必找到这种树叶生长的地方。谁找到了,我就对谁重重有赏!”
忠实的臣民们寻遍了吐蕃的山山水水,沟沟壑壑,但仍然没有找到。就在这时,有一位大臣来到了吐蕃的边境,他看见河水对岸汉地的一片密林中笼罩着紫烟,心想那边一定有这样的树木生长。然而,大河阻隔了前往对岸树林的路,大臣心中十分焦急,想到自己忠心爱戴的国王正在饱受病痛之苦,便决心冒险涉河。
正在这时,忽然有一条大鱼出现在他眼前,并从容地向对岸游去,大臣仔细一看,发现大鱼游过的地方水虽深可并不危险,于是心里感到一阵喜悦,觉得是鱼王在引路,就赶紧下水沿着大鱼的后面向对岸游去。上岸来到密林中,只见到处都是小鸟衔来的那种树枝,大喜之余,迫不及待地摘采了起来。采着采着发现自己只能带回有限的一捆,而路途如此遥远,收获却不尽人意,要是有人来帮忙就好了。想到这里时,密林中出现了一只白色的母鹿,径直走到他跟前跪下了前蹄。大臣想一定是神鹿佑助,便让白鹿驮负了一大捆,自己也背了一捆,踏上了成功返回的路。
回朝后国王大喜,赏赐了大臣很多财宝,并在自己完全康复后,让所有人都品尝了这种树叶的味道。从此,人们喜欢上了饮茶,并世世代代把这种饮食民俗流传了下来。
藏区饮茶习俗的产生,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在唐代,但具体时间则较为模糊。《西藏政教史鉴》中有“饮茶亦自文成公主输入藏土”之说,认为茶叶是从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开始传入吐蕃的。也有学者认为,四川和云南藏区的饮茶历史至少从汉代已经开始了。由李肇完成于大和初年的《唐国史补》中记载说:“常鲁公使西番,烹茶帐中”,说明当时的吐蕃地区已经完全形成了饮茶习俗,并相信有不少品种的茶叶。藏族文献《红史》中说:“芒松芒赞的儿子杜松莽布支龙南木神变之王,生于阴水鸡年,二十九岁去世。他在为期间,吐蕃有大量茶叶、器乐,并有七名武艺高强的人出世。”根据这段记载可以看出,至少在吐蕃赞普杜松莽布支龙在世的公元676年至公元704年间,茶的药理作用已被认识,饮茶习俗已经形成,而且人们懂得了运用这种饮食结构,来调理和缓解高原人长期吃肉制品、奶制品等重油脂带来的消化问题,最终形成了“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饮食习惯。随着后来“茶马互市”的出现,使藏地的茶叶供给也得到了长期的保障。
据说,藏区以前的茶叶完全来自汉地,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一直是“藏人买茶不种茶”的局面,到了清光绪年间,印度的茶开始大量倾销藏区,影响了清政府的边茶市场,在张荫棠《电陈治藏刍议》提出之后不久,中原地区“素禁茶种入藏”的政策得以改革,并在解放后正式翻开了藏区种茶的历史。
在高原,藏族人的传统制茶方法基本为“熬茶”,与汉地古老的“煎茶三沸”大致相同。从地理环境和海拔气压对水沸点的影响来看,“熬茶”是唯一能出色味的有效方法,为此,人们还时常添加一些碱来对茶叶进行追色。当茶叶熬制出来后,就会在阳光下翻晒时日,然后装入袋子以供日后慢慢取用,这种茶叶一遇水,就立即能将附在叶上的茶色溶化,人们则可以根据需要调适茶汤的浓度。当然,也有直接饮用砖茶的习惯。习惯了引用熬茶的人,如果喝了没有熬制过的茶,很容易上火流鼻血。而习惯了直接饮用砖茶的人,如果喝了熬制过的茶,则会因为不习惯其中的化碱,从而引起腹胀。当然,藏区的有些地区因饮食习惯不同,有些不会再茶水中放入盐巴,更多地方则茶盐不分家,正如民谚所说“无谚之语难听,无盐之茶难喝。”
一碗盛满茶水的桌几旁,大多会飘散出人间的融融之乐,因为茶水不仅会和盐巴相遇,也会让两颗闲聊交流的心灵相融。所以在藏区,用茶来比喻理解与沟通的民谚有很多,如“慢慢熬茶味道好,慢慢说话意思明”、“茶越熬越酽,书越读越精”、“相亲相爱,犹如茶与盐巴”等等类类,或许正是由于茶与藏人之间的关系已近乎鱼水,才使人们能够常常切中肯綮,别无二致地寓茶于生活。